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豬有很多名字,又叫「豚」,「彘」,「豕」,有些地方也叫「豨」,文人雅士也將豬稱為「黑面郎」。豬與馬、牛、羊、雞、狗合稱「六畜」,是百姓生活中重要的生活資源。
工業革命以後,生產力水平極大提升,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經濟飛速發展,肉類食物走進千家萬戶,大家都能吃得起了。
但是在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老百姓家裡常年是難以看到葷腥的。古代禮制講究:「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
自宋朝開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再加上烹飪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大吃貨」蘇東坡的推廣,豬肉逐漸走進百姓的餐桌,但是其需求量依然很低。
明朝的時候,豬肉因為蘇先生的品牌效應,出現在了宮廷的菜單之中,但是依然不是主要肉食,牛羊肉依然佔據人們的重要的肉食來源。
另外,雖然說我國從母系社會的時候,就開始馴服飼養豬了,但是我國本土的豬一直面臨著一個產量不高的問題,這個問題到現在都沒有解決。當代豬肉產量的提升,主要是引入了國外的豬種,才提升了產量。
所以,古代殺豬行業面臨著產量不高,需求更是慘澹,那這個行業存在感也不會特別的高。對於避諱這件事,殺豬行業受到的衝擊不會很大。
朱元璋時期的避諱事件:「萬三蹄膀」
明初朱元璋登基以後,有一次到首富沈萬三家中做客,沈萬三以豬蹄膀招待朱元璋。
朱元璋一看就想為難沈萬三,因為這個沈萬三太招搖了,南京城一半的城牆都是他修的,讓官府的面子往哪放。
朱元璋看到豬蹄膀一大塊,沒有切開,就故意問沈萬三這怎麼吃啊。想等著沈萬三拿刀切肉的時候治他的罪,因為他殺「豬」了。
沈萬三家資億萬,也不是白給的,自然明白朱元璋的心思,於是從豬蹄膀中抽出一塊小骨頭,將肉分開,以供食用。
朱元璋這下找不到由頭了,開始吃肉,一吃覺得味道不錯,就問這道菜叫什麼名字,這又是一道送命題啊,沈萬三心想不能叫豬蹄膀啊,一拍自己大腿,說叫萬三蹄膀。
於是這道「萬三豬蹄」,就成為沈萬三的家鄉周莊的傳統美食了。這個故事的真假不得而知,更多應該是表達人們對朱元璋殺死的沈萬三的同情和紀念吧。
從歷史來看,朱元璋開始,明朝大部分時候是不避諱「豬」的,也因為這個「豬」字大多數應用在普通百姓中間,官方行文一般都是用「豚」、「彘」、「豕」等字的。
奇葩的皇帝朱厚照,奇葩的《禁豬令》
明朝在朱厚照在位的正德年間,曾短暫地頒布過一段時間的《禁豬令》。起因是好武多動的明武宗朱厚照,不願意在宮裡呆著,就跑出宮南巡去了。
路過揚州等地的時候,看到好多百姓都在養豬、殺豬,朱厚照這個奇葩就覺得心裡比較膈應。因為他自己姓朱,而且好巧的他自己也屬豬,認為老百姓殺豬,怎麼看怎麼不吉利。
於是頒布了一道《禁豬令》:「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將豕牲不許餵養,及易賣宰殺,如若故違,本犯並當房家小,發極邊永遠充軍。」禁止全國養豬、殺豬、吃豬肉。
結果遭到了朝廷上下的反對,朝廷要祭祀的時候,都找不到豬肉了,用羊替代,搞得也不倫不類的。於是內閣首輔楊廷和上書《請免禁殺豬疏》,禮部也奏請祭祀違反規制。
最關鍵的是,朱厚照是這個貨能管別人,管不住自己,他自己偷偷沒少吃豬肉。命令執行了三個月,就不得不悄悄地取消了「禁豬令」,「內批仍用豕」。
所以在明朝,官方文件是不用「豬」字的,在整個古代官方文件都很少用,一般都是用「豕」,而民間也不禁豬,官府也懶得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