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來在球場遇到一位年齡稍大的球友,個頭不大,手握直拍,自認為年齡上就佔優勢,比賽一定能打贏他。但是幾個回合下來,除了依靠反手得幾分外,正手完全被對手封住,結果一敗塗地。休息時請教球友,到底應該怎樣提高水平,他只說了一個簡單的字,你自己去「悟」。
筆者百思不得其解,重新理順了自己的學球歷史,以前經常看一些專業運動員的視頻教學,一心想模仿他們的動作,在桌球文字理論上也不斷探索,但實際應用起來背道而馳。專業運動員綜合訓練方式不同,所具備的心理素質、應變能力絕非業餘選手可以相比較的。但世界冠軍也是由基礎一步一步練成,國乒在澳門已一個多月,也是按照訓練計劃每天進行訓練。諸葛亮兵法上說,學而不練,百步當一。練而用之,一可當百。孔子說,夫民教三年可戰。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業餘選手在訓練時間上如果能保證充足,學而思之,廣採博納,虛心學習,見善而從之,聞過而改之,修身養性之法,學習桌球何嘗不是這樣呢?
桌球的基礎功訓練,從體會球感開始,每天用球拍去顛桌球,觀察桌球落下的位置,隨時移動水平的球拍,這樣練習同時也是對手腕的一個鍛鍊,尤其是直拍球友依靠手腕發力多些。假以時日,能達到很好的控球能力。
桌球臺上的正手攻球練習有幾點基本要求,雙腳的距離稍微大於肩寬,身體保持放鬆和前傾,小臂與大臂呈120度角度。有的球友練球時身體比較僵硬,手臂好像機械一樣固定在肩膀上,整個身體也像一根木樁左右晃動。我們保持身體放鬆,只是與自然狀態的站立稍微緊湊一些,放鬆是指身體的各個關節能活動自如。還有的球友打過一板球後,身體太誇張的向左傾斜,造成還原困難,無法連續的進行下一板練習。雙腳只是在有球偏離了正手位置的時候才去左右輕微移動,基本固定練習情況下,雙腳不需要跳起,上半身保持穩定避免上下左右的晃動,跟跳舞一樣。
練習時,肩胛起到的作用就像一個轉動的軸,有的球友別出心裁在胳膊裡放一個毛巾,或用手按住大臂去揮小臂,這種做法是太過於執著了,練球時全身的運動,不只是小臂。大臂與身體夾的太緊不好,打的太開也不好,大臂離開身體太遠,容易分散身體的力量,還原時也會覺得很吃力。
上面講述了正手練習時身體的正確要求,球拍在準備擊球階段與桌面呈約70度角,由於拍面是傾斜的,如果身體仍然保持正面,擊球時就會覺得很彆扭,所以要向右轉腰。當觀察來球處於高點期開始下降的一刻,揮動球拍迎球,擊打球的中上部,球在球拍的接觸點位於中心點位置,細心的球友會感覺擊打時球在球拍上有一個短暫的停留。斜向揮拍,但不是去蹭球的頂部邊緣造成擊打不充分。垂直充分擊打來球,這樣會不會造成擊球後球拍的上仰?球拍上仰是因為手腕不固定,去翻動手腕了。翻手腕,抬肘這兩種現象是球友中經常看到的。
正手攻球練習擊球的時點問題,球的高點期與球拍上迎有一個時間差,剛好在球要往下掉的時候,揮動的球拍就到了,利用桌球在桌面反彈的力量,充分與球拍力量結合,變成一種合力出去。練習擊打的力量不需要太大,使桌球在一來一回的時候保持恰當的輕盈節奏,仔細體會桌球在桌面上的彈擊聲音,在球板上的撞擊聲音。諸葛兵法上說,夫必勝之術,合變之形,在於機。見機而作,準確把握擊球點,一擊而中,這就是桌球正手攻球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