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浩:當代敘事中的家園輓歌——讀林森長篇小說《島》

2020-12-14 騰訊網

長篇小說《島》作者林森

文 / 陳培浩

2007年,賈樟柯導演的電影《三峽好人》公映,這部電影對賈樟柯本人及中國當代電影史都有重要意義。非常重要的一點就在於賈樟柯的電影人文表達從山西小城轉向了變遷中國,並觸目驚心地提出了一個家園何處的問題。「鄉關何處」作為中國古典詩歌一個典型的鄉愁表達提示著原鄉對於中國人的精神意義。但在當代中國,「割不斷的鄉愁,回不去的家鄉」在急劇現代化的進程中被展現為「日益消亡的家鄉」。促使賈樟柯去拍攝這部半紀實半虛構電影的因由是三峽工程產生的大量移民,隨著三峽水位的上漲,很多人曾經的家鄉將永久消失。有人關心三峽消失的風景,有人關心移民的安置去向,賈樟柯關心的是一批人的家園被連根拔起、徹底消失之後,這批移民將如何安置他們的家園記憶。從此之後,他們將成為永遠失去故鄉的人。

那個時候,很多人尚沒有感受到家園消逝的切膚之痛。三峽工程造就的家園消逝畢竟是局部的,可是進入新世紀,遷徙時代的家園之殤以更加普遍性的方式呈現在文學中。2016年,格非出版的《望春風》再次顯示了家園破碎造成的中國當代心靈震顫。《望春風》中,格非同樣觸及了家園的拆遷問題,當趙伯瑜最後回到家鄉時,那裡已經變成一片廢墟,只能靠著某些殘存的老樹辨認曾經的方向。這部作品源于格非「第一次見到兒時生活的鄉村變成一片瓦礫之後所受到的刺激和震撼」「雖說早就知道老家要拆遷,而且我也做好了老家被拆遷的心理準備。但是,第一次見到廢墟後的那種陌生感和撕裂感,還是讓我受不了」。

如果說拆遷在《望春風》中只是一個潛在議題的話,在林森最新的長篇小說《島》中則作為一個當代中國具有相當普遍性的社會議題得到正面直接的表達。在此意義上,《島》具有某種程度上的社會問題小說特徵。當然,小說家介入現實社會議題的方式必然不同於媒體深度報導。專業媒體精於社會縱深的挖掘,但文學寫作則更長於人文反思。林森必然明乎於此,《島》在直面社會問題基礎上賡續了當代家園敘事的人文反思,在見證當代歷史進程的同時,也書寫了一曲變遷中國的家園輓歌。

長篇《島》在兩個方面的表現引發了我的深思。

首先是小說如何介入時代的問題。我們知道文學不能脫離於時代,可是時代是一種全息多維的存在,特別是在全球化網際網路自媒體時代,「當代」其實是一種嚴重的分層存在,由是,誰的當代、什麼樣的當代就成了擺在作家面前的難題。在我看來,在這個本質論受到嚴重質疑的時代,作家依然不應放棄對時代本質的追問。面向時代的寫作始終無法擺脫對典型的思考。高速動車和舉國拆遷哪一個更典型?哪一個才是時代的本質?這不僅考驗作家的文採和想像,更考驗作家的思考力和歷史意識。《島》表現出相當鮮明的直取時代本質的雄心。小說一開始便展現了社會問題小說的寫實性。某種意義上,拆遷建樓是一個普遍的中國當代現象,卻沒有哪一個地方比海南更典型。海南本來就是國家政策和時代商潮共同催生的新生省份和當代熱土,海南房地產業某種程度上堪為當代中國房地產業的典型縮影。小說第一章便展開了拆遷過程中村民的矛盾糾結和多方角力之下村民無可奈何的節節敗退。其筆致細膩,其細節典型,但更重要的還是,典型情節的背後是典型環境。如今很少有人再提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事實上,環境的典型正是因為直擊了時代本質所致。在這一點上,《島》有一種鮮明的批判現實主義立場。

其次是小說基於人文和審美立場展開的當代反思。《島》雖然直面了重大而典型的社會議題,但作者顯然無意從單一的政經視角來切入社會問題,他似更樂意基於人文和審美立場來展開當代性批判。這主要通過守島老人吳志山來展現。《島》是一部由第一人稱敘述展開的雙線敘事作品,以家園被拆遷的「我」來觀察和見證守島老人吳志山的命運滄桑,雙線故事之間具有現實和精神上的關聯。「我」和吳志山最後都成為難逃拆遷大潮的懷舊者。相比之下,「我」想挽留家園,對現實卻帶著無可無不可的頹廢。吳志山則更像「我」二堂哥,展現出更加不可折服的守衛者姿態。

吳志山由於命運坎坷含冤入獄,繼而跑到「鬼島」上尋鬼,希望「鬼」能為他昭示清白。置身於空無一人的荒島,他感受到的並非恐懼、空虛和孤獨,反而打開了一個生命原力與萬物生靈相互應答的世界。在荒島上,人與狗、人與植物、人與環境、人與時間、人與自身之間有著一種完全不同於文明社會的豐富性。小說第四章寫吳志山孤身一人的荒島生活,寫他如何獨自經歷颱風、三條結伴的犬如何先後離他而去,他又如何經受著欲望的炙烤。小說特別寫到吳志山對島上萬物生靈的親近。「某一年,他在島中央的一個斜坡那裡,看到了那株巨大的野菠蘿。這野菠蘿他早就看到了,卻從沒認真地打量過。等他走近,看到這野菠蘿長得飛揚跋扈極其囂張,好像它還能長得更大,好像它有一天,能夠把整個小島覆蓋住。」野菠蘿那種「飛揚跋扈」的生命力隱含著林森對鋼筋森林城市的批判,與資本壟斷、階層分化、技術發達、人情漸淡、千城一面的大量巨型都市裡發展起來的陌生人社會相比,吳志山身上那種生命原力及其存在的荒島世界的萬物應答顯然更具審美性。由此,林森逆轉了「鬼」與「荒」。被排斥在文明世界的小島被世俗視為鬼魂湧動的荒涼之境,但林森則以幽深體貼的筆致恢復了它生機勃勃、生靈蔥蘢的面目。這意味著他秉持著一種對城市現代化的批判眼光,潛在之意是:基於發展主義和城市中心主義理念對「荒」「鬼」的全面驅逐,昭示的無疑是一種人類的盲目自大、資本的冷酷無情和發展主義思維的盲區和黑洞。作者始終強調「鬼」其實是生靈,我們因此不難理解在小說首尾重複出現,作者相當用心動情寫到的尋找鬼火的詩意段落:

有誰見過夜色蒼茫中,從海上漂浮而起的鬼火嗎?鹹濕凜冽的海風之中,它們好像在水面上燃燒,又像要朝你飄過來,當你準備細看,它一閃而逝。

如此看,鬼火是充滿象徵性的,它不是令人望而生畏的幽靈,反而是萬物呼應的生靈。急劇變遷的當代中國如何「向鬼而生」,重新領悟前現代「鬼火」的啟示?這是作者敦促讀者去思考的問題。

《島》是一部在時代表達方面具有相當雄心的作品,它以審美人文立場進行當代性批判,為變遷中國的家園消逝奏一曲輓歌;小說激活了十九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立場,又融入了二十世紀的藝術資源,產生了有意思的現實主義象徵化表現。這些都使《島》成為一部在當代語境中頗具辨析度的優秀長篇。

(本文選自林森所著《島》,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授權發布。)

華文好書選讀

《島》

林森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2020年10月

《島》書寫了兩個悲喜交集的故事。城市的發展,讓有著千年歷史的海邊漁村面臨搬遷,家人驚慌失措,而見慣風雨的「父親」,以其堅韌心志及創世雄心,帶領一家人度過危機;因為一場冤案,他失去自由、名聲、所有親人,他獨自上到一個孤島生活。四十多年的歲月流過,他與小島終於活成了一體……

華文好書

ID:ihaoshu233

相關焦點

  • 林森長篇小說《島》明天首發籤售,No man is an island!
    有誰生而不在島上 長篇小說《島》是「80後」代表作家之一林森的「尋根之作」,2020年10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 《島》首發於《十月·長篇小說》2019年第5期,是一部獨屬於海南島的小說,講述了四處漂泊的浪蕩子、獨居荒島的守島老人和一個不為人知的島上傳奇……
  • 林森新作《島》:當海南島不再失意地遙望著北方
    《島》書封當代文學和海洋文學中的獨特作品梅國雲從整體上介紹了海南文學界情況,當下海南文學界以島為主題的文學作品湧現,是海南本土作家意識整體崛起的表現。邱華棟認為,放在中國當代文學的序列裡來看,林森的長篇小說《島》是很獨特的一部作品,這部小說題材的特異性、海島的孤決性使得作品呈現的空間很大。
  • 長篇小說《島》:離岸寫作的直面與孤絕
    長篇小說《島》 高凱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高凱)當代青年作家林森日前推出長篇小說新作《島》,該作品被此間評論家認為在離岸寫作中完成了可貴的對現實的直面。
  • 80後作家林森新作《島》,被譽為「新南方文學」代表
    80後作家林森的長篇小說新作《島》日前與讀者見面,該作將寫作聚焦於海南島,以及由島這個意象衍生出的關於海洋文明、關於孤獨、關於時移事遷後人的生存狀態的討論,引發了文學界關注。評論家邱華棟認為,放在中國當代文學的序列裡來看,林森的長篇小說《島》是很獨特的一部作品,這部小說題材的特異性、海島的孤決性使得作品呈現的空間很大。
  • 新文學的晨曦 張廣天、韓少功說《落幕的敘事》
    青年作家李曉珞的長篇小說《落幕的敘事》出版已一個多月,引起諸多文藝人士、青年讀者的關心和議論。所謂敘事,作者李曉珞認為就是「某種說法」,說法是帶著價值觀和立場的,時間為說法框限了走向,時間也會抹去各種說法的相對意義。一個新的時代已然來臨,舊的敘事不可能在新的時間裡獲得原先的空間。落幕是一種必然,也是一首輓歌。花無百日紅,花季的色彩在落花的時節只不過由畫工的顏料而延續,如一座墓碑,刻痕中需要一些填充而已。
  • 當代中國的畫卷——讀張平長篇小說《生死守護》
    《生死守護》,這部日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中國文聯副主席張平先生創作的長篇小說,就是以主人公辛一飛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在新時代徵途上,以一條路、一座城、一個市為軸心,表現出一名共產黨人「生死守護」黨員聲譽、職責、使命、初心,和黨的執政根基——人民的上乘佳作。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
  • 劉醒龍的痛感敘事——評劉醒龍長篇小說《天行者》
    從民辦教師到公辦教師,從邊緣到主流,社會身份的剝離與再造,本身就是當代中國社會建構的特別現象。當民辦教師成為與公辦教師相區別、相競爭的「他者」關係時,便歷史性地註定了民辦教師命途多舛的宿命。在社會轉型中,特別是中國的現代性建構,導致城鄉差距增大,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文化上,農民的身份被整體性邊緣化的大環境中。
  • 梁曉陽長篇小說《出塞書》研討會在北流舉行
    的「梁曉陽長篇小說《出塞書》研討會」在北流城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為知名作家、編輯、評論家、媒體記者雲集北流,對《出塞書》這部史詩式巨著進行深入研討。玉林市文聯主席羅世才,北流市領導梁小平、陳小鳳、楊紅參加研討會。羅世才、梁小平、陳小鳳作了講話,對前來參加研討會的全國各地文學名家表示歡迎和感謝。《南方文壇》編輯部主任曾攀主持研討會。
  • 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新視角下之農村題材
    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 作家出版社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7日電 (記者 高凱)由作家出版社主辦的章雲天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研討會暨電視劇《早春原野》啟動儀式日前在京舉辦。著名評論家牛玉秋以綿密形容《故鄉的泥土》的敘事,認為該書在語言上有意識地使用河北的地方語言,其綿密首先就表現在地方性的語言,親切生動,散發著泥土氣息;其次表現在作者對生活的掌握記憶非常細緻,一環接一環;還有人物性格的發展也非常的綿密。
  • 21世紀文學20年:長篇小說的「世界」
    致力於表現「歷史表象中的歷史靈魂」的長篇小說天然地成為時代的投影,它不僅從時代這艘大船的激流勇進中吸取力量,更以自己的創作實踐,有效地參與了新的社會歷史構型的完成和文化史、心靈史的建構。史詩性追求與觀念變革對於史詩性的追求成為二十一世紀長篇小說的重要特徵。史詩甚至成為衡量長篇小說的一個標準。
  • 長篇小說《相思山》賞讀會召開
    12月17日下午,王天明「夢圓2020」文學徵文獲獎長篇小說《相思山》賞讀會在市新華書店舉行。區領導陳金星、唐露堯、方正春、鄧群政出席。2017年9月,湖南省作家協會聯合湖南日報社、湖南省文聯、中南出版傳媒集團,舉辦了「夢圓2020」文學徵文活動。
  • 寂靜中的不平靜——讀長篇小說《寂靜的湖區》有感
    寂靜中的不平靜——讀長篇小說《寂靜的湖區》有感金羊網  作者:左夫  2020-11-02 清醒的洞見,高度的創作自覺,體現出作者於「
  • 以小說筆法為敦煌立傳 葉舟長篇小說《敦煌本紀》研討會在京舉行
    4日上午,葉舟長篇小說《敦煌本紀》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20餘位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就該書出版的意義和價值進行了深入地分析和解讀。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李超《敦煌本紀》:以小說筆法為敦煌立傳本次研討會由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甘肅省文聯、譯林出版社、《芳草》雜誌社聯合舉辦。
  • 劉巖︱雙雪濤的小說與當代中國老工業區的懸疑敘事
    在跨媒介批評的視野中,雙雪濤的小說個性化地凝聚著具有普遍意義的再現方式問題:懸疑敘事為何成為近年講述當代中國老工業區的主要敘事形式? 雙雪濤的小說與當代中國 老工業區的懸疑敘事 ——以《平原上的摩西》為中心 作者 /劉巖 雙雪濤是近年日益為當代文學批評界關注的小說家。
  • 《戰雙帕彌什》夢魘輓歌活動介紹 夢魘輓歌活動怎麼樣
    導 讀 戰雙帕彌什將在近期為玩家們帶來夢魘輓歌的新玩法活動,玩家將可以全服協同作戰一起共同完成,那麼下面就一起來看下戰雙帕彌什夢魘輓歌活動介紹吧
  • 章雲天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書寫燕趙農村風情畫卷
    專家熱議章雲天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書寫燕趙農村風情畫卷近日,河北省作家章雲天創作的長篇小說《故鄉的泥土》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來自省內外的專家學者對該書的寫作特色及出版意義進行了探討但作者並沒有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建構宏大敘事上,而是回歸民間、回到鄉土,回到河北生活的細節來折射歷史和歷史事件。」《文學評論》副編審劉豔說,小說有著鮮明的燕趙地域印記,氤氳著濃濃的泥土氣息。小說中的守根是一個老兵,他回到鄉村,在鄉村裡度過了幾十年的時間。著名評論家王幹認為,作者的寫作視角非常獨特,以老兵的視野寫鄉村生活變遷,很有看點。
  • 2020年中國長篇小說一覽:在堅守創作中奉獻時代
    因此,當我梳理這一年的長篇小說創作時,發現成果依然相當豐碩,中國當代長篇小說創作正日益成熟。重磅力作標識文學高地我們擁有一支龐大的小說家隊伍,每年新出版的長篇小說都有數千部之多。儘管有人詬病不少作品質量不佳,但我更願意樂觀地去看待這一現象。它至少說明,今天人們仍然具有強大的文學情結,當代文學的生命力也在這經久不衰的創作熱潮中得以延續。
  • 當代難民題材電影的敘事策略
    本文是郭依菲基於電影敘事學理論,對難民題材類型影片的敘事策略進行的研究和探討,原文刊發於《傳媒觀察》2019年第11期。新世紀以來,戰爭的硝煙依舊瀰漫在世界的各個角落,並由此帶來嚴重的難民危機。本文選取新世紀以來根據歐洲難民危機為創作背景的電影為研究目標,從電影敘事學角度,分析影片創作中的敘事策略及特徵。
  • 我市作家著的長篇小說《衛城之愛》出版
    茂名網訊 我市作家胡光焱著的長篇小說《衛城之愛》,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該書50章,約25萬字。附中篇小說《情燈紅綠》和短篇小說《籠中人》5萬多字。 《衛城之愛》長篇小說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
  • 重慶珍檔 | 辛亥革命的先驅林森,在北碚題字的故事
    林森像林森是辛亥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忠實的追隨者,也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之一,是一個應該被歷史記住的人。抗戰時期,身為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名為國家元首,實則有職無權。盧作孚認為不妥,將其移做公用事業,建亭閣於公園中,供遊人休憩、觀光之用,故取名「清涼亭」。所以,林森到來後便求其題名。林森問明緣由,欣然命筆題了「清涼亭」三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