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新聞視頻看了讓人揪心:一對老人去繳電話費,因為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跑了10多家營業廳都被拒收現金,繳費沒能成功;一位老人因為不會使用叫車軟體,一連走路4小時都未能打到車;停電了,老人因為找不到手機裡的手電筒,只好摸黑服藥……
對於老年人生活中遇到的這些種種不便,一些人想到的不是如何想辦法幫助解決、化解,而是抱怨老人不肯學習,固守舊習慣、拒絕新事物。網絡上,持這種片面觀點的人還不少,如果長期蔓延下去,老人遇到的不便將越來越多,碰到的困難也會越來越大。
據統計,截至2019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到2.54億人,僅23%會上網,這意味著每4個老人僅有1人會使用網絡。老年人由於身體機能衰退,視力不好,記憶力不強,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比較慢,一時半會不會上網、使用手機,屬於正常現象;年歲已高,認知能力下降,對網絡詐騙信息甄別能力不強,不願 「觸網」者也為數不少。智能社會,對於落在年輕人身後的這些老人,我們一方面要大力幫助老人儘快學習、接受新生事物,跟上時代步伐,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到老年人的實際,出臺一些必要的政策和措施,強制保護這些不會「觸網」者的合法權益。如,營業場所不得拒收現金,網絡訂票留置一定比例的票源用於窗口購票,計程車空駛時不得拒絕老年人現場打車,等等。一個社會、一座城市對待弱者的態度,是衡量這個社會、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尺度。關愛老人,其實就是關愛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變老,都有老去的一天。
孟亞生/文 曹一/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