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伯凡時間(ID:bofanstime),作者:吳伯凡
1803年,以英國為首的第三次反法同盟與拿破崙治下的法國再次開戰。拿破崙在布洛涅集結了十八萬軍隊,準備直擊英國本土。進駐英國本土的前提是讓大軍安全渡過英倫海峽,因此,擺平當時實力顯赫的英國海軍便成為了當務之急。
拿破崙派海軍中將維爾納夫率領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與納爾遜上將率領的英國海軍周旋,企圖牽制後者。
1805年10月21日,兩軍在西班牙特拉法加角的外海相遇,一場足以影響歷史走向的海上決戰就此爆發。
就對戰雙方的客觀實力而言,法西艦隊更勝一籌。其擁有33艘戰艦,包含1艘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四層甲板戰艦,3艘三層甲板戰艦和29艘兩層甲板戰艦,7艘巡洋艦。整個艦隊共裝載2626門火炮,官兵合計21580人。
英軍艦隊共有27艘戰艦,其中有7艘三層甲板戰艦,20艘兩層甲板戰艦,只有4艘巡洋艦。艦隊僅有2148門火炮,官兵人數也只有法西艦隊的一半多。
在當時,傳統的海戰模式為,對戰雙方將所有艦隻一字排開,用側舷的加農炮相互攻擊。這種布局的好處在於,能夠最大化利用加農炮的火力,同時也便於集中管理。因為整個艦隊的指揮旗艦往往都處於一字長蛇陣的中心,可以監控整個戰局,也方便用旗語向兩邊的戰艦發號施令。
雙方一字擺開後,互相射擊,直到一方因為人員傷亡、彈藥損耗或船隻毀壞嚴重而投降。不難看出,這種對戰模式就是單純的客觀實力拼比,誰的船隻多、火力猛,誰就擁有優勢。
英軍統帥納爾遜對現實狀況諳熟於心,在兩軍遭遇之前,他便根據雙方實力,展開了一次異乎尋常的戰略部署。
戰役伊始,法西艦隊按照傳統模式依次展開,準備構築一字長蛇陣。納爾遜則將英軍艦隊分為兩隊,從兩個角度垂直化衝向法西艦隊,將其切為三段。這一攻擊方式讓法西艦隊措手不及,很快在混亂中陷入被動,三個多小時後,戰役結束。法西艦隊主帥維爾納夫及21艘戰艦被俘,英國戰艦則無一損傷。
此役之後,法國海軍精銳盡失,拿破崙也不得不終止進攻英國本土的打算。而英國的海上地位則被徹底鞏固,此後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其一直是唯一的海洋霸主。
英軍在劣勢環境下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逆襲,以絕佳的成績贏得了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英軍總指揮官納爾遜上將也因其出色的戰略能力和卓越的組織管理能力與此戰一同彪炳史冊。
1
理察·魯梅爾特在《好戰略,壞戰略》一書中提到,戰略的第一要義,是以己之長攻彼之短。納爾遜無疑深諳此道。
在戰役開始之前,納爾遜就洞悉了雙方在客觀力量上的差距,由於深知英軍在戰艦數量和火炮規模上處於劣勢,所以,他從一開始便放棄了傳統的對攻方式。
但納爾遜也清楚地知道,相比於拼湊而成的法西艦隊,英軍的優勢是更強的榮譽感和更為豐富的海上作戰經驗。這讓他對自己所率領的艦隊敢於身先士卒的決心和勇氣充滿了信心,也對其在混戰狀態下的作戰能力充滿了信心。
據此,納爾遜部署了「攻其不備」的垂直打擊戰略。在對方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讓先導戰艦不顧風險,衝入敵方艦隊,打破對方的連貫性,讓敵方旗艦無法有效指揮其他戰艦,使得整個戰場處於失序和混亂狀態。這種戰局在戰役開始之前,納爾遜就已經有所預料,所以在開戰之前,他就多次叮囑下屬,一旦開戰,各艦的指揮官就要擺脫對於中央指揮的依賴,根據戰場情況自行決斷,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一切幾乎如納爾遜所料,三個小時後,實力佔優的法西艦隊降旗投降,英軍大獲全勝。
「一位有才能的領導者能確定形勢中的一個或兩個關鍵問題,也就是找出能夠讓你事半功倍的『著力點』,然後集中資源與行動將其解決。」針對這一戰役中納爾遜精妙的戰略部署,理察·魯梅爾特讚嘆道:「好戰略看起來總是這麼簡單,不需要用一個又一個演示文稿去解釋……戰略工作的核心基本相同——發現關鍵問題,設計出一個合理的方案,併集中力量採取行動處理這些關鍵問題。」
納爾遜出其不意,利用垂直打擊戰略使得法西艦隊船堅炮利的優勢盡失,這是該戰略得以成功的部分原因。正如前文所述,一個好戰略要想順利實施,不僅要找到對方的劣勢,還要顯化己方的優勢。
在對戰中,英軍的優勢體現在面對混亂戰局時的靈活性和自主性,這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納爾遜幾十年如一日,在英軍內部所培育的優良文化的直接體現。
2
就戰略而言,納爾遜的垂直打擊戰略可以簡化成三條幾何線段,兩條較短的平行線段垂直衝擊,將一條較長的線段分為三段。如果僅著眼於這一簡化模型,我們並不會覺得其中有什麼過人之處,而一旦我們將扁平化的線段豐盈起來,將其還原後,就會發現其中的不簡單。
每一條線段都由數十條戰艦組成,而每一隻戰艦都相當於一個中型公司。以納爾遜的座艦「勝利」 號為例,其由木材、鋼鐵、帆布和纜繩組成的船身長約69米(相當於23層樓的高度),船上的850名海員需要不停地在艙室和主桅杆之間忙碌。他們要用總長度為4200米的繩索來升起並調整面積達5443㎡的船帆(相當於大半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
在整個作戰過程中,士兵們負責裝填火藥、瞄準和射擊,而海員們則要操縱船隻以有效配合士兵的攻擊。這對每個崗位人員的技術能力以及整個團隊的默契程度都是極大的考驗。
而納爾遜則通過其日常的培育和訓練,將如此複雜而龐大的艦隊變成了一個能夠靈活應對混亂戰局的有機體。
「賦能」是近年來管理領域的一個熱門詞彙,按照《賦能》一書的描述,「賦能」的本質是組織權力的下放,將過去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權力合理賦予基層個體,讓他們在明確組織目標和堅持一些基本原則的基礎上「自行其是」,以提高組織應對不確定性風險時的靈活性。
若就此而言,納爾遜早在兩個世紀之前就已經開始推行賦能管理。
據記載,納爾遜將其下屬稱為「戰場上的承包人」。從其作為海軍將領開始,便一直著力培養其麾下官兵的獨立決策能力。在特拉法加戰役開始前的幾天,他依舊耐心地向各個指揮官灌輸他一貫的理念——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減少對信號旗等通信手段的依賴。
「納爾遜的核心做法是,在其所統領的組織中培育一種文化。」斯坦利在《賦能》一書中概述道,「讓組織中所有的個體都有主動性,並且能夠進行關鍵性的思考,同時反對簡單地執行命令。」
與英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法西艦隊嚴格的權威式管理。拿破崙讓維爾納夫嚴守戰略秘密,不得透露給其下任何艦長,所有指揮官只能依令而行。對中央指揮系統的過度依賴,讓法西艦隊在戰局陷入混亂後,變得驚慌失措、處處被動,最後被靈活機動的英軍逐一擊破。
3
基於納爾遜過人的膽識和謀略,英國艦隊運用垂直打擊戰略使法西艦隊失去了原有優勢。而讓其有信心和決心施展這一戰略,並且最終使得英軍以少勝多的根本原因,則是因為遠見卓識的納爾遜很早就在艦隊中施行了賦能文化,正是從這一文化土壤中,生長出了英軍面對混戰局面時的絕對優勢。
戰役爆發不久,納爾遜的座艦「勝利」號便與法西艦隊的「敬畏」號糾纏一處,雙方士兵短距離交火,戰局異常膠著。納爾遜同艦長哈迪一同巡視戰場時,一顆從「敬畏」號飛來的子彈射中了納爾遜的左肩並透過其胸部,他倒在了甲板上。在海員們慌亂將其抬入船艙時,戰役也進入了最高潮。其他人並不知道納爾遜已負傷,英軍各艦的指揮官都聚焦於各自的戰局,自行判斷局勢並採取應對措施。
英國海軍指揮官 納爾遜
三個小時後,戰役結束。在得知獲勝的消息後,納爾遜說道:「我感到滿意……感謝上帝,我總算盡了我的職責。」不久,他的心臟便停止了跳動。
戰役中被英軍俘虜的法西艦隊統率維爾納夫中將曾這樣評價他的對手:「對於其他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失去納爾遜這樣的高級將領都是無法彌補的損失,但在英國的卡迪茲艦隊,每名艦長都是納爾遜。」
即使站在今天來看,這場發生在兩個多世紀之前的海戰依舊具有很強的啟示性。納爾遜用一場偉大的勝利,讓我們目睹了賦能管理的優勢以及好戰略的魅力所在。
本文來源伯凡時間,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