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人」李商隱:唯美、神秘且永恆丨周末讀詩

2020-12-16 新京報書評周刊

有這樣兩則關於詩歌的小故事。

第一個講的是法國印象派畫家德加和詩人馬拉美。德加除了畫畫還想寫詩,寫完拿給馬拉美,馬拉美看後說:「親愛的,詩歌是用語言寫出來的,不是用思想寫出來的。」德加聽後滿面通紅。

第二個是博爾赫斯與人對談時的事。談話中他想起「偉大的玻利維亞詩人裡卡爾多·哈伊梅斯·弗萊列」的一首詩,並背誦了第一節,之後他評價說:「它(這首詩)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我不知道它是否隱喻著什麼,但我覺得它是完美的。」

馬拉美和博爾赫斯的話說明,詩歌首先是審美的,而非「思想」和「意義」的。李商隱的詩也常常給人這種感覺。「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兩聯名句要表達什麼思想?恐怕很難說得清。是美的嗎?甚至說是完美的嗎?相信很多讀者對此是有共識的。在此意義上說,李商隱通過直覺和語言天才,做到了千年以後詩人們意識到以及想做到的事。本期周末讀詩,就與你一起閱讀這位前衛、極具現代性的晚唐詩人。

撰文 | 三書

1

所有的詩都無題

所有的詩都無題,所有的詩都是情詩。

《詩經》三百篇都是無題的。「關雎」、「蒹葭」,豈詠水鳥與蘆葦?不過為了方便,取首句二字姑且題之,三百篇概如此類。屈原是第一個署名的詩人,除《離騷》外,九歌的篇目是所獻祭的神靈之名,亦非詩題。漢代的古詩十九首不但不知作者是誰,題目也一概從無。可否為十九首各立一個題目?至今還沒有人嘗試過。漢樂府古題,與其說是詩的題目,不如說是樂曲的題目。古題之下,人人盡可創作,因此題目其實是主題。且後來的創作漸漸脫離音樂,並偏離了原有的主題,但仍以古題為題,而此時題目和詩的內容已經關係不大了。

上古時期,詩不立題目,大有深意。後來的詩都擬一個題目,題目變得必不可少了。然而就一首詩之為詩而言,題目可以不止一個。而且一首詩是寫不完的,詩本身的寫作和闡釋,會隨著時間而發生改變。詩的題目,也是「名可名,非常名」。

李商隱最好的詩大都叫「無題」。所謂「無題」,並非無題,題不足以名之也。或者說正以「無題」而題之,類似《莊子》中「無名人」、「無為謂」、「混沌」之類的命名。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泌陽)人,擅長律絕,富於文採,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有時用典太多,意旨隱晦。有《李義山詩集》傳世。

2

漢詩中最美的「朦朧詩」

李商隱的《無題》,不僅現代人,即便古代人也普遍表示讀不懂。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有一首專評李商隱的詩,專就其晦澀難懂而論:「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西崑體即指李商隱的詩風。大詩人元好問都不明白究竟是何意思,我輩當然不敢自稱讀懂。然而,讀不懂真的是因為沒有像漢代大儒鄭玄為《詩經》所做的註解嗎?註解了就能讀懂嗎?更關鍵的問題是:一定要讀懂嗎?

中國新詩史上有過所謂「朦朧詩」,特指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新崛起的詩群。這個概念自誕生就帶著「晦澀」的原罪,批評之聲不斷,但更多的是讚美。朦朧詩當時在中國詩壇的確是一股思想和美學解放的清流,但如果論其詩歌表達本身,在今天讀來已不再朦朧。比如北島的「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回答》),顧城的「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代人》),舒婷的「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神女峰》),這些激動過一兩代人的金句,直白得近乎口號。

如果回溯漢詩的寫作,就會發現當時所謂「朦朧詩」的手法,諸如象徵、暗示,在古典詩歌尤其是唐詩的寫作中已大量存在。如果再追溯的遠一些,《詩經·蒹葭》是不是可以稱為第一首朦朧詩?此外,朦朧詩據說與世界接軌、喚醒了漢語詩歌寫作的現代意識等,這些說法在當時或不無道理,然而如果還是回到唐詩,尤其是李商隱,那麼應該說古典詩歌早就做到了。

我們來選讀一首李商隱的《無題》。

/ /

《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 /

不敢說完全讀懂,但覺得很美則是共識。這就是李商隱詩的魅力。詩歌首先是審美,不是為了從中獲取什麼信息和道理,即使讀小說也不是為了知道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而詩的美感首先來自於語言。法國畫家德加問詩人馬拉美:我有很多思想,但為什麼寫不了詩?馬拉美回答:親愛的德加,詩不是用思想寫的,詩是用語言寫的。詩首先是語言的藝術。漢語的美感,絕不是平仄陰陽的格律處方,更在於每個詞的聲音特質,一個句子裡詞與詞韻的契機,句子與句子流轉的節奏,以及所有這些詞和句子喚起的心靈圖景,都涉及到讀漢詩的審美體驗。

這首《無題》,「昨夜星辰昨夜風」,始讀第一句,即被施以魔咒,語言的魔咒。「昨夜」一聽就很神秘,暗示出什麼故事,喚起人的聽覺和想像。星辰和風又是多麼美好的事物,它們都屬於昨夜。「昨夜」兩度被呼喚,復沓低回,纏綿哀嘆。昨夜星辰昨夜風,當詩人呼喚它們時,它們已是內心世界的圖景。

「畫樓西畔桂堂東」,兩處地方不必按實對號入座,這裡也是一種語言上的音樂效果。畫樓和桂堂,在於設色的華麗。一西一東,節奏與上句呼應,且在詞語的排列上產生撲朔迷離之感。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魏爾倫在《詩的藝術》中說,詩應該首先具有音樂性,詩歌要追求一種瀰漫滲透的氣氛,選詞上應該模糊與音樂結合,要色暈而不是色彩。李商隱雖沒有總結出這樣的詩歌理論,但他以自己的天賦和直覺,很前衛地寫出了這樣極具滲透力和音樂性的詩。

接下來六句,依然是朦朧的色暈,隱藏在笑語喧譁背後的故事綽約顯現。現實世界,似乎並沒有什麼發生;內心世界,一段「目成」的愛情已經完成。只是「心有靈犀」就通了,不需要試探,更不需要表白。隔座送鉤,分曹覆射,表面上紛紛擾擾忙忙碌碌,內心始終一片寂靜。而春酒暖,蠟燈紅,都因她而美,都是愛的化身。

夜晚的美好或許就在於,一個人可以暫時卸下疲憊的角色,而儘可能地回到自己,哪怕是舒展開自身脆弱的部分。讓那不可能的成為可能,或自由地做一個夢。等到天亮,人又該爬起來,重新走進自己的角色,在大小齒輪的卡與不卡中,繼續摸索和調整自己的位置。即使作為自己的旁觀者,清醒如李商隱,也只能「嗟餘聽鼓應官去」,然後像蒲公英一樣在世上無法自主地飄蕩。

寫下這首詩時,昨夜星辰昨夜風,正如昨夜的愛情,美麗而永恆。然而昨夜多麼遙遠,恍惚如一個夢,飄渺如一段旋律。

女子投壺。

3

夢中之情,何必非真?

李商隱的文字唯美、神秘,他的詩很少寫所謂「現實世界」,他最好的詩寫的都是通過直覺和幻想創造出來的看不見的真實。他對世界獨特的感受與洞察,正是他作為一個古典詩人很現代的地方。

/ /

《過楚宮》

巫峽迢迢舊楚宮,至今雲雨暗丹楓。

微生盡戀人間樂,只有襄王憶夢中。

/ /

此詩所詠巫山神女的典故,出自戰國末期宋玉的《高唐賦》。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臺,見其上雲氣變幻,王問玉此何氣也,宋玉對以楚懷王遊高唐晝寢而夢遇神女之事。宋玉又有《神女賦》,因古書版本問題,「王」與「玉」難以分辨,以致關於楚襄王和宋玉,究竟是誰夢遇神女而聚訟紛紜。且任由他們爭論下去吧,反正也不會有結果的。據此二賦可以肯定的是,楚懷王早就夢遇了神女,且夢醒之後悵然若失,對神女念念不忘,並為之立廟,號曰「朝雲」。

向來詠巫山神女的詩詞很多,除了樂府古題《巫山高》,很多唐代詩人經過巫山時亦多吟詠。比如李白的《宿巫山下》:「雨色風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懷宋玉,訪古一沾裳。」懷古而已。而李賀的《巫山高》:「楚魂尋夢風颼然,曉風飛雨生苔錢。瑤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墜紅溼雲間。」陰森森一則鬼故事,李賀本色。二李之作,對故事暗寓的深意都缺少洞察。其他詩人所詠皆正面渲染多落窠臼。

李商隱這首《過楚宮》,也是經過巫峽懷古有感。然而他的詩完全沒有停在懷古,而是對楚王的愛情有更深入的洞察。巫山雲雨至今仍帶愁容,仿佛神女與楚王夢中的愛情。身為楚王,後宮佳麗無數,卻為了一個夢中的女子而失魂落魄,這本身就超出了世俗的世界。微塵般的眾生無不貪戀人間之樂,有誰會對一段夢中的愛情當真,並由此悵望懷想一生?李商隱用了兩句,寫出了對這個故事的意義獨到的發現和見解,這正是他感受力的卓越體現。

世間多的是愛情故事,才子佳人,怨女曠夫。曹雪芹所嘆:白骨如山忘姓氏,無非公子與紅妝。寶黛的愛情,從一開始就與公子紅妝不同,他們是靈魂知己,是一段註定的仙緣。仙緣是精神相戀,不以結婚生子為目的,也不堪設想那樣的結果。楚王夢遇神女的故事,也美在只是個夢,且楚王卻如此痴情。

《牡丹亭》也是尋夢的愛情,其母題故事正是巫山神女。或有人譏諷夢中之情何必認真,湯顯祖回應: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他在題詞中談到「情為何物」: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必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皆形骸之論也。」

因薦枕而成親,待掛冠而為密者,正是李商隱詩所微諷的功利而粗淺的世俗眾生,皆系不知情為何物的無情者。而情之所鍾,正在楚王、李商隱、湯顯祖之輩耳。

《李商隱詩歌集解(全五冊)》,作者:餘恕誠 劉學鍇,版本:中華書局 1998年1月

4

反《長恨歌》只需一個問題

/ /

《馬嵬·其二》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 /

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愛情,經白居易《長恨歌》的渲染和美化,變成了家喻戶曉的悽美神話。什麼「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即使在貴妃死後,方士以法術致其魂魄與玄宗相見,二人仍信誓旦旦,差點兒感天動地。

然而這個故事的現實版本並不是秘密,史書上記載歷歷。楊貴妃是被唐玄宗賜死的,因為六軍不發無奈何啊。然而玄宗是在貴妃和什麼之間做選擇?是他的龍椅,或者說他的天下。悲哀的是,他賜死了美人,尚未幸蜀回來,就已經被退位了。這些當然都是可以理解而不應苛評的,但過度美化那樣的愛情則是另一回事。

李商隱就大膽提出了這個問題。這首《馬嵬》可作反《長恨歌》來讀。每一句都在反問,曾經的恩愛與最後的結局一一對比。山盟海誓太容易了,而面對現實考驗時,愛情可能根本不堪一擊。最後一句反問最有力:怎麼做了四十年的皇帝,卻不能像南齊富戶盧家給予平民女子莫愁一生的幸福?

詩文貴眾中傑出,有高情遠意,不人云亦云。同賦一事,工拙尤顯,長短互見。李白的《清平樂》三首,詞雖華美,若以詩的本質論,它們並沒有觸及生命感受的表達。這三首歌詞本來就是應制之作,為明皇與貴妃的取樂助興而已。如果不對《長恨歌》的愛情做事實上的反駁,純粹當文學創作的一首樂府詩來讀,也是很美的,但這樣的詩仍不脫古詩的寫作套路。

相比之下,李商隱詩的語言美感是古典的,但在觸及生命的感受和洞察上,他則是很現代的一位詩人。他的詩常常能帶給我們更多的震驚。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三書;編輯:張進。校對:李世輝。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延伸閱讀

一代名臣範仲淹的憂患

王維:因「空」而能容納萬境

相關焦點

  • 李商隱《落花》:這首經典的詩,藏著詩人心中最美的情愫
    暮春時節,看著風中飄落的美麗花瓣,多情善感的詩人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世間美好事物終將逝去,不禁會悲從心中起。因此,落花為古往今來的詩人,提供了寫不盡的素材。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這首《落花》,便是其中的經典之作。
  • 詩壇泰鬥把李商隱《錦瑟》改成現代詩,是不知天高地厚還是有實力
    把一首古代的千古名作,改寫成現代詩,效果會怎樣?很多朋友估計和曾經的小美一樣,認為:看都不用看,肯定寫得一塌糊塗!是的,對於咱們這些古典詩詞迷來說,那些閃耀在歷史長河時的文字,咱們連去品讀都可能會有問題,更別說改寫了。
  • 最會寫情詩的人李商隱,用2句詩道盡相思之苦,卻經常被我們誤用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古往今來頌揚愛情的詩作很多,有過甜蜜和酸楚,才能讓愛的感覺更加深刻。用詩歌傳情、傳意的詩人更是數不勝數,而李商隱就是一位最會寫情詩的詩人。李商隱是晚唐詩壇最耀眼的明星,他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代表了晚唐詩歌的最高成就。
  • 李商隱為亡妻寫下的這首悼亡詩,短短28個字,讀來當真是肝腸寸斷
    李商隱的一片深情在他的作品中,要比別的詩人體現得更為深刻,尤其是在他的妻子王氏逝世之後,為此寫過了一系列的悼亡詩,每一首都足以令人驚豔,其中有很多經典的作品,還成為了千古名篇,特別是這首《暮秋獨遊曲江》,通篇描寫得極為深情,也無比的傷感,詩人也正是由於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妻子,從而寫下了這麼一首令人傷感的詩作
  • 群山丨張永權 : 真善美,兒童詩的永恆主題
    大千世界中的真善美,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也是兒童文學創作,特別是兒童詩創作永恆的主題。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當他睜開眼看到和感受到的,就是充滿了深情和真摯的母愛,這是人間最真實的大愛。所以,真善美也都融匯在一個美好的愛字上,體現在一個深情的愛字上。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愛的撫育,也離不開真善美的詩教。
  • 李商隱很冷門的一首詩,僅僅二十個字,卻美得讓人心醉!
    李商隱,字義山,唐代著名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李商隱的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其中我們最熟悉的便是他的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讀起來纏綿悱惻,優美動人。除此之外,李商隱也有一些冷門但很美的詩,例如《細雨》。
  • 唐詩中的「在路上」:故鄉,像一道傷口丨周末讀詩
    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古代詩人在青年時期幾乎都有過仗劍遠遊的經歷,那樣的旅行是愉快自主的選擇。而後漸漸變得無奈,或出於仕宦需要,或出於個人尋找,詩人們終日不停地行走。旅途漫漫,思家的憂愁與行旅的艱難,以及生存的悖論,使寫詩成為深刻的必然。我們來讀幾首羈旅詩,貼近唐代詩人在路上的種種處境。
  • 李商隱唯美七律無題詩合集,將愛情寫到極致,篇篇都是千古名篇
    無題詩是李商隱的藝術獨創,這些無題詩,是李商隱詩集中最美的詩篇。清代王漁洋《唐賢小三昧集續集》評:「玉溪《無題》諸作,深情麗藻,千古無雙,讀之但覺魂搖心死,亦不能名言其所以佳也。」李商隱的詩集中,以「無題」為題的詩,可以認定的有十四首。
  • ...李商隱學詩,向唐詩致敬!龔學敏將100首古體詩「翻譯」成了白話...
    李商隱詩句意象迷離,用典高妙隱晦,千年來吸引無數人閱讀它、揣摩它。李商隱就像一座礦,後人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式去挖掘開採之,各自獲得寶貴的收穫,這其中也包括很多後輩詩人。在當代詩人中,《星星》詩刊主編、詩人龔學敏,就是李商隱的「粉絲」讀者之一。他閱讀李商隱,思考李商隱,還將李商隱翻譯成一本白話文詩集。「我是以新詩的名義在向李商隱,向偉大的唐詩致敬。」龔學敏說。
  • 細雨溼流光:那些落進詩行裡的雨丨周末讀詩
    詩人獨自,枯坐在這裡,看雨,聽雨。他坐得很靜,比雨還靜,靜得沒了自己。他仿佛變成石頭,變成枯木,變成雨。他靜得連蒼苔也爬上身來——大詩人王維用雨寫了一首詩,並醒著,看自己在雨中入定。雨不僅會寫詩,會變成青苔,而且還會長進夢裡。
  • 李白:年輕時做著對世界的夢,年老夢醒仍留戀丨周末讀詩
    本期周末讀詩,與你一起賞析李白不同時期遊覽江南而寫的詩,從中看到的,不僅是李白的天才,更有他人生境遇的映照。撰文 | 三書唐開元八年,720年,20歲的李白離開故鄉綿州昌明,遊省會錦城與峨眉山。自十五歲始,飽讀詩書及諸子百家的他,已嘗試以詩賦幹謁蜀地一些社會名流,在小範圍內得到肯定。此次出遊,他想看看更大的世界。
  • 丨周末讀詩
    / /此詩題目就是古代隱士文化中的一個姿態性事件。「尋隱者」,即詩人去尋訪隱士。既然是隱居,那麼當然沒有明確地址,所以要去「尋」。且只有通過「尋」,才更能見出隱者居處之幽僻。而尋的結果,最好是「不遇」,不遇更讓人覺得隱士之神秘。這首五絕貌似再簡單不過,實則大有深意。
  • 王維:正因本身的「空」,故可容納萬境丨周末讀詩
    這便不禁讓人產生分別之心,二位詩人哪位寫得更好?或者各有怎樣的特色?本期「周末讀詩」,我們比照兩詩人的同名詩,看他們面對相同景色,而折射出的不同內心。此種對比,更可見王維之秉性,時或可見其絕妙處。以山水風物命名,讀之即起遐想。與其說人活在事物中,不如說人活在語言中。詩人海子說,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落梅街聽起來是不是比三十五街更美?王維與裴迪閒遊輞川,不止二十處。然而這二十處,他們為之各賦詩一首,且正式編成詩集以志。王維後來將輞川別業繪製成巨幅山水壁畫《輞川圖》,除了「柳浪」,其餘遊止悉入畫中。
  • 李商隱這首詩也是很孤獨,百花爭豔的春天寒梅早已凋謝,讓人傷感
    詩人筆下的春天很唯美,還充滿了詩情畫意,同時又有著淡淡的憂傷,對於文人來說,眼前的美景即使是再美,那也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很快就會消逝,這也就會生出無限的憂愁,所以也就有了」悲春傷秋「一說,春天讓人很悲傷,秋天又讓人很傷感,在這一悲一傷之間,不知有多少的詩人肝腸寸斷,創作出了很多讓人傷感的詩作
  • 不讀這幾首詩,你就永遠不懂李商隱
    這位作為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而且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寫得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但如果我們只讀過李商隱那些優美動人的愛情詩、無題詩以及一些隱晦難解的詩歌的話,是無法完全讀懂李商隱這個人的。葉嘉瑩先生在《美玉生煙:葉嘉瑩細講李商隱》一書中告訴我們,要想讀懂李商隱,看到李商隱的另外一面,以下這兩首詩我們不可不讀。
  • 美詩美文推薦:李商隱《落花》,藏在詩人心中最美的情愫
    眾所周知李商隱的詩歌總是給人一種看過之後便難以忘記的感覺,這樣的感覺對於詩人而言是成功的,對於學生而言是痛苦的,因為這種詩歌一般來說你在上學的時候總是不得不背誦的,而且甚至考試的時候還要寫出來。這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了!
  • 李商隱已故千年竟時光穿梭抄襲現代人,還被稱為冷門詩人
    一名中國粉絲誤把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夜雨寄北》一詩,當成是《霹靂》獨創的角色主題曲,聲稱「李商隱抄襲《霹靂》」,沒想到鬧出笑話後又稱李商隱是冷門詩人,引發網路熱議。《夜雨寄北》選自《李義山詩集》,是李商隱膾炙人口的抒情短章,《霹靂布袋戲》則以此為靈感,為旗下角色「御不凡」創作同名角色音樂。
  • 納蘭和李商隱兩個悲情的詩人,把他們作品放一起,誰更勝一籌
    在中國古代文壇中,納蘭性德跟李商隱兩人,都是悲情詩人中的代表。如果將納蘭和李商隱兩個悲情的詩人,把他們作品放一起,誰更勝一籌。下面我們來分析以下。這首詩的大意是裝飾華美的瑟為什麼無端端的要有五十根弦?每一根弦,每一個弦柱都讓我不禁追憶起青春年華來。莊周曉夢,杜鵑啼血。茫茫滄海明月高高地照耀,而鮫人哭泣所流下的淚水都化為了珍珠,藍田的太陽照耀著十分溫暖,玉石生煙。
  • 李商隱的一首無題詩,句句都會背誦,讀了千遍,也不厭倦
    李商隱是晚唐傑出的詩人,他幼年喪父,自小就懂事上進,窮人家的娃兒早當家。進入仕途後,滿以為可以實現少年時的青雲之志,卻不知不覺地陷入了牛李派別的爭奪。年輕時的義山也是意氣風發,更期待愛情美滿、事業有成。
  • 記憶中的冬至,殘剩的民間,已和上世紀一樣遙遠|周末讀詩
    這個夜晚不知有唐代,無論宋元明清抑或現代。夜晚只是夜晚,原始而永恆。所謂那朝代這時代,對於夜晚,都不過是夢幻泡影。但因為那位旅人,因為他留下的詩,本來只存在於空間的夜晚,便獲得了一個時間的維度。於是我們說,那是某年某月某夜,詩人白居易在邯鄲。讀詩不妨非理性,不妨放任文字帶我們做做夢。此詩題目《邯鄲冬至夜思家》,每個詞,詞與詞組合在一起,已給人無限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