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

2020-12-22 如道居士

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①,天人之善惡②,國土之粗妙③,應其心願④,悉現與之⑤。

與此同時,世自在王佛即為法藏比丘廣泛的、詳細的宣說210億諸佛剎土的境界,和一切世界中天上人間的人的善與惡、國土的粗與妙等等。為了滿足法藏比丘的心願,佛還以神通之力將所說的諸佛剎土,一一地展現在他的面前,讓他清清楚楚的親眼目睹,有如身歷其境一般。

附記1:釋迦佛在《觀無量壽佛經》裡,向韋提希介紹的全都是諸佛清淨莊嚴的淨土,為什麼世自在王佛向法藏比丘介紹的210億國土中,有淨土也有穢土呢?原因是,韋提希一心一意要往生淨土,所以釋迦佛向她介紹諸佛的淨土,讓她自己去選擇;法藏比丘則不同,他要建立的是一個純淨無穢的國土,所以世自在王佛就顯現有淨有穢的國土給他看,讓他去攝取一切淨土的優點,避開一切穢土的缺點,以便他將來所成就的國土,只有淨而無穢。

附記2:在世自在王佛顯現210億國土的同時,還顯現「天人之善惡,國土之麤妙。」其用意是告訴法藏比丘「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一切苦樂因果莫不皆由各人自己之所造成,若有淨心和善行,就會感得淨妙的國土;相反地,若是穢心與惡行,必然感得粗惡的世界。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娑婆世界的眾生,念念顛倒,故所感一切皆穢,有五濁、三苦、八苦乃至無量諸苦;極樂眾生,心心正念,故所感一切皆淨,有諸樂而無諸苦。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睹見,起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⑥,志無所著⑦,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⑧,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⑨。

在法藏比丘聽了佛為他而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的情況,及承佛神通之力親見諸佛國土之後,隨即依聞而思,依思而修,如是依聞思修三慧,結果起發了無上的速證佛果和莊嚴淨土的殊勝大願。此時的他,心中已沒有煩惱和妄想,正朝著完全沒有執著的境界邁進,雖然如此,世上已經沒有人可以企及他了。

他之所以有如此豐碩的成果,完全是依循世自在王佛「至心精進」的教誨而修行,而且總共用了五大劫的時間,才完成構思他的集十方佛國之美好於一身的絕妙淨土,和世人所不能企及的清淨之行。

附記1:前一段經文說法藏比丘聽了佛為他而說210億諸佛剎土的情況,又親見諸佛淨土,這是「聞慧」;此段經文所說「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其中之「思惟攝取莊嚴佛國」乃是「思慧」,「清淨之行」乃是「修慧」。這是說法藏比丘依聞而思、依思而修,乃依聞思修三慧來成就其佛身和淨土的。

附記2:法藏比丘如何「思惟攝取莊嚴佛國」呢?他將所聞所見到的諸佛剎土,選其「勝」而舍其「劣」,儘量地精挑細選、去蕪存菁,他就是這樣地構思他的集十方佛國之美好於一身的絕妙淨土。

附記3:法藏比丘又如何「清淨之行」呢?經文說他「其心寂靜,志無所著」。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他的心沒有煩惱、妄想和執著。《維摩經》說:「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大乘佛法淨土宗的主要理論根據。法藏比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心中沒有煩惱、妄想、執著,這就是「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後來他終於成就了第一莊嚴清淨的極樂世界,此即證明「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隨其心淨是因,則佛土淨是果,有其因必有其果的。

注釋

①剎土 國土。

②善惡 善與惡。凡是合於理的叫做「善」,乖於理的叫做「惡」。佛教說一個人的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不貪、不瞋、不痴,就是善,反之就是惡。

③國土之粗妙 國土的粗惡或淨妙。這跟眾生的善惡有關,若眾生有善心善行,則所生之土必淨妙;若噁心惡行,則所生之土必粗惡不堪。

④應其心願 滿足他的心願。「應」是滿足的意思。

⑤悉現與之 全部顯現給他親眼目睹。

⑥其心寂靜 「寂」是沒有煩惱,「靜」是沒有妄想,「其心寂靜」是說他的心已經沒有煩惱和妄想了。

⑦志無所著 立志證入無所住著的境界。「無所著」就是心很清淨,沒有絲毫的執著。

⑧具足五劫 這樣的經歷了五劫長的時間。

⑨清淨之行 指不妄想、不分別、不執著的清淨行持。

#佛經#

相關焦點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吾誓得佛,普行此願」
    諸佛菩薩遊化世間的目的,就是要幫助芸芸眾生,跳出三界。法藏比丘的心思正與諸佛一樣,他要幫助一切眾生離開「一切恐懼」,同時還要令一切眾生都能生到他將要建立的極樂世界,以便永了生死、永出三界、永享妙樂,此即此段經文所說的「為作大安」。假令有佛,百千億萬,無量大聖,數如恆沙。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如來定慧,究暢無極」
    附記:上面三段經文,從表面上看,佛似乎是在讚揚自己福智具足、色身自在、定慧圓滿;其實,佛是以自己作為例子,要世人讚嘆他現在所要介紹的阿彌陀佛,要世人一心皈命阿彌陀佛,將來也就能成就如上面所說的福智具足、色身自在,和定慧圓滿!阿難諦聽④!今為汝說。對曰:唯然,願樂欲聞⑤。「阿難!你要真誠仔細地聽,我現在就為你及大眾詳細的說。」阿難很恭敬地答道:「是的,世尊!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示現滅度,拯濟無極」
    用白話來說,就是:如來的法身,早就已經成佛,早就已經入於大涅槃境界,沒有了生死。但是,大涅槃不可思議,能作種種的示現,濟度眾生,正是所謂的八相成道,都是為了方便而示現於世間,其實如來是恆時常住之法,是不變易之法。附記3:佛還在《大涅槃經》裡指出:「若人所言:釋迦佛受父母愛欲所結胎身,為太子,娶妻生子,出家修道成佛等,此為魔說。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為已成佛而取滅度?」
    阿難聽了佛之所說之後,就請問世尊:「法藏菩薩,是已滅度的過去佛?還是尚未成佛?或是當今的現在佛?」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1)。其佛世界,名曰安樂(2)。」世尊回答說:「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娑婆世界的西方,距離這裡有10萬億個佛土。這尊佛的世界,叫做安樂。」附記:梵語須摩提(Sumati),華譯為安樂、安養、或極樂。以事相來說,彼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距此10萬億佛土(一佛土即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又其國土,無須彌山」
    佛神力故,欲見則見。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常和調適。在極樂世界,沒有須彌山、金剛大鐵圍山和一切諸山,也沒有大海、小海、大河、小溪,乃至溝渠、水井、山谷等等;但是靠著佛的威神力,誰想見則見。極樂世界也沒有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趣和八難,也沒有春夏秋冬之四季,氣候不寒不熱,永遠是那麼的涼爽舒適。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諸天教汝來問佛耶」
    就在阿難稟白他之所見、所念和所問後,於是慈悲的世尊就很嘉許的問阿難:「你剛才所說的話,很有智慧和見地,是天人教你,還是你自己想問佛?」阿難立即向佛稟白:「不是諸天教我,而是我自己親眼所見,心有所感,所以才向佛請問的。」佛言:善哉阿難!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所處宮殿,衣服飲食」
    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明月②、真珠,如是諸缽,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極樂眾生所居住的宮殿,和衣服、飲食、華香,以及用來作莊嚴的器物,都好像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地享受一樣,隨心所欲,自然而有。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四十八大願之二六至三十」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2),形色殊特(3),窮微極妙(4),無能稱量(5)。其諸眾生,乃至逮得(6)天眼,有能明了,辨其名數⑦者,不取正覺。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10),諷誦持說(11),而不得辯才智慧(12)者,不取正覺。若我成佛,國中的菩薩,如果有人受持讀誦經法,深入經藏,又如法修行,並為人演說開示,卻不能證得如佛一般之微妙辯才和智慧的話,我就不成佛。
  • 陳義孝:《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
    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法藏比丘的發願和修行,都十分讚嘆地說:「法藏比丘的的確確說了就做、依願起修,使到他所發的48大願一一都得到圓滿成就。他那種深切志求寂滅(大涅槃境界)的意志,實在超出世間所有一切的人。」阿難,法藏比丘,於其佛所,諸天魔梵(3)龍神八部(4)大眾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5)莊嚴妙土(6)。
  •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56):佛頂神咒出生諸佛,救護行人...
    又此咒為諸佛心印,故為諸佛之所護念,因為念不動,魔外就沒有機會作擾亂。又因為諸佛護念,魔外即不能近身。  【注二】 盧舍那如來即是報身佛。  【注三】 華藏世界,即是報身佛土,華藏世界中諸剎種,一一剎種,各有二十層數,一一層數,各有如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佛剎圍繞。
  • 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 (上冊) 二 發願品 之 勝蓮如來剎土莊嚴
    帝釋天、梵天此刻已來到海塵面前,並對他說:『你應給眾王子一人供養一朵寶蓮,其餘蓮花可分諸國王、臣民。』海塵聽從吩咐於是開始給諸人分蓮花,正分之時,夢忽覺矣。   海塵醒後暗自思忖:國王太子想必喜歡輪迴之安樂,騎馬、騎犀牛之屬料想已發下入聲聞乘之願。我能見到諸佛放大光明,應代表我讓南瞻部洲眾生獲三福德之功德。
  • 阿彌陀佛的老師,世自在王佛
    世自在王佛又稱為饒王佛、世間自在佛、樓夷亙羅佛,世自在王佛是阿彌陀佛的老師。世自在王是佛界大能,佛界之王,道力無邊,曾與鴻蒙道人賭鬥,一勝一負一平手,自誇先有造化後有天,我身還在造化前,疑似度過了十八個混沌紀元,後進入永生之門中,和洪荒祖龍,鴻蒙道人與方 寒聯手對抗諸位仙王,身上有卍字、佛字、禪字,實力極強,無法估量。
  • 佛說,各種瘟疫或火災的因緣是什麼?
    佛說,各種瘟疫或火災的因緣是什麼?  其實各種病毒或瘟疫或火災等等災難都與殺生有關。  《佛說灌頂經》中佛陀借維耶離國發生的瘟疫解說了殺生的惡報及種種病苦和災難的因緣。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的功德利益
    文殊師利重白佛言:世尊,一切種智,天人之師,普覆眾生,是大慈父,一音演說,為大法王,唯願世尊,哀愍廣說。  佛便微笑,普告大眾:汝等諦聽,當為汝說。過去世時,有世界名無垢清淨,其土有佛,號普光正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8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其人常於信心檀越,飲酒噉肉,廣行淫穢,因魔力故,攝其前人,不生疑謗,鬼心久入,或食屎尿與酒肉等,一種俱空,破佛律儀,誤入人罪,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味其虛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無限愛生,愛極發狂,便為貪慾,此名定境安順入心,無慧自持,誤入諸欲,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若作聖解,則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說欲為菩提道,化諸白衣,平等行欲。
  • 佛最初度五比丘時這樣說|妙法蓮華經淺釋
    佛03:10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妙法蓮華經淺釋 139是名轉法輪,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羅漢,法僧差別名。是名轉法輪:佛為這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什麼叫三轉四諦法輪?佛最初度這五比丘時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這叫第一轉。說這是苦,對人是有一種逼迫的性質。
  • 佛教常識:為什麼說阿彌陀佛是十方三世第一的光中極尊、佛中之王
    阿彌陀佛佛佛同源,佛佛同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同一法身,無有差別。那麼,為什麼說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呢?諸佛在究竟成佛之後,證得清淨法身,同歸毗盧性海。但諸佛在成佛之前行菩薩道時所發的願和所修的功德是各有不同的。阿彌陀佛在因地時所發的四十八大願最為殊勝無比,所修功德最為深廣無極,所建西方極樂世界最為圓滿無倫。因此,阿彌陀佛是名副其實的佛中之王。下面,非凡就深入介紹一下阿彌陀佛的特別殊勝之處。阿彌陀,是梵語音譯,意為無量。諸無量中,光壽為最。光者,光明遍照,代表圓滿智慧與無窮空間;壽者,萬壽無疆,象徵莊嚴福德與無盡時間。
  • 在佛滅度之後,若有人能講說這部經,他們都是大菩薩所示現的|...
    在佛滅度之後,若有人能講說這部經,他們都是大菩薩所示現17:21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妙法蓮華經淺釋 336法師品第十◎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佛教講堂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