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古代書上所說的神,或者描述神的世界,是我們人類認識這個世界的體現,除了自身生活的環境,還有其他的部分組成,這是人認為的世界,書中常說的古希臘羅馬的神,那是一種人類精神的象徵,它們包括很多,就比如追求的夢想,罪惡,以及為止等等,它們都是古代文學藝術的源泉,就算到了如今,我們都可以找到很多書籍,音樂等等,描述的內容都跟這種神相關聯,總而言之,古羅馬的神,就是歐洲文化的源泉土壤之一,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古羅馬的神,會被後來的基督教給取代了呢?接下來我們來看看以下的觀點吧。
觀點一:教會神秘主義的局限
說起歐洲中世紀前期,大多數的神判風俗,其源頭都是對蠻族的一種崇拜。在神權非常鼎盛的時候,國王會因為宗教要開除自己的教籍而寢食難安,徹夜不眠。在那時候的教廷,是憑藉這政治勢力來介入政治紛爭博弈的,這就好比我們古代的東周天子。在這場紛爭中,他們會有失有得,教會最慘的結果,無非就是分成兩部分,到最後為了證明自己的合法性,都要找到可以依靠的君王來當靠山,在那個時候,法王權力的延伸就是教會,他們的一部分的責任就是幹擾皇帝,教會這種神秘主義,很大程度上來說出現了一定的局限。而基督教是脫離了教會的神秘主義,這就導致了教會的衰敗,古羅馬的神,被基督教取代的一大重要因素了。
觀點二:基督教能適合當時社會的發展
隨著當時生產力的發展,這種多神的信仰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了,而國家的日漸衰落,這時候的人們精神變得空虛難耐,思想也得不到應有填充,還有許許多多的人們為了去乞求神諭,寧願放棄勞作也在所不惜,這就意味著,希臘羅馬的信仰,已經逐漸被社會淘汰了,可以用和平法傳播的基督教,其背後的原因不僅多,而且異常複雜,也許是它自身擁有的自我救贖的教義,這種就有更加強大的包容性,以及普適性等特徵,成功的讓風靡一時的多神信仰土崩瓦解,或者可能是因為,當時繁多的災害,以及戰神,讓處世的人覺得萬物有靈根本是一派胡言,在宗教流行的年代,基督教更能適合當時社會發展的潮流,所以的就倒向基督教這邊了。
觀點三:受到個人主義文化的衝擊
其實,後來也有學者對此進行了解釋,在解釋羅馬宗教同化,以及基督教等等的時候,發現了這樣一個秘密,基督教之所以後來能成功便成國教,這就好比古代中國的獨尊儒術,研究了當時的經濟歷史,就能發現一系列問題,基督教之所以能夠取代,那時候的時代背景是,羅馬帝國剛處於統一的時期,國內一片腐敗和衰落,君主強權,各地官僚掠奪人們的財富,上流社會卻享受著前所未有的奢侈,就連孩子的出生率都大幅度下降了,若是要打仗的話,沒有引進外族勞動力作為補充的話是很危險的。而正是這種「交流」為主的社會結構,以及經濟,形成那時候的個人主義文化。
在這裡大家必須要知道的是,在個人主義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宗教裡面的神,也被當時的人給人性化了,人性的欲望,侵略性以及排他性被淋淋盡致的展現出來,導致自我價值的實現達成成為主體,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衰敗,同時也給眾人一個啟示,那就是統治階級要想避免重蹈覆轍,那就要對這種狀態進行改變,後來興起的基督教教義,就具有很好的政治化優勢,為想要改革的人,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就好比神愛世人這是核心,但殊不知,這看似平等的教義,卻是基督教強調集體主義的「工具」,讓個人主義更好的受制於集體主義,有力於強化集權的統治。
觀點四:流行的宗教由社會結構決定
而且眾所周知,經濟基礎往往決定著上層建築,所以說當時的社會結構是什麼樣子的,那麼就會流行什麼樣的宗教,基督教能夠在後來取代了古羅馬的神,也是通過了分裂以及殘酷的競爭才能成功的,這種在當時比較先進的宗教,剔除了存在局限性的早期宗教,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或許這樣說有些難以理解,舉個例子吧,這種早期的宗教,就好比我們以前使用的功能手機,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需求的增多,這種功能手機的功能,今天增加了音樂的軟體,明天增加了強大的拍照的作用,時間一久,這種手機功能就慢慢的健全了,這時候,令人們眼前一亮的智慧型手機橫空出世,就會受到更多人們的追捧,一樣的道理,當時的基督教,就好比智慧型手機,它擁有著全套的生態系統,教導你生活的方式,拜神的方式,你拜的神,最後的結果什麼,這種一站式的服務更吸引人們朝拜。
觀點五:羅馬沒有獨立的學派加以創新
我想古羅馬的神,被基督教取代的很大原因,也可能是因為,羅馬的日益衰敗和腐化,並且還沒有獨立的學派加以創新,在羅馬時期,統治者徵服了大片的土地,甚至可以說是,能徵服的土地已經耗費了當時科技水平的極限,之後古國才開始走向迅速衰落的境地的,上流的群體,開始了享樂主義,縱慾主義等。一些「有道德」的人,覺得這種多神教已經不能填補自己的空虛,這些人於是就去探索古希臘的哲學等,但只是在上面,進行淺而且粗的模仿橙黃早而已,所以真正的羅馬哲學家,真的是非常稀缺,才導致了後面的這一結局。
觀點六:基督教擁有哲學形而上的特徵
說完了古羅馬的神自身衰敗的原因,我們再來探討一下,能取而代之的基督教,到底有什麼優勢吧。其實說起基督教,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樣,耶穌死了後就有了的,而是經歷了數百年的傳教,一點一點的發展成就的,以猶太人門徒為主的,是在耶穌死了之後的,這就是後世人所熟知的使徒時代,從第二代開始,猶太人就把自己的宗教,改成全世界人民的宗教,選民的身份可以是全部的基督徒,並非局限於猶太人而已,這時候的希臘等人,成了主體,在這之前,這些人已經經歷了希臘哲學的洗禮,後來就慢慢的對基督教進行改造,隨著時間的過去,一種具有哲學形而上特徵的基督教就出現了,而且基督教還不會崇拜偶像,正是因為這種種的原因,使得它慢慢滲入羅馬國之中。
觀點七:基督教更有利於帝國的發展
在歷史的潮流中,任何一種文化成為主流,都有其特定的含義跟背景,基督教在當時還被人們稱為神教,在控制信仰以及組織建設都發揮著自己強大的作用,而多神教本身就有互不幹涉的局限,這很大程度上,會對總體造成弱化或者分散,所以從這角度來說,基督教就比其他教義強過很多,專業的學者解釋道,這是由於自身天性造成的,簡單來說。就好比現在的政治選舉是一個道理,所以並不是基督教要替代古羅馬的神,而是在時代發展的後期,這種多神教必然會走向分裂的結局,因此對羅馬帝國而言,基督教的興起,並不影響自身的統治,相反,流行基督教,還更加有利於這個偌大的帝國發展
而後來的上層階級也發現了,基督教其實是對自身有利的,對於那些信仰基督教的人,其實不用做專門的鎮壓,只要進行官方宗教組織即可,這點可以從《米蘭赦令》可以發現,這是君士坦丁大帝親自頒布的,由於基督教理所應當的成為統治者治理民眾的工具,在以後的很多年的發展中,才能讓自己統治的國家更加順利,所以按照當時歷史的發展趨勢,一神教才更加具有社會的凝聚力,更能讓當時的歷史和文明進步,基督教崛起的模式標誌是,建立了穆斯林世界,那些鬆散的多神教後來都被基督教這種一神教給衝擊了,並且還給同化了,所以說基督教的發展,也是帝國發展的需要。
觀點八:封建統治需要像基督教這樣的教義
其實縱觀整個羅馬帝國,我們也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讓古羅馬神地位下降的教義,除了基督教還有其他的,比如綠教,熟悉這一宗教的人都知道綠教本身擁有的侵略性超強,這個現象,可以從經典中發現,對於可蘭經或者聖經的信徒而言,要是不相信他們的宗教,最後肯定不會有好下場,而這樣的交易,對於封建統治來說,可謂是一副良藥,因為它們更利於封建的統治,在那個時候,社會的一個典型問題就是宗教之間的衝突,統治階層的人們,都希望這樣的問題的到解決,而政府掌握這基督教,就可以讓這個危機解除了,君士但丁大帝在當時,就是親自帶頭,並且還在全國內推廣這種宗教,在聖經被壟斷之後的好多年,基督教大放異彩,這感覺就好比看到當年風靡中東地區的綠教一樣。
總結:
希臘多神教的衰退,其實是從亞歷山大建立帝國的時候就開始了的,隨著城邦制度的消失之後,很多多神教想要改革,還沒成功改革的時候,由亞歷山大大帝建立的帝國就已經存在了,與此同時,在自己的領土之內,亞歷山大還讓多種信仰的土地加入而希臘的哲學,其實才是真正隨著帝國建立而成長起來的,在這裡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哲學」,其實不同於現在人們口中的哲學,這些只是宗教尚未實踐或者改革的理論而已,生存在下層的黎民百姓,正是因為基督教的教義,讓自己空虛的精神得到慰藉和填充,同時,它又在當時那個繁多雜亂的宗教時代中,擁有著當時很先進的獨特的宗教理念,最終成功取代古羅馬的神等,成為風靡一時的宗教。好了,今天的介紹到這裡就結束了,如果你還有什麼更好的見解,歡迎你的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