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花謝,本是再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但是,在中國古人的眼裡,卻賦予了詩意的情懷。
暮春時節,看著風中飄落的美麗花瓣,多情善感的詩人們,常常會聯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世間美好事物終將逝去,不禁會悲從心中起。
因此,落花為古往今來的詩人,提供了寫不盡的素材。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的這首《落花》,便是其中的經典之作。
落花李商隱(唐)高閣客竟去,小園花亂飛。參差連曲陌,迢遞送斜暉。腸斷未忍掃,眼穿仍欲歸。芳心向春盡,所得是沾衣。
註:
參差:指迷離的花影。
高閣上,遊客們已經競相離開,只剩下小園中的花,紛紛隨風飄落。
那參差的花影,瀰漫在蜿蜒曲折的小路上,連綿不絕的落花,映襯著夕陽的脈脈餘暉。
看到滿地的落花,傷感之情從心中油然而生,我望眼欲穿地盼來了可愛的春天,你為什麼還是要離我而去呢?
那些枝頭的花兒,即將隨著春天一起離開,想到這一幕,我不禁淚溼衣衫。
昨天夜裡,一陣狂風驟雨過後,車上滿是簌簌飄落的花瓣。頓時,我想起了李商隱的這首詩。
首聯,詩人就為我們製造了一種悽婉的氣氛。詩人沒有直接描寫花,而是寫散去的遊人,然後再寫落花,讓人不由自主地進入了那悲涼的場景中。遊人的離去,讓李商隱想起了自己的坎坷身世,他一生掙扎在「牛李黨爭」中,鬱郁不得志。
頷聯,詩人描繪了一幅絕美的圖畫。李商隱獨自走在院子的小路上,風中的花影,在他的眼裡已經變得迷離朦朧;在夕陽的餘暉下,一場花瓣雨連綿不絕,一直延伸到了天際。這樣的景象,真耶?夢耶?
頸聯,詩人由景入情。有詩云「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然而,落花只能讓落魄的李商隱平添傷感之情。看到滿地的落花,他肝腸寸斷,只能埋怨春天太過短暫。
尾聯,詩人運用了雙關的手法。其中,表達了對春天無限的眷戀,也有對自己身世的感慨,但是,更多的是對世間一切美好事物終將逝去的無限悲哀之情。
《紅樓夢》中,林黛玉說自己最不喜歡李商隱的詩,究其原因,也許是他的詩太過傷感,這讓本就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雪上加霜。
從感情表達上看,林黛玉《葬花吟》與李商隱的《落花》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黛玉其實是十分尊重李商隱的,不然她怎麼會去葬花,寫出唯美悽婉的《葬花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