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寫下了著名的《桃花源記》,勾勒出了一個與世隔絕的美好世界,這裡「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裡的村民淳樸,熱情好客,看到有外人闖入,便是「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現今我國桃花源的地名有很多,如重慶酉陽、湖南常德、湖北十堰、江蘇連雲等都有桃花源。此外「桃花源」一詞在如今,也能借指人人嚮往的理想世界。
誰人心中沒有一個理想世界,有一個出生於1940年的名叫宋培倫的貴州男子,花費20年打造了個「桃花源」。
我國史上曾出現過一個夜郎王國,大約是在戰國時期問世,是我國在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的先民建立的第一個國家,有史記載:「(楚襄王派)將軍莊躍溯沉水,出且蘭(今貴州福泉市),以伐夜郎王。」
另據《史記·西南夷志》記載:「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夜郎文化也是西南民族的代表,1958年在赫章縣可樂民族鄉發現了第一批出土文物,之後考古部門在此先後又進行了數次考古發掘。
由一個古夜郎民族聚集遺址、1個秦漢古都城遺址、14個古墓群組成的可樂遺址·古墓群,也被列入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樂古墓群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獨屬於夜郎民族的「套頭葬」,從中也反應出了夜郎民族的宗教觀念。
而在漢民族中,「儺文化」是格外出名的,大多數人都聽說過「跳大神」,跳大神是原始宗教儀式,現今是一種封建迷信活動。
「儺文化」起源於漢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巫術意識,在傳統的華夏文明之中,「儺(意為『驚驅疫厲之鬼』)」歷史久遠,而且廣泛流行的具有強烈宗教和藝術色彩的社會文化現象。
當「儺文化」與「夜郎文化」相撞,當現實與幻想聯繫,當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與人類智慧結合,便成為了宋培倫心中的「桃花源」,即:花溪夜郎谷。花溪夜郎谷位於貴安新區花溪大學城鬥篷山腳的小峽谷中,佔地300畝。
據史記載,鬥篷山是古夜郎國道府夜郎邑的轄地,夜郎王后裔金築府所在地。
當年宋培倫在美期間,欣賞了「瘋馬山」的風光,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雕像,是為了紀念印第安的民族英雄瘋馬所雕刻而成,創作者是名雕刻家克扎克及其兒子,克扎克開始在這裡雕刻時,身上僅帶了100多美元,而他的後半生都在雕刻這座山。
宋培倫對此深感震撼,因此離開了美國回到中國貴州,從1996年起,用自己的積蓄在花溪租下了這處300畝的地方(當時還是荒地),隱居深山20年,打造了「桃花源」,他自己給命名為「夜郎谷」,當時宋培倫認為自己的後半生將在清貧中度過,他覺得自己的「夜郎谷」並不會獲得認可。
但不料卻意外成了富豪,「夜郎谷」問世後,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不僅是國內人,甚至是國外人,也都喜歡這片地方,多個開發商也提出與宋培倫合作,願意出高價打造成景區,加入更多的人工元素,但宋培倫認為這有違自己的初心,也就婉拒了。
男子為了信仰,隱居貴州深山20年,本以為清貧,卻意外成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