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在位於南京市江北新區的江蘇集萃智能製造技術研究所,記者見到了該公司研發的「與人共融」輕型協作機器人,只見機器人手臂工作時不停地做環繞運動,靈活流暢。「別看這個機器人個頭不大,可是市場應用場景很廣。」研究所產品研發中心總監盧鈺介紹,輕型協作機器人主要應用於餐飲等服務行業以及工業製造業等領域,可以代替人工的重複作業。「比如,有企業定製了『下米線機器人』,它能完成下米線、把米線撈起裝盤、從後廚端出來放到前廳的全流程,不少餐飲企業想體現科技感,通過智能餐飲的展示吸引客流量,同時,機器人代替廚師也可以節約餐飲業的人力成本開支。」此外,輕型協作機器人還可協助醫生做穿刺,成為醫生的好幫手,替代員工搬運重量級貨物,負責產品視覺檢測,提高產品的良品率,還可承擔罐頭的分解包裝等工作,提高生產效率。
機器人靈活轉動的每一個關節裡都有一臺電機在運轉。「原來我們進口一臺電機要六七千元,現在我們自主研發了無刷力矩電機,只要六七百,光這一項成本降低了90%。」盧鈺說,通過自主創新這一國產機器人價格更親民,一套10公斤級別的協作機器人的價格在6到7萬元,預計會很快應用更多生產、生活的場景中去。
哪些應用場景是人類不能做、機器人能做的?盧鈺說,在一些危險的場合,機器人能「挺身而出」。一家鎮江企業定製了「噴塗機器人」,由於在密閉空間作業會產生有毒氣體,以前工人需要穿很厚的防護服,而且手工噴塗容易出現不均勻的問題。企業考慮到產品質量和員工生命安全等因素,啟用了該公司的協作機器人。隨著協作機器人技術的突飛猛進,這類人力所不能長時間從事的工作,今後可能都由機器人上陣。
協作機器人只是該公司自主研發的主打產品之一。該研究所建有江蘇省智慧機器人工程研究中心、江蘇省智慧機器人創新中心(培育)等10多個省市級公共服務平臺,目前承擔各級科技計劃項目共計12項,申請專利或軟體著作權300餘項,新技術和新產品包括協作機器人、穿刺機器人、教育機器人、四足機器人、低速無人清掃車、智能化護理床等。與此同時,研究所以「持股孵化+產業基金+創業導師」模式,集聚智能製造領域高科技企業,培育創新型企業家,持續為製造業轉型升級增添助力。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仇惠棟 顧敏 滕升智 範俊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