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科幻電影的春天來了嗎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國產科幻電影的春天來了嗎

  一部《星際穿越》在中國觀眾的一片「燒腦」評價中贏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其實,每每有國際科幻大片上映,總會有聲音發出:中國何時才能拍出本土的科幻電影?

  ■本報記者 張文靜

  去年11月,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2015年24個新電影項目,其中包括《超新星紀元》《流浪地球》和《微紀元》三部科幻片,均改編自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作品。緊接著,遊族影業也公布了《三體》的概念原畫宣傳片,其原著小說同樣來自於劉慈欣,他的另一部科幻小說《鄉村教師》的電影版權則早已被導演寧浩買下。

  除了劉慈欣作品的大爆發外,其他科幻類型電影的消息也不絕於耳。張藝謀正在籌備他的首部英文科幻片《長城》,周星馳也在製作他的第二部科幻片《美人魚》。

  多部國產科幻電影的噴發,給2015年貼上了「國產科幻電影元年」的標籤,人們紛紛期待著今年國內院線科幻電影一直被進口科幻片承包的局面將有所改變。可在業內人士看來,情況似乎沒那麼樂觀。2015年的春天已經來了,但國產科幻電影的春天恐怕還未到來。

  從孤獨的狂歡到集體狂歡

  去年10月,在「2014未來科技大會暨銀河獎頒獎典禮」上,導演沈悅帶著自己首部科幻電影作品《異動空間》亮相,並公布了7分鐘的電影樣片。「我們會完成一部不低於樣片水準的、屬於中國的科幻電影。」在介紹樣片時,沈悅的決心讓人印象深刻。

  此前,很少有人知道,這位執導過《阮玲玉》《滇西往事》《決戰南京》等電視劇的導演,心裡一直還有一個科幻夢,並且為之默默努力了十年。

  「我一直熱愛科幻,初中時辦刊物就已經在寫科幻了。」沈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但是真正開始做科幻是在2005年,當時我正在拍攝一部電視劇,突然覺得有點無聊,就想能不能嘗試做一下科幻。當時做出了一個片花,雖然不少業內人士已經覺得匪夷所思,但我做完就把它否定了。那只不過是做得好一點的『胡思亂想』而已,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因為我意識到,它是缺少科學精神的,只是在做視覺上的效果,而不是真正對未來世界的探求。但從那時起,我開始有意識地去尋找真正科幻的東西。」

  慢慢地,沈悅開始能夠做出較為成熟的作品,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前面的路更為艱難。

  「一開始我想做科幻電視劇,就拿片子給電視臺看,他們看到也很興奮,但一聽製作價碼比常規電視劇要高很多,結果沒有一家電視臺願意合作。當時,我也一家一家地找製片機構去遊說,但他們覺得我異想天開,甚至還有人把我當騙子,覺得我就是想騙一筆錢。」說起當時的經歷,沈悅頗感無奈,「那個片子本來也叫《異動空間》,後來我開玩笑地給它起了另一個名字,叫《孤獨的狂歡》,因為當時只有我一個人在狂歡。」

  2007年,成都舉辦國際科幻·奇幻大會,沈悅聽說後興奮地跑去參加,到了之後才發現自己是參會的唯一一位導演。雖然這次「不請自來」讓他結交了不少科幻作家,包括後來一起合作的劉慈欣,但苦於沒有資金,沈悅的科幻電影計劃還是不得不擱淺。

  後來,沈悅去了加拿大,但對於科幻電影,他一直不死心。他鑽研特效電影的製作,去和當時加拿大和美國好萊塢的特效製作公司打交道,最終說服了兩個投資人,決心「拼一拼」。「這時候我們做出的樣片已經完全不一樣了。同時,國內的情況也開始變化,資金開始流向影視業,電影產業蓬勃興起,增長速度很快。我拿著片子再回到國內,已經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氣氛了。」

  沈悅的經歷也許是中國科幻電影發展的一個縮影。「如果說當時的我是孤獨的狂歡,那麼如今中國的科幻電影已經變成了集體的狂歡,投資人、電影製作人員和觀眾都很興奮。」沈悅說,但對於自己而言,反而可能由於孤獨的時間太久,當有大筆投資到來時已經不激動了。「我現在需要的是冷靜。」沈悅說道,「當下中國觀眾的觀影標準是被國際科幻大片培養起來的。我們在技術層面面臨著挑戰,而比這更難的是如何賦予影片哲學的高度,如何在當前的狀況下不去迎合受眾,而是引領文化。」

  科幻元年背後的隱憂

  雖然如今國產科幻電影似乎告別了此前的冷門狀態,但在沈悅看來,未來前景卻不容樂觀。「所謂的國產科幻電影元年,恐怕不是社會的進步所致,而是資本運營到某個階段尋找出路的結果,趨利性多於思考性。」沈悅分析說,「這與中國的原創力薄弱密切相關,因為資本已經無處可去。而在原創力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的情況下,這個行業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有個逆反的大爆發呢?」

  更讓沈悅擔心的是,如果資本集聚讓國產科幻電影密集噴發,從而導致很多良莠不齊的作品出現,就有可能毀掉整個國產科幻電影領域。「如果真的讓人無法忍受,以後大家都不會去碰科幻電影了,那就又回到了一個死胡同,等於把科幻題材毀掉了,就像毀掉抗日劇、宮鬥劇一樣。」

  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組織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閆安看來,科幻電影元年的說法也值得質疑。「我沒覺得有那麼好的狀態。」閆安解釋說,「所謂一種類型電影的元年,比如1997年《甲方乙方》賀歲喜劇的出現,代表了一種類型片正在走強,在之後幾年也有比較多的作品跟進,有持續性,從而形成了相對成系統的類型片整體。但對於科幻片而言,現在大家熟知的作品都還在製作中,今年過去後會怎麼樣,現在還看不出來,從文學作品到電影創作上也沒有看到可供大規模持續發展的依據。」

  資本的快速湧入也讓閆安擔憂。「近期科幻電影的投資給人感覺有些急功近利,我對效果並不看好。不管是什麼類型的電影,投資方都是需要較高投資回報的,一旦有幾個科幻大片令投資人鎩羽而歸,很快就不會有投資人再敢問津了。」閆安說道,「中國電影人並不了解科幻片受眾群體在哪兒,《三體》的轟動效果沒有可複製性。相比之下,中國小成本電影籌資和尋找放映院線都很困難,這種目光只放在大片上的現象讓中國電影整體抗風險能力很弱。」

  如何做強國產科幻電影

  其實,在北京大學藝術資本協會會長林天強看來,科幻文學電影化有著堅實的基礎。「可以說,電影未必是科幻,但科幻天然是電影。」林天強解釋說,「科幻具有假定性,因為其中的科學元素並不是被主流科技界認可的科學理論,而是一個符合邏輯的假設,科幻建構了一個新的世界。這與電影的假定性是一樣的,我們進入電影空間的時候也是進入到電影的邏輯中,電影場景、光影、聲音等都在建構這種假定性。所以,所有的科幻文學和藝術都可以與電影掛上鉤。」

  林天強認為,在這樣的基礎上,國產科幻片仍然實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沒有建立起相應的工業體系。「比如特效,從喬治·盧卡斯的《星球大戰》起,美國科幻電影才開始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特效製作體系,技術也是重要部分,但更關鍵的是這種體系和好萊塢的工業體系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優勢,進而成為了今天好萊塢科幻電影強大的基礎。而現在的中國,這個基礎尚未建立,或者說還在摸索當中。」

  在這種情況下,林天強認為國產科幻電影應該揚長避短,而不是以短搏長。「我們應該發揮中國人在文化上的強項,注重展現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包括天人合一的理念等,在我們的特效還沒有發展到那麼強大的時候,彎道超車。」林天強說,「當然,這不等於不需要扎紮實實地去做。你不去用心做,導致邏輯上有破綻,當然就會被吐槽。觀眾也許可以原諒你在工藝上有點粗糙,但不能原諒你在講述故事的過程中不能自圓其說、破綻百出。」

  而在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科幻電影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沙錦飛看來,目前國產科幻電影還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科幻文學與科幻電影之間有個巨大的鴻溝。「我接觸的很多影視圈的人對科幻沒有理解,不知道科幻中的科學到底是什麼。科幻中的科學,是科學思想、精神和思維方式,是科學大概念下的外延性的內容,包括對未來的研究和探索。科幻不是拘泥於科學知識,但又不能脫離它,是在科學的基礎上展開合理想像,在尊重科學和自然的基礎上,發展出一個好故事。但是現在,影視界對科幻缺乏了解,科幻人對電影工作也缺乏理解,如果雙方不能進行很好的溝通,那中國本土的科幻電影就不會有更大的發展。」

相關焦點

  • 「科幻十條」引發好萊塢強烈關注 國產科幻片的春天來了
    《流浪地球》海報。1「科幻十條」落地科幻影業的「春天來了」  《意見》發布於10天前,國家電影局提出,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  《意見》提出了對科幻電影創作生產、發行放映、特效技術、人才培養等加強扶持引導的10條政策措施,被稱為「科幻十條」。
  • 《姜子牙》,預售票房奪冠,國產動畫電影的春天真的來了嗎?
    近些年來,湧現了不少優秀的國產動畫電影。國產動畫電影的春天是否來臨?去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大火的時候,很多人就感嘆國產動畫的春天來了。而今年《姜子牙》預售的成績似乎也在印證著這一點。但說動畫電影的春天來臨難免為時過早,畢竟這只是預售的成績。在上映後口碑大跌的「前輩」可不止一個啊!
  • 《姜子牙》《哪吒》《木蘭》扎堆上映,國產動畫春天真的來了嗎
    ,而接下來更是有三部國產動畫電影,國產動畫電影春天真的來了嗎?口碑炸裂,票房接連創新高,歷經國漫幾年的發展,到了《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突破了國產動畫電影票房的新高。超50億的票房,直接位居影史票房第二,成為國產動畫電影新標杆。
  • 漫威系列電影都結局了,國產科幻的大門打開了嗎?
    《復仇者聯盟》系列的電影,伴隨著滅霸灰飛煙滅,也讓很多漫威迷失去了期待,接下來我們也只能看到漫威英雄的個人電影了。漫威系列的電影不管是特效還是劇情,在世界都是頂尖的,裡面很多角色因為製作成本太高,不得已領了盒飯,古一法師、快銀,這些人物的每一個鏡頭都是用錢堆起來的,也讓人明白科幻電影離不開特效,特效電影離不開金錢。國外的科幻電影,一整個系列都已經成功播出並且結局了,那我們國產科幻的大門打開了嗎?
  • 2019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流浪地球之後,國產科幻電影紛紛來襲!
    2019已過去近一半的時間,位於電影票房榜首的依然是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的電影《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也重啟了人們對於中國科幻電影的憧憬。科幻電影其實並沒有統一的分類,但我個人還是傾向於以科幻小說的分類進行描述。即硬科幻、軟科幻。
  • 《流浪地球》:開啟國產科幻電影元年
    》黑馬逆襲 朋友圈掀起「影評大賽」              中國科幻電影由《流浪地球》出發 卡梅隆送祝福              春節檔電影盤點:票房口碑雙豐收 科幻電影迎來大突破              《流浪地球》上映以來熱度不減 對國產科幻電影多一份期待              《流浪地球》奪冠助春節檔電影票房再創新高
  • 《流浪地球》國產科幻電影走向新紀元
    至於妹妹「朵朵」更失望,電影剛剛入戲時刻畫的叛逆少女形象在之後的情節中並沒有起到鋪墊的作用,也沒有起到什麼反轉的伏筆作用。 同時,電影最大的硬傷還是國產電影的通病,臺詞。在觀影過程中能很明顯的感受到,人物的臺詞欠缺一些推敲,有些煽情部分的臺詞容易引起觀眾的尷尬。
  • 《流浪地球》:國產科幻電影的新紀元
    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正式與觀眾見面,首映當日就突破了2億元的票房大關,同時豆瓣評分飆升至8.3分,最終以46.55億的票房躍升為國產電影票房第二(僅次於《戰狼2》)。許多影評人和觀眾將《流浪地球》的上映稱作是中國科幻片元年的開啟,同時也將《流浪地球》稱為硬科幻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中國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同名小說,講述了2075年太陽即將毀滅,人類必須通過「流浪地球」計劃逃離太陽系另尋家園的故事。
  • 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看完這部國產科幻,你又會失望了!
    一部號稱燒腦科幻的電影,在電影院上映一個月,收入不到800萬票房,最近在影視網站上線了。於是手賤刷了一遍,發現群眾的眼睛都是雪亮的——這都啥玩意兒啊?想起春節的時候,《流浪地球》的大火,讓人們提出一個概念,說2019年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 2019年我國國產科幻電影票房翻倍
    新華社北京11月1日電(記者溫競華)2020中國科幻大會1日發布的《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19年,科幻電影在中國市場的累計票房為195.11億元,其中,《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等國產科幻電影票房總計達71.405億元,是2018年國產科幻票房的2.12倍。
  • 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2019年我國國產科幻電影票房翻倍
    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2019年我國國產科幻電影票房翻倍 2020-11-02 10:49:06 來源:新華網 2020中國科幻大會1日發布的《2020中國科幻產業報告》
  • 中國硬核科幻電影元年,真的到來了嗎?
    《流浪地球》電影中的航空飛船2019年春節檔的最大贏家是兩部科幻片。《流浪地球》從關乎人類命運的宏大敘事出發,掀起一股硬核科幻觀影熱潮,《瘋狂的外星人》則對外星人題材進行了成功的本土嫁接,讓國產科幻電影更接地氣。兩部科幻類型電影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佔據了最黃金的春節檔的榜首和榜眼。有人不禁據此得出結論:2019年是中國硬核科幻電影元年。
  • 中國科幻電影新元年
    不過,對經歷過「狼來了」的人來說,總會擔心這又是一出「狼來了」。從電影《三體》石沉大海至今,每一次對「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呼喚,似乎都會被嚴峻現實打臉。然而《流浪地球》終於帶來了國產科幻片最需要的東西:希望。而《明日戰記》《上海堡壘》《拓星者》等多部國產科幻電影都將在2019年陸續登場,這一切可能將一個名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希望變成現實。
  • 新一波國產科幻來了!古天樂新片化身鋼鐵,劉慈欣又一電影宣布
    此前國內劉慈欣《三體》的爆火和《流浪地球》的現象級熱映,為中國的科幻電影打開了一扇大門,因此也被稱為開啟了中國科幻的元年。雖然此後也有《上海堡壘》這樣失敗的作品,不過仍舊沒有澆滅國內觀眾對科幻電影的熱情。
  • 國產科幻電影的大門已打開,發展的如火如荼,接近美制大片的水平
    新年之初春節檔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不僅票房大賣,而且徹底打開了科幻電影國產化的大門。雖然在八月,觀眾們高漲的熱情,被《上海堡壘》潑了一盆冷水,但是這依然不能阻擋國產科幻電影踏上新的徵程。流浪地球當然,和科幻電影沾邊的還有《瘋狂的外星人》,還有《不可思議》等等,即使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幻電影,也總算有一些科幻成分,相對增加了國產科幻電影的分量,突破國內科幻電影基本全無的囧境!
  • 又一部國產「神作」,電影《錘神》,刷新了觀眾對科幻電影的認知
    受疫情影響,電影市場連續一個多月處於低迷狀態。當電影院成為「禁區」,電影市場即便有好片也翻不出大浪。春節檔就是最好的例子,幾部大片紛紛撤檔,上映遙遙無期。不過,特殊時期管控措施卻為網劇市場帶來了新希望。繼電影《囧媽》網播之後,甄子丹的《肥龍過江》也開啟網絡首映。
  • 國產巔峰科幻小說《三體》最有望成為國產《復仇者聯盟》的電影!
    2015年8月《三體》獲得世界科幻小說最高獎項「雨果獎」,是國產科幻小說的巔峰作品《三體》講的是宇宙的黑暗森林,每個星球的生命都在為追求自己文明的延續而不擇手段,甚至毀滅其他星球,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2013年年底一個叫劉慈欣的作家寫的科幻小說《三體》開始被眾人熟知,酷愛小說的我自然不例外的看了,看過之後被書中天馬行空的想像和複雜的人性所折服,寒毛倒立,看誰都覺得是外星生物。
  • 又一部國產科幻電影即將問世,粉絲:十分期待!
    伴隨著《流浪地球》的上映,可以說國產科幻片終於打破了「0」的存在。就連外國人觀看了這部電影,也都紛紛點讚。雖說《流浪地球》的劇情也存在一定的瑕疵,但是它在我心目中還是完美的。在中國的影視市場,投資科幻電影可能就意味著要面臨承受更大的風險,甚至在成本上也要比其他領域的投入更多。觀現如今,不少的電影公司皆以「流量小生」的打造來獲得更高的產出投入比。於是,不久後,這部經受著全國網友狂噴的科幻片上映了。
  • 電影《流浪地球》引發科幻熱:國產新人小說銷量猛增40倍
    近日,電影《流浪地球》持續熱映,強勢帶動國產科幻小說暢銷,先是《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劉慈欣作品全線熱銷,多個版本的《流浪地球》登上排行榜。讀客文化合伙人程峰表示:「上周只看到大劉作品霸榜,沒想到電影溢出效應這麼強大,國產科幻新人新作銷量更是超過了眾多名家,前所未有,太瘋狂了!」小說《AI迷航》在「如果人工智慧失去控制,世界將會怎樣」這樣一個科幻設定前提之下,為讀者構建了一個機器覺醒的人機共存新世界。
  • 科影融合助力創作 國產科幻電影如何打造下一個爆款?
    「敬畏而感動」……2019年,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後即引發觀影熱潮,叫好又叫座。近日,在2020中國科幻大會上,中國科協科技傳播與影視融合辦公室揭牌,加上今年8月發布的「科幻十條」,一系列舉措,引發行業廣泛熱議和新期待:未來,國產科幻電影將會迎來怎樣的發展?在科影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打造出下一個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