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的「在路上」:故鄉,像一道傷口丨周末讀詩

2020-12-12 新京報

我們從小就常聽長輩告誡兩件事:江湖之險惡與行旅之艱難。多年人間世的歷練,使他們告誡時神情變得有點悽楚,又有點悠遠。然而這樣的告誡並不能熄滅年輕人對世界的激情。

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旅行開始時充滿陽光。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古代詩人在青年時期幾乎都有過仗劍遠遊的經歷,那樣的旅行是愉快自主的選擇。

而後漸漸變得無奈,或出於仕宦需要,或出於個人尋找,詩人們終日不停地行走。旅途漫漫,思家的憂愁與行旅的艱難,以及生存的悖論,使寫詩成為深刻的必然。

我們來讀幾首羈旅詩,貼近唐代詩人在路上的種種處境。

撰文 | 三書

鄰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商山早行》溫庭筠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天亮之前,他便動身了。牽著馬,夜色般啟程,驛站外的道路還沒睡醒。馬脖子上的鈴鐺,搖出驚心的聲響。

故鄉,像一道傷口,又開始作痛。沿著山路,不知是朝前,還是朝後,每行一步,都踩在傷口上。「客行悲故鄉」,所悲者,為客行,也為故鄉。歲月如若靜好,世事若安穩,又怎會「晨起動徵鐸」呢?

溫庭筠是山西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其祖曾在唐太宗時任宰相。幼年喪父的他,十二歲時經其父生前好友段文昌照顧,至長安杜陵與其子段成式共讀。溫庭筠文思敏捷,恃才不羈,屢試不第,仕途寥落。

作此詩時,他已年近五十,途經商山,前往襄陽,投奔友人徐商。徐商時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引庭筠為其僚屬。

一陣雞啼,湧來黎明的潮汐。詩人駐馬回望,茅店上一彎月亮。雞聲茅店月,啊,那裡安住著故鄉,而他,正走在板橋上。

霜華滿地,板橋上印著人跡。可能是詩人自己的,也可能是他人的,但總是早行人踏過的。清晰的腳印,像生命蓋在黎明的郵戳。作為郵件,他正被命運的信使發往一個陌生的他方。

雖是早春,山路上卻落滿寬大的槲葉,比北方反常的物候,更添客途的蕭瑟與悽迷。而覆垂在驛牆上的枳花,遞來寂寂的幽光。古代的常識認為,枳在淮南為橘,淮北為枳。氣候水土不同,一物則變異為另一物。地理環境對人的心理感受影響之大,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詩人在天色微明中,看到這些物象,彷佛看到他自己正走向陌生,或許他也將變成另一個人。

這時忽而想起昨夜的夢。他夢見回到杜陵,看見大雁都飛回來,落滿了回塘。雁和春天一起回到長安,而他卻不得不離開,行走在夢與現實的裂縫。

至此,讓我們回顧詩的題目「商山早行」。「早行」已覺傷感,偏偏此山叫做「商山」。現實中的偶然,意外成就了命名上必然。辭色、聲音、語義,三者合為一體,讀之令人悄然生悲。

特別要提的是這首詩裡的細節。溫庭筠是一位對細節有著非凡直覺的天才詩人,喜歡《花間集》的讀者,一定對他的詞中大量的細節印象深刻。此詩中的徵鐸、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枳花以及鳧雁回塘等,每個細節都像一根針,準確地刺到我們,刺痛我們的心。

正如納博科夫所說,擁抱全部細節吧,那些不平凡的細節!作為閱讀者,如果僅僅從觀念上認知一首詩,比如《商山早行》表達了羈旅之愁和思鄉之情,那就真的對不起作者了。唯有感受到具體的細節,最好是全部的細節,並為其一顫,我們才算真正讀了這首詩。

範寬《雪麓早行圖》

被一首詩捕獲的宇宙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題目雖點名「建德江」,但也可以是任何一條江。而詩中之人,雖是孟浩然本人,但也可以是日暮時分,任何一個舟行的旅人。

此詩的氛圍瀰漫著愁。愁因何起?因羈旅,更因日暮。羈旅之外,再添的日暮之愁,是為新愁。因日暮之新愁,進而煙渚,扁舟,野曠,天低樹,江水,月亮,一切圍繞我身之諸物,皆無不愁。故此詩的詩眼應為「愁」字。

客行羈旅,見天色將晚,內心深處則本能地感到強烈的孤獨。似乎是一種集體無意識,此時你將深深渴望一間房一盞燈,在你看見的小鎮或村莊,隨便哪兒都行。雖然我們知道,翌晨天亮,一切又將恢復原樣,而你也將繼續走在路上。

但是日暮客愁,當死亡般的無助在曠野攤開,如何自救?無論如何,人得學會自救,愛莫能助的時候,得靠自己拉自己一把。怎麼拉?

看看周圍有什麼。「野曠天低樹」,既遠且暗,不可親也。再看近處,「江清月近人」。清澈的江水中,有個月亮,很知心地望著詩人。今夜,詩人將偎月抱愁而眠。

孟浩然此詩帶給我們的閱讀體驗,絕不是某些「專業」網站所說的「刻畫秋江暮色」、「借景抒情」、「反映仕途失意」、「表達羈旅愁思」等等,或錯誤的描述,或正確的空話,東拉西扯之際,真正的詩已遠走高飛。

這首詩之所以經典,實在於其純粹和自足。寫詩是一個美學的過程,是人與語言及世界發生的共鳴。這個過程相當神秘,而此神秘基於心靈感受和語言本身的神秘。《宿建德江》對我們的意義即在於美和神秘。至於人在什麼經歷或背景下表達了什麼感情,那是散文的工作,不必也不該訴諸於詩。

詩人用四句二十個字,創造了其心靈在當下所捕獲的宇宙映像,並將我們從瑣碎生活引至對此映像的古老觀看中。

陸儼少《杜甫詩意圖冊》之一

走著走著,就回不去了

《旅夜書懷》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首詩的現場在長江上,是時杜甫已五十多歲,半生轉徙令他深感疲憊。這個夜晚,他似乎冥冥中直覺到自己正走向生命的盡頭。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此時此地這些微弱的事物,無力幫助他抵禦黑暗。漂泊了這麼久,除了老病,一無所有。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一個微塵弱草的老人,面對亙古洪荒的宇宙,建構他人生觀的儒家體系眼看支撐不住。

杜甫雖然對語言的錘鍊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極致,但卻不大相信文章(對於他即是詩歌)可以令他不朽。其中的原因,深究起來似暗含命運的玄機。他渴望的功名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似乎並沒有認出自己身上那個偉大的詩人。

這令我們想起曹丕與曹植。被謝靈運誇為「才高八鬥」的曹植,公然聲稱「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一生含恨不能建功立業。而曹丕尊為魏王,卻推崇文章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將文章看作比榮樂和年壽更為永恆的價值。

難道人對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才最看重嗎?不,曹丕的文章寫得不比曹植差,甚至可以大膽地說,曹丕才是真正的詩人。清代學者王夫之稱,曹丕與曹植的詩才有仙凡之隔,子桓為仙,子建為凡。俗情抑揚,所以凡人多欣賞子建,為其華麗文採所眩。

杜甫也並非不看重他的詩才,只是此時未免感覺自己一生太失敗。說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其實正因為他對寫詩這件事欲罷不能,對天下的抱負也情不自禁。

然而此夜,孑然一身,瑟縮於天地之間,卑微如一隻沙鷗。生命如風中之燭,隨時可能熄滅。回到中原的夢,也渺茫了。

杜甫一生的漂泊流浪,有點兒像希臘神話裡的奧德修斯,在漫長的返鄉路上,經歷了無數的險阻。不同的是,奧德修斯在海上漂流十年之後抵達了,並發現伊薩卡並沒有他渴望的東西,那裡原是另一個世界。杜甫如果回到中原,就能實現他建功立業的夢想嗎?或許沒有抵達反而幸運,未知讓他保全了一個幻想。其實他已無需回去,作為一個詩人,命運已讓他做了他最該做的事,即寫詩。而詩,就是對詩人最大的回報。

唐寅《騎驢歸思圖》

不斷拉長的撕裂感

《馬上行》杜荀鶴五裡復五裡,去時無住時。日將家漸遠,猶恨馬行遲。

這首貌似再簡單不過的絕句,寫出了幾乎每個人都體驗過的「撕裂感」。

「五裡復五裡」,辭家之後,行了五裡,又行了五裡。這句詩不只說在路上走啊走,造語本身就帶有不停朝一個方向滾動的感覺。五裡可以虛指,更可以實歸。因為捨不得家,所以每一裡路,都真實地增加著詩人的痛苦。因為不想離開,所以五裡復五裡的滾動,遂成為具體可丈量的絕望心情。

西晉吳縣人張翰在洛陽做官,因秋風起而思念家鄉的蓴菜羹鱸魚膾,乃嘆人生貴在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邀名爵乎?!這個典故向來為人豔羨稱頌,今人更引為美食如何關乎鄉愁的經典案例。我們不要忘了達生背後有兩個原因:一是前方禍亂方興仕途多險,二是後方家鄉偏安自身可全。故那句灑脫的辭職話實則是個美麗的藉口。若僅僅為美食這等最低版本的文化鄉愁,張翰赴洛陽前又為何沒有想到,且這點小事又何足歷代為人所稱道?而稱道的人又為何不肯起而仿效?何況那時的人都還是有故鄉可退、有田地可耕而食的。

更多人的現實是「去時無住時」。如果還有選擇,這個人還算幸福的。杜荀鶴在這首詩裡沒有選擇,踏上徵程,即如離弦之箭,只有飛鳴而不能暫停。

然而靶子並非他想去的地方。與其說他這支箭正在射向靶子,不如說它先被靶子射中。正如不是我們選擇了某條路,而是路先鎖定了我們。於是乎行道遲遲中心有違,身心朝著相反的方向,漸漸分離。而且「日將家漸遠,猶恨馬行遲」,每天離家更遠,卻仍嫌馬兒跑得太慢,還有比這更撕裂的體驗嗎?

有的。如果抽離了杜荀鶴身後的家,就變成了德國詩人布萊希特的詩《換車輪》:我坐在路旁/司機正在換車輪/我不喜歡我來的地方/我不喜歡我要去的地方/為什麼我望著他換車輪/這麼不耐煩?

布萊希特的心情,可稱之為典型的後現代困境。對此我們並不陌生,這種在巨大的空白中瘋狂旋轉的悖論體驗,已成為我們日常中普遍的生命鏡像。

喪失了質樸的表情,喪失了自然的家園,喪失了夢和黎明,穿梭在城市機器之網中的人們,每天混沌而驚惶,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再也沒人能確定自己在什麼地方。

這是個消極的洞察,但不是洞察的消極。對自身生命處境的洞察,永遠都是積極的。否定的力量就是肯定。諸神隱遁,人的出路何在?提問本身就是行動,將帶來可能。或許詩歌還能將我們從不斷的催眠中喚醒,進而辨認出自己的處境,即使無法與世界達成事實上的和解,也將通過想像力給我們內心以最大的安慰。

作者|三書

編輯|張進 李永博

校對|李世輝

相關焦點

  • 薦讀丨《唐詩雜論》——跟隨國學大家聞一多讀唐詩
    《唐詩雜論》就是他的一部學術性隨筆,其文章大都發表在20-30年代的報章雜誌上,後來彙編成冊。文章論述精闢,引用的詩歌皆具有代表性;語言生動形象,兼有知識性和趣味性,引人入勝,讀來頗為愜意。作為一部開拓性的著作,它在唐詩研究中的歷史地位仍然是不可動搖的。對一般的詩詞愛好者而言,也是一本很好的唐詩入門讀物。
  • 草堂讀詩|朗誦:趙雪松《寫字》《故鄉》
    寫字我痴迷寫字一筆一畫,端端正正的漢字紙片空白處呼喚我:別停筆尖像神秘泉湧我寫下的字都活坐起來看我一一蝌蚪、玉米、樹柵欄、星星那時我不知道,那裡面還有江河山川、生老病死有看不見的,我自己我更喜歡用樹枝在乾淨的地面上寫一撇一捺的筋骨,筆道深刻仿若大地是一塊碑日光寫下草木我寫字的時候總有一種恩情環繞筆端像晨曦環照田畦每一個筆畫都沐浴著光祖父看我寫字他不認識
  • 【用日語讀唐詩】李白——靜夜思
    【用日語讀唐詩】李白——靜夜思 2015年11月30日11:17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氣非常高。
  • 「現代詩人」李商隱:唯美、神秘且永恆丨周末讀詩
    本期周末讀詩,就與你一起閱讀這位前衛、極具現代性的晚唐詩人。撰文 | 三書1所有的詩都無題所有的詩都無題,所有的詩都是情詩。《詩經》三百篇都是無題的。「關雎」、「蒹葭」,豈詠水鳥與蘆葦?2漢詩中最美的「朦朧詩」李商隱的《無題》,不僅現代人,即便古代人也普遍表示讀不懂。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有一首專評李商隱的詩,專就其晦澀難懂而論:「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西崑體即指李商隱的詩風。
  • 草堂讀詩|朗誦:春泥《五月,故鄉開滿鮮花》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 「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今天我們一起分享詩人、媒體人春泥的詩作《五月,故鄉開滿鮮花》:五月,故鄉開滿鮮花五月的鮮花一如既往地盛開久別的故鄉和熟悉的鄉音綻放在群山和河流之間笑容依舊燦爛草木依然茂盛開滿鮮花的王坪烈士陵園長眠著25048名烈士1932年的寒冬敘事講述著初心和使命永遠流淌在歷史的長河「赤化全川」「平分土地」鮮血鑄就的石刻標語震驚了世界「紅軍精神萬歲」心底的回音喚醒了大地青山不老花團錦簇在陽光下集合的火紅五角星像一排排列隊整齊的戰士耀眼的光芒穿透了黑暗清脆的吶喊照亮了來路撫摸著散發溫度的石碑感受一顆顆年輕的心跳眺望遠處湧動的山巒聽見遙遠的急切召喚我在這裡出生我在這裡成長我在這裡致敬我在這裡肅立我獻上一束向陽的鮮花故鄉隨處生長的花朵五月的秦巴山脈映山紅還在怒放蒼翠向上的生長姿態塗抹成了頑強的畫面流傳千秋的故事正在添加新章行走在故鄉的山川鮮花含笑步履鏗鏘
  • 詩詞行旅(16)丨最是詩中家國情
    有意思的是,在上下五千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樣一種情感與情懷的延續,在很大程度上恰是由詩文的形式傳揚和傳承著,並穿透時空,呈現在今天的人們面前。最是詩中家國情。家國情懷,在古詩文中有著最廣泛的體現。再說回到陸遊。曾有人做過研究,陸遊是古代寫詩留存最多的詩人,一生留下近萬首詩作,其中有一半抒寫家國情懷。
  • 一起讀古詩詞丨在浩瀚的唐詩海洋中,你能得到知識,還有很多快樂
    01.唐詩中有你想看到的「春夏秋冬」王維《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一幅讓人驚豔的山中圖畫,一個讓人嚮往的春天。在風雪中回歸的人,當聽到家裡柴狗的叫聲時,心中那份高興溢於言表。雖然天寒和家貧,都無法阻止冬日裡、雪花中歸人的腳步。02.唐詩中有你想看到的「鳥語花香」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 唐代詩人的好好告別:共有青山明月,便沒有人是異鄉人丨周末讀詩
    / /送別是唐代詩人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正式設宴餞行,或策馬長亭相送,臨別贈詩,具有很強的儀式感。在各類送別詩中,最常見的就是此詩中的情景,朋友仕途受挫,即將遠謫,此時更需要好好送別。/ /那天清晨的細雨,像是為元二而飄灑,在詩歌發聲之前,一場雨已奏出了離別的序曲。細雨潤溼了路上的輕塵,乾淨的泥土氣息,客舍瓦房青青,路旁柳色簇新,這些無非都是一種挽留。
  • 周末讀詩|在別人的回憶中生活,並不是我的目的
    周末讀詩|在別人的回憶中生活,並不是我的目的 我打著信號 大地卻無聲無息 冰山像冬天的軍營 森林像俘虜樣站立 我只有慢慢地倒下 雪粒多麼密集 我害怕驚動了同伴 看見我這樣死去
  • 一首什麼樣的詩,竟讓詩聖杜甫讀之流淚?
    因而讀者讀詩時,往往喜怒哀樂隨詩句而升華。讀「漫捲詩書喜欲狂」則喜不自禁,讀「從此無心愛良夜」則惆悵失落,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則既悲且怒…… 唐詩中很多反映現實、表達悲情的詩讀來不僅僅情緒為之感染,甚至還催人淚下。
  • 徜徉於唐詩之中,盡情體味「書當快意讀易盡」的意境
    即使是一個小孩子也會咿咿呀呀吟誦幾句唐詩。在某種程度上講,唐詩幾乎成了唐朝的代名詞。一卷唐詩,寫得是唐朝的風度,唐朝的人物,也是唐朝的事情。閱讀唐詩,如品佳茗,口頰生香。從音律到文字,從寓意到內涵,可豪放,可含蓄,讀之朗朗上口,意韻綿綿,莫不令人銷魂折服。
  • 唐詩中最經典的一首中秋詩,一個名句驚豔了千年!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佳節之一,起源於古人在秋季對月亮的祭祀,在漢代時人們普遍開始過中秋節,但並沒有賞月、團圓的習俗,直到唐朝初年賞月、團圓才逐漸成為過中秋節會做的事,故而我們能看到唐代以前與中秋賞月有關的詩歌並不多,但是到了唐朝,我們就能在《全唐詩》中看到許許多多與中秋節賞月有關的作品
  • 李白:年輕時做著對世界的夢,年老夢醒仍留戀丨周末讀詩
    本期周末讀詩,與你一起賞析李白不同時期遊覽江南而寫的詩,從中看到的,不僅是李白的天才,更有他人生境遇的映照。撰文 | 三書唐開元八年,720年,20歲的李白離開故鄉綿州昌明,遊省會錦城與峨眉山。自十五歲始,飽讀詩書及諸子百家的他,已嘗試以詩賦幹謁蜀地一些社會名流,在小範圍內得到肯定。此次出遊,他想看看更大的世界。
  • 誦詩宴上,逸興與唐詩俱可下酒
    讀中文系時最喜歡古詩,畢業論文寫的是太白的「贈別三絕對讀」,大學畢業前後也在一些報刊發過詩。儘管十年寒窗的往事早已漸行漸遠,但幸好當年所學還沒有完全還給老師,唐詩依稀記得一些。年輕時,曾與一位熱衷於寫詩的報紙副刊編輯買了個大西瓜同吃。
  • 【用日語讀唐詩】杜甫——春望
    【用日語讀唐詩】杜甫——春望 2015年12月10日14:04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氣非常高。
  • 為什麼會產生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而現在讀詩的人越來越少?
    為什麼會產生寫詩的人比讀詩的人多?而現在讀詩的人越來越少?西山逸隱詩詞,緊貼社會現實,人民生活,深刻反映人們的所思所想,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靈感到,詩便成。老年了僅此興趣。讀詩的少很正常。一網絡時代,上網為首選。二一位普通的退休的老人或其它人而不是名人。名人的言行才是崇拜的真諦。這就是現在為什麼信佛的和信天主的多。世界四大教。
  • 【用日語讀唐詩】孟浩然——過故人莊
    【用日語讀唐詩】孟浩然——過故人莊 2016年10月09日13:21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氣非常高。
  • 辰月梨花盛,故鄉滿地詩(詩七首)
    今擷取萊陽籍同年鐵道兵戰友劉國佼、鞠利、於慶祝詠梨鄉梨花詩七絕七首,推介給老師和戰友們賞讀,並敬請大家指導、雅正。2020/04/13一、七絕 詠故鄉梨花(四首)詩文/劉國佼(平水韻)(一)鄉愁滿滿在萊陽世界聞名龍故鄉,梨花潔白引蜂忙。
  • 【用日語讀唐詩】王之渙——出塞
    【用日語讀唐詩】王之渙——出塞 2016年04月11日11:08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作品,人氣非常高。
  • 唐詩裡的風花雪月
    讀了多了,也希望通過唐詩裡的風花雪月做一個總結:一、風唐詩中以「風」為意象詩歌很多,一年四季有春風、夏風、秋風和冬風,李嶠的「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膾炙人口,現在小學生都能背誦;「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是人生得意後的風光滿面;「竹林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是夏夜暑熱詩人心靜自然涼之感;「風急天高猿嘯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