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時,騎槍和劍可謂是騎士階級的標配,不過按實際來說,在戰場上,除騎槍外,騎士多用戰錘、戰斧、槍矛等,劍,只是作為最後的應急武器所用。
▲騎士,是歐洲中世紀時期新興的階級,最初是指受過正式軍事訓練的騎兵,後演變為一種榮譽稱號用於表示一個社會階層。
在中世紀騎士的武器庫中,用錘,要比用劍多得多。這是因為在中世紀時,隨著板甲的發展,劍刃再難造成有效傷害,故利用鈍器來攻擊板甲的戰術應運而生。
▲板甲,是將經過塑形的大塊板狀金屬連接製造而成的盔甲,傳統意義上的板甲雛形為14世紀初出現於西歐的鐵胸半身板甲。
板甲對於銳器的傷害有著很強的防護力,但是面對鈍器的攻擊時,會被其以敲砸為主的攻擊方式,直接通過護甲,將力傳遞到人體而造成傷害。故此,在板甲流行的時代,一系列以破甲為目的鈍器形制就此出現,其中最有效,使用最為廣泛的就是錘。
▲面對防護力極強的重甲,我國出現的破甲兵器是鞭鐧類武器,雖不及刀、劍用之廣,但破甲能力只在馬槊等槍矛之下。
中世紀騎士所用的錘,種類繁多,其中最令板甲頭疼的當屬「釘頭錘」。
釘頭錘是頁錘、權杖(Mace)和晨星(Morning star)的統稱,在歐洲鈍擊武器中算是箇中翹楚,可謂是中世紀鼎盛時期最為優秀的武器之一。整體上「頭重腳輕」。因之揮動時會產生強大的殺傷力,在對付身著板甲的敵人時效果極佳,常常一擊之下,破顱碎腦,故得了個「釘頭」的赫赫兇名。
Mace,頁錘,亦有權杖之意,其頭部的攻擊部位是縱向排列的鋼板,使得頭部在攻擊時不易斷裂,且造成的破壞力更大。此類「釘頭錘」廣泛分布在歐洲和歐亞草原,哈薩克汗國的騎士們就曾有使用。
Morning star,晨星,頭部是布滿釘刺的圓球,雖然名字文雅,但使用時,頭部的釘刺足以擊穿鎧甲,刺入身體,比起頁錘更為兇殘,是當之無愧的「釘頭」利器。(頭部釘刺的作用不僅是為增強殺傷力,還有增加壓強的作用,可令砸中板甲後不會彈開或滑開)
▲War Hammer,戰錘,亦被認為是釘頭錘的一種,但實際上並不算是真正的「釘頭錘」。
釘頭錘破甲能力優異,比起劍、矛來說,使用又更加方便和容易,故此,釘頭錘之於中世紀的歐洲,算得上是必備武器,所以才就此衍生出各種各樣的樣式,一直沿用於歐洲戰場。直至一戰時期,Morning Star晨星型釘頭錘仍然是軍隊中的制式裝備之一,是極少數在熱兵器時代還在使用的冷兵器。
▲釘頭錘和我國的骨朵型錘有著明顯差別,更具破甲能力,這要得益於中世紀時歐洲板甲的流行。圖為金代銀骨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