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朝通寶鑄造於明朝末年,四川張獻忠義子大西政權首領孫可望所鑄,屬起義軍錢。
1644年,清朝軍隊攻入四川,張獻忠犧牲,其義子孫可望繼承統治了張獻忠大西軍,大西軍政權曾一度改稱興朝。
興朝通寶折十
大西軍在1647年入軍雲貴,為聯合抗清,大西軍首領孫可望與南明永曆皇帝於1649年和談,孫可望被封為東平王,於永曆三年(1649年)開鑄興朝通寶,形制三式:背工;背五釐(折銀五釐);背壹分(折銀一分)。雲南在歷史上大量使用貝幣,1647年大西軍進入雲南後,廢除了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貝幣,鑄造「大順」、「興朝」通寶,「禁民用貝,違其令者則劓(yi,割掉鼻子的酷刑)之……」。
興朝通寶折十
興朝通寶最大的特點,是錢文出自匠人之手,這與其他朝代用文人字體或皇帝御書做錢文不同,文人所做之文字,充滿藝術氣息,而興朝通寶古拙樸素,開創了一派自己的風格——滇派,內郭、外郭都較其他錢幣為寬,錢好打磨不甚精整;用材多為銅幣;鑄工較粗糙,錢體分量十足。這種風格對後世吳三桂的「利用」、「昭武」及其孫吳世璠的「洪化」諸錢都有較為明顯的影響。直到清朝鹹豐、同治朝,滇貴所鑄大錢亦隱約可見其蹤影。其影響十分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