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在一次演講中說: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練心。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更在社會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
南懷瑾大師用自己的一生踐行紅塵練心,潛心修學,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是中國一代文化國學大師。他生於1918年,在中國傳統文化與傳播史上,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的許多經典思想對世人影響深遠。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在南懷瑾誕生一個世紀以前的1816年,遙遠的大洋彼岸英國曾經誕生了一位卓越的作家,並且寫出來一部舉世巨著,那就是夏洛蒂·勃朗特和她的不朽之作《簡·愛》。
不同的年齡讀同一本書,感悟大不一樣。
如今,人到中年的我,再讀《簡·愛》,被作者富有魅力的文字強烈震撼,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仔細琢磨,原來許多智慧火花與南懷瑾的思想有著高度契合。
1、夫唯大雅,卓爾不群
南懷瑾在一次演講中說:「夫唯大雅,卓爾不群」,這是班周特別創造的兩句話。只有真正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能獨自站起來,不跟著風氣走,自己建立一個獨立的人格。
《簡·愛》裡的女主人公簡小姐顯然是一個卓爾不群、有著強烈獨立意識的女孩子。
在第十二章,簡小姐說:「都說女人應該安分,但和男人一樣,女人也是有感覺的。和她們的兄弟一樣,女人也需要施展才華和用武之地。」
在當時的英國,女性社會地位相當低下,成年女性選擇的道路並不多,最佳選擇是嫁金龜婿。然而,當時英國社會等級森嚴,婚戀嫁娶講求門當戶對,要想嫁入豪門,女孩子必須自帶豐厚的嫁妝。所以,對很多女孩子來說,此路不通。
另外,女性的就業渠道是到醫院當護工、給富人家當保姆或當家庭教師,但這樣的崗位也是極少。因此,大多數女性只能成為男人的附庸,在家做做家務。
簡小姐提出與男人一樣工作的大膽說法,無異於平地起驚雷,對英國上層社會是一個不小的震動。她的確可以稱得上是思想獨立,卓爾不群的非凡女性。時至今日,作者這種平等意識、獨立人格,對當今女性來說,依然非常實用。
南懷瑾對「卓爾不群」還做出這樣的解釋:什麼叫「卓爾」呢?每個人養成獨立的人格,就是真的民主,真的自由了。有獨立道德,卓爾不群,不跟著時代轉,不跟著別人學。
看來,當女性真正形成平等的意識,獨立的人格,整個社會就真的民主和自由了。這是南懷瑾倡導的「夫唯大雅,卓爾不群」的大智慧。值得我們每一位女性好好琢磨一番。
2、人不自欺,天下無敵
南懷瑾說:一個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人,因為有了「自欺」,才會「欺人」,最後當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騙,誰又能騙了你?換言之,人要自愛,才能愛人,最後自然可被人愛。也就是說,人要自尊,才能尊人,這樣才能使人尊你。
現在,我們來看《簡·愛》裡的兩個截然相反的典型人物:一個是女主角簡小姐,另一個是簡小姐的舅母。
先看簡小姐的舅母,她是「自欺、欺人、被人欺」 的典範。
在簡小姐舅舅去世後,她違背自心,非常不情不願地答應撫養簡長大,這是明擺著自欺。
她把自欺的苦惱全部轉嫁到簡小姐身上,轉化成欺人,對簡極盡折磨、侮辱與欺凌,最終違背諾言,將簡趕到孤兒學校。
最後,她被人欺,欺她的不是別人,竟然是她的寶貝兒子,對她來說這是是最可悲的。她對兒子從小驕縱無比,放任他欺凌簡。年輕時候的她一定不會想到,自己的放縱會殺死兒子,也會促使自己死亡。
簡的舅母因為自欺,而欺人,最後走到了被人欺的悲慘下場。也應了那句話,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只能自己為自己的可悲買單。
相反的,簡小姐不管在舅母家,還是在孤兒學校雖然遭受諸多非人虐待,但一直自尊自愛,並且尊人愛人。
六年後,在舉目無親的孤兒學校贏得了信任,成為孤兒學校的老師,得到了老師和學生們的愛戴和尊敬。
又過了兩年,簡小姐在學校各級領導和老師的推薦下,成功被聘任為家庭教師,開啟了她全新的生活。
簡小姐自尊自愛和尊人愛人,最終贏得了別人的愛,也使自己從艱難困苦中一步一步走出來,走向越來越光明的前方。
她在當家庭教師的時候,依然秉持自尊自愛,尊人愛人的道德操守。
簡小姐認識主人羅切斯特先生不久,羅切斯特先生說年齡比她大,有權利擺主人架子命令她。
簡即刻給出了義正言辭的否定:「先生,我不認為,僅僅因為你年紀比我大,或者因為見過的世面比我多,你就有權利命令我。你的高明,要看你怎樣利用你的時間和經驗。」
一個剛強自尊的女孩子形象,活靈活現地躍然紙上。誰會不為這樣的女孩子歡欣鼓舞?誰又會不喜歡她呢?
這部小說最大的看點,毫無疑問是簡和羅切斯特心靈相融的愛情,他們勇敢地衝破等級制度和財富的巨大懸殊,大膽追求真愛。他們勇敢而執著的愛情,樸素自然,讓人動容。
然而,事情遠沒有這樣順利,就在他們舉行婚禮的時候,羅切斯特被舉報已經結婚,他的妻子還活著,但是一個瘋子。
面對羅切斯特的苦苦挽留,愛憎分明的簡小姐堅決離開,絕不當他的情婦。
但是要離開熱戀的愛人,是一件多麼痛苦的事情啊!簡的內心像遭受一股酷刑一樣,充滿了掙扎、黑暗和炙烤。她的思緒一遍又一遍在腦海中翻滾:
「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被深深地愛著,古往今來沒有誰能指望得到如此深沉的愛;愛我的這個人又正好是我極為崇拜的對象,可是我卻必須拒絕我的愛情和偶像。」
唯有自愛又愛人的人,內心才會產生如此巨大的波瀾。愛憎分明、自尊自愛的簡,毅然絕然痛苦地離他而去,絕不違背法律和道德倫理。
雖然離開羅切斯特先生後,簡失魂落魄,不小心丟失所有隨身攜帶的物品,無依無靠,孤苦伶仃,甚至幾乎丟失性命,但正是簡強烈的自尊自愛使他一直深愛著她,並且在他們重逢後無結婚障礙時,他們最終破鏡重圓,王子和公主完美地生活在一起。
人不自欺,天下無敵。人要自尊自愛,才能尊人愛人,這樣才能使人尊你,愛你。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反之,則自欺欺人,終會被人欺。
做什麼都有境界,一個人做學問還是做事做人,每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境界不同,層次自然不同,結局便千差萬別。
寫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簡·愛》不是灰姑娘式的愛情故事,而是頌揚思想獨立、人格平等,自尊自愛和婚戀自由的寓言,是在獨立平等自由的基礎上詮釋愛的真諦。
用南懷瑾的思想來解讀《簡愛》,讓我深刻感受到了世界名著強大的文學魅力和深刻的思想精髓。
有人不禁要問:為什麼整整相距一百年,並且遠隔重洋,夏洛蒂·勃朗特和南懷瑾所承尚的思想有著如此高度的契合?
1.他們都曾經歷非人的磨難,並且不屈不撓地與生命抗爭
夏洛蒂·勃朗特出生於中等階級家庭,父親是教堂司鐸,收入不低,但養活六個孩子,難免捉襟見肘。
很不幸的是,他們家接二連三發生失去親人的悲劇。先是夏洛蒂的母親去世,而後她的兩個姐姐同年去世,給這個家庭的打擊特別沉重。多虧,好心的姨媽來照顧他們。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夏洛蒂從16歲起就承擔起指導弟妹學習的重任。
後來,她的弟弟染上了酗酒和吸毒的惡習,加之父親幹的是一份令他心力交瘁的苦差事,身體狀況越來越差。到28歲時,夏洛蒂已被污衊為「剩女」。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夏洛蒂當時痛苦無奈的悽慘生活。
雖然家庭不幸,婚嫁遙遙無期,但夏洛蒂一直不懈努力,試圖通過自己的雙手來改變生活,改變命運。
再看南懷瑾,他出生在動蕩不安的民國時期,小學畢業只得到肄業證書。父親要求他去學木雕或到商店做學徒,他不肯,只好在家自修。後投筆從戎。
1949年,南懷瑾到臺灣,迫於生計,同溫州老鄉一起做船運生意。國民黨從舟山撤退時,佔用了他們的船。他們一夜之間負債纍纍,不得不棲身於基隆海濱一個陋巷裡,擠在瓦可漏月、門不閉風的小屋裡。
這些苦難的遭遇不但沒有打垮南懷瑾,而且不管多麼艱難困苦的環境,他都能潛心鑽研學問。
從夏洛蒂和南懷瑾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都曾經歷生活困頓飄搖的痛苦日子。
路遙說:「人的生命力是在痛苦的煎熬中強大起來的。」
夏洛蒂與南懷瑾,後來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能不說與他們各自經歷的苦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2、他們都狂熱地熱愛學習,博學多才,在成長的路上都是一波三折
當時英國社會的等級森嚴,夏洛蒂嫁入豪門無望,只能刻苦學習當家庭教師。然而,給豪門巨富當家庭教師,要求特別苛刻,必須學會很多才藝。
夏洛蒂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每一次學習機會,刻苦鑽研,各方面才藝都特別出色,成功聘任為家庭教師。但家庭教師的地位相當底低下,加上富家子弟不好管理,她不得不辭退工作。
此後,她們姐妹三個嘗試寫詩,出詩集。詩集好不容易出版,但整整一年時間,僅僅賣出兩本。
詩集的慘敗,讓她明白,詩歌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唯有寫小說才有謀生的可能。隨後姐妹三個開始了寫小說的艱難歷程。
她的豐富學識在小說裡得到了極致發揮,《簡·愛》一出版,立刻引起轟動,但褒貶不一。
經典終歸是經典,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二百年後的今天,《簡·愛》依然暢銷不衰,足以證明這本作品的偉大和不凡。
非常了不起的是她的兩個妹妹也完成了她們的小說,書名分別是《呼嘯山莊》和《艾格尼絲·格雷》,這兩本書也是稀世佳作。
文學上的成就,並沒有改變夏洛蒂姐妹的生活和命運。最使人傷心落淚的事發生了,《簡·愛》出版後,短短兩年時間,夏洛蒂的弟弟和兩個妹妹先後去世。而她本人,也在第二年走到生命的盡頭,結束了一波三折的一生。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
南懷瑾說,「無所往而生其心」,是心境非常活潑,不被任何一個現象拖住了,非常瀟灑的、空靈的。乃至倒黴也不掉眼淚不傷悲,不得也不特別歡喜。心境是清風明月,非常瀟灑的。無所往而生其心,一切不受拘束。
夏洛蒂雖然在文學上取得巨大成就,但窮其一生也沒有走出生活的困境,更沒有走出自己的心境。
難能可貴的是,她不頹廢。自己雖然生活得很不如意,但依然心存美好,把美好的希望寫進《簡·愛》,讓簡·愛小姐有了一個完美的歸宿,也讓讀者享受到了閱讀的樂趣。
遭遇相同,心境不同,結局則大不一樣。
南懷瑾也曾經遭遇種種困頓。但困頓中的南懷瑾煮字療飢,時刻潛心修學,憑著驚人的記憶力完成了《楞嚴大義今釋》、《楞伽大義今釋》兩本力作。
這兩本書銷售慘澹,購買者了了。直到1960年,胡適讀了《楞嚴大義今釋》之後大加讚許,南懷瑾逐漸讓人知曉。此後,集「經論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縱橫古今、博融東西之學於一身的一代大師南懷瑾,才真正走進大眾視野。
南懷瑾無愧是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的一代大師,他對人生闡述深刻而明了:「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看似過的是生活,實則是一個人心骨的外展。
南懷瑾和夏洛蒂都是思想非常偉大的人物,但又有著極大的差距。看來。做人和文學還是有著根本的區別的。
還是南懷瑾的話精闢,他說:
把人做好,把事做對,就是學問。學問不是文學,文章好是這個人的文學好;知識淵博,是這個人的知識淵博;至於學問,哪怕不認識一個字,也可能有學問——作人好,做事對,絕對的好,絕對的對,這就是學問。
從這個方面來說,南懷瑾比夏洛蒂格局更廣大,境界更高遠。
我痴痴地想,如果夏洛蒂比南懷瑾不是早誕生一百年,而是晚誕生一百年,她會不會受到南懷瑾的思想影響,從而改寫命運呢?
哎!世上哪有什麼如果,只有結果。我們唯一能做的,是不是行走在紅塵俗世裡,面對境界歷事煉性,對人煉心?
你覺得呢?
參考文獻:1、《簡·愛》 2、《南懷瑾演講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