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零售商業評論」(ID:xinlingshou1001),作者:閆楷,36氪經授權發布。
「在供過於求的當下,這是一個看用戶『臉色』吃飯的年代。」
波哥是一位從來不網購的直男,然而今年雙11,他竟然開了一個電商帳戶,用新人券購買了一個智能牙刷消毒架。波哥人生中的「第一單」源於小紅書上的「種草」。
波哥手底下有個跟班叫小菲,她每天醒來的第一件事,是打開支付寶收能量澆水,然後在天貓芭芭農場施肥,再去拼多多的多多果園籤到領水滴。這麼「勞動」了半小時後,小菲才算是真的起床了。
小菲有個表姐叫莫莫,996的工作節奏,導致婚房和婚事一拖再拖。無奈之下,莫莫預約了一些平臺的直播進行在線看房,抑或是在工作間隙瀏覽一些VR全景房源,她想儘快把婚房落實下來。
一花一世界,從學長、小菲以及莫莫的日常行為,可以窺探到百千億級網購大軍的變化。
不得不說,在供過於求的當下,這是一個看用戶「臉色」吃飯的年代。用戶的行為方式順理成章地成了網際網路平臺競爭的突破口。
為了「籠絡」住波哥、小菲、莫莫們的心,無論是網際網路大廠還是新晉平臺,一場搶「人」大戰早就開演了。
什麼樣的體驗,既能讓消費者掏了腰包,又給出五星好評?
俗話說,要先抓住食客的胃,而後才能抓住他的心。如今平臺想要收買「人心」,首先還要看看用戶行為發生了哪些改變。
首先,消費者更青睞遊戲式的玩法,更傾向於購物中的娛樂性和參與感。小菲就是代表之一。
理解遊戲其實就是理解人的過程。遊戲中的積分、獎品、等級排名、完成任務等激勵機制,能夠激發人的欲望。
只要沉浸在遊戲的世界裡,無論是拯救還是破壞,人們的好勝心就容易被激發出來,通過參與競賽、角逐產生快感。
正如遊戲研究者劉夢霏所言,遊戲是一種啟蒙的媒介,遊戲的規則在於引導玩家採取相應的行動,自發而愉快地去完成任務。
電商和遊戲的結合,就是將遊戲元素和遊戲設計融入購物場景中,用遊戲化機制來構建一個快速並相對愉悅的購物體驗。
原因很簡單,消費者在玩的過程中能夠對平臺產生情感,如此一來,用戶黏性也就增強了。
於是,各大平臺紛紛推出各種各樣的遊戲化產品。
小菲在電商農場裡澆水施肥的設計,屬於實物兌換制的遊戲玩法;支付寶種樹屬於公益捐贈類的遊戲場景設計;此外,還有現金激勵型的遊戲化產品,比如,拼多多上的請朋友幫忙砍價、淘寶的金幣莊園、京東的種豆得豆」,以及蘇寧的雲鑽魔法獅。
簡言之,無論是集金幣還是能量升級,個人玩還是分享組團,其目的都是讓消費者來玩,並且玩上癮。
其次,如今的消費者更喜歡通過內容來獲取商品信息,在分享和討論中形成自己的購買決策,就像學長這樣的「內容型」消費用戶。
當商品供過於求,用戶的注意力變得稀缺時,信任的傳遞方式就由商家告訴消費者應該買什麼,變成了消費者通過淘寶、小紅書、抖音、快手、大眾點評等渠道獲取信息中,並自行決定購買什麼產品或服務。
種草的邏輯就是這麼產生的。雖然不同平臺的種草邏輯各有不同,但結果都是一樣的。
根據克勞銳的調研,67.8%的用戶認為種草內容對選擇商品並最終產生購買行為有很大的影響,74%的用戶曾經購買過被種草的商品,80.7%的用戶被種草後會在一周內完成購買。
電商內容化也好,內容電商化也罷,平臺們都是有備而來,它們會根據「內容型」消費用戶的特點和需求,打造自己的產品,把更多的學長們拉到新消費的狂歡中來。
第三,如今的用戶更喜歡嘗試新鮮事物,黑科技帶來的沉浸式消費就是代表之一,比如,莫莫的VR看房。
黑科技更有範兒,尤其是在疫情的影響下,AR/VR看房、買車更是被推到了消費新體驗的臺前。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告訴零售君,VR直播/展示,對於房產、汽車、旅遊、展覽/賽事/演出等重線下體驗的行業來說,更像是一種營銷思路的拋磚引玉。
在零售君看來,沉浸式消費體驗並非是噱頭,VR/AR等黑科技在消費場景中的應用將會不斷地滲透,因為,當低頻、高客單價的房產、汽車被「搬」上電商平臺的那一刻,背後折射出的是,這一屆消費者已經不同了。
此外,用戶的消費方式也正在變得更加多元化、個性化;同時,他們主張「質優價美」,更看重產品的質感,而不是盯著大牌不放。
因此,有人要給自己的化妝品配一個冰箱,給刀具、牙具定製一個消毒架;也有人會花上千元買一本手帳;也有人吃燕窩要開袋即食,喝氣泡水要無糖健康……
面對消費行為方式的改變,各平臺已經摩拳擦掌地展開了一場搶「人」大戰,推出遊戲化、內容化、智能化的產品。實際上,爭奪用戶的本質正是爭奪用戶的時間。
原先,BAT三巨頭憑藉搜索、電商、IM,鎖定了絕大多數中國網際網路用戶。有數據為證:2015年,微信的使用時長佔比首超QQ;2017年,微信的使用時長佔比達到巔峰,超全網51%,隨即開始下滑。
隨後,今日頭條、拼多多、美團點評通過不同的創新機制崛起,順理成章地成長為行業的「小巨頭」。
大廠們割據紛爭,流量愈發集中,紅利見頂之勢也愈發明顯。然而,存量時代下看似再也沒有機會的流量場上,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自2017年迅速崛起,活躍用戶數呈指數飆升。今年6月,短視頻以人均單日110分鐘的使用時長超越了即時通訊。
此外,與「中心化」平臺形成對照的是,去中心化的私域流量價值被推到風口浪尖。
當大廠們忙於存量博弈,將用戶「留下來」時,新晉平臺們則在流量結構變化帶來的紅利基礎上,爭取更多的發展機會。它們之間都不謀而合地做著同一件事:搶奪用戶時間。
不久前淘寶的新一輪改版便是聚焦於此。11月30日,手淘進行新一輪升級內測,其中最大的一個動作是將買家秀社區升級為「逛逛」,置於首頁第二個Tab,取代了原來的「微淘」。「逛」顧名思義,就是讓用戶多看、多停留。
「逛逛」實際上是一個中心化的內容平臺,目的不是刺激用戶購買,而是鼓勵創作者、商家、用戶的原創內容,通過內容來連接用戶。
「我們希望淘寶不光只是一個貨架。」淘系產品和內容生態負責人平疇說,淘寶除了要滿足消費者對物質的訴求,也需要滿足情感上的訴求。
可見,平臺內容化的醉翁之意還是在於留住用戶,搶奪用戶的時間。
不止是阿里系電商,擁有最大社交流量池的騰訊也在做出改變。
近段時間以來,騰訊視頻號動作頻頻,開放多流量入口,將微信的社交流量和信息流量注入視頻號中,希望再造一個短視頻巨頭。在零售君看來,所謂的微信生態就是「套牢」用戶的場景,加速微信內循環。
不止是大廠在努力。
「雖然巨頭們高高在上,也不能全面覆蓋,像我們這樣的小魚,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主要看能不能抓住機會。」小程序電商創業者老魏對如今的流量格局如是評價。
正如老魏所言,當野蠻生長時期的流量紅利不斷收縮,單用戶的價值就更為凸顯,新晉平臺正把錨點放在新的用戶行為上。
通常我們在線上購物時,會用到「購物車」「卡券」等功能,而在老魏的平臺上取而代之的是「背包」「碎片」等遊戲語言。
表面看這些只是術語的替換,實則有著更深層次的邏輯,即營造一個「購就是玩,玩就是購」的場景。比如,集齊一定數量的碎片,就能升級為鑽石,可以獲得更多、更大的激勵。
零售君追問老魏,這樣的邏輯對非遊戲用戶而言,會不會不友好?老魏回答:「我們的設計方案不是拍拍腦門就幹的,你只要想想現在購物的主力是誰,就明白了。」的確如此,網際網路原住民已經登上消費舞臺的中央,購物的娛樂性符合他們的胃口。
用戶消費行為之變,引發的是商業之變。
其中,最為出眾的便是一大批新品牌的「出道」方式。
通常,它們會在營銷上下足功夫。首先,包裝要精美;其次,分享要熱烈。通過頂流直播KOL、KOC、達人、素人等一波又一波地「轟炸」,吸引用戶關注,搶佔用戶的心智。花西子、完美日子、半畝花田、三頓半等新品牌就是在這樣的機會之下誕生的。
新品牌的強大 「轟炸」下,用戶從「種草」到「拔草」的決策時間變得越來越短,轉化效果更顯著。
據國元證券數據顯示,在轉化率上,頂級網紅電商直播的購買轉化率可達到20%,而社交電商為6%~10%,傳統電商為0.37%。
總之,用戶是誰,他們喜歡什麼,投其所好,盯住了人和他的時間,也就瞄準了他的錢包。
*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波哥、小菲、莫莫、老魏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