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東、拼多多們的「看臉」哲學

2020-12-19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零售商業評論」(ID:xinlingshou1001),作者:閆楷,36氪經授權發布。

「在供過於求的當下,這是一個看用戶『臉色』吃飯的年代。」

波哥是一位從來不網購的直男,然而今年雙11,他竟然開了一個電商帳戶,用新人券購買了一個智能牙刷消毒架。波哥人生中的「第一單」源於小紅書上的「種草」。

波哥手底下有個跟班叫小菲,她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是打開支付寶收能量澆水,然後在天貓芭芭農場施肥,再去拼多多的多多果園籤到領水滴。這麼「勞動」了半小時後,小菲才算是真的起床了。

小菲有個表姐叫莫莫,996的工作節奏,導致婚房和婚事一拖再拖。無奈之下,莫莫預約了一些平臺的直播進行在線看房,抑或是在工作間隙瀏覽一些VR全景房源,她想儘快把婚房落實下來。

一花一世界,從學長、小菲以及莫莫的日常行為,可以窺探到百千億級網購大軍的變化。

不得不說,在供過於求的當下,這是一個看用戶「臉色」吃飯的年代。用戶的行為方式順理成章地成了網際網路平臺競爭的突破口。

為了「籠絡」住波哥、小菲、莫莫們的心,無論是網際網路大廠還是新晉平臺,一場搶「人」大戰早就開演了。

 用戶的好「臉色」 

什麼樣的體驗,既能讓消費者掏了腰包,又給出五星好評?

俗話說,要先抓住食客的胃,而後才能抓住他的心。如今平臺想要收買「人心」,首先還要看看用戶行為發生了哪些改變。

首先,消費者更青睞遊戲式的玩法,更傾向於購物中的娛樂性和參與感。小菲就是代表之一。

理解遊戲其實就是理解人的過程。遊戲中的積分、獎品、等級排名、完成任務等激勵機制,能夠激發人的欲望。

只要沉浸在遊戲的世界裡,無論是拯救還是破壞,人們的好勝心就容易被激發出來,通過參與競賽、角逐產生快感。

正如遊戲研究者劉夢霏所言,遊戲是一種啟蒙的媒介,遊戲的規則在於引導玩家採取相應的行動,自發而愉快地去完成任務。

電商和遊戲的結合,就是將遊戲元素和遊戲設計融入購物場景中,用遊戲化機制來構建一個快速並相對愉悅的購物體驗。

原因很簡單,消費者在玩的過程中能夠對平臺產生情感,如此一來,用戶黏性也就增強了。

於是,各大平臺紛紛推出各種各樣的遊戲化產品。

小菲在電商農場裡澆水施肥的設計,屬於實物兌換制的遊戲玩法;支付寶種樹屬於公益捐贈類的遊戲場景設計;此外,還有現金激勵型的遊戲化產品,比如,拼多多上的請朋友幫忙砍價、淘寶的金幣莊園、京東的種豆得豆」,以及蘇寧的雲鑽魔法獅。

簡言之,無論是集金幣還是能量升級,個人玩還是分享組團,其目的都是讓消費者來玩,並且玩上癮。

其次,如今的消費者更喜歡通過內容來獲取商品信息,在分享和討論中形成自己的購買決策,就像學長這樣的「內容型」消費用戶。

當商品供過於求,用戶的注意力變得稀缺時,信任的傳遞方式就由商家告訴消費者應該買什麼,變成了消費者通過淘寶、小紅書、抖音、快手、大眾點評等渠道獲取信息中,並自行決定購買什麼產品或服務。

種草的邏輯就是這麼產生的。雖然不同平臺的種草邏輯各有不同,但結果都是一樣的。

根據克勞銳的調研,67.8%的用戶認為種草內容對選擇商品並最終產生購買行為有很大的影響,74%的用戶曾經購買過被種草的商品,80.7%的用戶被種草後會在一周內完成購買。

電商內容化也好,內容電商化也罷,平臺們都是有備而來,它們會根據「內容型」消費用戶的特點和需求,打造自己的產品,把更多的學長們拉到新消費的狂歡中來。

第三,如今的用戶更喜歡嘗試新鮮事物,黑科技帶來的沉浸式消費就是代表之一,比如,莫莫的VR看房。

黑科技更有範兒,尤其是在疫情的影響下,AR/VR看房、買車更是被推到了消費新體驗的臺前。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告訴零售君,VR直播/展示,對於房產、汽車、旅遊、展覽/賽事/演出等重線下體驗的行業來說,更像是一種營銷思路的拋磚引玉。

在零售君看來,沉浸式消費體驗並非是噱頭,VR/AR等黑科技在消費場景中的應用將會不斷地滲透,因為,當低頻、高客單價的房產、汽車被「搬」上電商平臺的那一刻,背後折射出的是,這一屆消費者已經不同了。

此外,用戶的消費方式也正在變得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同時,他們主張「質優價美」,更看重產品的質感,而不是盯著大牌不放。

因此,有人要給自己的化妝品配一個冰箱,給刀具、牙具定製一個消毒架;也有人會花上千元買一本手帳;也有人吃燕窩要開袋即食,喝氣泡水要無糖健康……

面對消費行為方式的改變,各平臺已經摩拳擦掌地展開了一場搶「人」大戰,推出遊戲化、內容化、智能化的產品。實際上,爭奪用戶的本質正是爭奪用戶的時間。

 搶「人」大戰=搶時間大戰 

原先,BAT三巨頭憑藉搜索、電商、IM,鎖定了絕大多數中國網際網路用戶。有數據為證:2015年,微信的使用時長佔比首超QQ;2017年,微信的使用時長佔比達到巔峰,超全網51%,隨即開始下滑。

隨後,今日頭條、拼多多、美團點評通過不同的創新機制崛起,順理成章地成長為行業的「小巨頭」。

大廠們割據紛爭,流量愈發集中,紅利見頂之勢也愈發明顯。然而,存量時代下看似再也沒有機會的流量場上,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自2017年迅速崛起,活躍用戶數呈指數飆升。今年6月,短視頻以人均單日110分鐘的使用時長超越了即時通訊。

此外,與「中心化」平臺形成對照的是,去中心化的私域流量價值被推到風口浪尖。

當大廠們忙於存量博弈,將用戶「留下來」時,新晉平臺們則在流量結構變化帶來的紅利基礎上,爭取更多的發展機會。它們之間都不謀而合地做著同一件事:搶奪用戶時間。

不久前淘寶的新一輪改版便是聚焦於此。11月30日,手淘進行新一輪升級內測,其中最大的一個動作是將買家秀社區升級為「逛逛」,置於首頁第二個Tab,取代了原來的「微淘」。「逛」顧名思義,就是讓用戶多看、多停留。 

「逛逛」實際上是一個中心化的內容平臺,目的不是刺激用戶購買,而是鼓勵創作者、商家、用戶的原創內容,通過內容來連接用戶。

「我們希望淘寶不光只是一個貨架。」淘系產品和內容生態負責人平疇說,淘寶除了要滿足消費者對物質的訴求,也需要滿足情感上的訴求。

可見,平臺內容化的醉翁之意還是在於留住用戶,搶奪用戶的時間。

不止是阿里系電商,擁有最大社交流量池的騰訊也在做出改變。

近段時間以來,騰訊視頻號動作頻頻,開放多流量入口,將微信的社交流量和信息流量注入視頻號中,希望再造一個短視頻巨頭。在零售君看來,所謂的微信生態就是「套牢」用戶的場景,加速微信內循環。

不止是大廠在努力。

「雖然巨頭們高高在上,也不能全面覆蓋,像我們這樣的小魚,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主要看能不能抓住機會。」小程序電商創業者老魏對如今的流量格局如是評價。

正如老魏所言,當野蠻生長時期的流量紅利不斷收縮,單用戶的價值就更為凸顯,新晉平臺正把錨點放在新的用戶行為上。

通常我們在線上購物時,會用到「購物車」「卡券」等功能,而在老魏的平臺上取而代之的是「背包」「碎片」等遊戲語言。

表面看這些只是術語的替換,實則有著更深層次的邏輯,即營造一個「購就是玩,玩就是購」的場景。比如,集齊一定數量的碎片,就能升級為鑽石,可以獲得更多、更大的激勵。

零售君追問老魏,這樣的邏輯對非遊戲用戶而言,會不會不友好?老魏回答:「我們的設計方案不是拍拍腦門就幹的,你只要想想現在購物的主力是誰,就明白了。」的確如此,網際網路原住民已經登上消費舞臺的中央,購物的娛樂性符合他們的胃口。

用戶消費行為之變,引發的是商業之變。

其中,最為出眾的便是一大批新品牌的「出道」方式。

通常,它們會在營銷上下足功夫。首先,包裝要精美;其次,分享要熱烈。通過頂流直播KOL、KOC、達人、素人等一波又一波地「轟炸」,吸引用戶關注,搶佔用戶的心智。花西子、完美日子、半畝花田、三頓半等新品牌就是在這樣的機會之下誕生的。

新品牌的強大 「轟炸」下,用戶從「種草」到「拔草」的決策時間變得越來越短,轉化效果更顯著。

據國元證券數據顯示,在轉化率上,頂級網紅電商直播的購買轉化率可達到20%,而社交電商為6%~10%,傳統電商為0.37%。

總之,用戶是誰,他們喜歡什麼,投其所好,盯住了人和他的時間,也就瞄準了他的錢包。

*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波哥、小菲、莫莫、老魏均為化名

相關焦點

  • 電商平臺:阿里、京東與拼多多的絞肉機大戰
    另一方面,以阿里、京東、拼多多為代表的中國頭部線上零售平臺公司,都對未來短期內的發展給出了超出行業均值的樂觀指引。更重要的是情緒,它們都不認為自己處在整體上的競爭劣勢地位。毫無疑問,長期來看電商行業增速肯定會放緩,如果阿里、京東、拼多多的發展與它們的預期沒偏離太多,那麼唯一的解釋就是市場集中度會加速提高,新平臺電商的機會將越來越渺茫。
  • 財報相繼出爐:阿里、京東、拼多多走向了三岔口
    而在電商領域,隨著京東、阿里和拼多多相繼公布了各自的財報之後,電商領域中的最大高潮也隨之到來。公布財報之後,股價的變動自然最能反映市場對這份財報的滿意程度。根據三方公布財報當日的股價信息可知,京東當日收盤漲幅達到7.93%,阿里財報公布當日股價微跌1.01%,而拼多多卻在財報公布日股價出現了13.52%的下滑。
  • 「貓狗拼」成績單:拼多多有點野,京東還很穩,阿里該急了
    2020年三季度財報季來臨,阿里、拼多多、京東陸續發布財報,分別向資本市場交上了自己的答卷,這是一次集中檢驗經營業績的時候。總體上,阿里中規中矩、拼多多業績亮眼、京東穩如泰山。財報發布後,阿里和京東的股價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拼多多大漲20%。隨著股價變動,三巨頭的市值也發生變化。目前阿里依然是中國市值最高的電商平臺,但拼多多和京東正加速趕來,在市值上縮小差距。三大電商平臺目前已經全部進入中國市值最高前十大上市公司名單。
  • 阿里、京東和拼多多 疫情後在哪家開店更賺錢?
    隨著阿里、拼多多公布2020財報,關於阿里,京東和拼多多,三個電商平臺發展前景的議論多了起來。儘管阿里的數據仍保持增長,但一些人發現增速不如從前,所以股價出現下跌。相反拼多多因為公布活躍買家突破六億,股價出現上漲。相對沉穩的京東,此時有點被人忽略,沒有得到電商老二應有的尊重。
  • 騰訊系圍剿阿里,美團、拼多多、京東借勢社區團購
    而上車太晚也未投入重兵的阿里,將會付出沉重代價。社區團購排位賽中,最有潛質的選手,是美團、拼多多,此外還有京東。騰訊是美團第一大股東,拼多多的第一大機構股東,也是京東第一大股東。騰訊賴以成功的方式有「賽馬機制」,新業務,公司內部往往有幾支不同部門參與,彼此競爭,最後勝者為王。
  • 反超拼多多 京東市值飆升至746億美元 然而受傷的卻是阿里?
    年初至今 京東、拼多多市值猛漲 阿里微跌5月15日,受財報利好影響,京東每股收於50.85美元,猛漲3.86%,通過連續兩天上漲,市值達到了3年來的最高點,746.8億美元!同期,拼多多稍顯疲軟,每股微漲0.76%,收於61.30元,市值達到了734.14億美元。
  • 「打不到的怪獸」拼多多讓阿里慌了?
    阿里為什麼要反擊拼多多,因為阿里電商的底層基石是淘寶,而不是天貓,沒有淘寶/手淘流量,天貓就是個狗屁。京東代表著消費升級,京東再強大,也無法動搖淘寶,也就無法影響阿里的根基。但拼多多,是完全可能動搖阿里電商的根基。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淘寶走下坡路了,天貓也沒有什麼好日子過。騰訊,非常需要拼多多這樣的馬仔對抗阿里,進行代理人戰爭。
  • 2021 拼多多加速蠶食阿里
    來源:億歐網全文3631字,閱讀約需8分鐘文丨寒江編輯丨城南本文核心觀點1、依靠「下沉」,拼多多突出重圍,成為阿里、京東之外的「電商第三極」;2、拼多多正不斷引入高端品牌,改變用戶「拼多多主要用來買農副產品和日用品」的固有印象;3、上線多多批發、合作極兔快遞、試水多多錢包,拼多多開始主動蠶食阿里
  • 阿里推出「淘寶特價版」 拼多多、京東迎來大敵
    此前將C2M玩得很溜的拼多多、京東,迎來大敵。消息一出,一石擊起千層浪,網絡上不少人發出感嘆:阿里與拼多多正面開戰…… 阿里推出淘寶特價版App C2M模式一端連接製造商,一端連接消費者,通過構建「極短鏈路」去掉庫存、物流、總銷、分銷等中間環節降低成本,讓用戶以超低價格購買到高品質的產品。
  • 淘寶、京東、拼多多下沉「肉搏」
    靠社交拼團起家的拼多多,高舉「百億補貼」大旗高歌猛進,目前年活躍用戶已達7.3億,並在今年三季度首次實現盈利。11月17日,拼多多擬發行17.5億美元的可轉債,所募資金主要用於農產品上行及新品牌計劃,繼續為下沉加碼。線下,在以生鮮為焦點的社區拼團,「不講武德」的巨頭們已進入火拼階段。
  • 618亂鬥:阿里京東拼多多綜藝晚會帶貨 抖音快手直播電商入局
    京東作為主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IP分流壓力;阿里今年拿出雙十一的架勢,主題晚會再度走起;後起之秀拼多多強勢攪局,打造電商矩陣全新格局。疫情大背景下的電商,該如何尋找下一條出路?被尤為重視的年中618狂歡,還能玩出什麼新花樣?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入局後,阿里、京東、拼多多等傳統電商又該如何應對呢?
  • 電商逆戰:京東下鄉,拼多多進城
    紮根五環之內的京東開始「上山下鄉」,深挖下沉市場;而三四線城市裡土生土長的拼多多卻整裝進城,拼命上探中高端市場。一場電商逆戰,正在展開。京東下鄉中國電商格局裡,很長一段時間維持著一種穩定的競爭生態——京東 vs 阿里。不過,拼多多的橫空出世及兇猛增長,打破了這一平靜。
  • 阿里拼多多被告了三千多次
    但這絕非小企業專利,大廠們也屢試不爽。 " 微信用 " 商標,和 " 微信 " 僅一字之差,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微信 App 和騰訊,這個商標卻是阿里巴巴去年 9 月申請註冊的。 今年 8 月,阿里還註冊了一家新公司——阿里巴巴京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京西。乍一看以為是京東的親弟,沒想到是阿里的表弟。
  • 店寶寶:拼多多用戶量接近阿里 電商三巨頭財報出爐
    近日,國內電商三巨頭阿里、京東、拼多多分別發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就三家財報來看在今年三季度,三巨頭的營收均保持了穩定增長。就營收規模來講京東的營收規模依舊是三家中最大的,其中阿里和京東的營收規模都在千億以上,拼多度則兩個季度營收均超百億。就利潤來講三家在非公會計準則下淨利潤均有增長,累計實現淨利大達到531.5億元,拼多多首次實現季度盈利。店寶寶電商研究院張斌表示:「在用戶方面,阿里增長疲軟,拼多多則迅速拉近和阿里的差距,京東也取得了高速增長。
  • 社區團購大戰,美團、拼多多重金殺入拔頭彩 阿里出局
    出 品 | 異觀財經作 者 | 鬼神前鬼當下,社區團購大戰在美團、拼多多、京東、阿里等流量巨頭之間打的如火如荼,就連做特賣的唯品會也來「湊熱鬧」,社區團購如同「熱浪」席捲著科技圈。生鮮水果是剛需,消費頻次高,市場足夠大,社區人口密集,離用戶近,因此社區生鮮團購對巨頭們充滿了誘惑。為了爭奪社區居民生鮮果蔬這一「口糧」,美團、拼多多、京東重金投入,希望依託平臺流量和資本優勢,快速佔領市場份額。
  • 拼多多 VS 淘寶京東,從下沉向上遊發展
    從這可以看出來,拼多多的策略不是和淘寶正面比產品的質量和品牌,而是從低端供應鏈切入從而達到同一用戶群的不同消費場景的目的。3. 供需連而拼多多不一樣,每個類目,只要你供應鏈強大,銷量足夠高,價格足夠便宜,他會直接把這個類目的絕大多數流量分給你。拼多多有個審核機制——秒殺活動,秒殺就是讓商家虧錢,有些一分錢、一塊錢秒殺就是這樣來的。低價帶來的就是爆發式銷量增長,看你能不能應付過來。當然,拼多多也有底線,不會讓你無限制虧本。
  • 勞斯萊斯們不是拼多多的解藥
    從雙方籤訂的協議看,很難說到底是先有的「拼多多+車企」樣板,還是拼多多在和車企合作時參考了與國美合作的樣板,因為二者的內容實在是太相似了。拼多多在與二者的合作過程中都扮演著平臺流量、消費大數據等數字零售資源的提供者,而車企和國美同樣都為拼多多提供它所沒有的大牌正品貨源。
  • 拼多多向阿里亮出「獠牙」
    按照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計算,拼多多三季度歸屬於普通股股東淨利潤為4.664億元,去年同期為淨虧損16.604億元。受此消息利好,拼多多美股股價再創新高,收漲20.41%,報134.21美元/股,總市值達1607.33億美元,反超京東300億美元。
  • 60分萬歲的哲學:拼多多黃崢不願當首富的道理
    7月1日,黃崢通過全員信宣布卸任拼多多CEO,留任董事長職位,現CTO陳磊接班CEO。 同時做了兩個事: 1將自己接近8個點的股權拿出來給到合伙人集體。
  • 5歲拼多多崛起 「貓狗拼」三國鼎立時代來臨?
    從營收表現來看,三者營收都超市場預期,雖然拼多多的營收與阿里、京東差距懸殊,但不得不說,拼多多在營收增速上更勝一籌。據財報顯示,在過去的12個月,拼多多GMV達11572億元,同比增長108%。一季報發布後,市場反應也是截然不同。當日,拼多多市值暴漲,以800億美元的市值領先京東,阿里市值則蒸發超2200億人民幣,堪比一個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