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是『花木蘭志願者』,我從小就跟著媽媽做好事!」黃子軒說。
聽到這個榮獲「商丘市新時代好少年」稱號的12歲小姑娘這麼說,高峰麗有點小激動。她是河南商丘虞城縣花木蘭志願者協會會長。
「我們協會,清一色的女將。」高峰麗說。「虞城是花木蘭的故鄉,盛產『花木蘭』。」
今年2月,疫情防控吃緊,「花木蘭」們主動請纓,「包」下馬牧集老街值守。48個姐妹排好班,頂風冒雪測體溫、查車輛、發宣傳單。
李倩芝(右)在工廠內和工人一起幹活 王若辰 攝
「花木蘭」們不只是出力。志願者盧君蘭捐出5000多雙一次性手套,侯美英捐給學校60桶消毒液,生產電動車的女老闆丁豔玲,把製造電動車的架子拿來,加上帘子,送到防控點給社區人員遮風擋雨。
2013年成立以來,花木蘭志願者大大小小做過約700件志願服務事項。她們曾幫扶過一位雙目失明、無兒無女的老婆婆,送吃送穿,像親閨女一般。村裡人說,婆婆一輩子享的福,都沒有遇見「花木蘭」這一年多。
志願者許亞卻老說,我們志願者得到的幫助更多。
許亞曾花近千元,給一個貧困戶老爹買助聽器。聽說是給貧困戶買助聽器,店主又退給許亞300元:「這單我不賺你錢,再減你一百,算我一份心意。」
就像一條大河,花木蘭志願者協會吸引和接納著涓涓小溪,流向久旱之地。
「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駐虞城利民鎮西關村的扶貧女幹部潘虹,曾把嘆息聲留在了離家鄉千裡之外的義烏。
西關村有不少上了年紀或身無長技的貧困戶,增收渠道少。潘虹想到了小商品加工。「像飾品、兒童玩具這類,從工廠拿零件,掙個組裝錢,沒成本,門檻又低,多適合村裡人!」
賈豔梅的剪紙作品 王若辰 攝
潘虹心裡一亮,人就坐上火車到了義烏。她挨家店鋪問,卻碰了一鼻子灰。「人家信不過我們能幹好!」
那就用事實說話。潘虹自費買了一批飾品零件,回到村裡,組織留守老人、家庭婦女一起學組裝。「大頭連上小頭,紅色對著紅色……」潘虹一遍遍「慢動作回放」。
閒坐堂屋的老兩口,抱著娃的年輕媳婦,身有殘疾的貧困戶……先後有100多人參與進來,大家互相幫助,聊著家常加工小商品,在家門口領上了計件工資,平均下來,一天能拿60元。
平時走村入戶,離開時,潘虹經常在車座上看見一瓶醬豆、幾個榆錢饃,或是幾根新摘的嫩黃瓜。
「為扶貧工作哭過,也笑過。」潘虹說。為啥哭?為了貧困戶蒸了饃,還惦記給自己一個。為啥笑?為了貧困戶不僅有饃吃,還加了肉、加了魚咧!
是扶貧幹部,也是女兒、警嫂、媽媽,潘虹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說起家庭,潘虹覺得愧對上小學的兒子,也讓父母操勞太多。記者問,如果你的一天有30個小時,多出的6小時你想幹什麼?潘虹脫口而出:去貧困戶家!
「本想活成小鳥依人,結果活成了大鵬展翅。」李倩芝在朋友圈自白。
她2013年從河北地質大學碩士畢業,回到家鄉虞城做起女老闆——開工廠,做鋼捲尺外貿。
虞城是「中國鋼捲尺城」,鋼捲尺出口量佔全國總量60%以上,遠銷70多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李倩芝投身鋼捲尺行業。
起步那年銷售額100萬元,今年預計能達5000萬元,李倩芝帶領著100多位工人,一年一個新臺階。「艱難辛苦沒什麼好說的,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方法總比困難多!」這個30歲出頭的姑娘說。
起初,李倩芝採買原料,組裝成品。但因無法控制零件質量和細節,會流失客戶。「客戶跟我打過一次交道,就再也不願找我,這是最讓我難受的事情。」於是,李倩芝拿出積蓄,建了整條鋼捲尺生產線。
從「什麼都不懂」到「閉著眼就知道每個環節怎麼操作」,李倩芝覺得自己選擇了一條痛苦又充滿成就感的路。「我的長期目標是實現鋼捲尺產業的智能化生產。」李倩芝說,「我希望做行業的領軍者。」
常有人說她是「女強人」,但她並不認同「女」字當頭的評價。「管理工廠、談客戶都是腦力活,又不比誰力氣大,男女性的差距拉平了。」李倩芝說。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大家好,我是紅蘋果,來自花木蘭的故鄉,我的性格像花木蘭一樣豪爽直率,我們的產品也像花木蘭一樣『鐵』。」又一場電商直播開始了。
在微信、火山小視頻、抖音、快手、西瓜視頻等平臺擁有幾十萬粉絲的電商主播「紅蘋果」,就是虞城縣喬集鄉侯廟村「70後」村民趙東勤。因為直播售賣蘋果大受歡迎,「紅蘋果」反而成了趙東勤的「形象代言人」。
嘗到了直播帶貨的甜頭,趙東勤在網上看到碧桂園在虞城舉辦「電商進農村」培訓班的消息後,三輪車換電動車、公交車加步行,一路輾轉來聽課。
「老師說,要抓住用戶的痛點,找到自己產品的賣點。我記了兩本筆記,筆水都用完了!」趙東勤邊說邊「抖」金句,「天道酬勤,我相信越努力越幸運!」
為完成「家庭作業」,趙東勤堅持每天直播一小時,「直播間」就是自家蘋果地。最近因為進縣城聽課,趙東勤把直播時間放到早上五點多。「早上其實人氣可少了,但聽課更重要,耽誤不得!」
在碧桂園扶貧工作隊幫扶下,現在,趙東勤不僅通過電商銷售自家地裡的蘋果,還高價收購村民的農產品,包括紅薯、粉條,還有應景的自製月餅。拓寬了農產品銷售渠道,增強了農民銷售的主動性,還帶動村民增收致富,趙東勤挺起胸膛笑著說:「我是我們全家人的驕傲!」
「花木蘭凱旋歸鄉後『對鏡貼花黃』,這花黃就是一種剪紙。」賈豔梅說。她是剪紙技藝非遺傳承人。
不同於傳統的窗花、鞋樣,賈豔梅的剪紙藉助於電腦技術和多達十餘層的疊加技法,具有照片般的質感和寫實感。剪景,能表現黃河故道的鶴影翩躚;剪人,能體現肌膚神情的歲月滄桑。
賈豔梅的剪紙作品 王若辰 攝
「賈豔梅的剪紙作品在我們辦公室掛了三年,我聽人說才知道這不是照片,竟然是剪出來的。」一位工作人員說。
賈豔梅創作出「木蘭從軍」「美在商丘」等系列剪紙作品,作品還曾作為國禮,贈予外國政府首腦及外交官。
對於剪紙,賈豔梅有種使命感。剪紙本是尋常百姓家中物,但隨著時代變遷,實用性日益衰微,「農村上了年紀的婦女也十幾年不提剪刀了」。
但賈豔梅想讓剪紙藝術再次「飛入尋常百姓家」。她希望開發「半成品剪紙」,作為一種文創產品,喚起人們的興趣,「尤其是讓年輕人接觸、了解剪紙。」
近年來,賈豔梅長期在商丘特殊學校教聾啞孩子剪紙,既是美學教育,也是傳授技能。「聾啞孩子學剪紙仿佛有天賦,特別專注。」賈豔梅說。
若問這個溫婉的女子有什麼野心,她說,希望把家鄉虞城李老家鄉朱廟村打造成剪紙特色文化村,搭上文化旅遊的快車增收致富。「到時候,剪紙不僅能幫聾啞孩子在社會立足,父老鄉親都能受益。」賈豔梅淺笑盈盈。
在虞城木蘭祠內,盛放著一種植物,葉子綠中見紅,葉片形如劍戟,雌雄同株,似花非花,當地人稱之為「木蘭花」。
在這片古老又生機勃勃的土地上,各行各業,都有「木蘭花」努力綻放。(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王若辰)
(原載於2020年11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