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鄉村振興進行時》欄目
播出時間:每晚18:30
芭樂,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水果。可是您知道嗎,在2014年以前,市場上的芭樂基本上來自臺灣。如今,福建已經成為芭樂的主產區之一。
在漳州詔安縣的一個沿海漁村院前村,芭樂就是村裡重要的農作物。
「陳曉冬網紅芭樂」項目負責人 陳曉冬:這是我們芭樂當中的「哈根達斯」,最頂級的芭樂,它有一種冰淇淋的口感,最高峰我們一斤可以賣到十四塊錢,統果平均也有九塊多、十塊錢,客戶最高峰需要排隊三十五天才能輪到發貨。
「哈根達斯」
一斤十四元
排隊三十五天才能發貨……
這還是我們常吃的芭樂嗎?
您沒聽錯!而讓這一切變成現實的,是1989年出生的陳曉冬。
陳曉冬告訴我們,原先詔安的芭樂被一斤幾毛錢賤賣,而臺灣的紅心芭樂一斤能賣十塊錢,他就開始思考它們之間的區別在哪裡?並想要改變現狀。經過幾個月的調研和籌備,2017年,陳曉冬從廈門的一家上市公司辭職,和愛人李向鋒一起,回到家鄉詔安,成為了一對新型職業農民。
陳曉冬回鄉後,先幫當地種植戶搞起了電商銷售,但不久後,她發現這治標不治本,為解決傳統水果低質、低產的痛點,她決定改良芭樂的品種。為此,她多方奔走請來了漳州市農業局的專家,反覆試驗和改良品種。
經過兩年的嘗試,2018年,一種不同於市面上99%傳統芭樂的「陳老師芭樂」誕生了。這個品種粉嫩高顏值,且有著非常獨特濃鬱的果香,口感受到了顧客的一致好評。
「陳曉冬網紅芭樂」項目負責人 陳曉冬:當時剛好馬雲提出一個小目標,說水稻畝產1000美金,我在想這個也可以成為我的小目標,我們也要實現畝產1000美金。
陳曉冬知道,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保證品質,還要提高產量。這就需要在精細化管理上下功夫。2019年,陳曉冬把目光投向了水肥一體化的滴灌建設。現在,已經有21戶農戶跟著陳曉冬鋪設了滴灌,不僅省力、省水,還改變了村裡祖輩相傳的耕作方式。
「陳曉冬網紅芭樂」項目負責人 陳曉冬:原來是靠天吃飯,現在我們是科學的管理,按需供給,什麼時候需要施肥,不管什麼天我們都可以用。
陳曉冬給我們算了一筆帳,通過科學管理,合作果農的芭樂單株產量在五十斤左右,一畝地可以種植90株芭樂,產量可以達到四千多斤。要實現畝產一千美元的目標,單價定在兩塊錢就夠了。
曾經從事電商行業的陳曉冬深知,要把當地的農產品推出去,一定要依託網際網路。「陳曉冬網紅芭樂」的種植、採摘、包裝,也為本地留守婦女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
如今,網紅芭樂項目帶動了周邊10個自然村的鄉親們,一起從事農產品標準化種植和包裝。今年受疫情影響,陳曉冬主動轉外銷為內銷,通過微信下單,無接觸配送,到目前為止芭樂總共銷售了200萬元。
如今「陳老師芭樂」已是淘寶網紅店,她也無償把自己的電商經驗分享給村裡的年輕人。
「陳曉冬網紅芭樂」項目負責人 陳曉冬:我們村實現了「網紅芭樂」,別的村也想要打造出「網紅生蠔、網紅牛奶棗、網紅釋迦」,每一個村都想把這個模式複製回去,我們的電商能不能做得好,關係到跟著我一起做的父老鄉親,所以我必須把它做好。
如今,陳曉冬和她的「芭樂」項目被大家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父老鄉親參與到網紅芭樂項目裡,跟著她一起脫貧致富。陳曉冬帶著情懷、帶著夢想回到家鄉,像她這樣的新農人,不僅改良了新的品種,帶來了新的耕種和銷售方式,更重要的是改變了農民的思維方式,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動力。
END
福建臺 何豔娟
圖文編輯 海茵
看都看完了,還不點這裡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