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怎樣行善積德?六位高僧大德為我們做出了典範!

2020-12-19 騰訊網

作為能力有限的普通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行善積德、慈愛眾生呢?以下這些高僧大德慈憫眾生的行為,我們理應效仿隨學。

智舜法師:為救眾生割耳朵給獵人

隋朝智舜法師在亭山居住時,一天,有隻野雞被獵人追捕,飛到法師房中。法師苦勸獵人放了野雞,獵人不聽,他就割下耳朵給獵人。獵人大吃一驚,扔下弓箭,把打獵的老鷹也放生了。周圍好幾個村子的獵人從此也都放棄打獵。法師每次見到貧困的人,都是淚流滿面,省下衣服、飲食周濟他們,如此關懷眾生,無微不至。

我們也應如此,對待眾生如同對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平等慈心關懷照顧,常常想到給予眾生利益、安樂。

靈裕法師:慈悲又恭敬

有一位靈裕法師,是位博通經論、名聞海外的大德。傳記上說他布施時「悲敬兼之」,既慈悲又恭敬。

他供養出家人上千件袈裟,送給病人不計其數的醫藥。每次得到好食物時,一定供養僧眾,而且對畜生從不呵斥、唾罵一句。他要批評小孩或教誡門人時,口稱自己的名字,尊稱對方為「仁者」,苦口婆心地告誡,聽者無不感動落淚。

高庵禪師:口裡說手裡做都不損眾生

宋代高庵禪師住雲居山時,聽到出家人病重遷到延壽堂,他就嘆息不已,如同自己生病一般。禪師每天早晚都去問候病人,親自煎藥,嘗藥後才拿給病人吃。每到天氣稍冷時,禪師會撫著病人的背說:「衣服夠嗎?」天氣熱時,觀察病人的臉色說:「是不是太熱?」對於去世的病人,不論有沒有錢,常住都一律照禮數送終。

《普賢上師言教》中說:如經中說的「慈身業、慈語業、慈意業」,口裡說的、手上做的,都不要損害眾生,唯一應當真誠慈愛。我們應如是實行,靈裕法師、高庵禪師正是我們的榜樣。

智暉禪師:照顧病人修慈悲心

唐代智暉禪師,曾建過一間浴室,供出家人洗澡,還同時布施水和醫藥。有一位比丘得了麻風病,大家都不喜歡他,智暉禪師照樣幫他擦洗。洗了不久,只見眼前一道神光,香氣撲鼻,他吃了一驚,比丘已經消失不見了。原來是聖者的示現。

佛曾說:在我滅度之後,要好好供養病人,因為病人中多有聖賢示現。阿底峽尊者說:照顧久病的病人,與實修空性大悲藏相同。所以,遇到病人時,要好好修習慈心。

曇選法師:和乞丐一起吃飯

唐代曇選法師,性格慈悲,從不積蓄財物。他平常放一口大鍋,把乞丐們得到的食物,一起放在鍋裡煮成稀飯,讓乞丐排成一列坐好,親自為他們舀稀飯。每每見乞丐中有穿得破爛、身體消瘦的,便情不自禁地流淚。吃飯時也和乞丐坐在一起,沒有任何講究。法師如此關懷照顧乞丐許多年。

智凱法師:盡心照顧小動物

唐代還有一位智凱法師,曾經住在浙江餘姚的龍泉寺。按當地風俗,小狗崽多數被扔到路上。智凱看了心疼,便收養這些小狗,約有三十、五十隻之多。他還用被子給小狗睡,也不嫌狗髒。對曾做過母親的旁生,應當這樣學習慈憫行。

在日常生活中,總的應按《普賢上師言教》中的教言行持:身體一切威儀應當溫文爾雅,寂靜調柔,不害別人,精勤地利益別人。口裡說的每句話,都不要藐視別人、駁斥別人、諷刺別人,應當說諦實、悅耳的語言。意識也是如此,如果要饒益別人,應當以調柔威儀、溫和的語言等手段,讓別人把自己看成菩薩,心裡唯一希求利他。

要觀想:願我生生世世不損害眾生,乃至一根毛髮也不損害,唯一對眾生做饒益。要這樣反覆發願。尤其是對依靠自己的眷屬、奴僕、旁生等,唯一行持饒益,下至門犬以上都不能毆打、役使,傷害他們。隨時隨地,行為、語言、思惟都要仁慈。

文章圖片轉載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102歲高僧說了這樣1件事情,結局讓人意外
    在我們的文化中,常常講到這樣一個非常關鍵的思想理念,那就是行善積德、止惡揚善。為了教人們行善,古德先賢們留下了很多名言警句,例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行善如春園之草,雖不見其長,卻日有所增;作惡如磨刀之石,雖不見其損,卻日有所消。
  • 我們為什麼要行善?從「善」論養生
    我們為什麼要行善?從中醫來分析,因為善行有助於我們的身心健康。一方面,善德能養我們的陽氣;另一方面,行善最快樂。一、天地福善佑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植根於中國的本土思想。我們的先祖早就認識到,善合於天道。比如,如《尚書》有言:「為善,天降之百祥;為惡,天降之百殃」、「天道福善禍淫」,最被人熟知的是《周易》中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 道家智慧:積德無需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又說:「心起於善,善雖未為,吉神已隨之;心起於惡,惡雖未為,兇神已隨之。」只因為,因果承負,乃是天地之律。一、善惡有報?一個千古謎題因果承負之律不容懷疑,凡事有其因,必有其果,此為常識。而我們卻見慣了好人沒好報、惡人榮華富貴的事實,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高僧說:一個人修行到這四個至高境界,證明已經成佛,錯不了
    對於佛門弟子而言,修佛就是要行善積德,參悟生死悲歡,能大徹大悟,覺醒他人,做到造福大眾者,方能成佛。那麼對於佛門弟子而言如此,對於世俗之人而言,成佛又有什麼特定標準嗎?怎樣才算真正成佛?這個問題困擾了我許久,周邊一些佛門道友也很少能夠給出明確的答案。
  • 11位高僧大德臨終開示,極其珍貴的教言,醍醐灌頂!
    我近十年來,含辛茹苦,日在危疑震憾之中,受謗受屈,我都甘心,只想為國內保存佛祖道場,為寺院守祖德清規,為一般出家人保存此一領大衣。即此一領大衣,我是拼命爭回的,你各人今日皆為我入室弟子,是知道經過的。你們此後如有把茅蓋頭,或應住四方,須堅持保守此一領大衣,但如何能夠永久保守呢。只有一字,曰:戒。說畢合掌道珍重。諸人含淚而退。
  • 仙家,出馬與出馬仙二十三:仙家與弟子的關係,積德行善是契合點
    每個人生下來以後,父母都會言傳身教或潛移默化的把「積德行善」這四個字傳承給孩子,所以,當我們記事的那天起,我們就知道不能打人,不能說髒話,不能撒謊,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更不能偷拿東西,愛護物品,不能破壞物品等等這些事。上學以後,我們知道了拾金不昧,知道了尊老愛幼,知道了樂於助人,知道了保護小動物,知道了獻愛心等等這些事。
  • 這位高僧大德不一樣!聽聽他的故事,讓人生少走彎路
    這位高僧大德不一樣!聽聽他的故事,讓大家好,我是華林寺的普法,這期和大家講一個有德高僧的故事,看看你能學到什麼。這位高僧大德不一樣!聽聽他的故事,讓就是說暫時借你們的大德法師三年,給我們這個地方結結法源,培培福報。
  • 進寺燒香拜佛,遇高僧大德,這些問題最好不要問
    如能有幸遇到高僧大德,請教修行,獲得指點,更是莫大造化。可惜的是,我在寺裡見到更多的是世人遇到有修行的僧人,請教的問題確實簡單可笑,就像是在問一位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一加一等於幾。當然,師父們不會笑話這些人,不會惱也不會不耐煩,但是這些人卻是入寶山而空手回,見真佛而眼自盲。
  • 屬鼠人記得積德行善,方能順利度過本命年
    屬鼠人記得積德行善,方能順利度過本命年進入庚子鼠年,首先運勢波動最大的自然就是屬鼠人,屬鼠人今年當值太歲,整體運勢跌宕起伏,很多時候屬鼠人都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迷茫的時期,讓自己在工作時候很是感到無從下手,不僅工作上面會遇到幹擾,就連感情運勢,
  • 賢二機器僧:漫畫小和尚到智能「高僧大德」
    但以微信群為平臺眾包研發的小小機器僧身上,凝聚了中國人工智慧界和機器人產業精英的智慧與龍泉寺的禪修文化。我們今後還會研發賢二機器僧二代、雲端賢二等。我相信,小賢二未來能成長為一個超級機器僧。  賢二機器僧問世後,先後兩次參加過新智元組織的論壇。
  • 怎樣克服死亡恐懼?︱讀佛典
    佛教認為,人在現世的一切所思所為構成了一種巨大的力量——「業力」,在業力推動下,人死後仍然會以某種類似於意識的東西存在著(比如,在藏密宗中,這種存在叫「中陰」),並在業力的推動下,「中陰」投胎轉世,實現輪迴。
  • 有高僧大德,更有戰爭幫兇
    有高僧大德,更有戰爭幫兇 2020-12-07 10:48:20 虹攝庫爾斯克
  • 高僧97歲圓寂,坐缸三年肉身不腐,終成「肉身菩薩」,萬人瞻仰
    而佛教有很多傳說科學都無法解釋,比如說高僧圓寂後遺體火化產生的舍利子,此外還有一些得道高僧圓寂後會成為不腐不爛的「肉身菩薩」,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而我國也有化身「肉身菩薩」的得道高僧,那就是彌光法師。彌光法師俗名王興元,1912年出生在衡陽一個普通家庭。中年三位親人離開 ,讓他遁入空門,從此潛心向佛,一心向善。
  • 行善積德,福有攸歸,小小的善良也會給你帶來好運
    心善則信譽高,言善則人緣廣,行善則天地寬。行善積德,福有攸歸。你幫過的人,做過的善事,都將在未來的某一天給你意想不到的回報。分享生活感悟,過好精緻人生。
  • 聖經中記載的行善是指什麼?
    行神的善得永生,行人的善積德,因人常說,行善積德。佛教行善稱功得無量。其實基督徒行神的善就包括行所有的善,所以,當悔改信福音得永生。有人就說了!那些做一輩子好事的人沒有信福音!他們將來是不是得永生?永生,是屬天的生命,你問的問題,我們只有說,抱歉了!
  • 被逐出寺廟的「花和尚」,8年多了22個孩子,他:我是在積德行善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為「覺者」,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喬達摩·悉達多成長於富裕的環境,曾也娶妻生子,大約是在29歲時選擇了出家,從此無欲無求進行修行,6年後得到了佛陀的自覺,並且進行傳教。
  • 積德的招福的四件事
    深信因果就會明白一切皆有定義,種下什麼因自然就會感召怎麼樣的果報,積德行善才會有所好運,這四件事你做過嘛?福由心生,一切福田根植於心地。首先多做善事,結善緣!你做的善人越多身邊的貴人也就會越多,自然福氣就來了。
  • 佛說:一切皆有因果,請及時行善
    人行好事,是不帶任何目的和功利性的只為他人。人要有天生憐憫的情懷,看到比自己身處弱勢的人會給予幫助,看到身陷困苦的人會給予支持。如果沒有能力去做到幫助他人,那就心善,行善,眼善。在別人身處困境,不落井下石,不雪上加霜,也是一種施恩福報。
  • 102歲高僧講的這個故事,讓人感到意外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經常會教導人們要積極行善、常做好事,並且說到:「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似乎善惡果報都由我們自己掌控。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無論是道家還儒家都曾一再地勸人們要多積陰德,多行善。並且在佛教中,因果更是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這麼說,佛教世界觀的基本框架有兩個因素組成。第一個就是六道輪迴、第二個就是三世因果。102歲高僧曾經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你一聽就會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