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虞城:戰疫鬥貧賣「花黃」 木蘭之鄉綻放「花木蘭」

2020-12-17 豫見你我他

「我媽媽是『花木蘭志願者』,我從小就跟著媽媽做好事!」黃子軒說。

聽到這個榮獲「商丘市新時代好少年」稱號的12歲小姑娘這麼說,高峰麗有點小激動。她是河南商丘虞城縣花木蘭志願者協會會長。

「我們協會,清一色的女將。」高峰麗說。「虞城是花木蘭的故鄉,盛產『花木蘭』。」

今年2月,疫情防控吃緊,「花木蘭」們主動請纓,「包」下馬牧集老街值守。48個姐妹排好班,頂風冒雪測體溫、查車輛、發宣傳單。

李倩芝(右)在工廠內和工人一起幹活 王若辰 攝

「花木蘭」們不只是出力。志願者盧君蘭捐出5000多雙一次性手套,侯美英捐給學校60桶消毒液,生產電動車的女老闆丁豔玲,把製造電動車的架子拿來,加上帘子,送到防控點給社區人員遮風擋雨。

2013年成立以來,花木蘭志願者大大小小做過約700件志願服務事項。她們曾幫扶過一位雙目失明、無兒無女的老婆婆,送吃送穿,像親閨女一般。村裡人說,婆婆一輩子享的福,都沒有遇見「花木蘭」這一年多。

志願者許亞卻老說,我們志願者得到的幫助更多。

許亞曾花近千元,給一個貧困戶老爹買助聽器。聽說是給貧困戶買助聽器,店主又退給許亞300元:「這單我不賺你錢,再減你一百,算我一份心意。」

就像一條大河,花木蘭志願者協會吸引和接納著涓涓小溪,流向久旱之地。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駐虞城利民鎮西關村的扶貧女幹部潘虹,曾把嘆息聲留在了離家鄉千裡之外的義烏。

西關村有不少上了年紀或身無長技的貧困戶,增收渠道少。潘虹想到了小商品加工。「像飾品、兒童玩具這類,從工廠拿零件,掙個組裝錢,沒成本,門檻又低,多適合村裡人!」

賈豔梅的剪紙作品 王若辰 攝

潘虹心裡一亮,人就坐上火車到了義烏。她挨家店鋪問,卻碰了一鼻子灰。「人家信不過我們能幹好!」

那就用事實說話。潘虹自費買了一批飾品零件,回到村裡,組織留守老人、家庭婦女一起學組裝。「大頭連上小頭,紅色對著紅色……」潘虹一遍遍「慢動作回放」。

閒坐堂屋的老兩口,抱著娃的年輕媳婦,身有殘疾的貧困戶……先後有100多人參與進來,大家互相幫助,聊著家常加工小商品,在家門口領上了計件工資,平均下來,一天能拿60元。

平時走村入戶,離開時,潘虹經常在車座上看見一瓶醬豆、幾個榆錢饃,或是幾根新摘的嫩黃瓜。

「為扶貧工作哭過,也笑過。」潘虹說。為啥哭?為了貧困戶蒸了饃,還惦記給自己一個。為啥笑?為了貧困戶不僅有饃吃,還加了肉、加了魚咧!

是扶貧幹部,也是女兒、警嫂、媽媽,潘虹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說起家庭,潘虹覺得愧對上小學的兒子,也讓父母操勞太多。記者問,如果你的一天有30個小時,多出的6小時你想幹什麼?潘虹脫口而出:去貧困戶家!

「本想活成小鳥依人,結果活成了大鵬展翅。」李倩芝在朋友圈自白。

她2013年從河北地質大學碩士畢業,回到家鄉虞城做起女老闆——開工廠,做鋼捲尺外貿。

虞城是「中國鋼捲尺城」,鋼捲尺出口量佔全國總量60%以上,遠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李倩芝投身鋼捲尺行業。

起步那年銷售額100萬元,今年預計能達5000萬元,李倩芝帶領著100多位工人,一年一個新臺階。「艱難辛苦沒什麼好說的,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方法總比困難多!」這個30歲出頭的姑娘說。

起初,李倩芝採買原料,組裝成品。但因無法控制零件質量和細節,會流失客戶。「客戶跟我打過一次交道,就再也不願找我,這是最讓我難受的事情。」於是,李倩芝拿出積蓄,建了整條鋼捲尺生產線。

從「什麼都不懂」到「閉著眼就知道每個環節怎麼操作」,李倩芝覺得自己選擇了一條痛苦又充滿成就感的路。「我的長期目標是實現鋼捲尺產業的智能化生產。」李倩芝說,「我希望做行業的領軍者。」

常有人說她是「女強人」,但她並不認同「女」字當頭的評價。「管理工廠、談客戶都是腦力活,又不比誰力氣大,男女性的差距拉平了。」李倩芝說。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大家好,我是紅蘋果,來自花木蘭的故鄉,我的性格像花木蘭一樣豪爽直率,我們的產品也像花木蘭一樣『鐵』。」又一場電商直播開始了。

在微信、火山小視頻、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平臺擁有幾十萬粉絲的電商主播「紅蘋果」,就是虞城縣喬集鄉侯廟村「70後」村民趙東勤。因為直播售賣蘋果大受歡迎,「紅蘋果」反而成了趙東勤的「形象代言人」。

嘗到了直播帶貨的甜頭,趙東勤在網上看到碧桂園在虞城舉辦「電商進農村」培訓班的消息後,三輪車換電動車、公交車加步行,一路輾轉來聽課。

「老師說,要抓住用戶的痛點,找到自己產品的賣點。我記了兩本筆記,筆水都用完了!」趙東勤邊說邊「抖」金句,「天道酬勤,我相信越努力越幸運!」

為完成「家庭作業」,趙東勤堅持每天直播一小時,「直播間」就是自家蘋果地。最近因為進縣城聽課,趙東勤把直播時間放到早上五點多。「早上其實人氣可少了,但聽課更重要,耽誤不得!」

在碧桂園扶貧工作隊幫扶下,現在,趙東勤不僅通過電商銷售自家地裡的蘋果,還高價收購村民的農產品,包括紅薯、粉條,還有應景的自製月餅。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強了農民銷售的主動性,還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趙東勤挺起胸膛笑著說:「我是我們全家人的驕傲!」

「花木蘭凱旋歸鄉後『對鏡貼花黃』,這花黃就是一種剪紙。」賈豔梅說。她是剪紙技藝非遺傳承人。

不同於傳統的窗花、鞋樣,賈豔梅的剪紙藉助於電腦技術和多達十餘層的疊加技法,具有照片般的質感和寫實感。剪景,能表現黃河故道的鶴影翩躚;剪人,能體現肌膚神情的歲月滄桑。

賈豔梅的剪紙作品 王若辰 攝

「賈豔梅的剪紙作品在我們辦公室掛了三年,我聽人說才知道這不是照片,竟然是剪出來的。」一位工作人員說。

賈豔梅創作出「木蘭從軍」「美在商丘」等系列剪紙作品,作品還曾作為國禮,贈予外國政府首腦及外交官。

對於剪紙,賈豔梅有種使命感。剪紙本是尋常百姓家中物,但隨著時代變遷,實用性日益衰微,「農村上了年紀的婦女也十幾年不提剪刀了」。

但賈豔梅想讓剪紙藝術再次「飛入尋常百姓家」。她希望開發「半成品剪紙」,作為一種文創產品,喚起人們的興趣,「尤其是讓年輕人接觸、了解剪紙。」

近年來,賈豔梅長期在商丘特殊學校教聾啞孩子剪紙,既是美學教育,也是傳授技能。「聾啞孩子學剪紙仿佛有天賦,特別專注。」賈豔梅說。

若問這個溫婉的女子有什麼野心,她說,希望把家鄉虞城李老家鄉朱廟村打造成剪紙特色文化村,搭上文化旅遊的快車增收致富。「到時候,剪紙不僅能幫聾啞孩子在社會立足,父老鄉親都能受益。」賈豔梅淺笑盈盈。

在虞城木蘭祠內,盛放著一種植物,葉子綠中見紅,葉片形如劍戟,雌雄同株,似花非花,當地人稱之為「木蘭花」。

在這片古老又生機勃勃的土地上,各行各業,都有「木蘭花」努力綻放。(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王若辰)

(原載於2020年11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15版)

相關焦點

  • 綜藝節目惡搞花木蘭 引木蘭故裡河南虞城民眾不滿
    中新網鄭州7月8日電(韓章雲)「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被編入初中語文教材的北朝民歌《木蘭詩》幾乎是中國內地幾代人耳熟能詳的名篇。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為國殺敵的民族英雄形象,亦被千古傳誦。但近日國內一檔電視綜藝節目中,將花木蘭惡搞成好吃懶做、貪生怕死、花痴犯傻的形象,引起木蘭故裡河南虞城民眾的不滿,直批其庸俗。7月8日,河南商丘媒體《京九晚報》刊文《「賈玲,你欠我們一個道歉」》,直批6月27日上海一檔喜劇真人秀節目《木蘭從軍》劇目歪曲了花木蘭形象。
  • 花木蘭是哪裡人?河南湖北各有爭議,武漢黃陂被譽為「木蘭故裡」
    如安徽亳市有「花木蘭故鄉」的說法,建有花木蘭廟,塑有花木蘭像,還有皇帝詔見花木蘭的地方。河南商丘虞城縣也同樣有「花木蘭鄉」,陝西延安有花木蘭墓,說花木蘭是延安人。武漢黃陂,享有「木蘭故裡」之美譽,難道花木蘭是湖北人?
  • 花木蘭是武川人嗎?
    位於亳州的花木蘭雕像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了花木蘭身上,據我所知,光是亮明旗號,自稱是花木蘭故裡的地區,就有以下13個:河南虞城、安徽亳州、亳州譙城、河南宋州、內蒙古和林格爾、內蒙古包頭、內蒙古涼城、陝西延安、甘肅武威、山東任城、河北完縣、河北新河、湖北黃陂。瞧瞧!基本上囊括了黃河南北、長城內外。除此之外,我還聽到了另外一個版本——花木蘭是內蒙古武川人。
  • 河南伊川「花木蘭」:隔離家中不忘參戰抗疫
    「江山如畫美萬千,忽降災難到人間,冠狀病毒真刁鑽,害得百姓不安全,在家多喝水,不把親戚串,出門戴口罩,避開那聚集人群做好宣傳…… 」近日,隨著一段播放量超過80餘萬的短視頻《抗疫版花木蘭》在社交平臺走紅,河南伊川「抗疫花木蘭」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
  • 豫劇花木蘭從軍 《花木蘭》在肥綻放經典魅力
    6月12日晚,歷經60餘年風雨考驗的豫劇《花木蘭》讓合肥觀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經典的魅力。作為市委宣傳部主辦的第二季合肥市高雅藝術文化惠民活動在6月的首場演出,該劇也為市民送去了夏日的清涼。 老戲迷愛戲心切小觀眾親近傳統文化 當晚7點15分,雖然距離《花木蘭》上演還有一刻鐘,但合肥大劇院歌劇廳已落座七成觀眾。放眼看去,還有不少小觀眾坐在其中。聽到舞臺的升降樂池裡傳來咿咿呀呀的聲音,一些觀眾還好奇地走到臺前,伸著頭往下邊打探,原來是伴奏人員正在調試各種樂器。 19點30分,大幕拉開,豫劇《花木蘭》在眾人期待中正式上演。
  • 【大戲河南】王金環演唱:豫劇《花木蘭》《朝陽溝》
    (豫劇《花木蘭》「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選段)(豫劇《朝陽溝》「俺外甥在部隊給我來信」選段)樂隊老師:板 胡:楊雙憲二 胡:門國強、劉立新 徐德力銅 器:何自修電子琴:張漢林琵 琶:山山笛 子:邵國群「大戲河南」的由來:河南被稱為戲曲之鄉,因為這裡不但擁有古老的華夏文明,還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
  • 花木蘭是花玉蘭嗎?
    春天伊始,在上海植物園裡,我們的市花白玉蘭已經悄然綻放了。白玉蘭盛放每當玉蘭花盛放的時候,上植君站在花下就會想起美麗又勇敢的花木蘭,然後一個問號就會緊接而來,玉蘭是木蘭嗎?那為什麼迪斯尼動畫裡的花木蘭總穿著紫色衣裳?
  • 花木蘭電影預告 花木蘭真人版真實預告
    花木蘭電影預告《花木蘭》電影預告片登上熱搜,劉亦菲的動作戲盡顯颯爽英姿花木蘭這個人物中國人都很了解,其實這個人物在早史書上並無記載,但是我們在初中時就學過《木蘭辭》,「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其實花木蘭這個人物在史書中雖然並未記載,但現在也有人證實,有可能存在這個人物。
  • 木蘭花令·溫馨(竹榭)
    木蘭花令·梅惠波傲雪伴梅枝獨秀。冷月寒風爭豔鬥。冬綻放,暗香來,滿山紅遍花依舊。冰肌玉骨花葉俏。君子豪情含淚笑。木蘭花令·冬夜梅吟子麟悵惘黑雲藏起月。招手蒼天飛亂雪。情不盡,作長歌,酒熱腹中真箇烈。窗下一剪梅體貼。香動千尋花卓絕。
  • 《花木蘭》:似是而非的文化挪用與刻板偏見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裡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huò huò)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雲鬢(bìn),對鏡帖(tiē)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 迪士尼版《花木蘭》在中國水土不服,四大內傷影響觀影效果
    迪士尼版的《花木蘭》在經歷了一系列的延期風波後終於上映了,但這部萬眾矚目、中西合併的大片,似乎並沒有得到預期的結果,雖然有劉亦菲、鞏俐、李連杰等一眾明星加入,但卻難以力挽狂瀾,挽救不了《花木蘭》下滑的票房與口碑。
  • 我一直以為花木蘭是河南人,結果還有出處,同樣獲權威認可
    談及木蘭故裡,版本眾多,而且也引發了金地之間的紛爭,但據權威考證並且能形成共識的則只有商丘虞城和武漢黃坡兩地。最能支撐這種結論的便是當初發行「木蘭從軍」郵票時,國家郵政總局為了支持並鼓勵對木蘭文化的發展,特意選擇在上述兩地首發。而我今天瀏覽要瀏覽的是位於武漢黃坡的木蘭生態旅遊區。
  • 《木蘭詩》中花木蘭回家為何「對鏡貼花黃」,上學時老師不便講明
    與這首詩一樣,初中課本上也有一首咱們耳熟能詳的作品,雖然如今我們不一定能全文背誦,但多數人是終身難忘的,這就是《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樂府民歌就是這麼朗朗上口,因為這首北方民歌咱們記住了那個叫花木蘭的女子。從此一提到這個名字,國人心裡就有這樣一個形象:她英姿颯爽,有擔當、有魄力、有能力、能繡花、能持劍,她是不少女人的偶像,是不少男人的夢中人。
  • 花木蘭電影花木蘭迪士尼真人 花木蘭迪士尼真人預告
    迪士尼真人電影《花木蘭》最新海報和預告片的發布,劉亦菲柔中帶剛的眼神中,為這部電影奠定了基調。那麼美國人眼中的花木蘭為什麼是她?據了解,《花木蘭》的選角導演團隊訪問了五大洲,看了近1000名候選人。因為這個角色需要可靠的武術技能、流利英語的能力,以及最難以形容的要求:明星素質。
  • 中國史上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後來結局如何?並非你想的那樣
    儘管古時候男尊女卑的思想很嚴重,但是在那種環境下,還是有很多巾幗不讓鬚眉的故事,比如破天門陣的穆桂英、平定西北部戰亂的樊梨花、英勇抗擊金兵的女英雄梁紅玉,還有今天我們要說的為父報仇的花木蘭。「木蘭辭」一詩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勇敢的女子形象,花木蘭沒有兄長,所以在國家徵兵時,只穿男裝,代父徵兵,她集孝順、機敏、果敢為一體,是中華兒女學習的榜樣。
  • 劉亦菲攜《花木蘭》來襲,對鏡理花黃的妝容你準備好了嗎?
    《花木蘭》這次是真的來了,迪斯尼帶著他們魔改的《花木蘭》來了…本文涉及劇透,介意者慎點。看之前是百分百之二百的大寫的全身心想看。看完後是內牛滿面的想說導演你能不能對的起神仙姐姐不能??然後是鞏皇飾演的女巫,為了找一個容身之地被逼的做了柔然人的鷹犬。後來莫名其妙被木蘭感動替她當了擋箭牌死了。女巫莫不是欺騙了皇帝的感情?對他又沒實質性的危害,皇帝寧願舉一國之力勞民傷財也不能容下一個女巫而選擇開戰?。木蘭辭裡的可汗有這麼殘暴不仁嗎?甄子丹飾演的統帥,上一秒給木蘭哄出軍營,下一秒就因為身邊其他人的勸告,又把木蘭招回來了。哪家的軍令如此朝令夕改??還有南北朝哪來的福建的土樓??
  • 資料:豫劇《花木蘭》簡介
    花木蘭  趙義庭 .... 賀元帥  吳碧波 .... 花木惠  馬天德 .... 花弧  湯蘭香 .... 花母  劉鳳琴 .... 小花木力  王玉蓮 .... 大花木力  汪如意 .... 地保  張德勳 .... 劉忠  軒耀閣 ....
  • 西方的《花木蘭》不懂東方,從歷史角度深入解讀花木蘭的故事
    藝術雖然難免虛構,但只有從生活中抽象出更高的真實,才會產生藝術的感染力,花木蘭的故事最早出自於北朝樂府詩《木蘭辭》,下面就從「原著」中去解讀這個故事的精華之所在。首先是對於花木蘭故事的演繹有幾個慣用的模式可能並不符合事實。
  • 全球影迷都期待的《花木蘭》,被吐槽像一部日本片?
    ——演員劉亦菲9月7日,劉亦菲在社交平臺髮長文談及出演電影《花木蘭》的歷程,並且曬出團隊合照。她表示「我甚至不敢想像如果我成功了會有多幸福,夢想可以帶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所以珍惜它們」。但遺憾的是,作為今年全球影迷最期待的電影之一,《花木蘭》的口碑似乎並非那麼「成功」。
  • 出自野史,姓氏是杜撰的,為何花木蘭還能成為古代忠孝貞烈典範?
    因為從唐朝開始,木蘭的故事流傳日益廣泛,歷代文學家因為不同的社會氛圍都對其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和延伸。限於篇幅,筆者只對唐、宋、明、三個漢家王朝的木蘭形象略作說明。唐代木蘭文本有韋元甫根據《木蘭辭》仿作的《木蘭歌》。相對於語言樸實的《木蘭辭》,韋元甫的《木蘭歌》則帶些的豪邁的言語。比如最後兩句:「世有臣子心,能如木蘭節,忠孝兩不渝,千古之名焉可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