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出生後,都是善良天真的,而成為好孩子和壞孩子,關鍵在於後天的教育。有的家長崇尚快樂教育,認為要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但是快樂童年也是需要教育的。
李玫瑾老師認為想要孩子好,6歲之前就要多加管教,尤其是下面這4點。
生活習慣
首先要讓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年齡越大,壞毛病越多,改都改不掉。這就是因為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注意管教,放任孩子養成壞的生活習慣。
孩子就像一顆小樹苗,想要他長成筆直的參天大樹,就要掰掉樹幹上的小芽,不然樹幹就會分支、長偏。掰掉小芽的時候樹木不會疼,也不會留下痕跡,但是長出粗壯的分支再去砍,不僅疼,還會留下疤痕。
待人接物
待人接物不僅體現在打招呼和接待客人上,還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從一個人的待人接物就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也能看到出來他的家教。
經過父母管教的孩子在外不大聲喧譁,不亂摸亂碰,收到禮物會致謝並回禮,尊老愛幼懂禮貌,這樣的孩子人見人誇。
道德素養
經過管教的孩子還會有良好的道德素養,比如誠實守信,樂於助人,講文明、懂禮貌,孝敬師長等。這樣孩子在以後的生活中才不會迷失自我,做出違法亂紀、傷害他人的事情。
很多在長大後走上歪路的孩子,都是因為在小時候沒有家長管教,放任他們受到錯誤思想的影響。所以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的道德素質教育。
家長要以身作則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想要教育出好孩子,首先要自己以身作則,能夠做到上面的3點。如果家長和孩子說一套做一套,孩子也會感覺很困惑,不知道到底什麼是正確的。
比如,家長和孩子說要遵守交通規則,但是自己卻大搖大擺的帶孩子闖紅燈,橫穿馬路,家長的說教就會變成空話,家長的空話多了,孩子也就不願意聽家長說了。
孩子擁有快樂的童年和家長對孩子進行管教是不衝突的,適當的管教還能讓孩子擁有更快樂的童年。家長不能放任孩子野蠻生長,等到孩子長「瘋」了,惹禍了,這個時候不僅說教沒有用,打罵都沒有任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