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魔戒》譯者談翻譯理念:還原託爾金原本的樣子
由世紀文景出版的《魔戒》中文新譯本自11月初上市以來,引來了不少「戒迷」的關注。三位譯者鄧嘉宛、杜蘊慈、石中歌像「護戒團隊」那樣,將託爾金的這部巨著護送到中國讀者面前。主要譯者鄧嘉宛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她不想成為擋在讀者和託爾金之間的那個人,翻譯這部巨著是為了「還原託爾金原本的樣子」。
與託爾金的緣分始於英國
臺灣翻譯家鄧嘉宛是一個十足的「託爾金迷」,她十年前翻譯的《精靈寶鑽》被看作是最好的中文譯本。近些年來,她還創作、翻譯出版過《與我共遊奇幻國度:魔戒導讀》《魔戒武器聖戰》等書。
鄧嘉宛說,她第一次聽到「託爾金」這個名字是在1992年,當時一位老師在課上說過這個人的名字和他的故事。真正與託爾金有緣分,是鄧嘉宛到英國留學後,「有一個朋友介紹我看了《魔戒》這套書,我當時就覺得故事太好了,如果有一天它可以翻譯成中文的話,一定會非常精彩。」後來,臺灣陸續有兩個中文翻譯本出現,鄧嘉宛就主動聯繫出版社翻譯《精靈寶鑽》,因為她覺得這承擔了《魔戒》背後的整個神話世界。
與託爾金寫給孩子的枕邊書《霍比特人》不同,《魔戒》的整體風格很厚重。鄧嘉宛認為這與託爾金當時創作的經歷有關,「託爾金本人參加了一戰,他兒子參加了二戰。這個故事的形成過程,背後是戰爭的陰影。」
「護戒團隊」10個月終完工
作為資深「託爾金迷」,當初接到大陸出版方的翻譯邀請時,卻有些為難,「我擅長翻譯故事,但對詩歌沒有辦法。要在短時間內把《魔戒》處理到可以讓中國讀者讀後沒有隔閡,我自己做不到的。」
鄧嘉宛透露,十年前翻譯《精靈寶鑽》時,閱讀用了4個月,翻譯用了3個月,這次出版方給她的翻譯時間是6個月。而日本現在最流行的《魔戒》譯本,翻譯花費了10年的時間。鄧嘉宛說,如果一件事不能把它做好,寧可不做。後來,她聯繫了資深的託爾金迷「噴泉」,「噴泉」的另一個筆名是石中歌,她長期活躍在龍騎士城堡、魔戒中文論壇等,對託爾金筆下的中洲世界極為熟悉。鄧嘉宛說:「我當時跟她講,我翻譯這個就像佛羅多·巴金斯把這個戒指帶到火山去,一個人是沒有辦法成功。她很開心地說,那我就來做山姆吧!」之後,她們又聯繫了翻譯《精靈寶鑽》時的戰友杜蘊慈,負責詩歌部分。
三個人像《魔戒》中的護戒團隊,最終用了10個月將這部百萬字的巨著護送到中國讀者面前。
遇到三個翻譯難題
在翻譯過程中,鄧嘉宛遇到的難題有三個,找不到與之相對應的文體風格;書中的很多語言極為特殊,有不少古典英語和宗教用語;託爾金用12年寫完《魔戒》後,又進行了長達4年的修改,補充了大量的細節,特別是對中洲世界的描述。
鄧嘉宛認為,《魔戒》的語言風格有點像《霍比特人》和《精靈寶鑽》的結合體,前者的語言比較輕鬆,而後者的語言比較古典,更傾向於《聖經》式的風格。一些特殊語言名稱,鄧嘉宛詢問了幾位老師,「比如託爾金的神話故事裡,一開始就有創造主,這個創造主的名字叫做伊露維塔(I1ú「「ι「「),所有的資料都查不到。我的舊約老師一看就說這是亞述文,他告訴我伊露在亞述文裡是神的意思,維塔是父親,他這樣一講我就明白了。」
排除這三個難題的過程,也體現了鄧嘉宛的翻譯理念,「我想要還原託爾金原本的樣子,我不會希望我自己有什麼風格影響到他。」記者田超
(來源: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