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從戰略角度入手,為何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慘敗?

2020-12-12 騰訊網

公元1884年8月23日,法國遠東艦隊以第一輪杆雷艇奇襲和第二輪艦炮的飽和攻擊將駐防馬尾港的福建水師重創(注意:福建水師的11艘主力軍艦,9艘在海戰中直接被擊毀)。從軍事層面看,福建水師的軍備規模化和艦隊指揮系統已經完全癱瘓。

其實,法國遠東艦隊早在8月初便擬定登陸基隆港,並以基隆港為戰略縱深跳板,節制清廷的南方海權。

福州船政局製造的「萬年清」號兵商兩用船(複製品)

不過,法國遠東艦隊的兩批登陸部隊都遭到基隆港海岸重炮的堵截,法軍總司令孤拔只好將艦隊轉入馬尾港。(注意:法國遠東艦隊的戰略目標不單是消滅福建水師,更要控制遠東第一造船廠——福州船政局,從而完全中斷南方多個海軍港口的軍備維護及建造進程)

在電影《1894甲午大海戰》中有一個歷史細節,福建水師與遠東艦隊在未正式開戰時就同處馬江流域,並且清廷下達「彼若不動,我亦不發」的滑稽軍令。換言之,清廷直接將馬尾港的海域防線向遠東艦隊敞開,福建水師的側翼完全暴露在遠東艦隊的重炮覆蓋範圍內,背靠海岸炮臺的福建水師卻未先行對法艦進行戰略打擊。(世有俗語: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

至於福建水師在馬江海戰中慘敗的具體原因,著重從軍艦武備系統(外在原因)和全局戰略觀念(內在原因)為海戰切入點。

夕陽下的黃龍旗

福建水師vs遠東艦隊(艦艇武備差異化)

眾所周知,在北洋艦隊未正式完成近代化軍備變革時,福建水師不僅是國產化程度最高的「機動防禦艦隊」,也是艦炮量最多的艦隊(注意:為何不稱福建水師為戰略攻擊型艦隊,其主要原因是清廷軍事系統的腐敗和戰略格局狹窄)。福建水師、南洋水師、廣東水師等都是以沿海區域為防禦陣線,拱衛內陸,並未具備遠洋打擊能力。

雖然福建水師的軍艦及艦炮都基本實現國產化,但是,最大問題便是福建水師軍艦的殼體大多為木質結構,僅有動力艙室外部有輕裝甲覆蓋。從動力輸出端看,木質艦採用的立式蒸汽機比鐵甲艦採用的複式蒸汽機航速較慢,防護效果也不及鐵甲艦。

為證明艦艇裝備差異化對海戰格局的影響程度,我特意以遠東艦隊的凱旋號、杜居土路因號、費勒斯號、德斯丹號、窩爾達號五艘等級不同的巡洋艦作為參數對比組項。

福建水師(可見大多為木肋軍艦)

艦艇火力配置單元

凱旋號裝備4門240mm口徑艦防主炮、6門140mm口徑副炮等21門各型後膛火炮,杜居土路因裝備10門各型後膛火炮,窩爾達(法國遠東艦隊旗艦)裝備9門各型艦防火炮。費勒斯號和德斯丹號均裝備5門輕、重型火炮,整個艦隊擁有77門火炮。

福建水師中只有揚武、永保、琛航三艦擁有與法國遠東艦隊相抗衡的基準火炮量,三艦的總量為17門(注意:其中揚武艦獨佔11門,揚武艦與杜居土路因、費勒斯、德斯丹三艦同屬一等巡洋艦,但是揚武艦屬於無防護巡洋艦)

法國遠東艦隊配備具有裝甲防護的固定鑲嵌式阿姆斯特朗後膛重炮,而福建水師依然採用人力推動的威斯窩斯前膛炮(注意:威斯窩斯炮屬英國阿姆斯特朗炮系列,炮管內膛呈六角形),炮臺完全無裝甲防護,一旦遭受多點攻擊,產生的衝擊波也會毀壞艦體。

阿姆斯特朗式大型前膛炮

法國遠東艦隊採用重炮和速射炮(以哈奇開斯速射炮為主)協同攻擊,將火力優勢展現的淋漓盡致。直到甲午戰爭,清廷軍事系統依然沒有認清速射炮的優勢,保守地認為重炮的火力優於速射炮。(注意:甲午海戰中,只有定遠、鎮遠兩艦配備少量的速射炮)

艦艇機動航速單元

凱旋號以主機功率2400匹馬力輸出12.7節的航速,窩爾達號以主機功率1000匹馬力輸出約10節的航速,費勒斯號和德斯丹號均以主機功率2790匹馬力輸出約13.5節的航速。

從史料來看,福建水師中最精銳的揚武艦航速為12節,其餘炮艦的航速維持在10節。以凱旋艦為主的法國遠東艦隊和以揚武艦為核心的福建水師整體航速相差約2節,換言之,福建水師在馬江流域隨時會被遠東艦隊分割而殲滅。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水師的揚武等軍艦都是法國工程師督造的,那麼,遠東艦隊自然知曉揚武艦的整體防護區間,並以重炮集中攻擊裝甲薄弱點,從而摧毀福建水師的軍事基地,掃清法軍北上的海上堡壘。

揚武艦(複製品)

簡要分析完法國遠東艦隊和福建水師的艦艇軍備差異,再從戰略格局看待兩方艦隊在馬尾海戰的勝敗得失!

遠東艦隊主戰型戰略思維vs福建水師迎戰型戰略思維

自「觀音橋事件」後,法國遠東艦隊正式進駐馬江流域就行巡查。(注意:馬尾港的海岸炮臺、水兵宿舍、軍火庫等都成為法艦的偵查目標)

在部分史料中,大多出現法軍使用魚雷艇攻擊福建水師的情況。實際上,法軍在海戰中使用的是杆雷艇,外形十分接近魚雷艇,具有非常好的機動攻擊能力。杆雷艇與鐵甲巡洋艦組成的特混戰鬥群能夠有效打破敵艦陣型包圍圈,從而為巡洋艦實現側翼包抄爭取時間。(注意:馬江海戰中的杆雷艇為27米型的45、46號,艇端的杆雷作為唯一的攻擊武器)

馬尾港海域退潮後,遠東艦隊立刻起錨轉移戰艦攻擊方位,並以單縱型陣包圍港區內的福建水師。(注意:單縱陣型的優勢便是將全艦的火炮得到極致運用,形成一個輕、重型武器連續輸出的火力網)

馬江海戰中法軍的杆雷艇

面對法國遠東艦隊逐漸轉移航向,水兵都明白法艦在調整攻擊方向。清廷福建海疆大臣張佩綸並未對福建水師發出戰鬥預警信號,清艦的艦炮彈藥也未充足供應。直到遠東艦隊起錨後,將炮口轉向福建水師,艦隊高層才意識到法艦的戰略目的是扼制南部海域,並將救援艦隊阻擋在臺灣海峽北側。

揚武艦為打開缺口,避免福建水師遭到全殲。即把艦尾對敵調整成艦舷對敵狀態,在暴露薄弱側翼的同時,也儘可能發揮多處主副炮集中攻擊的優勢。(注意:「揚武艦」船尾共裝備2門100mm口徑的威斯窩斯前膛炮,此炮的最大劣勢便是十分笨重,需要將炮沿軌道運至炮位,且炮位完全在無防護的露天甲板上,攻擊效率受到抑制)

福建水師旗艦揚武艦被杆雷艇三次襲擊,左側船舷處水位裝甲破裂,導致動力艙室癱瘓,隨即失去作戰能力而擱淺,福建水師由此陷入各自為戰的局面。(注意:隨同揚武艦作戰的「伏波」炮艇和「藝新」炮艇先行撤向閔江上遊的林浦,導致馬尾港衛戍力量遭到削弱)

中法馬江海戰

福建水師殘餘炮艇在「福星艦」管帶陳英的帶領下,組成一支快速炮艇縱隊呈單縱陣型進攻法艦。(注意:炮艇縱隊只有福星、福勝、建勝三艦)

陳英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遂下令全艦呈衝鋒陣型欲撞擊「窩爾達」號。(陳英在馬江海戰中的愛國表現,時隔十年後,在黃海海戰中,被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效仿)

法國遠東艦隊發現「窩爾達」號遭到清軍炮艇的合圍攻擊,遂調整重炮攻擊方向。並以益士弼、蝮蛇、野貓三艦發射速射炮救援「窩爾達」號。露天炮臺甲板的設計導致炮臺被毀後,清軍無法組織有效的攻勢(注意:福建水師的前膛火炮射速為每分鐘1發,而遠東艦隊的後膛火炮射速為每分鐘6-8發,形成每分鐘相差5-7發的射速差異,法艦的火力優勢顯然可見)

福星艦在衝擊過程中被杆雷擊沉,由此來看,整個馬江戰場具有主動攻擊能力的清軍艦艇非毀即傷,馬江流域完全被遠東艦隊控制。

福州馬尾(馬江海戰舊址)

當然,不免有人會感到疑惑,在馬江海戰過程中,為何臨近的廣東水師見死不救?

其實,從軍艦的近代化程度來說,廣東水師的戰艦參數是低於福建水師的。(注意:廣東水師中大多數是魚雷艇,少量的炮艇多是防護沿海、拱衛內陸)

中法戰爭爆發前,福建水師的戰艦總噸位約為9800噸,實為清朝最具戰鬥力的艦隊。清軍北方的其他艦隊馳援距離過長,並且容易遭到法艦外圍部隊的偷襲(法國遠東艦隊的雷諾堡和梭尼號兩艘巡洋艦在金牌水道警戒),無法有效節制遠東艦隊的銳利攻勢。

其實,早在遠東艦隊進駐馬江流域時。福州船政局便命令駐防廣東的「飛雲」、「濟安」炮艇(同屬伏波級炮艇)和駐防福建沿海的「振威」炮艇(同屬湄雲級改進型炮艇)回防馬江下遊的閔海關,不過進入馬江流域的法艦卻早就聚集在三艦周邊,清軍炮艇隨時會被法艦殲滅。

中法海戰中的羅星塔炮臺

當然,福建水師的三艘炮艇所裝備的老式前膛火炮也難以對抗法艦的新式後膛重炮。

據中法戰爭史料記載:閔海關的三艘清軍炮艇共裝備3門160mm口徑前膛炮,8門120mm口徑前膛炮。法艦隊的杜居土路因、德斯丹、維拉三艦共裝備2門190mm口徑後膛炮,19門140mm口徑後膛炮。

果不其然,馬江流域的「窩爾達」發出進攻信號後,三艘炮艇被悉數擊沉,閔海關也成為法艦增兵的通道,法艦總司令孤拔認為馬江上遊的清軍艦艇無疑是做困獸之鬥。

那麼,馬尾港的陸地炮臺為何沒有為清軍艦艇減輕炮火攻擊呢?

其實,從搜集的資料來看,清軍的陸地炮臺對支援福建水師的戰略意義並不大。最大的臨江炮臺和長樂象嶼炮臺互為犄角,進而控制閔江。(炮臺裝備約7門克虜伯要塞炮)

馬江海戰爆發後,清廷陸軍防守的三處行營炮臺協同兩處堡壘炮臺支援海面戰鬥。但是,清軍的多門要塞炮建於堡壘中,射擊角度只能覆蓋一個區域,(注意:清軍炮臺也就存在極大射擊盲區)造成炮臺的戰略作用降低,最後均被法軍陸戰隊炸毀。

中法馬江海戰古戰場示意圖

法國遠東艦隊搶佔馬尾造船廠後,福建水師殘存的兩艘道爾頓式炮艇也被杜居土路因號巡洋艦先後擊沉。福建水師僅在開戰不到20分鐘的時間,主力軍艦幾乎全軍覆沒,福建沿海完全被法艦控制。

反思

從個人理解來說,馬江海戰猶如一場正大光明的「遭遇戰」模式。兩支艦隊未開戰前處於同一江面,敵我雙方的艦炮甚至不用瞄準就能輕易擊中對方艦體,如同一場白刃戰。

內河上的海戰,陣型、指揮都無法發揮決定作用。只有搶佔先機,並依託強大的艦炮火力才能在短時間摧毀敵方艦隊的防禦陣線或者攻擊陣型。

張佩綸作為福建水師最高指揮官,在戰事臨近時未對敵艦動向作出應對策略,並以「可以開戰,但不可以先開炮」的滑稽戰略思維抑制福建水師迎戰的積極程度,從而造成法軍艦炮起,而清軍艦未起錨的戰略機會轉移的局面。

馬江海戰中清軍的馬限山炮臺

從軍備角度看,在海戰中,軍艦的艦炮需要對覆蓋目標進行連續的火力輸出,減輕敵方艦炮的炮彈輸出量,古老的前膛火炮必然會敗於後膛火炮。(正如一戰、二戰期間,多國軍艦裝備的都是後膛炮,後膛炮也便於炮手在炮尾進行瞄準,校驗,填彈,發射等程序)

福建水師將前膛火炮在軍艦上的超齡使用,本身就給法國遠東艦隊突破清軍炮火防線找到契機!

馬江海戰只是中法戰爭的一個縮影,卻讓清廷認清勢必要組建一支完全近代化的海洋艦隊,拱衛國家海防。(公元1888年,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正式成立)

相關焦點

  • 書生誤國,李鴻章女婿戰前逃跑,福建水師開戰半小時全軍覆沒
    歷史書上多是簡略地提及——海戰不到 30 分鐘,福建水師 11 艘戰艦全部沉沒,官兵殉國 760 人,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這場短暫而快速的慘敗,卻有著太多的無奈、屈辱和遺恨。這些無奈、屈辱、遺恨又豈是簡單的百來個字可以承載。
  • 馬江悲歌,一百多年前的屈辱鞭策中國海軍強大
    馬尾海戰(又稱馬江海戰),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對外海戰,但清政府海軍全面潰敗,給我們留下了恥辱的記憶。不忘昨天的恥辱,我們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當今中國海軍的傲世成就。 此次海戰中,法軍僅戰死5人、戰艦損失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中國海軍將士陣亡700餘人,被擊沉軍艦9艘、傷兩艘、毀損兵船10餘艘。如此的慘烈的後果,令國人倍感沉痛和恥辱。馬尾海戰慘敗,導致了中國東南沿海與臺灣海峽海權拱手讓給法軍。
  • 甲午海戰:看看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差距,才知道為何贏不了
    經過激烈的戰爭之後,清政府的北洋水師被日軍擊潰,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的產物,泱泱大國所組建的北洋水師,為何會被一個彈丸之地的艦隊打敗?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之後,日本政府為了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實施自己的殖民擴張計劃,緊密策劃了甲午海戰。甲午海戰的落敗,使得本就搖搖欲墜的清政府受到了致命一擊,大清朝失去了之前幾千年積累的名望,徹底被世界列強判定為弱者。
  • 院線電影《馬江海戰》、《送星人》獲著名慈善家嶽鳴宇先生投資
    本報悉,00後童星、天津市著名慈善家、深圳龍越慈善基金會理事嶽鳴宇先生通過委託顏雲燕女士股權代持的方式,以福州立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和天津敘古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名義投資《馬江海戰》和《送星人》等院線電影,助力藝術傳播。
  • 若單純從裝備和戰術角度分析,甲午海戰,北洋水師究竟敗在哪裡?
    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37期:我們還是接著甲午戰爭這個話題講,但在內容上,這幾期算是脫離了劇情,回歸了歷史真相。前面我們從用人的角度,對比了甲午戰爭時中日雙方的區別,可以看出北洋水師的將領跟日本聯合艦隊的將領差距。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甲午海戰是中華民族之殤,中國海軍之殤。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什麼實力強大的北洋海軍,會在日本人手中不堪一擊?甲午海戰失敗的真正根源是什麼?一、落後的軍事戰略文化甲午海戰的失敗,本質是清朝對先進軍事戰略文化的缺失,清朝軍事戰略文化存在致命的缺陷。
  • 從絕顛強者走向覆沒的大明水師
    其實了解歷史的話,就知道,那時候的荷蘭其實是17世紀世界霸主。二、經過當時就爆發了一場海戰,鄭芝龍領命後,很快率領水師迎戰,雙方在料羅灣大戰。明軍出動50艘大戰船,100艘小型戰船、炮艇及大量火船。雙方激戰數日,荷蘭人慘敗。
  • 北洋水師故勇在英墓地修繕啟動公募
    」、「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閩縣陳成魁之墓」。    在這段沉重的歷史中,後人也許只知道甲午海戰的悲壯,卻不知道5位年輕水兵因病客死他鄉的故事。他們分別是:清光緒七年(1881年)接收「超勇」和「揚威」的袁培福和顧世忠;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接收「致遠」和「靖遠」的陳受富、陳成魁和連金源。
  • 甲午戰爭中南洋水師為何任由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也不發兵來救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自那以後,日本喪失了對天朝的敬畏,讓我國在近代遭受壓迫和摧殘。但清朝時期,除北洋水師外,還有南洋、福建水師。甲午戰爭十多年前,福建水師遭法軍偷襲,全軍覆沒。但南洋水師仍有戰鬥力,而且南洋水師的綜合實力也僅次於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爆發之時,南洋水師若與北洋水師聯合作戰,則有可能逆轉戰局。
  • 甲午海戰:哪怕再打100次,日本也是戰勝方
    那是1894年9月17日,在遼寧東港大東溝海域,北洋水師遭遇了建制以來最慘重的打擊以致全軍覆沒,那場著名的慘敗叫做——甲午海戰。「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在任何時候,反思失敗、反思戰爭都有著現實指導意義。畢竟,中華民族的屈辱,不能也不應該再有下一次。
  • 北洋水師中的「經遠」和「來遠」裝甲巡洋艦
    中法馬尾海戰中,福建水師基層官兵雖奮勇抵抗,但無奈一則指揮層被上了「緊箍咒」,嚴令「無旨不得先行開炮,必待敵船開火,始準還擊,違者雖勝猶斬」,錯失最佳時機;其次,戰事一起,指揮層貪生怕死,臨陣脫逃。最終導致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福建造船廠也化為烏有,一時間,東南臺灣澎湖列島海防力量空虛,這是1884年發生的事情。遠在德國,清政府訂購了「定遠」、「 鎮遠」兩艘鐵甲艦,後續經費不足,改為訂購為穹甲巡洋艦,即是「濟遠」艦。受此啟發,直隸總督李鴻章提議增購一批「穹甲巡洋艦」,以增加東南沿海海防力量。
  • 「歷史如果說」如果北洋水師勝利,日本聯合艦隊全軍覆沒……
    (我是歷史如果說,別忘了點讚評論哦!)1894年9月17日,中國和日本在黃海大東溝海域爆發甲午海戰,該次海戰以中國失敗而告終,導致清政府被迫籤訂《中日馬關條約》。甲午海戰是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那麼,如果北洋水師勝利,日本聯合艦隊遭受重創,世界又該怎樣呢?首先,北洋水師要想贏,必須改變現有戰略,不再依靠大炮巨艦主義,因為這樣跟日本硬碰硬完全贏不了。日本當時的水上主力艦在數量、火力、噸位、速度上都比北洋水師厲害一大截。只有依託當時的新式武器——魚雷。
  • 《鳴梁海戰》:電影終究不是歷史,李舜臣也不是亞洲戰神
    更難能可貴的是,《鳴梁海戰》作為一部純粹的商業片,卻能表現出幾分英雄人物所具備那樣極富感召力的精神貴族感。看完以後,你彷佛覺得李舜臣就是一個力挽狂瀾,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他以弱勝強,擊敗了倭寇,守衛了國家,戰神之名,當之無愧。但是,電影畢竟只是電影,從歷史角度而言,《鳴梁海戰》似乎還缺了點兒什麼。
  • 福建水師的創始人是誰?左宗棠前往西北,沈葆楨臨危受命
    福建水師的真正創始人,應該是左宗棠。太平天國平定以後,左宗棠南下興辦南洋,李鴻章在北方興辦北洋。兩個人勢均力敵,都希望在洋務運動中,建立一番功勳。那個時候的左宗棠還沒有老,依舊意氣風發,時任閩浙總督。這一年左宗棠南下剿滅了太平軍的殘餘力量。
  • 炮打橫須賀 劍指東京灣 北洋水師直攻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
    甲午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事件,雖然清王朝在面對英法鴉片戰爭中戰敗,甚至圓明園被燒毀,但是說句不好聽的,當時打不過英法不丟人,當時世界上根本沒有能與英法對抗的國家。沙皇俄國和美國都沒有能力與英法一戰,清朝在亞洲仍然是老大的地位。
  • 戰艦沉沒124年,從船裡撈出74顆子彈,專家:該給北洋水師平反了
    中國清政府中許多大地主官僚為了能夠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展開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核心是:師夷長技以制夷。主要是通過學習西方的先進工業和購買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來對抗西方,其中最著名的成果就是北洋水師的建立。
  • 北洋艦隊鐵甲戰列艦定遠號的歷史宿命
    眾所周知中日甲午海戰以北洋水師慘敗結束,定遠艦也受重創並在威海衛保衛戰中因無力改變戰局而選擇自爆!這艘超級巨艦為何以這種方式落幕?1894年9月17日中日在黃海交火,也就是黃海大戰,戰鬥中的日本旗艦松島號被鎮遠艦擊中失去戰鬥力,可惜沒有擊沉它! 本來定遠艦和鎮遠艦的表現還是不錯的,憑藉著堅船巨炮給日本海軍造成了較大殺傷,然而當時的北洋水師並沒有預知會和日本海軍在黃海發生大戰,以至於彈藥準備嚴重不足,鎮遠艦和定遠艦的威力並沒有完全發揮出來!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的真實原因:或是清軍槍彈不配套
    1894年9月17日,黃海大東溝海域硝煙瀰漫,炮火轟隆,清朝與日本之間的海戰爆發。最終的結局我們都知道,李鴻章的得意之作——北洋水師戰敗。然而對其失敗的原因分析,直至今日,依然眾說紛紜。我們不得不承認,打仗是個技術活,雖然當時的大環境不利於清朝政府,但是技術層面的缺陷是致命的。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之敗,是否是丁汝昌指揮失誤所致,還是另有原因
    所以李鴻章對丁汝昌的表現非常滿意,北洋水師成立以後,丁汝昌就順理成章出任了提督一職。而丁汝昌此後也一如既往地虛心,在專業問題上還是聽取劉步蟾等人的意見。在黃海海戰中,他就主動退居二線,讓劉步蟾負責指揮,自己主要是站在顯眼處鼓舞一下士氣。因此海戰指揮不管對錯,和他其實關係都不大。
  • 躍言:在英國拜謁北洋水師故勇墓,看到一張山東艦照片
    北洋水師故勇墓前祭放著山東艦照片的圖片 2017年9月,筆者在英國留學時,曾專程去紐卡斯爾探尋的北洋水師在當地的歷史,記錄下不少照片和文字。現在整理髮布,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這段塵封的歷史。伴隨著林立的煙囪和轟鳴的機器,泰恩河畔的埃爾斯維克船廠(Elswick Shipyard)中,停靠著即將完工的致遠號和靖遠號巡洋艦。這兩艘耗資近170萬兩白銀的新銳「穹甲巡洋艦」,是在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時,清政府在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後向英國訂購的,寄託著洋務派重建海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