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誓得佛,普行此願①,一切恐懼,為作大安②。
我發誓一定要成佛,所以普遍的實行六度,以便能夠早日成就我成佛之大願。在我修因之時,或是成佛以後,都會始終如一的與一切眾生樂,拔一切眾生苦,消除一切眾生的苦難與恐懼,使芸芸眾生都能獲得最大的安樂。
附記:《法華經》云:「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這是告訴世人,生活在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中,動蕩不安,苦難重重,有如住在一所被火燒著的屋子裡一樣,一點都不安全。諸佛菩薩遊化世間的目的,就是要幫助芸芸眾生,跳出三界。法藏比丘的心思正與諸佛一樣,他要幫助一切眾生離開「一切恐懼」,同時還要令一切眾生都能生到他將要建立的極樂世界,以便永了生死、永出三界、永享妙樂,此即此段經文所說的「為作大安」。
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恆沙。
假使有百千億萬那麼多的佛,再加上已經果證無生的三乘大聖,如阿羅漢、闢支佛和地上菩薩等等,其數目多到有如恆河之沙。
供養一切,斯等諸佛,不如求道,堅正不卻③。
如果有人發心一一供養這一切的佛,和這一切的三乘聖眾,那他所得的福報一定是很大;但是若拿來與發堅固不動、不會退卻的菩提心所得的功德一比,那就大大的不如了,簡直是無法比擬的。
附記1:發菩提心,是成佛之正因,將來必定成佛,佛果的功德福報,豈是世間所有的功德福報所能比擬的,所以說「不如求道,堅正不卻」所得的功德。
附記2:《雜華比喻經》中有個「大心沙彌,小果羅漢」的故事,說明發大心的可貴。從前,有個比丘僧,修道已證阿羅漢果。有一天出門行腳,叫小沙彌徒弟,背包袱跟在後面。沙彌在途中,看見許多農夫在田裡耕種很辛苦,忽發大菩提心要度他們成佛,離苦得樂。羅漢有「他心通」,知道沙彌誓度眾生,心生歡喜,便叫沙彌前行,自己背包袱跟在後面。過了一會兒,小沙彌想到修菩薩道度眾生,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眾生又剛強難度,實在不容易,其心便退。羅漢知其心退,便叫小沙彌背包袱,跟在自己的後面。又走了不多久,小沙彌轉念一想,菩薩道雖然難行,但想要成佛,一定要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救度一切眾生,不可以怕辛苦。
羅漢知道他這樣想,又令小沙彌前行,自己背包袱跟在後面。如是掉換行走的方式三次,小沙彌感到很莫明其妙。當到達目的地時,小沙彌忍不住問羅漢,為什麼途中一下子叫他背包袱跟在後面,一會又叫他前行不背包袱,到底是什麼緣故?羅漢師父即告訴小沙彌徒弟:「你初見農夫受苦,發心度他們,則你是大心菩薩,我是小果羅漢,故尊重你前行,由我背包袱跟在後面;後來你感到眾生難度而退大心,則你是凡夫,我是羅漢,你應該替我背包袱跟在我後面;後來你又發大心,所以我又叫你前行,我跟在後面。」小沙彌恍然大悟,發菩提心原來如此尊貴,小徒弟可以大過老師父,從此他決定修菩薩行,並堅固其心,不再退轉了。
譬如恆沙,諸佛世界,復不可計,無數剎土④。
好比恆河之沙,難以計數,十方諸佛亦復如是之多;而諸佛各有世界,所以諸佛的世界,同樣的也是多到不可計數。
光明悉照,遍此諸國。如是精進,威神難量。
像這麼多的佛國剎土,我不僅放光照耀自己的淨土,同時也放光普照諸佛的世界。我在因地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時,便已經這樣的自利利他了。我如此願行合一,精進不懈,故所成就的威德和神通,當然也是神妙無比、難以測量的!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眾奇妙⑤,道場超絕⑥。
我今天要發願:如果我將來成功作佛,我要我所成就的佛,乃是一位超越十方一切諸佛的佛;我所成就的國土,也是超越十方一切諸佛剎土的淨土;和凡是生活在我國土的眾生,個個都希奇微妙,與其他佛國的眾生大不相同;以及我所成就的道場,它的殊勝美妙也是超越一切,絕無僅有,獨一無雙的!
國如泥洹⑦,而無等雙⑧。我當愍哀,度脫一切。
我要我所成就的國土,莊嚴清淨,就如大涅槃一樣地具足常、樂、我、淨之不可思議境界,沒有其他佛國可與我的淨土相等,宇宙中再也找不到第二個。我之所以要建立如此一個嶄新的世界,那完全是出於慈悲的哀愍心,我要度脫一切在六道之中輪迴生死苦不堪言的眾生。
附記:一切眾生,在未超凡入聖以前,一律要在六道之中輪迴,備受眾苦。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在六道之中輪迴的眾生,苦不堪言,茲略述如下:生在地獄道,寒冰猛火,燒煎交加;生在餓鬼道,腹大咽細,時常飢餓;生在畜生道,互相吞食,或被人殺;生在修羅道,貌醜善妒,怨恨心重;生在人道,憂愁煩惱,苦多樂少;生在天道,雖然福大命長,但天福享盡,復須墮落塵寰。由此可見,六道全都是痛苦的境界,然而芸芸眾生,無始以來,即於其中,頭出頭沒,生此死彼,生彼死此,不啻沉溺茫茫苦海,可憐之極!法藏比丘誓要「度脫一切」在六道之中輪迴受苦的芸芸眾生,可見他的慈悲廣大,與佛的「無緣大慈」差不多一樣了!
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至我國,快樂安穩。
十方世界的眾生,誰想生到我的國土來,他的心必須十分喜悅的願生我國,同時還要以至誠清淨的心來念佛,這樣才能得生我國;至於已生我國的人,自然就會享受到種種無比的妙樂,和得到最大的安穩,永遠再也不會退墮到六道之中了。
附記:這首偈頌說得再清楚不過了,它說往生淨土有兩個基本條件,其一是凡欲往生極樂國的人,一定要衷心歡喜很想往生極樂國;其二是要以至誠清淨的心來念「阿彌陀佛」。什麼是至誠清淨心呢?一句彌陀無別念,就是至誠清淨心。
注釋
①普行此願 普行六度以成就成佛之願。
②為作大安 所作種種,目的是欲一切眾生獲得最大的安樂。
③堅正不卻 堅固不動、不會退卻的意思。
④剎土 即佛土。
⑤其眾奇妙 其土眾生,都很希奇微妙。
⑥道場超絕 指極樂世界的修道場所,超越一切,絕無僅有。
⑦國如泥洹 其國無比莊嚴清淨,有如大涅槃境界。「泥洹」即涅槃。
⑧而無等雙 沒有相等的,而且是舉世無雙的。
#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