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網紅芭樂」和被它改變的村莊

2020-12-17 騰訊網

來源:《鄉村振興進行時》欄目

播出時間:每晚18:30

芭樂,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水果。可是您知道嗎,在2014年以前,市場上的芭樂基本上來自臺灣。如今,福建已經成為芭樂的主產區之一。

在漳州詔安縣的一個沿海漁村院前村,芭樂就是村裡重要的農作物。

「陳曉冬網紅芭樂」項目負責人 陳曉冬:這是我們芭樂當中的「哈根達斯」,最頂級的芭樂,它有一種冰淇淋的口感,最高峰我們一斤可以賣到十四塊錢,統果平均也有九塊多、十塊錢,客戶最高峰需要排隊三十五天才能輪到發貨。

「哈根達斯」

一斤十四元

排隊三十五天才能發貨……

這還是我們常吃的芭樂嗎?

您沒聽錯!而讓這一切變成現實的,是1989年出生的陳曉冬。

陳曉冬告訴我們,原先詔安的芭樂被一斤幾毛錢賤賣,而臺灣的紅心芭樂一斤能賣十塊錢,他就開始思考它們之間的區別在哪裡?並想要改變現狀。經過幾個月的調研和籌備,2017年,陳曉冬從廈門的一家上市公司辭職,和愛人李向鋒一起,回到家鄉詔安,成為了一對新型職業農民。

陳曉冬回鄉後,先幫當地種植戶搞起了電商銷售,但不久後,她發現這治標不治本,為解決傳統水果低質、低產的痛點,她決定改良芭樂的品種。為此,她多方奔走請來了漳州市農業局的專家,反覆試驗和改良品種。

經過兩年的嘗試,2018年,一種不同於市面上99%傳統芭樂的「陳老師芭樂」誕生了。這個品種粉嫩高顏值,且有著非常獨特濃鬱的果香,口感受到了顧客的一致好評。

「陳曉冬網紅芭樂」項目負責人 陳曉冬:當時剛好馬雲提出一個小目標,說水稻畝產1000美金,我在想這個也可以成為我的小目標,我們也要實現畝產1000美金。

陳曉冬知道,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保證品質,還要提高產量。這就需要在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2019年,陳曉冬把目光投向了水肥一體化的滴灌建設。現在,已經有21戶農戶跟著陳曉冬鋪設了滴灌,不僅省力、省水,還改變了村裡祖輩相傳的耕作方式。

「陳曉冬網紅芭樂」項目負責人 陳曉冬:原來是靠天吃飯,現在我們是科學的管理,按需供給,什麼時候需要施肥,不管什麼天我們都可以用。

陳曉冬給我們算了一筆帳,通過科學管理,合作果農的芭樂單株產量在五十斤左右,一畝地可以種植90株芭樂,產量可以達到四千多斤。要實現畝產一千美元的目標,單價定在兩塊錢就夠了。

曾經從事電商行業的陳曉冬深知,要把當地的農產品推出去,一定要依託網際網路。「陳曉冬網紅芭樂」的種植、採摘、包裝,也為本地留守婦女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如今,網紅芭樂項目帶動了周邊10個自然村的鄉親們,一起從事農產品標準化種植和包裝。今年受疫情影響,陳曉冬主動轉外銷為內銷,通過微信下單,無接觸配送,到目前為止芭樂總共銷售了200萬元。

如今「陳老師芭樂」已是淘寶網紅店,她也無償把自己的電商經驗分享給村裡的年輕人。

「陳曉冬網紅芭樂」項目負責人 陳曉冬:我們村實現了「網紅芭樂」,別的村也想要打造出「網紅生蠔、網紅牛奶棗、網紅釋迦」,每一個村都想把這個模式複製回去,我們的電商能不能做得好,關係到跟著我一起做的父老鄉親,所以我必須把它做好。

如今,陳曉冬和她的「芭樂」項目被大家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父老鄉親參與到網紅芭樂項目裡,跟著她一起脫貧致富。陳曉冬帶著情懷、帶著夢想回到家鄉,像她這樣的新農人,不僅改良了新的品種,帶來了新的耕種和銷售方式,更重要的是改變了農民的思維方式,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力。

END

福建臺 何豔娟

圖文編輯 海茵

看都看完了,還不點這裡試試

相關焦點

  • 大學生返鄉種「網紅芭樂」:農村越來越有希望
    李向鋒、陳曉冬夫妻在芭樂種植基地做日常檢查。 龔雯 攝中新網漳州9月2日電 「『網紅芭樂』去年產量30多萬斤,今年預計產量80多萬斤,銷售額900萬元(人民幣,下同)……」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金星鄉院前村的「網紅芭樂」果園裡,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李向鋒、陳曉冬夫妻倆為村民算著收入帳。
  • 紅心芭樂,水果界的高顏值網紅,這麼小清新的水果是真實存在的?
    我撇了撇嘴,有點不信邪的把咬了一口紅心芭樂,確實很脆,口感十分清爽多汁,和其他水果的甜膩口感不同,紅心芭樂更多的是一種清甜味,又清脆又甘甜,隨著不停地咀嚼,紅心芭樂十分獨特的香氣在嘴巴裡慢慢蔓延,舌尖上流淌著甜香,唇齒留香,回味無窮,一口接一口,我很快就把一塊紅心芭樂吃完了,甜香順著食道滑到胃裡,感覺整個人都飄飄然了起來。
  • 走向小康的篳路藍縷之路
    本書作者席秦嶺選擇的樣本極具代表性,它就是國家級貧困縣閬中市內省定貧困村涼水鎮崇山觀村。作為一名記者,作為這個村莊長大的孩子,席秦嶺見證並體悟了它過去的深度貧困,以及在脫貧攻堅的大背景下成功脫貧後村民們的歡欣鼓舞。她用新聞人的敏銳與敏感捕捉到了山鄉巨變下的細微故事,寫出了這個中國六十九萬分之一村莊在時代激流中的激蕩迴響。
  • 食尚巖味:紅心芭樂
    秀山源農業園位於湖坑村內,2018年,農場主從臺灣引進紅心芭樂開始種植,紅心芭樂喜溫怕凍,因此選在空氣流通、無霜霧,並且土層深厚、排灌好、陽光充足的地方建園。紅心芭樂肉汁豐富,味道甜美,幾乎無籽,風味接近於梨和臺灣大青棗之間。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詩意白沙」,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詩意白沙」,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2020-09-13 1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黃牛哞哞叫,農民奔小康
    王俊說,聽到消息,他和妻子孫海霞坐在炕邊久久無語,最後妻子拍板:「養牛!耿書記是出名的黃牛經紀人,咱們跟著他養牛,趁著還年輕,拼一把!」夫妻倆蓋牛舍、購黃牛,第一年就投進去了50萬!鄉親們都震驚了,王俊也紅了眼睛,「這牛一定養成!」可由於缺乏經驗,沒有打疫苗,13頭黃牛全都得了「五號病」,黃牛的舌頭、嘴邊、蹄子全爛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感受小康進程「中國風」
    「小康」以及「大同」,是先輩們憧憬的社會理想,是典型的中國表達。筆者近日跟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一路走來,途經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穿林海,過草原,進農村,真切感受到農業在強起來,農民在富起來,農村在美起來,感受到奔小康進程中的「中國風」「中國範」。  小康實踐更注重鄉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四)黑松驛鎮:萬壽菊盛放迎豐收 村民...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四)黑松驛鎮:萬壽菊盛放迎豐收 村民喜摘「致富花」 2020-10-07 1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江蘇如皋:一個「國字號」明星村的小康密碼
    【本文來源:交匯點 如皋市城北街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說起城北街道平園池村,在如皋市可是遠近聞名,這裡擁有眾多「網紅打卡地」。它在2019年入選「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後,又於近日相繼獲得「全國文明村」「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等稱號,可謂榮譽不斷。
  • 光影見證小康:文昌閣和四望亭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光影記憶。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裡口山:村民樂享「家門口」經濟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裡口山:村民樂享「家門口」經濟 2020-07-26 14: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02)讚一個!聖女果種植「錢」景好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02)讚一個!聖女果有「小金果」「愛情之果」的美稱。它既是蔬菜又是水果,除了含有番茄的所有營養成分之外,其維生素含量比普通番茄高。古浪縣移民區產業辦結合實際,鼓勵引導能人大戶通過流轉溫室大棚,以規模化、市場化的方式,讓日光溫室果蔬走向高端市場。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前些年,陳澤申的兒子、妻子相繼離世,只能和孫子相依為命。為了「轉運」,他曾按照「風水先生」的指點,改了家裡大門的朝向。顯然,這樣的「改變」什麼也改變不了,幸福遙不可及。真正的改變,始於2016年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一路奔波,來到這裡走訪村民,同幹部群眾共商脫貧攻堅大計。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長治上赤峪村的小康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為加快當地經濟發展,改變當地的落後面貌,以國家電網為代表的基礎行業持續加大投入,共同帶領群眾奔向小康之路。從漆黑一片到燈火通明8月5日,一場雷暴大雨過後,54歲的黃崖洞供電所所長趙靈文立即帶領所裡同事檢查供電設備運行情況。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裡口山的「桃花源」
    央廣網威海8月17日消息(記者周堯 劉穎超 山東臺趙國偉 威海臺馮超)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必須有產業支撐。在山東省威海市近郊的裡口山,依託自然環境優勢,王家疃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大力發展以農家樂和採摘園為品牌的特色休閒觀光農業,實現了無數城裡人的「田園夢」,也讓新農村煥發勃勃生機。《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播出《裡口山的「桃花源」》。威海市近郊的裡口山上有座小村莊——王家疃村。這裡三面環山,溪水潺潺,村裡特色的石頭房子古樸雅致,吸引了各地遊客紛至沓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新七十二行】網紅培訓師:樂為網紅做「嫁衣」
    陳荀微微一笑:「等她們都下了直播後,我們還要一起看回放『復盤』,總結需要改進的地方。」  當晚5位做直播的主播,便是陳荀目前帶的「徒弟」。從一個個「小白」,到成為有著成百乃至上千粉絲的主播,這一切,都是陳荀一手操辦的。  「網紅培訓師,如果非要給我的職業一個名稱,這便是當下最流行的叫法。」陳荀說,「這是一個集經紀人、形象設計師、策劃於一體的職業。」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走向幸福生活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道路寬廣,屋舍儼然——玉門鎮紅田園村。我們在房間裡見到了大學畢業正在複習考研的高俊祥,他說:「2005年,我們家和其他村民從臨夏州東鄉縣偏遠山區整體搬遷到這裡,如今已整整15年了。如果沒有移民搬遷,我們不可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
  • 王永利:總臺《走村直播看脫貧》直擊「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火熱圖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7月25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主辦的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脫貧》從江蘇徐州出發,兩輛攜帶5G新媒體移動雲制播系統的大篷車,走進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脫貧村,挖掘鮮活脫貧故事,直擊村容村貌巨變,展現村民如何突破生存發展困境、走向致富之路的歷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任志波:特色養殖奔向「甜蜜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任志波:特色養殖奔向「甜蜜生活」 2020-08-19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昌平仙人洞村:尋味「素食宴」
    自2016年起,仙人洞村「兩委」結合村莊特點,陸續開創素食、民宿兩大產業,同時狠抓人居環境建設。僅用5年時間,仙人洞村躋身成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中國美麗休閒鄉村、首都綠色村莊、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如今,村民過上了物質、文化雙豐收的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