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林院士:生活裡看化學,你沒發現的化學之美

2020-12-22 中國生物技術網

手性是宇宙間的普遍特徵,體現在生命的產生和演變過程中。自然界生物體本身具有手性環境,因此對手性藥物的不同對映異構體,會顯示出不同的療效。手性藥物必須對它的兩個異構體進行分別考察,都要經過嚴格的生物活性和毒性試驗,以避免其中所含的另一種手性分子對人體的危害,慎重對待一些藥物的另一對映異構體。所以手性拆分技術越來越多用於手性藥物開發和生產。那麼手性藥物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看看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周其林教授怎麼說。

未來科學大獎周系列訪談——周其林

一半有效,一半有毒,

我研究的「手性」是什麼?

我叫周其林,南開大學有機化學的教授。我做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合成的方法,具體講就是怎麼創造分子,那麼創造分子呢,它是我們化學的一個中心任務,只有有了這樣一些分子,你才能夠再發展出一些有用的東西,比如說藥物、農藥這些東西。

具體來說,我做的一些創造分子的方法,是做創造手性分子的方法。講到手性分子呢,它就是一類分子,它有一些異構體,那麼有了異構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就像人的左右手了,所以它就叫手性分子,是這麼來的。因為它一個異構體就相當於你的左手,一個異構體相當於你的右手,它相互之間是呈鏡像關係,雖然看起來一樣,但是實際上不一樣。

你只要戴個手套你就知道了,左手手套戴到右手上它就不合適。那為什麼要研究這類分子呢?因為這類分子,它這兩個異構體的性質不一樣,尤其是對生命的生物性質不一樣,比如說一些藥物,像我們現在吃的藥物裡面有一半的就是手性的藥物,那手性藥物它一個異構體常常有效,另外一個異構體它有時候無效,甚至還有毒。

你如果要不把它分別做出來,那讓病人來吃這兩個異構體的混合物的話,那不是帶來了災難嗎?所以我們就發展了方法,就是要選擇性地合成我們要的那個異構體,要左手的那咱就合成左手的異構體,要右手的那就合成右手的異構體,這就是我工作的性質。

那麼再具體講呢,我怎麼才能做到這樣一些手性分子選擇性地合成它所需要的這個手性異構體呢?那就是催化劑。那我的工作呢,過去的二十年主要的工作就集中在這個手性催化劑的發展上。通過這個努力,我們發展了一類手性螺環催化劑,這個螺環催化劑,目前是保持了在手性的合成裡面的最高的效率。所以,獲得2018年的未來科學大獎,有幸能得到這個獎,也是因為這個催化劑的發現,它確實把手性分子的效率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過去我們用一個催化劑,常常用到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呀這些,或者千分之一了不得了,那我們現在的催化劑最高可以用到百萬分之一催化劑就夠了,那效率就非常的高了,而且選擇性呢,也非常的好。

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手性現象

這個自然界裡面很多東西,其實都有手性現象,我們只不過沒有注意它。我們生活的這樣一個宇宙的星雲,實際上它旋轉的方向是確定的,這個是宏觀的。到了我們日常的生活現象,你去看看比如說一個藤條吧,那一個牽牛花吧,它順著那個樹呀往上爬的時候,它不是說亂的,今天左手螺旋,明天右手螺旋,它不是這樣的,它是有確定的攀爬方向的,這些都是手性現象。還有那個螺螄殼,那螺螄殼它是不是一個螺旋形的?那麼它基本上都是右手螺旋的,左手螺旋的是很少的。

這些呢,就是我們能看到的宏觀的。那微觀的呢,到分子層次上,組成我們生命體的一些基本物質,比如組成蛋白質的胺基酸,它就是單一手性了,它就是L構型的。組成我們的這樣一些糖的一些分子,它裡面都是右旋的,它都是D型的,它不是說哪種構型都有的,它有確定的構型。也就說客觀世界裡面,從微觀的到宏觀的很多的重要的物質,它都是手性的,而且是單一手性的。那么正因為這樣,我們才研究手性分子,因為它確實是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

研究要與環保節約結合

經濟性,這個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就是用最節省的方法來做事情,那就叫這個事情做的比較經濟,成本不高,對吧。那麼在合成裡面,在我們發展合成方法裡面,也同樣有這個道理。你用到的原料,這個原料我們講是分子,做有機合成的話它講的是分子,這個分子裡面呢,它是原子組成的。你這分子裡面在做反應的時候,是不是所有的原子都利用上了,利用了多少,這就有個效率問題,這個就是原子經濟性。

如果你要做一個反應,你的原料的分子裡面的原子全部用上了,全部進入到了分子裡面了,100%的用上了,這個原子經濟性就叫100%。那如果是用了一半,那原子量是一百,你進去的原子量加在一起呢,只用了50,所以呢,你就是50%,這個原子經濟性是這樣的。這個原子經濟性現在是在有機合成裡面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因為它是我們現在更加強調節約資源、節約能源、環境保護所要求的。你如果說能夠做到一個反應,原子經濟性100%,也就是說原料的分子裡面的原子都用上的話,那你自然就沒有產生廢料了,那這樣的話對環境保護不就是更好了。

所以說,在現代有機合成,尤其是現在當下對環境、對資源特別強調的情況下,原子經濟性是個很重要的概念。隨著社會的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環境的要求是越來越高,因為資源是越來越少了,你不提高它的利用效率的話,那以後就不可持續發展了。所以倒不是說以前呢,不知道這回事兒,而是以前沒有這麼迫切的需要。那現在呢,隨著資源慢慢慢慢地越來越少,隨著環境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環境呀、對資源的要求也高了,所以大家就更加重視了。

現在呢,我們做基礎研究的人就是非常的重視這個問題,所以我們從源頭上發展出一些方法來,它就是綠色的,它就是高效的,它就是原子經濟性高了,這樣才能使得真正生產的過程當中呢,從源頭上就減少了。

科研就是要享受創造之美

因為我主要是做科研的,那我所從事的教育主要是研究生階段。對我來講,教育跟科研就是一回事兒了,因為是我這個特殊的教育,從事的這個教育的特殊的階段決定的。研究生教育的話,那一定是要帶著學生進入到科研,讓他享受到創造之美,它是個快樂,享受到創造的快樂。

成功的喜悅它能彌補、補償他所有的付出,所以如果說一個老師的話,他能夠帶領學生做真正的創新性的研究,那就是最好的教育,對研究生來講就是最好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你是不是在從事最前沿的科學研究,這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本身做的研究就不是前沿的,那學生到這兒來就沒有創造出什麼新東西,他就享受不到這種創造的快樂了,所以他當然就不會熱愛這個東西,所以最重要的還是自身的提高,自身是不是在從事最前沿的研究,這是我的體會。

困難總是多的,成功相對來說,這個時間上是少的,但是正因為你創造出來新東西,那個快樂能彌補你前面所有的不快樂的時候,所以他還接著幹,我就有這樣的體會。

雖然平時做這個研究,有很多時候都失敗了,在失敗的時候,你要有個正確的心態,探索未知就是這樣的,它本身就是一種過程,就是一種享受。我今天探索了一個新的方法,看看行不行,滿懷希望,那最後不行,不行沒關係,我再來想一個辦法。每天嘗試新的挑戰,總有成功的時候吧,那一個成功就能彌補前面好長時間的失敗。這個化學確實是一個實驗學科,但是它也要豐富的想像力,因為什麼呢?因為一個複雜的分子,我今天講的是很簡單的分子,它因為涉及到最基礎的非常本質的化學鍵成鍵,碳碳鍵成鍵,所以說有人講有機合成也是一門藝術,它又有實際的一面,也有想像力的一面,只有想像力豐富的人呢,才能做好化學,你能想出一些別人想不出來的方法,想像力要豐富。

但同時你也要非常的勤勞,所以化學它的要求高就高在哪兒呢?既要大腦又要雙手,很多的科學要一樣就行了。

來源:未來論壇

相關焦點

  • 周其林:冷板凳上的「化學之歌」
    南開大學供圖戴著一條以化學元素裝飾的領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憑藉「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周其林帶領團隊一舉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此獎項被認為是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歷史上曾多次出現空缺。
  • 周其林院士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周其林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周其林院士多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教學科研第一線,取得累累碩果。2019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周其林院士實驗室,鼓勵在場師生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力爭在原始創新和自主創新上出更多成果。
  • 首屆南開大學科學研究獎重大成就獎獲得者周其林——以卓越科研...
    本科畢業後的十幾年,周其林在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並先後赴德國、瑞士、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1999年,到南開大學任教。自此,在南開大學嚴謹的學風、厚重的文化之中,周其林勤奮地耕耘在自己的分子世界裡,盡情享受著化學之美。 過去20年裡,周其林帶領團隊潛心攻關,合成了一系列手性螺環催化劑——國內外同行稱之為「周氏催化劑」。
  • 周其林:堅持原創的「催化」大師
    憑藉「高效手性螺環催化劑的發現」項目,周其林院士帶領團隊一舉獲得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這一中國自然科學領域的最高獎項。由於該獎項的評選嚴格性,在歷史上曾多次空缺。  在外人看來,在「冷板凳」上單調枯燥的生活對於周其林院士來說卻充滿魅力,不斷改進合成新的配體和催化劑,螺環結構在周其林院士的手中宛如一隻奇妙變幻的萬花筒。  然而,整個研究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甚至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失敗的:課題組做出來的催化劑,「對這個反應也沒效,對那個反應也沒效」是常有的事。但周其林院士始終堅持:「只要我們做出來,就一定是原來沒有的」。
  • 李鴻忠張國清看望慰問周其林院士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南新宣)1月21日,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市委副書記、市長張國清親切看望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周其林,向在津兩院院士和專家學者,向全市廣大科技、教育工作者致以新春問候。天津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李毅,南開大學黨委書記楊慶山、校長曹雪濤,天津市政府秘書長孟慶松參加。
  • 幸運的化學,悲催的奠基人
    正是它的精細運作,引發了化學史上第一次真正的革命,其影響可以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拉瓦錫之於化學,猶如牛頓之於物理學。 儘管那個時代化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大量獨立的化學現象,但並沒有一個適當的理論框架來綜合這些相互隔離的零碎信息。當時人們普遍相信,物質可以燃燒的原因在於它含有燃素。物質(比如木頭)在燃燒過程中會釋放出燃素,所以變得更輕。 可是,拉瓦錫卻在實驗中發現,某些固體物質(比如磷和硫)在燃燒之後重量反倒增加了。
  • 課本裡沒告訴你的拉瓦錫:近代化學之父最終為何被送上斷頭臺
    安託萬-洛朗·拉瓦錫,是法國乃至世界非常出名的化學和生物學家,被尊為「近代化學之父」,並且在初中課本裡也有提到他。拉瓦錫最為人熟知的,當然是他化學上的成就,他提出了元素的定義,發表了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創立了氧化說,預言並確定了矽的存在,一生著述頗豐,並為後人留下了著作《化學概要》。
  • 吉林大學于吉紅院士受聘出任《美國化學會志》執行主編
    吉林大學于吉紅院士受聘出任《美國化學會志》執行主編 2021-01-07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徐光憲院士:化學大家的幸福哲學---熱烈慶祝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五...
    畢業後,徐光憲和另7名同學被錄取至「敘昆鐵路」當練習工程員,沒想到領隊中途攜大家的差旅費潛逃。身無分文的徐光憲只好去投靠在上海做中學教員的大哥。   在上海,徐光憲謀得一份家庭教師的工作。「管吃住,還給我一點零用錢,生活算是解決了。」家教只在晚上,白天有閒暇,徐光憲又重拾起上大學的舊夢。半年後,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因為這是當時學費最便宜的大學,只要10塊錢,還有獎學金。
  • 原來化學也有漫畫書,不信你看 - 初中化學大師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一本和化學相關的漫畫書,為你枯燥的學習生活增添一筆亮色。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用有毒的銻來塗眼影?你還在氫氦鋰鈹硼的背誦中,不知其背後的小故事嗎?本書通過一個個生動的擬人形象逐一講解化學元素。將118種化學元素設定為生活在元素都市之中,並按照化學元素的族進行編排,賦予每一種元素社會屬性。通過「氫市長」的介紹,展示了化學元素的特徵及用途、相關化合物、有關化學現象等無序背誦、就能生動記憶知識。
  • ...院院士程津培做客第153期大師講壇帶領交大師生走近「化學鍵能...
    講壇伊始,程津培開宗明義地提出了化學鍵的斷裂與形成是構建化學的基礎單元,因此研究化學鍵的鍵能,能夠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去闡釋、發現和創造化學反應。之後,程院士也介紹了自己團隊在離子液體方面化學鍵能學研究的近期成果。例如:以pKa為基準設計出了目前為止最好的計算模型,可以達到MUE均小於1 pKa。同時也成功預測了在離子液體中氫質子自由能的數值,與實驗數值非常接近。程津培再次強調化學鍵能學作為肥沃的土壤能夠為我們的化學之樹更有信心地來應對未來的挑戰,並鼓舞廣大師生一起努力,讓我們的化學之樹越來越茁壯。
  • 化學與生活-化學用語
    (1)7.化學與社會、生產、生活緊切相關。(2)7.生活處處有化學。做紅燒魚時,常加一些食醋和酒會更香,是因為生成少量的酯 (4)7.生活中碰到的某些問題,常涉及到化學知識,下列分析不正確的是( ) A.Mg(OH)2和Al(OH)3熱分解生成的氣態水可覆蓋火焰、驅逐O2、稀釋可燃氣體,分解產物MgO和Al2O3能較快地與塑料燃燒過程中產生的酸性及腐蝕性氣體反應
  • 黃維院士團隊綜述:滷鍵在超分子化學中的應用
    FUTURE| 遠見 大海 選編 黃維院士團隊綜述:滷鍵在超分子化學中的應用——滷鍵型共晶的構築及其功能性質,發表於《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NSR)。滷鍵、氫鍵、π-π堆積、範德瓦爾斯力等非共價鍵作用可以驅動化學組分間的分子識別和超分子自組裝,形成有機共晶,在保留不同組分固有屬性的同時,通過組分間的協同效應獲得更多新穎的物理化學性質,從而構築出各種新型多功能超分子材料。其中滷鍵的鍵能分布在5-180 kJ/mol,較氫鍵鍵能的範圍大,在分子識別中具有明顯的優勢。
  • 摘取化學的聖杯,科學家讓童話成真!
    對她研究的「人工光合作用」人們確實有高深莫測之感:這種研究有什麼意義?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未來有怎樣的前景?「大家都知道太陽能利用正在成為解決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的理想途徑,而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規模最大的化學反應,是地球上最為有效固定太陽能的範例。」
  • 什麼是化學?什麼是化學?
    世界由物質組成,主要存在著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兩種變化形式(還有核反應),化學則是人類用以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基本概念定義「化學」一詞,若單是從字面解釋就是「變化的科學」。化學如同物理一樣皆為自然科學的基礎科學。
  • 林國強院士:一輩子專注一件事——手性化學與藥物研究
    「一輩子做一件事情,我的確是做了一件事,就是手性化學與藥物研究。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極致。」在改革開放的40多年裡,國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林國強院士用最樸素的故事,分享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自己作為科研工作者與祖國同成長的奮鬥經歷。年少時代小學課堂上學校發放的一杯濃稠豆漿,是他至今記憶猶新的珍貴食物。青年時期到農場參加勞動的經歷,對他世界觀的改變有著很大幫助。
  • 110歲北大化學:為國培養人才近兩萬名,多人已成院士
    12月19日,澎湃新聞從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10周年紀念大會上獲悉,110年來,北大化學學科已為國家培養了近20000名化學專業人才。其中本科畢業生約14000名;研究生約6000名,包括博士生2800餘名。
  •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勇院士訪問南京工業大學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勇、副所長劉文等一行到南京工業大學考察交流。校長喬旭、副校長邢衛紅在科技創新大樓會議室接待了來賓。唐勇院士回顧了校所雙方良好的合作友誼和深厚的歷史淵源,介紹了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在科研技術、前沿攻關、技術轉化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情況。他表示,南京工業大學學科特色鮮明,教學科研優勢明顯,希望雙方在人才培養、科研攻關、學科建設、平臺搭建等方面找到契合點,建立全面、緊密、深入的合作關係,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實現優勢互補,攜手共贏。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化學組裝調控化學發光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調控化學發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lor-Tunable Single-Fluorophore Supramolecular
  • 氫氦鋰鈹硼……還記得那些年被化學支配的恐懼嗎?|贈書
    《自然的音符:118種化學元素的故事》本書由《自然-化學》高級編輯Anne Pichon博士傾情作序,作者群體是來自全球各領域的科學家,甫一問世便收穫了各方推薦加持,是金湧院士、中國化學會、中國化工學會一致推薦的化學元素科普書,還被Kindle選中在開機頁面主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