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慮》丨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很想告訴所有的人我並不焦慮

2020-12-16 十裡荷塘秋水長

文丨易小星

如果有可能,我真的很想假裝自己不焦慮,然而事實上我正在辦公室度過徹夜難眠的一晚上,只因為明天上午一早就有我的課。如果在家裡睡覺是不可能睡著的,畢竟我家離明天上課的校區有20分鐘的車程,我待在自己家裡就會想到明早上我是不是會睡過頭?我會不會趕不上校車?校車會不會出狀況?我自己開車的話會不會出意外?到了學校我會不會發現自己提錯了要上課用的包?

這樣想下去,我只能掂著包來到即將上課的這個校區,雖然我也不一定能睡好,但是我敢保證說自己不會遲到,畢竟校園裡有早操的鈴聲,省的我總是擔心自己定的10個手機鈴聲統一失效。我就是這樣過的這幾年要上課的日子。你看我的問題是太焦慮了,雖然已經是20多年教齡的老教師了,我依然很焦慮,甚至會比年輕時更嚴重。

著名的職場規劃師莊振林老師說:

我們身處一個容易陷入焦慮的時代,生活中幾乎人人都會焦慮。其實,焦慮源於人類居安思危的本能。這種本能可以推動我們學習和奮鬥,但也會讓我們身心俱疲。如何正確地把焦慮化作實現人生理想的動力,值得每個人深思。

巧了,職業生涯規劃師莊振林也是擁有近二十年從業經驗的培訓師、規劃師,在他看來,職場的焦慮是普遍存在的,最主要的焦慮來源就是職場中的壓力。

很多人會說,壓力就是動力呀,適度的壓力當然是好的,還會激發一個職場中人的優秀的能力展現,但是壓力山大對於職場人來說並不是好事,它會破壞一個人的固定的節奏感和規律感,從而讓當事人陷入惡性循環的漩渦中難以自拔。

我們怎樣才能避免讓自己現在類似的漩渦中無力自拔呢?莊振林老師的這本《不焦慮》通過很多新鮮、有趣的職場打工人的故事,講述了職場人提升與進步路上常見的問題,並且用自己的專業剖析了職場焦慮存在的源頭,提出「緩解職場焦慮的7個方法、8大模塊」,從戰略思維的培養、競爭力的修煉、目標的確立等方面給出切實有用的建議。

莊振林的這些方法,可複製、可操作,已經幫助兩萬餘名學員擺脫職場困境,找到正確的努力方式,在焦慮時代走上職場精進之路。我們應該在這本《不焦慮》中讀懂職場中拼命打拼的我們內心真正的需求,做好整體的專業的職業規劃,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這樣你才能多維度實現自我增值,從而緩解自身壓力。

當我們在生活中、工作中感到某些事情可能失控了,我們就會產生很深的無力感,從而焦慮就產生了。以前的生活中,沒有網絡,大家更容易安靜地按照自己的節奏走,不太容易受到外人的幹擾信息。

現在則不同,網絡會把很多事情放大,比如以前我們最多在父輩說「三十而立」的時候笑一笑,說某某某還不如我呢。這個某某某可以是我們的同學或者同事中最不起眼的那一款,一般父母就會被我們糊弄過去了。

現在則不然,網絡上的李子柒、薇婭、李佳琦、曹原博士、顏寧博士……我相信只要現在的老人們願意,網絡上的信息搜尋是很方便快捷就能搞定的,所以,現在說「三十而立」後面跟著的是一群群的青年才俊、美麗小姐姐,不僅事業值得稱道,還個個顏值爆表。讓人感嘆自己和他們同居一個時代的我們,簡直是太難了,有沒有?

唉,所以,想要對事業有一點點小追求的你,大概就會被海量的信息和身邊的標杆們「壓迫」到不得不焦慮的邊緣了吧!

所以莊振林老師這本書就是一劑很好的藥,對於我們的焦慮狀況來說,是能夠起到一定作用的。我正在按照莊老師梳理出來的思維導圖逐步理清自己的工作狀態情況,期待著這本《不焦慮》真能幫我緩解目前的焦慮狀況,也能在第二天上課踏踏實實地睡上一個好覺,我想對於課堂效果來說會好得多啊。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我媽說我醜,為讓我好好念書,我卻陷入容貌焦慮至今仍在努力擺脫
    如果統計一下,估計數字一定很驚心吧?有多少女人站在鏡子面前,用最苛刻的眼光,對自己從頭挑剔到腳,缺點被一個個放大,從開始不滿到內心崩潰,只需要一雙冷酷的眼,和一個凝視的時間。看過這個片子後,突然很想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關於容貌焦慮,它是怎樣影響到我們的生活?我們又該如何對付這個心中的魔鬼?
  • 寫材料,如何擺脫焦慮?我從這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
    大概是觸底反彈,焦慮慢慢消失了。這時我才回過神來,自己面對焦慮從來都是「被動承受-下沉見底-反彈清醒」的模式,主動權從來不在自己手中,我既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出現,也不知道出現了之後應該怎麼請它走。為了不讓自己今後再經歷這種情緒起伏,我必須正視焦慮,徹底解決它對我的困擾。
  • 心慌胸悶焦慮,感覺整個人要崩潰是怎麼回事?
    是許許多多的遇事不決、隨遇不安、惶恐度日澆築而成的,鏟不倒的一座名叫「焦慮」的大山。然而作為一個成年人,大家真的能夠正確理解自己的焦慮並解決它嗎?恐怕很難,畢竟,我們連崩潰的時候都不是很體面。我回到家的時候,我的朋友頹在沙發裡,瘋狂滑動屏幕,刷著抖音短視頻。我踢了踢她,讓她去洗澡。
  • 《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學會這四個方法,你也能戰勝焦慮
    美國認知心理學家羅伯特·L·萊希在《我焦慮得頭髮都掉了》一書中,深挖焦慮根源,給出克服焦慮頑疾的四種全新方法,掌握以後,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自助解決焦慮。在和焦慮抗爭之前,首先要了解我們所焦慮的這些事,帶來的後果真的如我們想的那麼嚴重嗎?這就要問自己幾個問題了: 大多數人會怎麼想,怎麼做? 大多數人認為怎樣是合理的? 事情進展順利的概率有多大?
  • 一點都不餓,但嘴裡想吃東西,怎麼辦?大概是你焦慮了
    版權聲明:本文首發自瘦龍健康,中國肥胖問題的死磕俠,我已委託「維權騎士」為我的文章進行維權行動。免責聲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醫療建議,只做信息分享,請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血糖過山車引發焦慮精製碳米麵糖和加工食品,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如果你早上吃包子油條,你很可能11點就餓了,反而你不吃,更不容易餓。
  • 孩子拖拉磨蹭是因為焦慮嗎?
    其實孩子在從小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失去了安全感,那麼他就會產生焦慮。隨著孩子年齡逐漸的增長,看起來他的焦慮被掩蓋了,但是內心深處的安全感被破壞後其實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比如你會看到有些人學歷很高,最後卻選擇一份比較普通的拿一份固定工資的工作,這是因為的他內心有些缺乏安全感。
  • 三類動作可以緩解你的焦慮狀況
    在這裡,首先,我會告訴你,當焦慮發生的時候,你應該去做些什麼——「做些什麼」是對的。如果什麼都不做的話,久而久之,你的情緒和感覺可能被壓抑,就像我們在發刊詞裡講過的,忽視焦慮,不是應對焦慮的可取策略。
  • 疫情期間,如果你感到焦慮、恐慌、緊張…可以試試找他們!
    疫情期間,如果你感到焦慮、恐慌、緊張…可以試試找他們!「衛老師,我最近在松江的醫院,我妻子這幾天要生了,不知道會不會順利。我也很想我的女兒。她由老人帶著,每天都要給我打好幾個電話。我感覺我也幫不了她。」原來,電話那頭的張某,是亭林鎮的社區矯正對象,一家人原先打算過完年之後回老家讓妻子待產,沒想到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他們的計劃。妻子臨產前,張某選擇帶她去松江的醫院生產,女兒則由金山家中的老人照顧。
  • 實現成長複利,長期主義的人生不焦慮
    上周六與一位學員面談,他的主業是編輯,副業是寫手,距離第一次諮詢有幾個月,我問他這段時間有什麼變化,他笑容滿面跟我說,沒那麼焦慮了,上次諮詢時老師你當時說的一句話:「別人的評價標準是別人的,你的標準是什麼?」對我觸動很大,這段時間我想了很多,反正寫文這件事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慢慢做就是了,這麼想也就不焦慮了,也更享受寫文的過程。
  • 心理揭秘:人為什麼會產生焦慮情緒?3招讓你把焦慮轉化成動力!
    / 01 /讓你焦慮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對事情的認識心理學研究表明:神經系統區分不出事實與想像,你所有的思慮妄念都會讓你的身體對「大禍已成、不日將至」深信不疑。前段時間,我舅舅給我打電話,原來,我表弟因為高考焦慮到學習不進去,想讓我說說他。跟他一聊,他說他每天看著黑板上的考試倒計時就感覺到恐懼,一想到要高考,要是考不好就對不起自己,對不起爸媽對自己辛苦的付出,自己就會焦慮到夜不能寐。
  • 2020年的最後一個月,我終於不焦慮了
    02我本人的習慣是,越焦慮,就越想去學點東西,因為精進個人技能,本來就是增加競爭力,儘量不被淘汰的最好辦法。今年我在喜馬拉雅上聽了一套名為《馬東的職場B計劃》課程,主講人馬東是米未老闆。我一直說996是不合理,不人性的,因為它幾乎剝奪了一個年輕人所有的業餘時間,讓他無暇享受電影,音樂,運動這些不怎麼花錢就能得到的快樂。如果發展到極致,一個人的生命中只剩下工作,那賺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呢?
  • 白巖松:你之所以焦慮,是因為你知道的太多了
    2020年對所有人來說應該都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因為一場疫情,太多人變得生活拮据,太多人為孩子的學業而頭疼,甚至太多人家庭破碎,但是,這些我都可以完全理解。我唯一不理解的是,因為這場疫情,太多太多二十多歲的年輕人開始覺得生活無望,開始喪失了早已苟延殘喘的鬥志,開始感嘆生不逢時,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 指尖陀螺真的能治療焦慮? 專家:可緩解壓力不治本
    有商家宣稱它可以幫助人釋放壓力、緩解焦慮情緒,並且幫助多動症和自閉症孩子集中注意力。不過,一個小小的玩具真的有這麼神奇的效果嗎?在指上平面轉動的玩具 網友心中解壓利器據了解,指尖陀螺是由一個雙向或多向的對稱體作為主體,在主體中間嵌入一個軸承,整體構成一個可在手指上平面轉動的新型玩具,這種玩具的基本原理類似於傳統陀螺,只是需要利用幾個手指進行把握和撥動才能讓其旋轉。
  • 容易緊張、焦慮的人,試試這個辦法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閉上眼睛想一下,如果每一天,我們所發生的事情都是確定性的,你會感到焦慮嗎?   我想答案肯定是:不會。人人都可能碰到這些事,都會面對生活中各種不確定。很多人都說「想開點就不焦慮了」,但為什麼自己總是想不開?到底應該如何正確應對焦慮?只能束手就擒嗎?   來自專業醫生的分享——濟南遠大精神科李沛英主任醫生教您解決焦慮問題。
  • 70%的父母高度焦慮,孩子到底長成什麼樣我們才能不擔心?
    如果你放眼全國、算一算概率,認清那些不過是鳳毛麟角後,或許你就會減少期待、放平心態。 而讓我越來越好奇的是,有沒有人不焦慮?真正不焦慮的父母都是什麼樣的?是不是學習好、有自驅力的,我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就不會焦慮?
  • 現代人的手淫焦慮——縱慾、懶惰與不勞而獲
    這是單華偉的第一百九十五篇原創文章提示:本文是應讀者要求,為我的《手淫焦慮是一種現代性焦慮:縱慾、唯我以及自由的深淵》一文的所作的通俗改寫版本。如果你已經看過那篇文章,這篇文章就沒有必要看了,如果沒有看過,你可以先看看這篇,文章連結我會放在結尾。
  • 《天空之城》丨 為了階級世襲的教育焦慮
    一個家庭對下一代的投入和焦慮程度其實非常驚人,尤其是在教育方面。這讓我想起周末才開播的新劇《天空之城》。卡司介紹出來的時候,我還沒太關注,但是老戲骨這麼多,還是有保證的。目前還只有兩集,我強烈推薦媽媽以及準媽媽以及還想生娃的人都去看看。因為開頭的焦慮一定不是主旋律,正視家庭面對教育的態度的才是核心。劇情看似魔幻誇張,其實就是我們在面對的現實。
  • 面對死亡焦慮,歐文亞隆這樣說!
    我雖然很早知道這本書,但對驕陽的看法,使我沒有什麼想看的欲望。後來在某個大平臺聽書網下載了《直視驕陽》,開始只是想藉助本書回顧一下青蔥時光。聽了之後,發現書的內容完全不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並覺得這本書光是聽聽不足以深入領悟,必須買來一讀才能滿足自己。於是就有了病房中,我左手扎著輸液管,右手舉著《直視驕陽》大讀特讀的場景。
  • 知識大神吳伯凡:你的焦慮我懂!|每周一本書
    我認為是因為現代人心裡放了太多東西,就像不停的往屋子裡裝東西,如果缺少有序的管理,就覺得滿滿的很亂,就會心裡覺得不舒服,感覺堵,也就是焦慮。為什麼在發達社會抑鬱的人多?是因為大量的刺激使得他們反而變得麻木,失去了對世界的反應能力。基本上每天所有的感覺都可以歸納成四個字:不過如此。當這種感覺一天一天疊加的時候,人的精神就很容易陷入到抑鬱的狀態。我們經常去想假如我有了什麼我就好了,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當你有了什麼的時候,你還是會痛苦,焦慮感可能還會更強烈。
  • 這部國產紀錄片,每天看一集,緩解了我的教育焦慮
    所有人的目標,統一變成了:上好大學、好好工作,掙多多的錢,更好地養育下一代,找好工作,掙更多的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劇場效應」,第一排的人站起來了,第二排必須站起來。你本來不焦慮,被別人帶得焦慮了,全民族進入到一個集體焦慮的狀態,所有人的幸福感都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