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吾誓得佛,普行此願」

2020-12-16 如道居士

吾誓得佛,普行此願①,一切恐懼,為作大安②。

我發誓一定要成佛,所以普遍的實行六度,以便能夠早日成就我成佛之大願。在我修因之時,或是成佛以後,都會始終如一的與一切眾生樂,拔一切眾生苦,消除一切眾生的苦難與恐懼,使芸芸眾生都能獲得最大的安樂。

附記:《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這是告訴世人,生活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中,動蕩不安,苦難重重,有如住在一所被火燒著的屋子裡一樣,一點都不安全。諸佛菩薩遊化世間的目的,就是要幫助芸芸眾生,跳出三界。法藏比丘的心思正與諸佛一樣,他要幫助一切眾生離開「一切恐懼」,同時還要令一切眾生都能生到他將要建立的極樂世界,以便永了生死、永出三界、永享妙樂,此即此段經文所說的「為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恆沙。

假使有百千億萬那麼多的佛,再加上已經果證無生的三乘大聖,如阿羅漢、闢支佛和地上菩薩等等,其數目多到有如恆河之沙。

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③。

如果有人發心一一供養這一切的佛,和這一切的三乘聖眾,那他所得的福報一定是很大;但是若拿來與發堅固不動、不會退卻的菩提心所得的功德一比,那就大大的不如了,簡直是無法比擬的。

附記1:發菩提心,是成佛之正因,將來必定成佛,佛果的功德福報,豈是世間所有的功德福報所能比擬的,所以說「不如求道,堅正不卻」所得的功德。

附記2:《雜華比喻經》中有個「大心沙彌,小果羅漢」的故事,說明發大心的可貴。從前,有個比丘僧,修道已證阿羅漢果。有一天出門行腳,叫小沙彌徒弟,背包袱跟在後面。沙彌在途中,看見許多農夫在田裡耕種很辛苦,忽發大菩提心要度他們成佛,離苦得樂。羅漢有「他心通」,知道沙彌誓度眾生,心生歡喜,便叫沙彌前行,自己背包袱跟在後面。過了一會兒,小沙彌想到修菩薩道度眾生,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眾生又剛強難度,實在不容易,其心便退。羅漢知其心退,便叫小沙彌背包袱,跟在自己的後面。又走了不多久,小沙彌轉念一想,菩薩道雖然難行,但想要成佛,一定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救度一切眾生,不可以怕辛苦。

羅漢知道他這樣想,又令小沙彌前行,自己背包袱跟在後面。如是掉換行走的方式三次,小沙彌感到很莫明其妙。當到達目的地時,小沙彌忍不住問羅漢,為什麼途中一下子叫他背包袱跟在後面,一會又叫他前行不背包袱,到底是什麼緣故?羅漢師父即告訴小沙彌徒弟:「你初見農夫受苦,發心度他們,則你是大心菩薩,我是小果羅漢,故尊重你前行,由我背包袱跟在後面;後來你感到眾生難度而退大心,則你是凡夫,我是羅漢,你應該替我背包袱跟在我後面;後來你又發大心,所以我又叫你前行,我跟在後面。」小沙彌恍然大悟,發菩提心原來如此尊貴,小徒弟可以大過老師父,從此他決定修菩薩行,並堅固其心,不再退轉了。

譬如恆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剎土④。

好比恆河之沙,難以計數,十方諸佛亦復如是之多;而諸佛各有世界,所以諸佛的世界,同樣的也是多到不可計數。

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

像這麼多的佛國剎土,我不僅放光照耀自己的淨土,同時也放光普照諸佛的世界。我在因地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時,便已經這樣的自利利他了。我如此願行合一,精進不懈,故所成就的威德和神通,當然也是神妙無比、難以測量的!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⑤,道場超絕⑥。

我今天要發願:如果我將來成功作佛,我要我所成就的佛,乃是一位超越十方一切諸佛的佛;我所成就的國土,也是超越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的淨土;和凡是生活在我國土的眾生,個個都希奇微妙,與其他佛國的眾生大不相同;以及我所成就的道場,它的殊勝美妙也是超越一切,絕無僅有,獨一無雙的!

國如泥洹⑦,而無等雙⑧。我當愍哀,度脫一切。

我要我所成就的國土,莊嚴清淨,就如大涅槃一樣地具足常、樂、我、淨之不可思議境界,沒有其他佛國可與我的淨土相等,宇宙中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我之所以要建立如此一個嶄新的世界,那完全是出於慈悲的哀愍心,我要度脫一切在六道之中輪迴生死苦不堪言的眾生。

附記:一切眾生,在未超凡入聖以前,一律要在六道之中輪迴,備受眾苦。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在六道之中輪迴的眾生,苦不堪言,茲略述如下:生在地獄道,寒冰猛火,燒煎交加;生在餓鬼道,腹大咽細,時常飢餓;生在畜生道,互相吞食,或被人殺;生在修羅道,貌醜善妒,怨恨心重;生在人道,憂愁煩惱,苦多樂少;生在天道,雖然福大命長,但天福享盡,復須墮落塵寰。由此可見,六道全都是痛苦的境界,然而芸芸眾生,無始以來,即於其中,頭出頭沒,生此死彼,生彼死此,不啻沉溺茫茫苦海,可憐之極!法藏比丘誓要「度脫一切」在六道之中輪迴受苦的芸芸眾生,可見他的慈悲廣大,與佛的「無緣大慈」差不多一樣了!

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穩。

十方世界的眾生,誰想生到我的國土來,他的心必須十分喜悅的願生我國,同時還要以至誠清淨的心來念佛,這樣才能得生我國;至於已生我國的人,自然就會享受到種種無比的妙樂,和得到最大的安穩,永遠再也不會退墮到六道之中了。

附記:這首偈頌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它說往生淨土有兩個基本條件,其一是凡欲往生極樂國的人,一定要衷心歡喜很想往生極樂國;其二是要以至誠清淨的心來念「阿彌陀佛」。什麼是至誠清淨心呢?一句彌陀無別念,就是至誠清淨心。

注釋

①普行此願 普行六度以成就成佛之願。

②為作大安 所作種種,目的是欲一切眾生獲得最大的安樂。

③堅正不卻 堅固不動、不會退卻的意思。

④剎土 即佛土。

⑤其眾奇妙 其土眾生,都很希奇微妙。

⑥道場超絕 指極樂世界的修道場所,超越一切,絕無僅有。

⑦國如泥洹 其國無比莊嚴清淨,有如大涅槃境界。「泥洹」即涅槃。

⑧而無等雙 沒有相等的,而且是舉世無雙的。

#佛經#

相關焦點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示現滅度,拯濟無極」
    附記2:釋迦佛在人間的出生和滅度,那不是真的生滅,他早已證得無生法忍,已無生死,但為了度眾生,無生示生,非滅現滅,所以經中說他「示現滅度」。佛在《大般涅槃經》裡說:「如來法身,久已成佛,久入大涅槃,無有生死。然大涅槃不可思議,能作種種示現,濟度眾生,所謂八相成道,皆為方便示現世間,其實如來是常住法,不變易法。」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⑥,志無所著⑦,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⑧,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⑨。他之所以有如此豐碩的成果,完全是依循世自在王佛「至心精進」的教誨而修行,而且總共用了五大劫的時間,才完成構思他的集十方佛國之美好於一身的絕妙淨土,和世人所不能企及的清淨之行。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為已成佛而取滅度?」
    阿難聽了佛之所說之後,就請問世尊:「法藏菩薩,是已滅度的過去佛?還是尚未成佛?或是當今的現在佛?」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1)。其佛世界,名曰安樂(2)。」世尊回答說:「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娑婆世界的西方,距離這裡有10萬億個佛土。這尊佛的世界,叫做安樂。」附記:梵語須摩提(Sumati),華譯為安樂、安養、或極樂。以事相來說,彼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距此10萬億佛土(一佛土即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諸天教汝來問佛耶」
    就在阿難稟白他之所見、所念和所問後,於是慈悲的世尊就很嘉許的問阿難:「你剛才所說的話,很有智慧和見地,是天人教你,還是你自己想問佛?」阿難立即向佛稟白:「不是諸天教我,而是我自己親眼所見,心有所感,所以才向佛請問的。」佛言:善哉阿難!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又其國土,無須彌山」
    佛神力故,欲見則見。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常和調適。在極樂世界,沒有須彌山、金剛大鐵圍山和一切諸山,也沒有大海、小海、大河、小溪,乃至溝渠、水井、山谷等等;但是靠著佛的威神力,誰想見則見。極樂世界也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趣和八難,也沒有春夏秋冬之四季,氣候不寒不熱,永遠是那麼的涼爽舒適。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所處宮殿,衣服飲食」
    欲界六天的六塵,是自他俱害得有漏之福;極樂世界的六塵,是自他兩利的無漏之福。聰明的人,應追求享受無漏之福,切莫貪圖有漏之福。前者永享妙樂,後者福盡墮落。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③泥洹④之道。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如來定慧,究暢無極」
    如來定慧①,究暢無極②,於一切法,而得自在③。為什麼如來以一餐之力,便能得如是殊勝之色身自在呢?因為如來的禪定和智慧,已經究竟通暢,無有局限,所以能在一切法中,得到最殊勝的大自在。附記:上面三段經文,從表面上看,佛似乎是在讚揚自己福智具足、色身自在、定慧圓滿;其實,佛是以自己作為例子,要世人讚嘆他現在所要介紹的阿彌陀佛,要世人一心皈命阿彌陀佛,將來也就能成就如上面所說的福智具足、色身自在,和定慧圓滿!阿難諦聽④!今為汝說。對曰:唯然,願樂欲聞⑤。「阿難!你要真誠仔細地聽,我現在就為你及大眾詳細的說。」阿難很恭敬地答道:「是的,世尊!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
    阿難,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梵(3)龍神八部(4)大眾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5)莊嚴妙土(6)。《維摩經》更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在在說明,十方佛國淨土,是可以由人的心力和願力去創造、去實現的。隨眾生心之清淨,其國土亦必清淨,同時亦因其願力莊嚴,故其所成就的國土亦必莊嚴。所以,莊嚴佛土,成熟眾生,是一切菩薩修行學佛的兩大目標。附記2:諸佛成佛之後,法身常住常寂光境,原自無為,但是為了大悲心切,勢須攝土度生,以完成大願。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四十八大願之二六至三十」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1),不取正覺。若我成佛,國中的菩薩,如果有人沒有證得金剛不壞之身,和好像那羅延般強大的體力的話,我就不成佛。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2),形色殊特(3),窮微極妙(4),無能稱量(5)。其諸眾生,乃至逮得(6)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⑦者,不取正覺。
  •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56):佛頂神咒出生諸佛,救護行人...
    ,能於十方事善知識,四威儀中供養如意,恆沙如來會中推為大法王子;十方如來行此咒心,能於十方攝受親因,令諸小乘聞秘密藏不生驚怖;十方如來誦此咒心,成無上覺,坐菩提樹,入大涅槃;十方如來傳此咒心,於滅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 星雲大師:解讀「普賢10大願行」,得此修行法門,方得圓滿佛果!
    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之一,是有名的大願王,也稱「普賢薩埵」、「普賢大士」、「普賢如來」、「遍吉士」等,是毗盧遮那佛的脅侍,與金剛薩埵同體,是佛陀的助理,也是法門的護法。普賢的意義,依據《圓覺經》記載之義為「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探玄記》則解釋為「德周法界曰普,智順調善曰賢」。
  • 佛最初度五比丘時這樣說|妙法蓮華經淺釋
    佛03:10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妙法蓮華經淺釋 139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是名轉法輪:佛為這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什麼叫三轉四諦法輪?佛最初度這五比丘時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這叫第一轉。說這是苦,對人是有一種逼迫的性質。
  • 燒香是一種成就法:普眼長者燃香供養得見一切佛,滿一切願
    咒七遍竟,手執香爐而作是言:我某甲供養十方一切佛,一切般若波羅蜜,一切觀世音菩薩,一切諸菩薩,一切金剛藏菩薩,天龍八部護塔護法諸善神等。證我比丘某甲,作佛頂三昧陀羅尼功德,如意成就請求加護。作是語已,則奉請釋迦佛頂像,正當道場中心懸著,則燒八種香供養。」又云:「善男子!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答,祖師極欲人悟一性平等,心外無佛,剿滅佛見而已,豈真增長吾慢,反失平等哉!」  【正文】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於精明中,圓悟精理,得大隨順,其心忽生無量輕安,自言成聖,得大自在,此名因慧獲諸輕清,悟則無咎,非為聖證。
  • 佛教常識:為什麼說阿彌陀佛是十方三世第一的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阿彌陀佛佛佛同源,佛佛同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法身,無有差別。那麼,為什麼說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呢?諸佛在究竟成佛之後,證得清淨法身,同歸毗盧性海。故此,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壽佛,也稱無量光佛。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本是一位大國的國王,後來為了普度眾生而棄位出家,取法名為法藏。法藏比丘發菩提心,願成無上正等正覺,並發願建立一個最為莊嚴圓滿的國土,誓度一切眾生。
  • 流傳2000年的名言,「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什麼意思
    一次在大街上,執金吾(yù)風光威嚴地走過,場面極為壯觀,劉秀大為震撼,並感慨道:「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此話一出,流傳兩千多年,引發了千古共鳴,成為不少亂世梟雄的座右銘。那麼,執金吾是何官,陰麗華又是誰呢?
  • 佛說,各種瘟疫或火災的因緣是什麼?
    佛說,各種瘟疫或火災的因緣是什麼?  其實各種病毒或瘟疫或火災等等災難都與殺生有關。  《佛說灌頂經》中佛陀借維耶離國發生的瘟疫解說了殺生的惡報及種種病苦和災難的因緣。
  •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65):地獄業盡轉生餓鬼,復轉畜生...
    》(1):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註解行印緣起(代序) 16.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2):前言 17.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3):釋經名  18.阿難顛倒惑聲為聞  54.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0):根塵同源縛脫無二,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55.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1):綰巾成結佛示解脫,六解一亡得無生忍  56.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2):佛問大眾入道圓通,六塵方便入三摩地  57.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43):佛問大眾入道圓通,五根方便入三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