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四月,在河南鶴壁山區姬家山村,今年49歲的村民姬有良正在楮桃樹上摘楮桃穗。這個時節的楮桃穗不老不嫩,正適合蒸蒸菜吃,所以他就擓上筐子來村邊找楮桃樹,準備中午用這個做點好吃的。
楮桃樹在河南很多地方也叫構樹,因為構樹算是用不上「材料」的鄉土樹種,長的不高也不粗,所以蓋房做家具都用不上。如果非要找點用途的話,那它的枝柔韌性比較強,過去人們常用它的枝來做糞筐的提把兒。
楮桃樹長的不高,姬大叔不一會兒就摘了一筐子,眼看夠兩個人吃了,他就提著籃子回家了。對於楮桃樹,很多人容易弄混淆,其實這種樹分雌雄,雄樹結這種像毛毛蟲一樣的穗穗,雌樹會結圓球球,到了夏天成熟之後是紅色的,吃起來甜甜的,不過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吃了。
姬有良是農民,也是一名唱四股弦的演員,他是四股弦非遺傳承人,還是劇團的團長,常年帶領20多人在河南、河北兩省交界的五六個縣唱戲演出。四股弦在當地很受歡迎,每年都演出300多場。今年因為疫情不能出去唱戲了,就一直在家裡歇著。
到了家裡姬有良和妻子趙蘭香一起擇菜,因為穗穗上有葉子要去掉,還要再揀一下。他的妻子跟他是唱戲的搭檔,也拉了幾十年的四股弦,是劇團的頭把弦,經常跟著姬有良的劇團演出。現在不能演出了,她歇不住,還在村裡的加工廠幹活,一天掙個幾十元錢,這會兒是中午下班了,兩個人趕緊拾掇著做飯。
趙蘭香是個麻利人,一會就把楮桃穗兒擇好洗淨,然後控幹水分,再撒上少許鹽、調料和麵粉,拌一下。農村吃榆錢、麵條菜等野菜,常常不炒不炸,就是拌點面簡單蒸一下。
在太行山區,老百姓在蒸或者炸一些食物的時候,喜歡在院子裡生上火。過去用的鍋頭是泥巴糊的,現在都換成了鐵製的,用起來也很方便,燒柴火大,做飯也香。
這楮桃穗好熟,放入鍋裡蒸大約10分鐘,就可以出鍋了。在蒸楮桃穗的同時,姬大叔也沒閒著,他用蒜臼搗了幾瓣蒜,然後放點小磨香油、辣椒油和醋,準備一會兒澆在蒸菜裡。
撒了蒜汁兒的楮桃須,看著很有食慾,就是這一條條像毛毛蟲一樣的形狀,沒吃過的會讓人有點怵。楮桃須吃到嘴裡有股清香,軟糯可口,姬大叔說也就這幾天好吃,再等等就老了。
夫妻倆蹲在地上一人一碗,姬大叔一邊吃一邊說:「還是小時候的味道,一吃這,就會想起小學時期,那時候放學看到媽媽在拌這個「毛毛蟲」,嚇得我不敢吃,不過忍不住餓啊,小小的嘗了一筷子,還真好吃,然後狼吞虎咽的吃了兩碗,喝一碗熱水就又上學去了。」攝影記錄|楊學材(圖文鄉土河南原創,剽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