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稱日冬節、亞歲、短至,一般在每年公曆12月21日至23日至間,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日冬至,八尺之修,日中而景丈三尺。日夏至,八尺之景,修徑尺五寸。」說的就是從這天開始,白天越來越長,黑夜越來越短,直到夏至。夏至過後,白天越來越短,黑夜越來越長。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
「年一日,冬一日,騾騾馬馬歇一日。」意思就是大年和冬至這一天,無論人們如何繁忙,都要休息一天,以作紀念。「冬至餃子,夏至面。」古代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凍,人們缺衣少穿,往往都會凍壞耳朵。但是為什麼要吃餃子呢,吃了形似「耳朵」的餃子就不會凍耳朵嗎?事實確實如此。
相傳,人們在冬至吃餃子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當時東漢末年冬至日,天氣寒冷,傷寒病盛行。張仲景在回鄉途中,看到百姓食不果腹,饑寒交迫,被刺骨的寒風凍爛了耳朵。他醫者仁心,不忍百姓受苦,親自為百姓煮「祛寒嬌耳湯」。就是把辣椒,羊肉等驅寒之物放在鍋裡煮熟,煮熟後切碎,用麵皮包裹,待熟透後,每人兩個分給病人。凍耳的百姓喝了「祛寒嬌耳湯」,全身暖熱,十分舒暢。張仲景一直施藥到大年三十這天,新年初一這天人們按照「嬌耳」的形狀做成食物來慶祝凍耳康復。因為「嬌耳」與「餃兒」諧音,所以後人為了紀念他,就在每年冬至這一天包餃子吃,一直傳承到今天。
不過傳說歸傳說,據明《草花譜》記載,辣椒於16世紀末才傳入中國。起先作為一種觀賞的花卉來栽培,並未應用於飲食。清乾隆年間,辣椒始作為一種蔬菜被中國人食用。其實東漢末年,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吃樹皮草根皆不足為奇,更有甚者易子而食,哪裡有羊肉這種珍稀之物煮湯且夠食用半月有餘呢?再次辣椒和羊肉等物只是大熱之物,怎有治療凍耳之奇效。這些都是傳說中的不實之處。當時就算確有張仲景施藥一事,大概率也是煮的治療凍傷的草藥,冬至能吃到包著肉餡和菜的餃子是後世代代相傳中的美好願景。
我國幅員遼闊,在江南人們的習俗普遍是吃湯圓。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人們用糯米粉做成圓形的甜品,裡面放紅豆、黑芝麻,寓意團團圓圓。冬至吃上一碗湯圓,預示著來年的美好。
一些江南地區,也有冬至,一家團聚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南宋《路史 後紀》中記載:共工氏的兒子不成器,經常作惡,欺負鄰裡。蒼天有眼,他的兒子在冬至這天暴斃,死後化作厲鬼,繼續殘害百姓。大家相傳厲鬼最怕赤豆。於是家家戶戶都在冬至這一天做赤豆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民間文化總是有趣而又別有深意。但傳統節日都是人們期待告別災禍,迎接福祉的美好嚮往。#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