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師雖然是海軍,但是其陸戰能力在清軍中依然首屈一指

2021-01-08 不沉的經遠

在風帆時代跳幫作戰時常事,因此軍艦上除了海軍陸戰隊裝備槍枝和肉搏用的冷兵器外,還會準備相當數量的近戰武器,必要時武裝其他水兵一同跳幫作戰。

進入蒸汽鐵甲時代以後,這個傳統也保留了下來。所以「定遠」、「鎮遠」上除了除了各種大小火炮之外,還隨艦購買了「後膛連珠槍五百二十五桿」,按照「定遠」級鐵甲艦定員329人算,兩艦總共只有658人,配槍率達到了79.79%。

北洋水師其他各艦上的冷兵器也不少,「濟遠」配有步槍100支,手槍36支,「經遠」、「來遠」有手槍60支,「致遠」、「靖遠」有馬提尼-亨利步槍80支,手槍30支,腰刀80把,長矛80枝。

此外北洋水師還單獨購買過槍械。比如1886年,北洋水師提出要購買手槍600支。李鴻章命駐外公使在德國力拂廠訂購了600支左輪手槍。同年北洋水師還請領了200支毛瑟槍,分發給了「致遠」、「靖遠」、「超勇」、「揚威」。

因為槍械數量太多,在北洋水師的編制中甚至有專門的「洋槍匠」,負責修理各艦的槍械。

在北洋水師日常訓練時也包括了陸戰訓練,每天上午在艦上練習火炮操作,下午則登岸進行持槍訓練,各船逐日輪流實彈打靶。這一訓練也有照片留存於世,從照片裡可以看到腰間掛著刺刀的士兵前排蹲後排站立,分兩排在練習瞄準,後面則是教官。

北洋海軍閱操時也會進行陸戰演練。1891年、1894年兩次閱操時,各艦抽調士兵登岸操演陸戰槍炮隊形。李鴻章評價「精嚴快利,靈變純熟」,遠遠超過陸軍各部,可見北洋水兵陸戰訓練之強。

相關焦點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戰敗的真實原因:或是清軍槍彈不配套
    最終的結局我們都知道,李鴻章的得意之作——北洋水師戰敗。然而對其失敗的原因分析,直至今日,依然眾說紛紜。我們不得不承認,打仗是個技術活,雖然當時的大環境不利於清朝政府,但是技術層面的缺陷是致命的。大家最熟悉的北洋水師的炮彈裡摻沙子的故事,除了引發對軍火質量和軍火採購者的懷疑之外,其實也涉及到一個軍事裝備的技術問題。早在當時,甲午戰爭前後,就已經有清朝人從技術角度分析戰爭。
  • 龍旗凋零:大清海軍「北洋水師」是怎麼輸掉甲午大海戰的?
    在我們很多人印象中,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軍隊不堪一擊,列強一恐嚇,就籤訂條約、割地賠款。其實,大清也有風光的時候,洋務運動後李鴻章組建的「北洋水師」,戰鬥力在世界上名列第九,亞洲第一。7月25日,日本埋伏豐島海面,突然襲擊清軍運兵船,擊沉「高升號」運兵船,871名士兵寧死不降,壯烈殉國。清政府大怒,對日宣戰,甲午中日戰爭全面爆發。9月17日上午10時 30分左右,完成護航任務的北洋水師,在鴨綠江大東溝與日本艦隊遭遇。
  • 如果不挪用軍費為慈禧修頤和園,北洋水師能否戰勝日本海軍?
    而且這次的失敗對於大清王朝的掌權人慈禧太后、恭親王奕,特別是北洋水師的主要負責人李鴻章無疑是打了一記響亮的耳光。而很多人都認為此次戰敗,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慈禧。當時清政府正在籌措慈禧太后的六十聖壽,為了修頤和園,甚至還挪用了大量的海軍軍費。這其中就包括北洋水軍的軍費,在此期間,有人勸諫慈禧,建議她停止修建頤和園。
  • 清軍北洋艦隊的主力軍艦合集
    北洋艦隊是清末清廷重金打造的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當時亞洲地區國家中軍艦數量最多,噸位最大的一支艦隊,剛剛成軍時在亞洲地區實力首屈一指,其風頭一時無兩,但是僅僅過了幾年就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全軍覆沒,成為國人心中的痛。今天小編就帶大家領略一下那隻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的真容和他們最後悲壯的結局。
  • 北洋水師最先進的定遠鐵甲艦,在當時世界是什麼樣的存在
    原來,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以後,清朝看到了現代海軍在國防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決定派遣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組建北洋水師。李鴻章最初從英國購買了6艘「蚊子船」和2艘巡洋艦超勇號和揚威號,但「蚊子船」不具備遠洋作戰能力,巡洋艦也無法作為北洋水師的主力軍艦使用,便產生了購買更強大的戰列艦的想法。
  • 甲午海戰:看看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差距,才知道為何贏不了
    1894年9月17日,在我國黃海大東溝海域上,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與日本海軍進行了著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在與日本艦隊遭遇後,雙方開始了猛烈的炮火攻擊,北洋水師中的定遠艦首先發射炮彈,其他艦隊在指揮下齊齊連發,一時間海上炮聲連連,硝煙瀰漫,海水激蕩翻騰。
  • 炮打橫須賀 劍指東京灣 北洋水師直攻日本本土的作戰計劃
    甲午戰爭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事件,雖然清王朝在面對英法鴉片戰爭中戰敗,甚至圓明園被燒毀,但是說句不好聽的,當時打不過英法不丟人,當時世界上根本沒有能與英法對抗的國家。沙皇俄國和美國都沒有能力與英法一戰,清朝在亞洲仍然是老大的地位。
  • 甲午戰爭中南洋水師為何任由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也不發兵來救
    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自那以後,日本喪失了對天朝的敬畏,讓我國在近代遭受壓迫和摧殘。但清朝時期,除北洋水師外,還有南洋、福建水師。甲午戰爭十多年前,福建水師遭法軍偷襲,全軍覆沒。但南洋水師仍有戰鬥力,而且南洋水師的綜合實力也僅次於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爆發之時,南洋水師若與北洋水師聯合作戰,則有可能逆轉戰局。
  • 如果提前十年開戰,那麼北洋水師能不能贏日本海軍?
    事件發生後,北洋水師總教習英國人琅威理頗為憤怒,請求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炮轟長崎,揚言「立即打垮日本海軍。」 丁汝昌馬上請示李鴻章,李鴻章壓住了這事,指示用外交手段解決。雙方互相賠償醫藥費了事。 後來,就有一些觀史者認為,清政府錯過了最好的開戰時機。而且,如果英國人琅威理不走,北洋水師就一定能勝日軍。
  • 如果甲午戰爭時南洋水師也參戰,清軍是否能贏
    在晚清籌建海防時,雖然規劃了南洋、北洋兩支近代水師。不過因為財政緊張,經費困難,清政府實際上大力建設的只有拱衛京畿的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的經費遠遠無法和北洋水師相比。所以南洋水師的主要軍艦大多是自造。這6艘軍艦不要說和「定遠」這樣的鐵甲艦相比,就是和北洋水師的「致遠」等防護巡洋艦都相差甚遠,其綜合戰鬥力大約只相當於北洋水師的「超勇」、「揚威」,日本海軍的「筑紫」、「葛城」等艦相當而已。而這些軍艦在北洋水師和日本海軍中,都屬於二線軍艦,日本海軍在主力決戰時都沒考慮讓它們上場,可見戰鬥力之差。
  • 戰艦沉沒124年,在船中撈出74顆子彈,專家:該給北洋水師平反了
    在大眾的映像裡,北洋水師是亞洲第一海軍。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甲午戰爭爆發時,這個位置已經讓給了日本聯合艦隊。從19世紀80年代開始,主管財政、且與李鴻章有過節的翁同龢就不肯再批經費給北洋水師。導致北洋水師在10年內,沒有添置一艘軍艦,甚至沒有添置一門火炮。
  • 北洋水師世界第九,美國海軍第八,清末各國海軍實力排行榜
    光緒十四年(1888),清政府終於在從英國、德國引入四艘排水量高達兩千多噸的巡洋艦,其後宣布北洋艦隊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 根據當年《美國海軍年鑑》排名,北洋艦隊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裝備有不少先進裝備的北洋艦隊擁有著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的紙面實力。
  • 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十大戰艦各有所蹤
    光緒十四年(1888)12月17日,清朝的北洋水師(又稱北洋艦隊、北洋海軍)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這是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同時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軍中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的一支。主要軍艦大小共有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官兵4000餘人。
  • 甲午海戰北洋水師之敗,是否是丁汝昌指揮失誤所致,還是另有原因
    現在在網上有很多人批評李鴻章籌建海防,建設北洋水師時,任命陸軍出身的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提督,以外行領導海軍,對於北洋水師最終戰敗起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過這個說法並不準確。丁汝昌確實出身陸軍,對於海軍並不是很了解。但是李鴻章選擇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提督也有自己的考慮。
  • 126年前的甲午海戰,北洋水師到底輸在哪裡?
    在這種戰略思想下,中國歷代對海軍的發展都欠重視。到了國外工業化革命蓬勃興起的清朝,中國的艦船製造技術的還是停留在比較原始的水平,實戰訓練的水平與世界列強的差距也是越來越大。在鴉片戰爭中,清朝海軍在英國海軍面前幾乎沒有任何抵抗能力。鴉片戰爭的失敗,讓清朝統治者痛定思痛,也想汲取教訓,重振天朝上國的雄風。
  • 北洋水師戰艦沉沒124年,船底發現74顆炮彈,誰說北洋無能?
    但是這樣的評論都是謬論,是沒有證據的胡亂編造,是只憑藉成敗論功過的不公平言論。北洋水師自始至終都是好樣的,實在容不得某些人胡說八道。 但是在這十年的時間中,清政府對待軍事武裝懈怠了,十年時間,對於武器的發展進步來講是比較快的,那個時候包括西方列強在內,包括日本人在內,都在發展各種軍艦和武器。
  • 清廷只有北洋水師嗎?其實還有三大水師,因一政策導致甲午戰敗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廷開始意識到水軍的重要作用,想要抵禦西方列強的侵略,必須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海軍,這也是當時清廷「海防論」盛行的一大主因。比如在1875年,恭親王奕訢就上奏朝廷說:「請先就北洋創設水師一軍,候力漸充,就一化三,擇要分布。」
  • 北洋水師:當年亞洲第一艦隊,誰給日本勇氣發動甲午戰爭
    1988年一本記載世界各國海軍發展現狀的《美國海軍年鑑》雜誌,將北洋水師排名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此時北洋水師擁有主力艦隊25艘,海軍人數接近4000,環顧亞洲一個能打的對手都沒有。但僅僅6年後,1894年北洋水師就被彈丸小國日本打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覆沒,除了實力差距,維修能力不足也是一大因素
    李鴻章雖然意識到了維修基地的重要性,但是他在建設旅順船塢時,不知道是因為經費所限,還是沒考慮到戰爭時期可能有大量軍艦需要維修,旅順船塢的幹船塢只有一個。船塢內的「鎮遠」艦所以黃海海戰以後,北洋水師受傷的六艦隻能輪流入塢修理。按照每艘船修理一個月時間計算,所有軍艦修理完畢要半年之久。
  • 甲午戰爭時我國雖然有很多鐵甲艦,但技術和管理都沒有跟上時代
    後來,在日中和談中,李鴻章在與伊藤博文的一次閒談中,也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日本的巨大進步足以喚醒我們的國家,我的漫漫長夢已被貴國的進攻所打破,從現在起,我們可以進入大覺醒階段","我對貴國沒有怨恨,我要感謝你們",雖然這純屬外交辭令,而這只是一個伏筆,讓伊藤博文知道列強一定會插手,不可否認的是,這個說法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代表李鴻章的心態。很多人在問,中日兩國幾乎同時進行改革,為何在甲午海戰中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