朊病毒感染細胞間外泌體中蛋白質組學分析

2020-12-17 生物谷

 

朊病毒病是一類由朊病毒引起的致死性神經退行性疾病,又稱為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eform encephaiopathies,TSEs)。人類朊病毒病主要包括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庫魯病(kuru)、吉斯特曼-施特勞斯症候群(gerstmann-str ussler-scheinker syndrom,GSS)、致死性家族型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nia, FFI)等。動物朊病毒病包括羊瘙癢病(scrapie)、傳染性水貂腦病(transmissible mink encephalopathy,TME)、麋鹿和騾鹿慢性消耗病(chronic wasting disease,CWD)和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BSE)等。目前認為,朊病毒病是由正常細胞型朊蛋白(PrPC)構象發生改變,形成了具有感染性、部分蛋白酶K抗性和去汙劑不可溶性的朊病毒(PrPSc)。感染朊病毒Chandler毒株的小鼠神經瘤細胞系SMB-S15是一種可觀察到朊病毒的持續複製,但不影響細胞生長和分裂的細胞模型,經硫酸戊糖(pentosane sulfate,PS)處理後可清除PrPSc;經白藜蘆醇(resveratrol,RES)處理後可有效抑制PrPSc的體外複製,並消除其在體內的感染力。

為了利用朊病毒感染細胞模型,探索朊病毒清除過程中外泌體內蛋白的差異表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謝姆斯耶·吾拉音、石強、高晨等利用同位素標記相對與絕對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 iTRAQ)技術,分別從朊病毒感染細胞系SMB-S15、對照細胞系SMB-PS以及暴露於白藜蘆醇4 d(RES4)和8 d(RES8)的SMB-S15細胞中提取外泌體,並對這些提取的外泌體中蛋白進行蛋白質組學分析。

結果發現:從4種細胞來源的外泌體中總計檢出4 809種蛋白質,隨著朊病毒的清除,外泌體中蛋白質變化多樣,其中下調蛋白略多於上調蛋白。可能涉及的重要通路包括帕金森綜合症、阿爾茲海默症和亨廷頓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通路。

本研究發現在用白藜蘆醇和硫酸戊糖清除朊病毒過程中,隨著朊病毒的清除,細胞間外泌體中蛋白質隨之發生變化,提示外泌體可能參與朊病毒在細胞間的傳遞。(生物谷Bioon.com)


小編推薦會議  2020(第五屆)外泌體與疾病研討會

http://meeting.bioon.com/2020Exosomes?__token=liaodefeng

相關焦點

  • 無敵的終極病毒——朊病毒
    直到多年以後,科學家才發現狂牛症是由於一種蛋白質病毒感染導致的。 這種病毒就是朊病毒(Prion Virus)。 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病毒,說是病毒,其實它並不符合病毒的定義,甚至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
  • 關於朊病毒的簡介
    朊病毒又稱為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是一類能侵染動物並在宿主細胞內複製的小分子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著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而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
  • 進擊的朊病毒
    直到1982年,美國科學家普魯辛納才發現羊瘙癢症是由一種具有傳染性的蛋白因子引起的,並首次將其命名為朊病毒(Prion),朊病毒這才以真面目示人。在提取朊病毒的過程中,倉鼠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普魯辛納最早使用小鼠模型研究羊瘙癢症,由於小鼠感染周期長,提取工作費時費力。
  • CNS精彩不斷:2020外泌體組學研究進展大盤點
    該篇文章首先介紹了細胞外囊泡(EV)的發生起源,細胞外囊泡(EV)異質性等背景信息。在細胞外囊泡(EV)的生物學功能方面,分別闡述了在細胞間通信、哺乳動物的繁殖和發育、免疫反應和感染、代謝和心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癌症等領域中的重要作用。
  • 打破外國壟斷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藏在病毒中的朊病毒
    被朊病毒感染的組織切片觀察| Wikimedia Commons「朊病毒」這個概念對於大部人來說,多少有些陌生。它名叫病毒卻不是病毒,而是一類出了bug(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另外,許曉東在LEF-10上發現的現象和朊病毒其他一些特徵也能夠對應上,比如:朊病毒聚合體大多都不均一,分子量會呈現為倍數關係;一般朊病毒的形成需要某些特定的因素,因此僅會在少數細胞中變成聚合體。這麼一來,許曉東的研究前景變得豁然開朗。當時,科學界僅在哺乳動物和真菌中發現過朊病毒,還沒有人報導過病毒中的朊病毒。
  • 朊病毒——「上帝」對人類的懲罰
    朊是蛋白質的舊稱,朊病毒意思就是蛋白質病毒,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不是病毒,是一類不含核酸而僅由蛋白質構成的可自我複製並具感染性的因子。開始他認為病原體可能是細菌或病毒,他發現當地有一種風俗,分吃死人的腦片,一次,他將偷偷帶回來的腦片研碎,取出一部分進行培養,觀察是否有細菌和病毒,但什麼也沒有找到。忽然,他若童心萌發似地嘗試進行一次新的實驗,從培養液中抽取一些蛋白質顆粒的懸浮液,注入到猩猩的腦子裡。蛋白質會成為病原體嗎?好奇心促使他進行了這項實驗。觀察一直持續了近兩年。
  • 三維培養毛囊乳頭細胞來源的外泌體促進毛髮生長
    毛囊乳頭細胞位於毛囊底部,是一種對毛囊進入生長期起著重要促進作用的間葉細胞。喪失功能的毛囊乳頭細胞不能有效地遷移和聚集,從而不能喚醒毛囊的再次生長【1】。研究表明,注射經過三維培養的毛囊乳頭細胞球可以增強毛囊再生的能力【2】,預示了三維微環境可能激活了細胞的某些用於毛囊再生和修復相關的通路和蛋白的表達。
  • 狂犬病是不是朊病毒,有何區別?醫生為您講清楚
    狂犬病病毒為彈狀病毒,其本質是單鏈RNA病毒。病毒的外形類似於子彈因此稱為彈狀病毒。狂犬病病毒自身攜帶遺傳物質,在宿主體內可以利用自身的遺傳物質進行複製。朊病毒實質上並不是病毒,它是由蛋白質構成的一種致病因子,它的結構中不含有核酸。
  • 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然而,朊病毒(prion)是蛋白質,不含有任何DNA和RNA,也就是沒有遺傳物質,但是卻能自我複製和傳播疾病。各種類型的朊病毒自朊病毒發現以來,科學家們陸續在人類、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發現了朊病毒。
  • 基因禁忌:原始部落中朊病毒肆虐,原來是因為他們有這個習慣
    庫魯病人感染的這種「病毒」,是朊病毒。但朊病毒卻不同於一般病毒,嚴格意義上來說,它甚至都不能算是一種病毒。有生物學知識基礎的人都知道,病毒由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組成,病毒內部只有一種遺傳物質,或RNA或DNA。
  • Nature子刊:武大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根據中心法則,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為:DNA→DNA(DNA的自我複製),DNA→RNA(轉錄),RNA→蛋白質(翻譯),以及逆轉錄病毒的RNA→RNA(RNA的自我複製),RNA→DNA(逆轉錄)。然而,朊病毒(prion)是蛋白質,不含有任何DNA和RNA,也就是沒有遺傳物質,但是卻能自我複製和傳播疾病。
  • 生物質譜技術在蛋白質組學中的應用
    功能基因組試圖通過大規模實驗方法來回答這些問題。但由於僅從DNA序列尚不能回答某基因的表達時間、表達量、蛋白質翻譯後加工和修飾的情況、以及它們的亞細胞分布等等,因此在整體水平上研究蛋白質表達及其功能變得日益顯得重要。這些在基因組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可望在蛋白質組研究中找到答案。蛋白質組研究的數據與基因組數據的整合,將會在後基因組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
  • Nature:新發現的細胞防禦系統,竟是由外泌體充當「誘餌」!
    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的科學家在人和動物細胞中發現了一種「誘餌」機制,可以保護它們免受細菌等外來入侵者釋放的潛在危險毒素的傷害。暴露於細菌的細胞會釋放出微小的、蛋白包裹的囊泡,稱為外泌體,它們像誘餌一樣與細菌毒素結合併中和其作用,有助於保持細胞安全。
  • 冰島發生一起朊病毒感染疫情
    食品夥伴網訊  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消息,2020年10月26日,冰島食品和獸醫局向OIE報告稱,冰島發生一起朊病毒感染疫情。經實驗室檢測發現,共有720隻綿羊疑似受到感染,1隻發病,殺死和處置1隻。   目前疫情尚未結束,冰島食品和獸醫局將每周提交後續報告。   本文由食品夥伴網食品資訊中心編輯,供網友參考,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有任何疑問,請聯繫news@foodmate.net。
  • 新研究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載體蛋白質組限制
    新研究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載體蛋白質組限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30:20 美國南加州大學Christopher M.
  • 兩篇連發~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對水生生物中納米塑料毒性機理研究
    中文標題:蛋白質組學揭示蚤狀溞中納米塑料毒性的有害結局路徑研究對象:蚤狀溞,納米塑料發表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影響因子:6.551發表時間:2021年合作單位:華東師範大學運用歐易/鹿明生物技術: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由鹿明生物提供技術支持)
  • 今再發頂刊探索治療朊病毒的新方法
    阮病毒疾病是由於破壞正常人類大腦病毒蛋白質的結構而引起的,在大腦中產生了有毒的團塊。由於病毒蛋白對疾病至關重要,因此降低患者體內病毒蛋白的水平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治療方法。降低大腦中的朊病毒量表達是治療朊病毒病毒病的一種假說,研究最近表明,在預防性和延遲給藥範例中,在腦內感染阮病毒的小鼠中,反義寡核苷酸(ASO)介導的PrP抑制作用延長了生存期並延遲了疾病的發作。在這裡,研究了這種治療方法在各種範式,改變劑量和給藥方案,病毒株,治療時間點以及檢查症狀,生存率和生物標誌物讀數方面的功效。
  • 新冠病毒讓感染細胞 長「觸手」?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近日在《細胞》雜誌上發表一項研究。他們在實驗室中感染了猴子的腎臟,然後用顯微鏡捕捉到病毒行動的圖像。他們觀察到病毒引發了絲狀物的生長,絲狀物是細胞中富含一種蛋白質的細長突起。這些觸角也是細胞探測周圍環境的「天線」。 圖像顯示,這些觸角上點綴著病毒顆粒。
  • 蛋白質組學:照亮基因組外的星空,解碼生命系統的建構原理
    那麼,什麼是蛋白質組學?蛋白質組學驅動的精準醫學又是什麼?我國當前研究進展如何?就這些問題,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賀福初院士。解密基因組需要系統認識蛋白質組蛋白質組,是指一個基因組、一個細胞或組織、一種生物體所表達的全部蛋白質。
  • 病毒戰場 細胞戰場
    但不是每個病毒都能成功,在臨近的分揀站,抗體緊緊粘在病毒表面,將病毒五花大綁,防止病毒從內部釋放用以逃脫的蛋白質。成千上萬的病毒,最終都死在了分揀站,但還有很多僥倖逃脫。現在,它們自由地在細胞內漂浮,從核內體中越獄成功後,病毒大軍裡侵入細胞核的目標又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