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多角度看問題,這個世界的模樣取決我們看待它的不同角度

2020-12-12 夢嫻君

文:夢嫻君,一個已走在心理學追夢路上的人,希望能夠有幸遇到更多的同行者,一起努力。

我們都知道要多角度看問題,但是有時候就是沒辦法做到這一點。這可能是因為我們被一種叫做「稀缺心態」無意識的俘獲了我們的注意力,降低了我們的心智的容量。

去年我們老闆帶我們去他家的高檔別墅玩,剛進去,有一個同事就說了一句「貧窮蒙蔽了我的雙眼,所以讓我一直沒有看到原來世界還有這麼美好的一面」!

根據有關研究表明:在一定的前提下,貧窮確實會使人變「笨」,這裡的笨不是說貧窮讓人能力不足,而是說貧窮造成了一種「稀缺心態」直接俘獲了人的全部注意力,降低了人的心智容量,所以看到的世界是狹窄有限的。

貧窮讓我們形成了管窺之見,只能看到自己眼中的少量物體和世界,而無視其他的一切。

01:稀缺心態容易導致貧窮

美國經濟學家和心理學家曾經做過研究,發現稀缺心態是窮人無法擺脫貧窮的真正原因

稀缺心態:是由事物稀缺形成的一種稀缺心態,而且這個過程是無意識的,當我們的大腦被稀缺俘獲的時候,我們會專注於解決目前的稀缺狀況,降低了我們的心智帶寬(心智容量)。

因為稀缺心態直接會導致我們的視野變得狹隘,降低洞察力,缺乏前瞻性,容易忽視其他重要而有價值的因素。做事缺乏計劃性,急於求成等,削弱我們的執行力和控制力。

所以,我們有時候非常努力的工作,但是還沒有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可能是進入了「稀缺心態」 的惡性循環中了,因為一旦陷入惡性循環會增強大腦的負面迴路,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認知覺醒》告訴我們:

物質條件其實無法決定我們的命運,真正影響我們的是心智帶寬(心智的容量,指我們的認知能力以及執行力,控制力)是否富足。

當我們恢復自身富足的心智帶寬,我們就能在任何環境中擁有支撐自己的遠見,耐心,行動力和自控力,在變化的環境中解救自己。

02:視角單一容易導致壞情緒

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無限富足的:物質豐富,科技發達,信息便捷。但是在不同的人的眼裡看到和感受到的世界肯定千差萬別,原因就是每個人看待他的角度不同。

1934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家中被盜,朋友寫信安慰他,他對朋友回信說:

「我現在很平安,感謝生活。第一,賊偷走的是我的東西,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走的是我的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做賊的是他,不是我。」

所以他沒有必要太在意這件事,更不會因為這件事而產生壞情緒,影響生活的質量。

這就是多角度看問題後,不會產生壞情緒。只有當我們視角單一,才會導致壞情緒的產生。

視角單一的人容易形成固執,急躁,鑽牛角尖的性格。

視角多元的人容易形成智慧,平和和包容一切的性格。

03:正經人的「遊戲心態」

我們總是會有要面對「不想做但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困難和壓力有時候能夠把人的情緒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讓我們根本無法看到其他的角度。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學習正經人的「遊戲心態」來緩解壓力和注意力的緊迫感,主動開啟我們的多角度視角模式。

比如《認知覺醒》的作者就說他把1500米跑步測試這種必須要做的事情,看成一種自己在玩10米追逐遊戲,最後順利的完成了測試。

其實這裡面體現了積極心理學的「動機轉移」:事情本身並不重要,我們只是在通過它獲取另外一種樂趣,順便把這件事做好。

視角不同,選擇的行動就會不一樣,我們不應該被自己原始視角束縛,主動轉換視角就會看到不一樣的天地。

為自己而做和為好玩而做都是在把外部的壓力轉換為內部動機,目的是為了自己變得更好。因為為了自己而做可以有效緩解情緒壓力,為了好玩而做可以有效解放注意力,最終是為了自己能夠獲取多角度看問題,從而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寫在最後:

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多維立體的,如果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就會得到完全不同的信息。

面對同一個人,或者同一件事情,觀察角度不一樣,我們的感受就會完全不一樣。

世界是多維的,而我們只有一雙眼睛,所以要學會像攝影師一樣,轉換成多種角度來觀察,記錄和感受,這樣才能看到豐富多彩的真實世界的樣子。

———完結———

原創不易,感謝閱讀,望親點讚,歡迎關注百家號作者:夢嫻君,我們一起成長進步。

相關焦點

  • 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任何成功的人都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過去的想法不會成為他們的桎梏,他們可以突破傳統思維,在創新中取得巨大成就。當思考遇到「瓶頸」時,不妨換個角度看一看,也許柳暗花明會突然打開。著名漫畫家臺灣說:每件事都有積極和消極的一面,沒有統一的尺度來衡量任何事物的是與否,如果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一件事,我們會看到不同的風景,有不同的感受,只要我們做事,就要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多一些寬容,多做換位思考,即使我們不能跨越鴻溝,如果我們阻礙了我們的進步,我們也無法阻止他,不管問題有多困難,我們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 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所收穫的也不盡相同
    文/芨芨草在面對同樣一個事情的時候,不同的人,角度不同,決定也不同。這也說明,一件事情,可以有多個解決方法,並不是只有一種方法可行。不過,不同的解決方法,所得出來的結果也不盡相同。所以,人用不同樣的心態去看待問題,他所得到的結果也是不同的。
  • 有時候我們需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
    講師問我們的感想是什麼,大家紛紛舉手。一人道:「我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另一人說:「每人都有不一樣的視角。」大家紛紛點頭。我還舉著手。講師示意我可以回答。「我發現沒有人離開她的座位!」我說。「嗯,這個觀察有意思。」講師說,但是她並沒有接過這個話茬。於是大家總結得出結論:打造多元化的團隊可以帶來不同的豐富視角。這個結論固然不錯,但是我覺得還不僅僅如此。
  • 思路決定出路,思路不同,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應對辦法也就不同
    看了還有另外一個鞋廠的推銷員,卻興奮地向厂部發回信息說 :這裡的人都還沒有穿鞋,有很大的市場前景 ,然後他把一雙最好看的鞋送給島國的國王,這裡的人看到國王穿鞋也都學著穿鞋 ,於是B鞋廠的推銷員在這裡開設了賣鞋的商店 ,結果這個鞋廠電發財了。
  • 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也許就會豁然開朗
    其實換種角度看待這個問題:跟用生命守護我們的醫護人員相比,跟無論多麼難也要堅守崗位的警務人員、超市人員以及其他人相比,我們這些在家裡不用出門的人幸福多了。我們的幸福平安真的是別人犧牲生命或者健康換來的。如果你也能這麼想,就會釋然很多。
  • 同一個事物不同的角度就會看到不同的結果,也告訴我們用會用多角度...
    第一次去男朋友家,正好是七夕,男朋友帶去買衣服,進店後,看了各種,樓主都不太滿意,店員也努力推薦,各種衣服拿出來並且對男友說,你看你女朋友穿這件多好看,那隻豬神回復,她不穿衣服最好看,你能腦補那店員想笑又不能笑的表情嘛,我只能躲試衣間了…從前,有一個武官在戰場上督陣時,查獲一名逃兵
  • 莫裡森為反華辯解:中國誤會了,澳大利亞只是「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
    莫裡森 僅僅4天之後,在這篇演講中,莫裡森的對華態度卻又來了一個180度大轉變:在拍完中國的脫貧馬屁後,莫裡森馬上就與美國的關係向中方表示,澳方從來都沒有站在遏制中國經濟發展的陣營中,只是因為「看待問題的角度不同
  • 轉變思維多幾個角度看待問題,解決的方法就會不同
    就好像很多剛接觸營銷的小夥伴,總是希望得到最實用的經典案例,很多經營實體店的朋友問得最多的也是「有沒有適合我這個行業的案例」。這種情況很正常,因為人總只希望通過最簡單的途徑,實現最好的結果,這是不可逆的人性。
  • 仙道與輪迴的傳說,從人的角度看問題和世界
    事實上,自我的另一個名字就叫角度。人們的第一個角度是常常從他是一個「人」的角度出發看待一切。你百分之百的確定你是一個人?從一條魚的眼裡看,你是「人」嗎?從一隻猴子的眼裡看,你是一個「人」嗎?凡事你從「人」的角度看問題,這限制了你的很多自由和視野。
  • 我們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
    中國古詩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佛教中有個盲人摸象的故事。一個盲人,摸到大象的腿,以為大象像柱子;摸到大象身上,以為像牆;摸到鼻子,以為像棍子。可見,從不同角度看問題,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有位青年畫家,為提高畫畫水平,把自己一幅最滿意的畫放在公眾面前,請大家用筆點出不足的、不好的地方來。不一會兒,整幅畫就被點得密密麻麻。他一看,心想:我的畫還有這麼多不足之處。於是,他很灰心。
  • 遇到困惑,從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就會減少壓力
    人的一生,會遇到或多或少的波折,順境也好、逆境也罷,只是每個人面對困難,所持有的態度和心理承受力不同而已。困難的存在,說明你對現有的問題正處於無解狀態。人常說,辦法總比困難多。我們不妨去學一種「轉移困難」的辦法。也就是說,當面臨嚴重問題的時候,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待事情,可以緩解壓力。吉拉德·黎仁柏是《進入別人的內心世界》的作者。書中他說,把別人的觀念和感覺與你自己的觀點和感覺置於同等重要的地位,並把它表現出來,這樣談話的氣氛就會融洽起來。
  • 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方面,所有的事情,都沒有一把統一的標尺來衡量它的是與否,一件事從不同角度去看,就會看到不同的風景,會有不同的感受,只要我們做事情的時候,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多一些寬容,多做一些換位思考,就算再無法逾越的鴻溝,也不能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再棘手的難題,也許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就會看到烏雲背後的藍天。
  • 從心理學角度研究文學
    20世紀前期的人本主義美學、文論潮流中活躍著不少從心理學角度研究文學現象的流派。心理學雖然古已有之,到18世紀也有長足的發展,但是它始終包含在哲學之內,未能獨立。隨著自然科學的發展,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1832一1920)在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標誌著心理學已告成熟,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因此,它的許多研究成果被逐步運用到美學和文藝理論之中,產生了新的研究角度,形成了心理學美學和心理學文論。除了心理學的成熟之外,心理學美學和文論的產生也有其社會根源。
  • 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看《心靈捕手》:我們怎麼轉化問題兒童
    坦白地說,從表現手法、情節設計以及藝術張力上,我認為《心靈捕手》都不算最出色,雖然它的評分並不低。很想依照職業的思維慣性,從心理學與教育學的角度來分析一下此片的現實意義,這是我一刷二刷後放不下的執念。
  • 冷知識:你的眼睛也會騙人,換個角度看問題,結果就完全不同
    你是不是很相信自己的眼睛,覺得自己看到的就是真實的世界?但其實你的眼睛也會騙人,可能它只幫你看到了這個世界其中某一面的樣子。舉兩個很簡單的例子,你在下面兩張圖裡看到了什麼?我們對客觀事物整體的認識叫做知覺,知覺受個人知識經驗的影響,具有整體性、恆常性、意義性、選擇性四個特點。一張圖兩面看(稱為兩可圖)就是知覺選擇性的體現。
  • 從心理學視角看《龍貓》
    基於此,我曾從心理學角度解讀過不同但優秀動畫片,比如、。本文,我從心理學角度解讀龍貓:三個細節告訴你,完美父親該有的模樣。第一,他沒有空洞的說教,沒有跟孩子講「世界上沒有鬼怪」,或者是「鬼不會傷害人」之類的。幾乎我接觸到的所有個案,都在痛訴著家庭教育之傷,空洞的說教惡化親子關係,導致孩子自我意識更強烈,更加叛逆。第二,爸爸積極回應了,而且是用自己的經歷和感受來回應:我小時候就夢想住鬼屋呢。孩兒看待世界的方式來自哪裡?來自家庭、學校、社會。
  • 但斌薦讀|《奇點臨近》:換個角度看世界
    本期,東方港灣董事長但斌為我們講述:換個角度看世界。本期讀書《奇點臨近》作者:Ray Kurzweil(美)譯者: 李慶成 董振華 田源直到今天,我仍然相信這樣的人生觀:無論我們面對什麼困境——商業、健康、人際關係等問題,以及這個時代面臨的科學、社會和文化的各方面挑戰,都存在一種正確的思想引領我們走向成功,而且我們可以找到這種思想。
  • 蜜蜂與蝴蝶的故事:從不同角度看待同一問題,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就在我閒庭信步漫遊公園的時候,耳邊忽傳來一種奇怪的聲音,這聲音嗡嗡嚶嚶,時斷時續,若不細聞還真不易辯,我想它恰是在耳邊環繞才被我聽到吧。那聲音忽東忽西,飄忽不定,恍惚間,我覺得像是一種小動物在做集訓,又或是在爭吵著什麼,也或者是在做著什麼遊戲吧,就像是我們在課間操上戲耍一般。
  • 換個角度看問題,人生也許就會「海闊天空」!
    面對事情心態的不同,導致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當人生的路遇到障礙時,需要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你的生活是「晴朗」還是「憂鬱」,關鍵就在於能不能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換個角度,就是給心情一把調節的鑰匙,在人生的前進中就水遠不會迷失自己。要以充滿希望的一面來看待萬事萬物,從來不要在陰影的籠罩下生活。總是要有理由讓自己相信,實際的情況要比設想的情況要好得多。要相信我們的社會到處都是財富,只要去工作就一定會發現財富、獲得財富。這就是生活成功的秘密,要看到事物陽光燦爛的一面。
  • 心理學告訴我們:換一個角度看世界,每天都是好日子
    莫莫和兒子約定好,每月帶他至少看一場電影。這個周末,正好有一場適合兒子看的電影。母親提前和兒子說好:下午放學後,他倆一起去看電影。往常,兒子每天放學都能按時回家。這天都過了6點,兒子還沒有回來,母親心裡一下著急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