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7日,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入列。借山東艦入列的喜慶,我從硬碟裡翻出來幾張兩年前在英國紐卡斯爾時拍的照片,分享了一段感動過我自己的經歷,發布在北朝論壇上。
山東艦在海上「愛的魔力轉圈圈」
那張北洋水師故勇墓前祭放著山東艦照片的圖片,被不少網友看到後轉發在NGA、微博、豆瓣、抖音、知乎等多個平臺,一不小心引發了網絡熱議。版權無所謂,署名也不重要,很樂意這些照片能夠傳播出去,能讓更多人傳遞這份正能量。
北洋水師故勇墓前祭放著山東艦照片的圖片
2017年9月,筆者在英國留學時,曾專程去紐卡斯爾探尋的北洋水師在當地的歷史,記錄下不少照片和文字。現在整理髮布,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這段塵封的歷史。
「擦清歷史的鏡子,走好未來的路。」——山東威海 中國甲午戰爭博物館
一、接艦
泰恩河畔紐卡斯爾(Newcastle upon Tyne),是英格蘭北部曾經的工業重鎮,這裡曾矗立著當時英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工業聯合體之一:阿姆斯特朗公司。
1887年,36歲的鄧世昌帶領著四百餘名官兵水手,經歷萬裡波濤,踏上了這片異國的土地。伴隨著林立的煙囪和轟鳴的機器,泰恩河畔的埃爾斯維克船廠(Elswick Shipyard)中,停靠著即將完工的致遠號和靖遠號巡洋艦。這兩艘耗資近170萬兩白銀的新銳「穹甲巡洋艦」,是在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時,清政府在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後向英國訂購的,寄託著洋務派重建海防的希望。
泰恩河下遊曾經船廠雲集,圖中標註處就是埃爾斯維克船廠
紐卡斯爾博物館裡保存的埃爾斯維克工廠全貌
如今的埃爾斯維克(筆者攝於2017年9月)
對這群中國水手來說,很多人是第一次踏上英吉利的土地。然而,這裡對鄧世昌卻並不陌生。6年前,他曾作為揚威號管帶,同超勇號管帶林曾泰一起來到紐卡斯爾,迎接這兩艘新完工的軍艦返回祖國。這兩人都是福建船政學堂畢業,接受西式海軍教育,精通英文,也是同一批最早開眼看世界的中國海軍軍官中的佼佼者。
1881年8月17日,他們兩人分別指揮超勇、揚威從紐卡斯爾起航駛往中國。時任中國駐英公使曾紀澤特意從倫敦趕來,親自在軍艦上升起了代表中國的龍旗。那次遠航,是中國海軍史上一次跨時代的壯舉:兩艘飄揚的龍旗的軍艦,從泰恩河口(Tynemouth)駛入北海,輾轉經直布羅陀海峽穿越地中海,途徑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最終回到祖國。沿途各個國家都按照國際禮儀,鳴炮接待,也第一次知道了中國海軍的存在。而更早些的1876年,清政府向阿姆斯特朗公司訂購的兩艘「蚊炮船」,卻是懸掛著英國旗幟,由僱傭的洋員駕駛,從紐卡斯爾出發,耗時近5個月抵達大沽口。
Tyne & Wear檔案館保存的致遠艦試航時的照片
殘存的埃爾斯維克工廠火炮車間遺址
遺憾的是,這兩艘軍艦連同同時向德國訂購的經遠、來遠,是甲午戰爭前清政府最後一次購置外國軍艦,性能上很快被後來設計建造的日本吉野等艦超過。7年之後,黃海大東溝海戰,鄧世昌就是在這艘軍艦上,發出了「撞沉吉野!」的怒吼,也是在這裡迎來了人生的終點。
此時此地的鄧世昌,並不知道那些日後的歷史,但他早已深深感受到了來自於那個一衣帶水的鄰居的威脅。就在致遠艦下水的半年前,就在這座埃爾斯維克船廠,日本海軍訂購的浪速號巡洋艦剛剛建成交付。浪速號的第一任艦長就是甲午海戰時的聯合艦隊司令官伊東祐亨。也就這艘浪速艦,甲午戰爭中在第三任艦長東鄉平八郎指揮下,先在豐島海戰中,擊沉了中國運兵船高升號;後又在大東溝海戰中,作為第一遊擊隊的主力之一,擊沉了同一船廠建造的超勇號。11年後,東鄉平八郎指揮日本聯合艦隊在日俄戰爭中創造了對馬海戰的奇蹟,擊敗了沙俄太平洋艦隊。
紐卡斯爾博物館裡保存的浪速艦模型
而那艘鄧世昌用生命發起衝擊、試圖撞沉的日本第一遊擊隊旗艦吉野號(Yoshino),也是在這座泰恩河畔的埃爾斯維克船廠建成的。這艘在甲午海戰前一年剛剛竣工的新銳巡洋艦,最大航速可達23節,是當時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巡洋艦。19世紀末以後,由於共同遏制沙俄在遠東擴展的需要,日本同英國進入了「英日同盟」的蜜月期,而甲午戰爭籤到《馬關條約》後得到的巨額白銀賠款,不少又流到了紐卡斯爾,變成了一艘又一艘新銳戰艦,加入了日本聯合艦隊的戰列,並在對馬海戰中擊敗了沙俄太平洋艦隊,使日本一躍成為世界列強。
紐卡斯爾博物館裡保存的吉野艦模型
試航中的吉野(來自Tyne & Wear檔案館)
如今,再次翻開那段歷史,鴨綠江畔的兵敗如山,威海衛的全軍覆沒,馬關條約的割地賠款,一連串的壓抑沉重。而鄧世昌在致遠艦上的這一聲怒吼,成了這個民族在那個黑暗年月裡並不多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