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和朊病毒是不是一類病毒?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因為這兩種病毒所導致的疾病都會使患者有一種相類似的症狀,即攻擊性。這個相似的症狀給人們一種假象,認為這兩種病毒是同一類病毒。事實並不是這樣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兩種病毒。
兩者的分子結構存在根本的不同。
狂犬病病毒為彈狀病毒,其本質是單鏈RNA病毒。病毒的外形類似於子彈因此稱為彈狀病毒。狂犬病病毒自身攜帶遺傳物質,在宿主體內可以利用自身的遺傳物質進行複製。朊病毒實質上並不是病毒,它是由蛋白質構成的一種致病因子,它的結構中不含有核酸。也就是說,這種致病因子並不包含遺傳信息,但仍可自我複製,它的自我複製依賴於宿主的遺傳信息,具有感染性。
這兩種物質都沒有細胞結構,都不算是生命。
傳播途徑不完全一樣。
狂犬病一般通過2種傳播途徑感染,通過皮膚或黏膜感染:一般多見於寵物的咬傷或者抓傷被感染;有部分患者是在屠殺動物剝皮的過程中感染;有的是通過已患狂犬病病人或寵物的分泌物,經破損的創口或黏膜傳染的。母嬰之間的感染:孕婦感染狂犬病後,通過胎盤感染到胎兒,導致胎兒患病;或者哺乳期婦女經過乳汁感染給嬰兒,導致嬰兒患病。
朊病毒傳播途徑。遺傳性疾病及家族性朊病毒傳染,隨著食人族的消失,現在已經基本上看不到這類患者。朊病毒也可以通過同類相食行為進行傳播,朊病毒被人們稱為殭屍病毒,有其特定的道理。如狂牛症,瘋鹿病都是以這種方式傳播。消化道傳染。我們最常見的朊病毒感染就是英國的狂牛症。一般進食患有狂牛症的牛肉是不會感染的,但是如果進食患病動物的腦子或脊髓,感染的機率就比較大了。
傳播能力不同。
狂犬病病毒感染的機率是極高的。國內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國人狂犬病的感染途徑主要是由於寵物抓、咬、舔傷所致。隨著目前人們飼養寵物的數量增加,狂犬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完全消失。人感染朊病毒的機率是極低的。這是因為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經消化道、皮膚等途徑是很難傳播的。但是一旦進食患病動物的神經組織(大腦和脊髓),就會容易導致感染。最早被研究的人類朊病毒是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高地食人族,隨著食人習慣的消失,朊病毒發病率已經極低。
潛伏期不同
朊病毒潛伏期,4年到30年不等,有的人終身不發病,但患者一般發病之後半年到一年就會死亡,沒有治療方式。狂犬病的潛伏期從一周到一年不等。一旦發病,死亡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臨床症狀不完全相同
狂犬病初期症狀是發熱,傷口部位常有疼痛,會有原因不明的震顫、燒灼感。狂犬病患者可出現機能的亢進、躁動、恐水、怕風。
朊病毒表現為頭痛、關節痛、共濟失調、不自主震顫、不自主運動、舞蹈病及痙攣,病症晚期還出現進行性加重的痴呆,使人精神異常。兩種疾病有一個共同的表現就是具有攻擊性,都會表現為攻擊同類,同時造成病毒的傳播。這是兩種病毒特有的傳播方式,患上這兩種疾病的患者短期內不會喪命,而是表現出強烈的攻擊行為,這也是朊病毒被稱為殭屍病毒的原因。治療方式
患上這兩種疾病都沒有明確的治療方式,死亡率都是100%。所以,對於這兩類疾病都採取預防為主。
人們家養的的寵物都可能攜帶狂犬病毒,而我們日常生活中與寵物密切接觸的機會比較多,所以必須定期為寵物注射狂犬病疫苗。寵物貓和寵物狗每年都要注射一次狂犬病疫苗。還要加強對寵物的管理,切斷寵物感染狂犬病的途徑。這樣既保護了寵物,也保護了我們自己。
被動物咬傷後,應立即用肥皂液或是很多流動性的冷水,開展清洗,一般在十五分鐘之上,最後用肥皂水開展清洗,立即到醫院就診,醫生會對咬到的地方開展清創、消毒殺菌,創口很大就要縫合,隨後打狂犬病疫苗,按時複診。
近年來,我國狂犬病出現了向西部和北部擴散的趨勢[1-2],這與養寵物的人群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必須做好預防工作。
人類感染朊病毒被稱為克雅氏病,目前尚無治療和預防藥物,一旦發病,進展迅速。朊病毒感染是人獸共患病,由於發病率極低,易被誤診。目前,國際上大量流行病學專家已經加大了對朊病毒的關注。對於克雅氏病的預防,需要加強對飲食健康的管理,避免與患病動物接觸,
以上是我對狂犬病病毒和朊病毒的區別的一些觀點,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請您點讚,留言或關注。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健康方面的問題,請您關注我的自媒體。我是神外醫生張偉,感謝您的閱讀,我們下期再見。
【參考文獻】
[1]孫永波,李濱 . 1990—2014 年中國狂犬病流行態勢和防護問題[J]. 中國全科醫學,2016,19( 5) : 570-573.
[2]Yao HW,Yang Y,Liu K,et al. The spatiotemporal expansion of human rabies and its probable explanation in mainland China 2004-2013[J]. PLoS Negl Trop Dis,2015,9( 2) : e00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