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
——習近平
2020年3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出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鞠鵬/攝
在脫貧攻堅戰中,河北阜平縣駱駝灣村和顧家臺村、甘肅渭源縣元古堆村、湖南鳳凰縣菖蒲塘村、湖南花垣縣十八洞村、河南蘭考縣張莊村、江西井岡山市神山村、安徽金寨縣大灣村、寧夏涇源縣楊嶺村、寧夏永寧縣原隆村、青海格爾木市長江源村、青海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河北張北縣德勝村、山西岢嵐縣趙家窪村和宋家溝村、四川昭覺縣三河村和火普村、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華溪村、江西于都縣潭頭村、內蒙古喀喇沁旗馬鞍山村、河南光山縣東嶽村、雲南騰衝市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陝西柞水縣金米村、寧夏吳忠市弘德村等24個貧困村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都有過硬的措施和辦法,共同的經驗有這麼幾條。
樹立必勝信心
24個村的脫貧,都有一個動員啟發、轉變觀念、增強信心的過程,每個村都有一些由等到動、由懶變勤的奮鬥故事。
有的倡導老區精神,挖掘和宣講老一輩的紅色故事,努力用革命戰爭年代的戰鬥激情喚起村民,鼓勵大家樹立自我發展意識,敢於向貧困宣戰、向小康進軍;
有的組織參觀培訓,幫助村民轉觀念、換腦筋,引導大家不安於現狀、不滿足溫飽,積極用奮鬥改變命運;
有的設立脫貧志氣榜、致富光榮榜,頒發脫貧光榮證和脫貧致富獎,激發奮勇爭先的熱情;
有的狠抓移風易俗,推動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和文明素養提升;
有的實行「群眾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以戶為單位進行量化評比、確定星級,「把當先進還是拖後腿貼到家門上」,營造起奮鬥光榮、互幫互助、你追我趕的濃厚氛圍。
大灣村年近七旬的陳澤申曾當面向總書記拍胸脯說:「不怕年紀大,就怕志氣短,我一定幹出個樣子來。」這幾年他忙著養羊、種天麻、採板慄、進廠務工,每年都比上年增收1萬多元。
十八洞村的龍先蘭,曾向村裡吵著要錢要物,受脫貧攻堅戰的激勵,逐步成長為村裡的養蜂大戶,還帶動12戶貧困群眾一起增收。
現在,24個村的村民中「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政府送小康」的少了,主動想辦法、找門路、抓機遇的多了,大家都為了致富而充實忙碌了起來。
堅持因地制宜
24個村大多數在我國中西部地區,由於自然地貌、資源環境、民族習俗、歷史文化的差異,致貧原因各有不同。在脫貧攻堅中,各村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在因地制宜上做文章。
在陝西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前往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考察脫貧攻堅情況。金米村位於秦嶺深處,曾經是極度貧困村,近年來通過發展木耳、中藥材、旅遊等產業實現了整村脫貧。總書記點讚秦嶺深處小山村「小木耳,大產業」。圖為金米村木耳種植戶在採摘木耳。 陝西省委宣傳部供圖
地處山區的三河村、火普村,以中藥材和特色山貨為主打產品;
地處平原和淺丘的張莊村、菖蒲塘村,大力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種植養殖;
近林靠水的華溪村、馬鞍山村、東嶽村,側重發展林下經濟和特色種植養殖;
水土富含礦物質的十八洞村、潭頭村,重點打造生態農業新增長點;
有紅色文化資源和特色風景民俗的駱駝灣村、顧家臺村、神山村、大灣村,積極發展民宿和農家樂,就地搞旅遊;
確實地處偏遠、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原隆村、班彥村、長江源村、趙家窪村,實行易地搬遷,創建新家園。
這些從實際出發的思路和舉措,形成了各有特色的脫貧模式,走出了務實管用的脫貧路子。
兜牢民生之底
擺脫貧困,最基本的是穩定實現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24個村聚焦這一目標,訂規劃、添措施、補短板,用足用好國家每一項扶持政策,努力使每一筆扶貧資金、每一種扶貧資源都發揮最大效益。
2017年6月2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來到山西省岢嵐縣宋家溝村考察調研,號召鄉親們「同黨中央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3年來,宋家溝村幹部群眾牢記總書記的囑託,脫貧攻堅一步一個腳印:2017年脫貧出列,2018年完成整村全面對標提升,2019年被評為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入選「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實現了總書記祝願的「讓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圖為宋家溝村村民新居。攝於2020年5月。 新華社記者 曹陽/攝
各村普遍改造了基礎設施,加強了基本公共服務,改善了人居環境,消除了危房,解決了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行路難、吃水難等民生問題。
在解決住房安全問題上,宋家溝村等多個村通過疊加使用易地扶貧搬遷、宅基地改革、移民避險解困等政策,對危舊房該改造的就地改造,該搬遷的集中重建,讓村民沒花多少自己的錢就住上了新房。
在解決上學難問題上,多數村對建檔立卡貧困戶學生給予資助,積極勸返適齡輟學孩子,貧困村義務教育保學率和教學質量大大提高,考上大學的越來越多。有的村還採用購買社會服務方式打造託管課堂,有效解決留守兒童校外失管失教和課後督學問題。
在解決看病難問題上,村村都有衛生室和村醫,多數村實行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保障政策,堅持低保政策與扶貧政策有效銜接,對所有低保戶、五保戶應保盡保、分類施保,有病及時治、大病醫藥費大額報銷成為常態。村裡貧困戶因病因殘致貧率一度超過50%的大灣村、潭頭村,也徹底告別了「辛辛苦苦奔小康、一場大病全泡湯」的日子。
元古堆村、華溪村等4個村過去長期缺水,人畜飲水都困難,通過打機井、外來引水等方式實施飲水安全工程,全都吃上了放心水。村民們高興地說:「現在自來水接到家,龍頭一擰水冒著呢,再也不為吃水揪心犯愁了。」
致力產業增收
24個村在各級指導和多方幫扶下,圍繞靠什麼脫貧、在哪裡增收進行充分論證,制定產業規劃,堅持多條腿走路,努力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精」。
2020年1月20日,在元古堆村2019年度企業帶動入股分紅大會上,村民在等待分紅。 新華社發 馬希平/攝
有的依靠科技創新,豐富產品門類,推進提質升級。比如菖蒲塘村,鼓勵技術能人、「土專家」不斷引種試種新品種,成功後帶動村民共同致富;僅村裡成立的「女子嫁接隊」開展技術輸出服務,2019年創收就達889萬元。
有的打造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讓貧困戶更多分享增值收益。比如原隆村、馬鞍山村,利用日照和水土條件種植葡萄,由此帶動建酒莊、搞品鑑、戶外觀光、生態採摘等,產業鏈延伸短短幾年就有模有樣,把葡萄架上的「紫珠珠」變成了老百姓腰包中的「錢串串」。
有的發揮現代農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貧困群眾的組織和帶動作用,強化其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比如張莊村,依託一批產值高、效益好、帶動能力強的現代農業企業發展高效農業,種植的褐蘑菇、白蘑菇遠銷港澳地區和海外。
有的勇於探索「網際網路+」模式,搶抓機遇發展電商。比如東嶽村,建起集多種功能於一體的電商服務體系,形成線下體驗和線上熱銷緊密互動的火熱場景。
有的通過土地流轉,採取「公司+基地+農戶」「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方式,使不少村民成為擁有土地流轉金、務工薪金、效益分紅金的「三金」農民。
有的深入挖掘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創新旅遊形式和內容,使鄉村旅遊有特色玩頭、有文化講頭、有再來念頭。
種種增強自身造血能力的發展模式,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持續的產業支撐,也使這些村經受住疫情帶來的影響,牢牢穩住了脫貧成效。
加強駐村幫扶
駐村幫扶是脫貧攻堅的有力舉措。幾年來,24個村隨處可見駐村扶貧工作隊員操勞奔忙的身影。他們撲下身子、傾情投入,與村裡的黨員、幹部並肩戰鬥,贏得群眾交口稱讚。
2017年1月24日,農曆春節前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冒著四九嚴寒、踏著皚皚白雪來到河北省張北縣德勝村,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與基層幹部群眾一起算扶貧帳、謀脫貧計。總書記的到來,猶如浩蕩春風吹進了德勝村。全村幹部群眾牢記殷殷囑託,以飽滿的激情開展脫貧攻堅戰,3年多時間讓村莊褪去舊貌、換了新顏。圖為技術人員在德勝村無菌育種室內察看馬鈴薯瓶苗長勢。攝於2020年5月。 新華社記者 牟宇/攝
德勝村所在的張北縣過去從沒有過光伏扶貧項目,駐村扶貧工作隊員主動溝通聯絡,推動光伏扶貧電站項目落地,使該村有了持續穩定的收益。
火普村駐村扶貧工作隊積極聯繫中藥企業到村考察,試種金銀花等中草藥,帶動全村貧困群眾脫貧。
張莊村、神山村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員為引導村民辦農家樂、開廠子,反覆耐心上門做工作,還幫助搞規劃設計、申請創業貸款,成了村民的「點金人」。
大灣村黨總支第一書記餘靜駐村扶貧,幾年間風裡來雨裡去,與村裡的男女老少熟悉得像一家人,被譽為貧困戶的「孝順女兒」。
正是因為加強了貧困村的駐村幫扶力量,脫貧攻堅的思路措施得以精準謀劃、群眾活力得以充分激發、上下行動得以有序銜接。
注重黨建引領
24個村在脫貧攻堅中普遍配強「兩委」班子,全面夯實黨組織工作基礎,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村組幹部的組織帶動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有的開辦村民講習所,用鄉親們熟悉的話語宣講扶貧惠民政策,持續加強對村民的思想政治引領。
有的定期舉辦黨日活動,組織黨員承諾踐諾,在帶頭脫貧致富的同時「結對子」幫扶貧困戶。
元古堆村、楊嶺村為提升黨建促脫貧實效,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帶動群眾富在產業鏈上。
駱駝灣村、顧家臺村黨支部把75名無職黨員發動起來,尋找致富門路,參與監督村務,聯繫引導群眾,個個肩上有責任,人人身上有幹勁。
原隆村注重發揮老黨員老幹部作用,組建「和諧大叔」調解組,隨時幫助村民調解矛盾糾紛。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黨支部堅強有力,基層黨建有聲有色,群眾就跟得緊,事情就辦得順,脫貧攻堅就有了硬核底氣。
很多黨員、幹部說,脫貧攻堅是難得的黨性鍛鍊,尤其趕上今年抗擊疫情這道「加試題」和「必答題」,自己的黨性觀念和為民意識大大增強。廣大群眾從黨員、幹部的實幹奉獻中深受感染和鼓舞,紛紛表示要跟著共產黨走,黨叫幹啥就幹啥。現在,這些村申請入黨的年輕人明顯增多,入黨成為最光榮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