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歐洲:為什麼古羅馬的神影響力那麼強大,卻被基督教給替代了

2020-12-15 情不知所起1995

引言:古代書上所說的神,或者描述神的世界,是我們人類認識這個世界的體現,除了自身生活的環境,還有其他的部分組成,這是人認為的世界,書中常說的古希臘羅馬的神,那是一種人類精神的象徵,它們包括很多,就比如追求的夢想,罪惡,以及為止等等,它們都是古代文學藝術的源泉,就算到了如今,我們都可以找到很多書籍,音樂等等,描述的內容都跟這種神相關聯,總而言之,古羅馬的神,就是歐洲文化的源泉土壤之一,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羅馬的神,會被後來的基督教給取代了呢?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以下的觀點吧。

觀點一:教會神秘主義的局限

說起歐洲中世紀前期,大多數的神判風俗,其源頭都是對蠻族的一種崇拜。在神權非常鼎盛的時候,國王會因為宗教要開除自己的教籍而寢食難安,徹夜不眠。在那時候的教廷,是憑藉這政治勢力來介入政治紛爭博弈的,這就好比我們古代的東周天子。在這場紛爭中,他們會有失有得,教會最慘的結果,無非就是分成兩部分,到最後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都要找到可以依靠的君王來當靠山,在那個時候,法王權力的延伸就是教會,他們的一部分的責任就是幹擾皇帝,教會這種神秘主義,很大程度上來說出現了一定的局限。而基督教是脫離了教會的神秘主義,這就導致了教會的衰敗,古羅馬的神,被基督教取代的一大重要因素了。

觀點二:基督教能適合當時社會的發展

隨著當時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多神的信仰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了,而國家的日漸衰落,這時候的人們精神變得空虛難耐,思想也得不到應有填充,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們為了去乞求神諭,寧願放棄勞作也在所不惜,這就意味著,希臘羅馬的信仰,已經逐漸被社會淘汰了,可以用和平法傳播的基督教,其背後的原因不僅多,而且異常複雜,也許是它自身擁有的自我救贖的教義,這種就有更加強大的包容性,以及普適性等特徵,成功的讓風靡一時的多神信仰土崩瓦解,或者可能是因為,當時繁多的災害,以及戰神,讓處世的人覺得萬物有靈根本是一派胡言,在宗教流行的年代,基督教更能適合當時社會發展的潮流,所以的就倒向基督教這邊了。

觀點三:受到個人主義文化的衝擊

其實,後來也有學者對此進行了解釋,在解釋羅馬宗教同化,以及基督教等等的時候,發現了這樣一個秘密,基督教之所以後來能成功便成國教,這就好比古代中國的獨尊儒術,研究了當時的經濟歷史,就能發現一系列問題,基督教之所以能夠取代,那時候的時代背景是,羅馬帝國剛處於統一的時期,國內一片腐敗和衰落,君主強權,各地官僚掠奪人們的財富,上流社會卻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奢侈,就連孩子的出生率都大幅度下降了,若是要打仗的話,沒有引進外族勞動力作為補充的話是很危險的。而正是這種「交流」為主的社會結構,以及經濟,形成那時候的個人主義文化。

在這裡大家必須要知道的是,在個人主義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宗教裡面的神,也被當時的人給人性化了,人性的欲望,侵略性以及排他性被淋淋盡致的展現出來,導致自我價值的實現達成成為主體,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衰敗,同時也給眾人一個啟示,那就是統治階級要想避免重蹈覆轍,那就要對這種狀態進行改變,後來興起的基督教教義,就具有很好的政治化優勢,為想要改革的人,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就好比神愛世人這是核心,但殊不知,這看似平等的教義,卻是基督教強調集體主義的「工具」,讓個人主義更好的受制於集體主義,有力於強化集權的統治。

觀點四:流行的宗教由社會結構決定

而且眾所周知,經濟基礎往往決定著上層建築,所以說當時的社會結構是什麼樣子的,那麼就會流行什麼樣的宗教,基督教能夠在後來取代了古羅馬的神,也是通過了分裂以及殘酷的競爭才能成功的,這種在當時比較先進的宗教,剔除了存在局限性的早期宗教,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或許這樣說有些難以理解,舉個例子吧,這種早期的宗教,就好比我們以前使用的功能手機,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需求的增多,這種功能手機的功能,今天增加了音樂的軟體,明天增加了強大的拍照的作用,時間一久,這種手機功能就慢慢的健全了,這時候,令人們眼前一亮的智慧型手機橫空出世,就會受到更多人們的追捧,一樣的道理,當時的基督教,就好比智慧型手機,它擁有著全套的生態系統,教導你生活的方式,拜神的方式,你拜的神,最後的結果什麼,這種一站式的服務更吸引人們朝拜。

觀點五:羅馬沒有獨立的學派加以創新

我想古羅馬的神,被基督教取代的很大原因,也可能是因為,羅馬的日益衰敗和腐化,並且還沒有獨立的學派加以創新,在羅馬時期,統治者徵服了大片的土地,甚至可以說是,能徵服的土地已經耗費了當時科技水平的極限,之後古國才開始走向迅速衰落的境地的,上流的群體,開始了享樂主義,縱慾主義等。一些「有道德」的人,覺得這種多神教已經不能填補自己的空虛,這些人於是就去探索古希臘的哲學等,但只是在上面,進行淺而且粗的模仿橙黃早而已,所以真正的羅馬哲學家,真的是非常稀缺,才導致了後面的這一結局。

觀點六:基督教擁有哲學形而上的特徵

說完了古羅馬的神自身衰敗的原因,我們再來探討一下,能取而代之的基督教,到底有什麼優勢吧。其實說起基督教,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樣,耶穌死了後就有了的,而是經歷了數百年的傳教,一點一點的發展成就的,以猶太人門徒為主的,是在耶穌死了之後的,這就是後世人所熟知的使徒時代,從第二代開始,猶太人就把自己的宗教,改成全世界人民的宗教,選民的身份可以是全部的基督徒,並非局限於猶太人而已,這時候的希臘等人,成了主體,在這之前,這些人已經經歷了希臘哲學的洗禮,後來就慢慢的對基督教進行改造,隨著時間的過去,一種具有哲學形而上特徵的基督教就出現了,而且基督教還不會崇拜偶像,正是因為這種種的原因,使得它慢慢滲入羅馬國之中。

觀點七:基督教更有利於帝國的發展

在歷史的潮流中,任何一種文化成為主流,都有其特定的含義跟背景,基督教在當時還被人們稱為神教,在控制信仰以及組織建設都發揮著自己強大的作用,而多神教本身就有互不幹涉的局限,這很大程度上,會對總體造成弱化或者分散,所以從這角度來說,基督教就比其他教義強過很多,專業的學者解釋道,這是由於自身天性造成的,簡單來說。就好比現在的政治選舉是一個道理,所以並不是基督教要替代古羅馬的神,而是在時代發展的後期,這種多神教必然會走向分裂的結局,因此對羅馬帝國而言,基督教的興起,並不影響自身的統治,相反,流行基督教,還更加有利於這個偌大的帝國發展

而後來的上層階級也發現了,基督教其實是對自身有利的,對於那些信仰基督教的人,其實不用做專門的鎮壓,只要進行官方宗教組織即可,這點可以從《米蘭赦令》可以發現,這是君士坦丁大帝親自頒布的,由於基督教理所應當的成為統治者治理民眾的工具,在以後的很多年的發展中,才能讓自己統治的國家更加順利,所以按照當時歷史的發展趨勢,一神教才更加具有社會的凝聚力,更能讓當時的歷史和文明進步,基督教崛起的模式標誌是,建立了穆斯林世界,那些鬆散的多神教後來都被基督教這種一神教給衝擊了,並且還給同化了,所以說基督教的發展,也是帝國發展的需要。

觀點八:封建統治需要像基督教這樣的教義

其實縱觀整個羅馬帝國,我們也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讓古羅馬神地位下降的教義,除了基督教還有其他的,比如綠教,熟悉這一宗教的人都知道綠教本身擁有的侵略性超強,這個現象,可以從經典中發現,對於可蘭經或者聖經的信徒而言,要是不相信他們的宗教,最後肯定不會有好下場,而這樣的交易,對於封建統治來說,可謂是一副良藥,因為它們更利於封建的統治,在那個時候,社會的一個典型問題就是宗教之間的衝突,統治階層的人們,都希望這樣的問題的到解決,而政府掌握這基督教,就可以讓這個危機解除了,君士但丁大帝在當時,就是親自帶頭,並且還在全國內推廣這種宗教,在聖經被壟斷之後的好多年,基督教大放異彩,這感覺就好比看到當年風靡中東地區的綠教一樣。

總結:

希臘多神教的衰退,其實是從亞歷山大建立帝國的時候就開始了的,隨著城邦制度的消失之後,很多多神教想要改革,還沒成功改革的時候,由亞歷山大大帝建立的帝國就已經存在了,與此同時,在自己的領土之內,亞歷山大還讓多種信仰的土地加入而希臘的哲學,其實才是真正隨著帝國建立而成長起來的,在這裡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哲學」,其實不同於現在人們口中的哲學,這些只是宗教尚未實踐或者改革的理論而已,生存在下層的黎民百姓,正是因為基督教的教義,讓自己空虛的精神得到慰藉和填充,同時,它又在當時那個繁多雜亂的宗教時代中,擁有著當時很先進的獨特的宗教理念,最終成功取代古羅馬的神等,成為風靡一時的宗教。好了,今天的介紹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你還有什麼更好的見解,歡迎你的留言哦。

相關焦點

  • 歐洲文明的三大支柱:古希臘古羅馬文明,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民族
    為什麼歐洲的皇帝還需要教皇的加冕?羅馬帝國是怎麼消亡的?歐洲的皇室、宗教、百姓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十字軍東徵和文藝復興是如何發生的?如果你一頭霧水,不妨讀一下《極簡歐洲史》這本書,它將以非常輕鬆又清晰的方式告訴你所有的答案。《極簡歐洲史》作者是澳大利亞作家約翰·赫斯特。
  • 《萬國覺醒》影響了歐洲古代史的布匿戰爭交戰雙方是古羅馬跟哪個...
    導 讀 「影響了歐洲古代史的「布匿戰爭」,交戰雙方是古羅馬跟哪個古國?"
  • 為什麼說拜佔庭帝國才是古羅馬的「正統繼承者」?
    拜佔庭帝國,在歐洲乃至整個世界歷史上,都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存在,它的特殊之處在於同樣是古羅馬帝國的"兒子",西方立馬滅亡,拜佔庭卻延續了一千多年;它地跨亞歐非,長期擁有整個西方世界最大的城市,後來卻戛然而止,不留一絲延續和傳承。歐洲的文明源頭是古希臘文明,而帝國源頭,也就是世俗統治源頭是古羅馬。
  • 為什麼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都誕生在絲綢之路?
    當前,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全部都誕生在絲綢之路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裡是東西方文的化碰撞之地、有著最龐大的財富和無止境的戰爭。東西方文化的多元碰撞、殘酷的戰爭、便利的思想傳播渠道,一起將絲綢之路塑造成了一條信仰之路。下面簡要介紹一下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在絲綢之路上的起源和壯大。首先,聊聊發展最早的佛教。
  • 古代印度和歐洲的神觀念比較
    神的觀念在世界各國的古代歷史上都存在,是宗教史的重要內容,也是思想史的重要內容。古代印度和歐洲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人類迄今為止所提出的許多重要哲學思想、文化觀念有許多最初的形態都是與宗教思想混雜在一起的。這些思想的許多萌芽形態最初就產生在古代印度和古代歐洲。在印度文明和歐洲文明中,宗教文化佔有相當大的比重。
  • 基督教的非洲見聞
    雖然衣索比亞是近代非洲唯一的基督教國家,但在古代,基督教也曾經在非洲繁榮過。人們到達埃及北部城市亞歷山大(埃及人稱之為伊斯坎德裡亞),會發現這裡和埃及其他地區風格迥異。這裡瀕臨地中海,即便到了夏天也是涼風習習與炎熱的開羅形成鮮明對比。
  • 基督教對歐洲三大神話系統的影響和詮釋
    歐洲的神話敘事並非從基督教開始,而基督教在與古希臘、凱爾特和斯堪地那維亞三大古代神話系統相遇的過程中,卻逐漸使之成為自己的敘事元素,甚至逐漸取而代之。其中的思想-文化意味已經遠遠超出了神話本身。  神話是遠古初民的故事。而「講故事」(telling stories)其實是人類「建構意義」(making-meaning)的基本形式。
  • 救人者亦自救:被迫害到瘋狂吸粉,瘟疫肆虐基督教如何反敗為勝?
    也正是靠這種強大的信仰力量,基督教飛速發展,隨著信教人數的不斷增加,教會的有生力量也逐漸增強,影響力也不斷增加,為成為羅馬的國教奠定了基礎。基督教從原本一個只是由奴隸和下層人民所信奉、並且不斷被當時的猶太教所打壓的一個小宗教逐漸發展成為羅馬時期的官方宗教。
  • ​原 創:|古羅馬戰士護甲特色,居然都是女性化的裝備?
    元朝的疆域是歷史最廣闊的,一個草原民族居然這麼牛。古羅馬也一樣,那些「條條道路通羅馬」至今都是家喻戶曉。古羅馬作戰能力這麼強,一方面跟士兵戰鬥能力強,還有將軍們的戰略眼光。不過,他們的作戰工具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部分。就像我國古代一樣,打仗的時候要高配的頭盔和鎧甲才行。
  • 基督教的教義
    要禁慾,克制人的生物慾念,按神允準的理性方式生活,按照教義要求的人的內在價值生活。  《舊約》中的「摩西十戒」具體體現了基督教所要求的倫理規範,其中,前面的四戒是要遵守宗教規則,包括:除上帝之外不可有別的神;不可崇拜偶像;不可妄稱神的名;要守安息日。
  • 神奇的發明玻璃:生於古埃及,發展於古羅馬,傳承創新於歐洲
    說起玻璃發展壯大,具有更大的美學價值則要歸功於古羅馬人的創造,古羅馬人發明了吹制玻璃的工藝,使得玻璃可以隨心製作成不同的樣式。此外古羅馬人的統治擴張和發達的貿易往來將玻璃工藝帶到歐洲的每一寸土地,為玻璃在未來人們生活中起到的舉足輕重的作用打下了基礎。今天就讓我們走近玻璃發展的歷史,看看這個神奇的發明走過了什麼樣的傳奇之路。
  • 中世紀歐洲的「禁慾」有多奇葩?為了壓制自己,不惜自殘虐待!
    中世紀早期的歐洲大陸,基督教統治了一切。當時神權是要遠遠大於皇權的,不論是法國國王還是英國國王,如果你想加冕,那麼就必須獲得教皇的同意。可以說當時歐洲真正的掌控者就是教皇,而且基督教還極大地控制了當時平民的思想,讓人們跟隨宗教的思想做事,「禁欲主義」也是由此而來。那麼中世紀的基督教為何讓自己的教徒禁慾呢?
  • 在歐洲,為什麼除了教堂就沒什麼可看的?
    在中國旅遊,你會發現古建築有宮殿、園林、寺廟、道觀,而去歐洲,基本就是教堂、教堂還是教堂。 但其實教堂和教堂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是有很大差別的,中國的歷史是連續且傳承完整的,但是歐洲可不一樣,外族入侵,民族滅亡太尋常不過了。 比如現在的義大利和歷史中的古羅馬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衝突:羅馬教皇為什麼要發動十字軍東徵?
    ▲1096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徵圖,地圖中褐色的是穆斯林分布區(Islam),其他部分(綠色和粉色)是基督教分布區基督教徒為什麼要在這個時候發動如此大規模的聖戰呢?這場漫長的戰爭又產生了哪些影響呢?在羅馬分裂後的80年後,西羅馬帝國被北方的日耳曼人滅亡,從此歐洲進入了割據混戰的局面。頻繁的戰爭給下層人民帶來了災難,基督教抓住機會隨著戰爭不斷擴散,積累了大量的信徒。東羅馬帝國儘管沒有被蠻族滅亡,但是它卻碰到了一個新的強大的敵人——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半島是當時東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但半島經濟發展落後,如此重要的位置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控制。
  •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怎麼就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世界上最小的國家梵蒂岡,怎麼就有那麼大的影響力?梵蒂岡大約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了,然而這個小國卻有著不小的影響力,因為梵蒂岡是天主教教皇的居住地,也因此成為天主教教會最重要的中心。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教會的強大影響力,這其中的傳奇故事還真不少。
  • 以實用為核心,輔之以人文、藝術等,古羅馬時期教育注重務實精神
    如若沒有進行相關教育的話,那麼對於孩子的影響將是終身性的,並且也非常不利於家庭日後的走向,以及國家政權的建設,特別是在文明創造上將會缺乏大量的人才。 可以看出古希臘人在教育方面還是有一手的,而在其之後的古羅馬則更加推動教育體系的完善化。 古羅馬教育更加務實 古羅馬作為歐洲文明發展史中,極其重要的一個時期,除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和幅員遼闊的帝國形態之外,其對於教育體系的探索和完善,其實也對於後來歐洲的學校、教育體系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 為什麼古羅馬時期的基督徒擁有更高的道德水平?僅僅是因為窮嗎?
    為什麼古羅馬的基督徒擁有更高的道德水平?僅僅是因為窮嗎?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漸漸甩掉了「沒有信仰」的帽子,自稱有某一宗教信仰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了。但是中國的五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道教),發展速度極為不平衡,信徒的階層分布也極為不平衡。
  • 古羅馬人與現在的義大利人有何關係?古羅馬的純正後裔現在在哪?
    我們都知道古羅馬帝國是歐洲古代時期最強大的帝國,曾經一度幾乎將整個歐洲都徵服了。不過後來隨著歷史的進展,羅馬也走向了衰敗。逐漸的羅馬被日耳曼化了,真正屬於古羅馬血統的人們卻越來越少了。可能很多人都覺得現在的義大利人不就是原來的羅馬人?
  • 關於古羅馬歷史到現在的風景,不看不知道
    羅馬誕生地的下方,便是古羅馬廣場, 神殿 紀念碑和市場遍布古羅馬廣場四周。廣場曾是古羅馬時期的公眾生活中心,也是世界最著名的聚會地點。到了17世紀年輕的歐洲遊客來到羅馬,尋找西方文明的根源,出於對羅馬古代文物的渴求。他們開啟了保存古蹟的工作,至今仍有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這裡。 經歷數次地震和數百年到石後得以倖存的鬥獸場,至今仍是古羅馬最經久的象徵,四個世紀之中,成千上萬名角鬥士奴隸和基督徒,都在榮耀中死去 或成為了殉道者。不遠處的君士坦丁凱旋門上 刻有一句話:「受神靈的啟發」。
  • 靠「天」吃飯的法蘭克人,為何會放棄多神教,立馬追上基督教潮流?
    在強大權勢的誘惑下,信仰又算得了什麼,如果改變自身信仰能獲得更大的幫助與支持,在這場角逐中擁有更多勝利的籌碼,那麼改變就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法蘭克君主在波譎雲詭的局勢裡看到了基督教的強大力量,最終他選擇帶領自己的三千親兵受洗皈依基督教。這樣重大的信仰轉變可以說是受到西羅馬帝國局勢的變化而帶來的諸多蝴蝶效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