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6 13:49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章咪佳
浙江恐龍生活場景還原
如果外太空有一個時空聚焦鏡能夠調節到1億年前,白堊紀地球上的浙江,我們一定能夠清楚地看到:那裡氣候溼潤,有大片的湖泊和豐富的裸子植物。
很快,主角進入鏡頭——巨大的江山龍,正在啃地上的花草;吉蘭泰龍正吃完一隻小恐龍,在湖邊散步;小個子竊蛋龍媽媽正在生產,一個蛋已經出來了……
這不完全是幻想。浙江的白堊紀盆地慢慢裸露出來,出露面積約9245平方公裡,佔全省面積9.04%。盆地沉積以湖泊相為主,夾火巖石。盆地中含多類別古生物化石,其中恐龍和恐龍蛋是最豐富的兩種。
由浙江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和浙江自然博物館聯合申報的「浙江省恐龍化石地質遺蹟調查與評價」項目,最近剛剛榮獲2016年國土資源部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
這個項目實施過程中,發現了多種恐龍和恐龍蛋化石,包括之前發現的化石,目前浙江已有包括江山龍在內的11種珍稀恐龍化石,已鑑定出6種為新屬、新種,20種恐龍蛋化石。原生態保存的1窩陸龜蛋化石、晚白堊世翼龍腳印和水鳥腳印遺蹟等化石,均是國內外首次發現。
我們製作了一幅浙江恐龍活動地圖,幫助你儘可能真實地還原一個消失帝國的一角,並邀請了帶領研究的浙江自然博物館的科學家,給大家講講一億年前浙江大地上的真正主人。
浙江恐龍地圖
探測恐龍化石
再先進的儀器也沒用
在恐龍化石資源並不豐富的浙江,找到恐龍和恐龍蛋的化石,有點講究緣分。
「為什麼不用探測器來找恐龍化石?」我聽古生物學家講,現代先進的地質探測儀器,可以給地球做「X」光,看到地面「肚皮」底下的情況。
對恐龍化石挖掘來講,這個問題就外行了。「墓葬埋在地下才幾千年,恐龍化石遠的距今上億年,最近的也有6500萬年,化石與圍巖的物理性質過於接近,哪裡探得到!」浙江自然博物館副館長、恐龍研究專家金幸生說。
也許只有恐龍化石自己想跟人類碰面了,它才風化出來會露出地層被發現。
比如,2007年,在東陽市汽車西站附近,當地村民李永財在自己種的蕎麥地裡,發現一塊骨頭形狀的石頭,他馬上報告給當地博物館。那是暴露出來的一塊晚白堊世早期地層包裹的恐龍背椎骨化石。
等老百姓能夠和白堊紀同款的龐然大物共度「博物館奇妙夜」的時候,已經經過了科學家們漫長的修復過程——很長時間,他們用精細的錘子、鑽子、鑿子等工具,使骨骼一點點從整塊石頭中剝離出來,然後反覆嘗試、比對,搭建復原骨架、缺失的骨骼,最後,才能根據恐龍的形態結構製作、還原出恐龍原本的樣子。
浙江大地上沒有發生過恐龍滅絕
浩劫前它們已經集體遷走了
都是埋在地底下的寶貝,恐龍化石不像古墓。墓葬通常頭尾比較完整地埋在土中;但大多數情況下,恐龍的化石是殘缺不齊,並且四處星散的。
「我的一位同事,是山東諸城人,她的家鄉有個別名就叫龍城。聽她講,上世紀80年代讀小學時,家裡後面的山上,有一條大概深度3米多的山谷裡頭,一堆四散的恐龍骨頭,短一點的有兩三釐米,長的有10釐米。」
金幸生說:「骨頭是很容易碎的,加上恐龍生存的年代距今如此久遠,經過億萬年的風沙、水流的帶動,自然比較容易散開。」
對科學進程來講,這是研究恐龍一個難處。這意味著人類很難還原彼時的浙江,這些恐龍到底經歷了什麼。只能通過骨頭的特徵,判斷出恐龍的種類,了解到恐龍的基本生活習性。但是很難捕捉個體的生活細節。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浙江大地上並沒有發生過恐龍滅絕。根據地層年齡可以判斷,曾經在浙江居住的恐龍,都生活在距今一億年前後。學界尚未發現恐龍滅絕的年代——65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的恐龍化石。所以有可能,一億幾千萬年前,恐龍集體遷徙出浙江。至於為什麼?科學家目前還沒有得出明確結論。
不過,也鮮有一些恐龍化石,在被發現時是比較完整的。
1971年,科學家曾在蒙古發現迅猛龍和原角龍的化石——對,它們是抱在一起喪命的,並共同經過億萬年的風化,完整地展現在現代人面前。
這不是一對好基友,而是為了食物正在打架。它們在打鬥中,可能遭遇了猛烈的沙塵暴,或是沙丘倒塌在它們身上,它倆的生命都定格在了那一刻。
同一窩恐龍蛋
可能來自幾位媽媽
浙江白堊紀盆地地層多紅層沉積,恐龍骨骼和蛋化石也多現於盆地。浙江省內又以天台和東陽兩地化石產地發現最多。
恐龍蛋化石小則幾釐米,大則48釐米,蛋殼有厚的,有薄的,有表面光滑的,有粗糙的,還有花紋狀的,非常豐富。項目所發現的、產自天台盆地的西峽巨型長形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類恐龍蛋。
仔細看一窩恐龍蛋的排列,恐龍爹媽並不是隨便放。包括這種世界之最的西峽型長形恐龍蛋,都呈現出每兩個一組靠近擺,組與組之間又稍微大一點的排列特徵。
金幸生說,一窩恐龍蛋,是不止一個恐龍家庭的,很有可能是幾對夫妻的,孵化也是由大家合力完成。
而且,恐龍在排列蛋的時候,是有空間感的,第一層,兩個兩個排好,再往下排第二層。
「這很可能是一個團隊的恐龍,要佔領一個據點的做法。」金幸生分析說,恐龍有時候也可能像候鳥一樣,第二年回到同一個地方來生產。
根據恐龍蛋通常呈現出來的這種排列特點,1997年,美國科學家李大衛(西洋人,有中文名)據此推斷,母恐龍有可能是雙產道的。
這個學術推斷,後來陸續有學者驗證。
2005年,中國臺灣和日本學者發現了一個懷有身孕的竊蛋龍化石——她的肚子裡,平行地懷著兩個蛋,也都變成了化石。
2010年,金先生徵集到另一個竊蛋龍,它是「正在生產的恐龍」——從腰到尾巴,包括兩條後腿。「我們得到化石的時候,只能看到一個蛋在外面。後來經過我們從圍巖石中剝離化石後發現,這隻恐龍的體內,還有一個蛋。」所以有一種說法推測,可能母恐龍在生產時遭遇不測,生命定格的瞬間,一個蛋被外力擠出來了。
【浙江新聞+】
科普過後,再來認識一下這些充滿歷史感的恐龍化石吧!
1、浙江吉蘭泰龍
發現時間: 1972年
發現地: 金華中戴公社
發現部位:破碎的右脛骨、保存較為完好的後足
吉蘭泰龍腳趾骨
吉蘭泰龍化石
恐龍特點:吉蘭泰龍是暴王龍的家庭成員,牙齒鋒利,估計體長可達8米左右。右脛骨近段骨壁較厚,脛骨翼向外突出,脛骨近端呈三角形;爪大,第一趾的爪特別強大,側扁且強烈彎曲;爪的兩側各有一明顯側溝。吉蘭泰龍還具有肉食恐龍的一些共性特徵:體型很大;頭骨空腔很大,即使頭大卻相對輕巧;頭部多具角、冠一類頭飾;身體健壯,尾巴長,後肢強健,善於奔跑。
2、禮賢江山龍
江山龍復原
發現時間:1977年到1978年
發現地:禮賢公社陳塘變
發現部位:背椎、尾椎、肋骨、左肩胛骨、烏喙骨、恥骨、坐骨及股骨。
禮賢江山龍(背椎)化石
恐龍特點:禮賢江山龍長約20米,是迄今為止浙江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蜥腳類恐龍。這條化石是1977年在該市江山禮賢金交椅地方出土的,發現於晚白堊紀地層,距今約7000萬年。
3、麗水浙江龍
發現時間:2000年3月
發現地:麗水市聯城鎮
發現部位:椎體、腰帶、後肢等化石。
恐龍特點:它們屬於甲龍類,生活在晚白堊世早期,四腳行走,食草性鳥臀類。
4、天台鐮刀龍
發現時間: 2003年-2005年之間挖掘
發現地:天台縣街頭鎮松裡灣
發現部位:椎體、腰帶、後肢、甲板等部位。
鐮刀龍
恐龍特點:屬於獸腳類恐龍。骨骼很奇特,恥骨指向後下方,一般這是鳥類的特徵。不過,現在所發現的鐮刀龍化石都不是很完整,所以專家對它的認識還不是很多。只能推斷,它可能生活在晚白堊世早期,雜食。
5、中國東陽龍
東陽龍生活場景復原
發現時間: 2007年
發現地:東陽市城區
發現部位:含十節後背背椎、六節薦椎、兩節前部尾椎、一對腸骨、一對恥骨、一對坐骨、尾肋和部分肋骨頭碎片,是浙江省發現的保存最好的恐龍化石之一。
東陽龍化石
恐龍特點:東陽龍是大型巨龍形類恐龍,全身長15米,高5米,站在它的骨架標本下,你會頓時覺出自己的渺小。據推算,它們應該生活在晚白堊世早期,距今大約9000萬至1億年前,吃植物為生。
6、天台越龍
發現時間: 1998年11月
發現地:天台某工地
發現部位:頸椎、背椎、尾椎、脈弧、肋骨、肩胛骨、肱骨、尺橈骨、恥骨、坐骨、大腿骨、脛腓骨和趾骨等部位,是浙江省發現的保存最好的恐龍化石之一。
天台越龍化石
恐龍特點:生活在前白堊紀,也就是距今1億年前,很善於奔跑,平時以吃各種植物為生。天台越龍屬於基幹鳥腳類。這是恐龍裡種類最多樣、分布最廣的一類,在全世界每個大陸都有發現。之前亞洲有4處發現過,分別是韓國、蒙古,還有中國的吉林、遼寧。
7、東陽楊巖盾龍
楊巖盾龍
發現時間: 2009年10月
發現地:東陽市南馬鎮楊巖村平嶺崗
發現部位:多塊甲龍甲板、肋骨和肢骨等化石
楊巖盾龍化石
恐龍特點:從頭到尾巴都有鱗甲,大部分區域都像穿山甲的鱗甲那樣鋪在身上,只有腰身上有一段甲板看上去是嵌和在皮膚裡的,從遠處看,像束了一根腰帶,很時髦的樣子。
8、縉雲甲龍
發現時間: 1974年與2008年
發現地: 縉雲壺鎮盆地西部
發現部位:甲龍類的脊椎、甲板、烏喙骨、尺骨和股骨
縉雲甲龍化石
恐龍特點:在工地上被發現,對,就是經常有工友會抱著一隻超級大烏龜在路邊向你招手的那種工地。關於縉雲甲龍的研究還在繼續深入進行。
148722419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