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也被傳染?從甲骨文中記載的瘟疫,聊聊商代人如何防疫?

2020-12-06 以史為鑑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

在上一期的文章《人定勝天:5000年來,中國人與瘟疫的戰鬥史!》中,提到了世界上有史以來記載的最早的瘟疫爆發事件,是中國小屯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所記載的一個案例。本期我們就從商代甲骨文上記載的這次瘟疫,簡單聊聊上古時期古人是如何面對疾病,如何防疫的。

一、甲骨文中的疫病

提到甲骨文,就不能不提著名的「甲骨四堂」,甲骨四堂是指中國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學者:羅振玉(號雪堂)、王國維(號觀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賓(字彥堂)。

著名史學家唐蘭曾評價他們的殷墟卜辭研究「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

而關於殷王得了疑似瘟疫的甲骨就出自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賓,董彥堂1948-1949年出版的著作《小屯殷墟文字乙編》中。

「甲子卜,殻貞:疒役(疫),不彳止(延)?」「貞:疒役(疫),其彳止(延)?」——《小屯殷虛文字乙編》7310

這裡的意思是:巫師在甲子這天行卜,問的是商王武丁是否得了瘟疫,瘟疫會不會擴散?

另外,甲骨中還有「乎比疫,正?」的卜辭,「比」是祭祀的名稱,「正」是有治癒的含義,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商王命令進行比的祭祀儀式,詢問傳染病能否得到控制?

乎比疫,正?——《小屯殷虛文字乙編》3429」

甲骨原文中「疾」字寫作一個「人」字加一個「爿」[pán]字,爿就是床。這個字意思是人躺在床上,人字四周還有代表汗滴的點,意思是病人在床上發熱出汗,無法動彈了。

東漢許慎的著作《說文》裡面解釋道:「疒,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凡疒之屬皆從疒。

在今天的漢語語境中,「疒」已經不是一個字,而是一個偏旁部首,稱之為「病字旁」,在整部新華字典中,和病字旁有關的漢字,大約有915個,其中絕大部分字的含義都是和疾病、身體有症狀相關。

我們再說回商代,商代因為科技不發達,人們對自然的認知有限,不論什麼事情都推到上天、祖先的身上。

於是整個商代的王公大臣,幾乎不論遇到大事小事,就要舉行佔卜,看老天同不同意這樣幹?如果佔卜情況理想,就算是給自己吃顆定心丸。如果佔卜結果不理想,那就乾脆停止。

像疾病這種事情更是日常佔卜的重點,什麼瘟疫、分娩、頭疼這類重大疾病肯定是要佔卜的,而且什麼眼睛疼、耳朵疼、牙疼、腳疼、舌頭疼……殷人都要向上天佔卜,詢問上天這種病能否治療或者是否是什麼事件的預兆。

根據專家的考證,僅僅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列出來了多達三四十種不同的疾病,這些疾病基本上都有詳細的卜辭和解釋。可以看出商代人對於疾病的畏懼。

二、從甲骨文看商人如何治療疾病

其實商代人生了病,絕大部分會認為這是上天或者祖先給予的懲罰,要想病好,那就需要祭祀。

祭祀了上天或者祖先之後病好了,說明病號的懲罰結束了。要是祭祀之後病沒有好,那就說明病人的罪行太大,懲罰還沒有結束,或者是找錯了祭祀的對象。

甲骨文裡記載了商王武丁出現耳鳴現象,武丁認為這是重大事件的預兆,有可能是祖先的提示或者懲罰,於是武丁自己進行佔卜,並多次給祖先獻上幾十乃至上百頭羊作為祭品。

庚戌卜,朕耳鳴,有御於祖庚,羊百有用,五十八有毋用,「弓斤」今日。——《合集》22099

朕、餘是商王武丁自己的稱謂。他出現耳鳴的病症後懷疑是祖先的原因,於是他自己與先王先妣通過佔卜來進行溝通,最後通過殺牲祭祀進行自御。

除了祭祀,商代人生病了還是有一部分現代看起來稍微靠譜一點的辦法的。

比如:吃棗!

這裡的吃棗,可不是如今網上說的「吃棗藥丸」,而是字面意義上的吃個棗。

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用棗來驅鬼祛病的記載:

戌卜,賓貞: [有]夢,王秉棗。(《合集》17444)甲戌卜,[賓]貞:有夢,[王]秉棗,□在仲□宗,不□唯禍。八月。(《合集》17445)

裡面提到了在做噩夢,或者是懷疑有鬼作祟得病,建議吃大棗來驅鬼祛病。

大家可能會笑,吃大棗算什麼靠譜的治病方法呢?其實大棗可以驅鬼祛病一說一直到明清時期,都是主流的觀點,甚至在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都有記載。

《本草綱目·果部》「大棗」條引《岣嶁神書》有「咒棗治瘧」一條,云:「執棗一枚,咒曰:『吾有棗一枚,一心歸大道,優他或優降。』或劈火燒之。念七遍,吹棗上,與病人食之,即愈。」

1974年,在河北省藁城縣臺西村一個商代中期遺址中出土了用陶罐分裝的桃仁、桃核、櫻桃仁、鬱李仁和棗核等,根據專家研究,這些都是為藥用,這也是當時棗等植物果實可入藥的例證。和甲骨文記載完美貼合。

再比如:針砭!

針砭這個詞如今基本上都用於「針砭時事」,其實在古代,針和砭都是一種治療手段,都是指刺破皮膚的一種治療方法。

在商王武丁時期的甲骨卜辭中有這樣一段:

其殷。口口殷。《合集》17979

如果僅僅從現代字面意義上來看,這就三個字,相信許多人都一頭霧水,這說的是啥?

但是甲骨文中的「殷」字,著名甲骨學者胡厚宣認為「是一個手拿著一根尖銳的工具,扎向一個腹部鼓起有疾病的人。

上面這個卜辭就是商代一個用針刺、針砭治病的記載。大家看下圖就明白了,箭頭處就是一個尖銳的工具,可能是原始的青銅針,或者是石頭製成的砭。

在河北省藁城縣臺西村商代遺址中除了出土中藥材,還出土了三件長約20釐米,形似鐮刀的石頭製成的砭鐮,其中一件,被發現於墓主的左下方二層臺上陪葬著的一隻黑色朱彩、帶蓋扁長方體漆盒內。

說文中解釋「砭」字就是「砭石如玉,可以為針。」

用的時候可切破癰膿,排除淤血。可以說是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外科手術刀,如今館藏於河北博物館。

再比如:火灸

在甲骨文中,還有對待病人使用火灸的描述。

丁卯卜, 爭貞, 有「疒術」龍。貞, 「疒術」不其龍。 《丙)29 5

「疒術」(上疒下術)字在甲骨文裡右邊是爿」[pán]字, 左邊是一個人躺在床(爿)上, 人下小點點是火星灰燼, 甲骨大師胡厚宣認為這就是以火艾施灸治病。

《周禮》中也有「灸諸牆,以眡其橈之均也。」的記載。

當然,在商代,無論是祭祀上天,還是針砭、針灸,這基本上都是王公貴族才會享用到的醫療手段,至於普通人生病了,還是吃個棗吧……

疫情兇猛,請各位讀者保重身體啊!

文/以史為鑑

圖/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 溫少峰,袁庭棟

《試論殷人對於疾病及其治療的認知》 張杰

《「以髒補髒」及相關問題》陳家寧

相關焦點

  • 1920年的湖南瘟疫,一人傳染全家斃命,夏天自動消失
    在世界歷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次瘟疫,其中,有些瘟疫對人類後代影響巨大。其實,導致瘟疫產生的一般都是環境因素,基本都是由於自然災害加上衛生條件過差引起的。今天,小編就來介紹一下,1920年發生在湖南地區的「春瘟疫」。
  • 中國古人是如何應對瘟疫的
    河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王立群在《歷史視角看瘟疫》課程中,講述了中國古人是如何應對瘟疫的。  中國古代最早發生的傳染性瘟疫是在什麼時候,我們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也就是殷墟的甲骨文中,已經有了「蟲」「蠱」「瘧疾」「疾年」這些文字的記載。特別是「癘」這個字,在中國古代文字中就是瘟疫的意思。
  • 看圖防疫——瘟疫下復興的日本民俗文化
    那麼,要如何去消除人們這樣的不安,做到冷靜應對呢?在新冠病毒肆虐日本時,有個神獸名氣大增。傳說這個叫「阿麻比耶」的神獸通體發光,日本弘化3年(公元1846年)出現在肥後國(今熊本縣)海上。據傳,它對官員說:「我是住在海裡的阿麻比耶,從今往後的6年將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 艾燻到底能不能抵抗瘟疫?歷史證明:有艾的地方,傳染機率會小
    在歐洲歷史上導致超過百萬甚至千萬人死亡的各種瘟疫(包括流感等)大流行,為什麼在古代的中國沒出現過?這裡面的因素很多,艾葉或居功至偉。 艾葉煙燻預防瘟疫,從古代起就有著廣泛的應用—— 如:東晉著名的醫藥學家葛洪在他的《肘後備急方》中就介紹了用艾葉煙燻消毒預防瘟疫傳染的方法:在瘟疫流行時「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令不相染」,而且認為用這種方法預防疫病傳染,效果「極佳」 。
  • 瘟疫在我國幾千年的發生規律,都在這10分鐘的視頻裡了
    瘟疫,從古至今都不是單純的醫學問題,而是關係到國家政令、醫事制度、法律規範、公共衛生、民眾信仰等方方面面的社會問題。 中國很早就著手於防疫系統的建設。周朝建立伊始,在基層行政區設立了巫醫,備有草藥,用於防疫。北魏永平3年,宣武帝置醫館,疫情發生時官吏驅疫工作需要落實到每家每戶。
  • 送「瘟神」:史上有哪些橫行於世的傳染病,古人又是如何防疫的?
    瘟疫,一般指由病毒引起的,能夠在人群中普遍流行的,且致人於死命的強烈傳染性疾病。縱觀歷史,與血吸蟲病的抗爭,也僅是祖先們與瘟疫鬥爭的一個縮影罷了。在歷史上,還有哪些比血吸蟲病更可怕的「瘟神」?古人們又是如何與它們鬥爭到底的呢?
  • 遊戲首班車:淺談一夜爆紅的《瘟疫公司》與其背後預防傳染的意義
    作為一款以使傳染疾病為主要玩法的策略遊戲,由英國獨立遊戲工作室Ndemic Creations開發的《瘟疫公司》在最近的表現可以用一夜爆紅來形容,根據App Annie公布的數據顯示,這款遊戲已經在中國IOS遊戲付費排行榜上牢牢地佔據住了第一名的位置,而就連這款作品的Steam版本在近幾天的同時在線人數也刷新了近一年多來的峰值紀錄,今天就讓我們主要來聊聊這款遊戲
  • 中國古代怎樣防疫?這些文物透露了老祖宗的大智慧……
    文/陳昀(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副研究館員)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抗疫尚且不是容易的事,古人如何應對疫情?其實,老祖宗面對疫情也頗有一套。瘟疫在中國史料中早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冢宰》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呂氏春秋·季春紀》記載:「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
  • 中國古代發生過多少瘟疫,古人是用什麼辦法來防控和救治的
    人類與瘟疫的鬥爭幾乎伴隨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歷程。幾千年來,瘟疫一直就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敵人。為了延續生命,古人們不斷探索對瘟疫的認識和防治,經歷了一個從懵懂無知到科學防治的過程,積累了豐富的防治措施。古代瘟疫對人類造成的殺傷力很大,造成了大量的無辜百姓死亡。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瘟疫發生在周代,魯莊公20年「齊大災」。
  • 通風"戴口罩"飲用達原飲 懸壺濟世吳又可奇方戰瘟疫
    ,以防人人傳染,還有就是開窗通風以防疫氣聚集」,電影《大明劫》中,馮遠徵飾演的遊醫吳又可這段話,是對明末軍中鼠疫治療方法的建議,這在今日聽來稀鬆平常,然而,在明末將領聽來,就是「危言聳聽」。因為此前的瘟疫一直以傷寒治療為主,對於所謂「飛沫」傳染更是幾乎「聞所未聞」。吳又可歷史上確有此人,他是繼張仲景之後,治療瘟疫的另一位名醫,他的《瘟疫論》和達原飲,至今仍有借鑑意義,因此他被稱為「瘟疫學鼻祖」。
  • 人類與瘟疫的不懈鬥爭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類對如何與微生物相處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並在控制傳染病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瘟疫對人類社會發展的衝擊 回顧人類與微生物之間的關係和共同演化的歷程可見,自人類社會早期開始,瘟疫就是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因素。
  • 誰提倡瘟疫期間戴口罩?Who advocated mask during plague?
    English language at bottom of essay大家好我是普通的自然人,今天和大家聊聊,誰提出的瘟疫期間帶口罩?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大家有所耳聞,所以大家都口罩。很多人認為是終南山提出的其實在一百年之前有過瘟疫時期帶口罩的倡導,這個人是誰?
  • 中國歷史上的防疫鬥爭
    一、歷史上的瘟疫之害我國歷史上記載的瘟疫多不勝數,《中國古代疫情流行年表》輯錄1840年以前就有826條記錄,其中有不少疫情對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過重要影響。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曹操軍隊敗於孫劉聯軍,背後其實有《三國演義》沒有寫的重要影響因素——瘟疫。《三國志》載:「公(曹操)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
  • 【歷史上的瘟疫】摧毀盛世帝國夢的一場瘟疫
    從541年到700年期間,歐洲損失了一半的人口,歐洲之外的其它地方也有染疫死亡的記載,據估計,這次瘟疫中死亡人口的總數將近一億之多。查士丁尼王朝流行開來的這場大瘟疫,史稱「查士丁尼瘟疫」。有的被感染後,在沒有任何醫治的情況下竟痊癒了;有的痊癒後,卻死於下一次瘟疫。所有年齡的人都會被感染,但那些年輕、體質非常好的人,有的即使感染輕微,也可能數天內就迅速死掉;懷孕婦女,只要染上就沒命了。這說明,能否在瘟疫中活命,不是免疫力的問題,不是救治的問題,也不是傳染的防控問題。
  •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我們現在的這場瘟疫?
    從古至今,人類遭遇了無數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特別嚴重,例如鼠疫、天花,曾經造成了無數人的死亡;其他還有流感、霍亂、瘧疾等,也造成了許多人的死亡。而我國近年來經過兩吃比較嚴重的瘟疫,一次就是2003年的非典,一次就是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兩次的疫情都是發生在春假期間,可以說給我國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什麼是瘟疫?
  • 明朝末年中國醫生已明白瘟疫原理:空氣傳播微生物、人畜患病不同
    成書於北宋的《太平御覽》是一部百科全書,在《養生要術》篇中,就記載了古人防治「瘟疫」的一種方法:臘夜持椒臥井傍,勿與人言,投於井中,除瘟疫。 明清時期 明清兩代由於玉米、馬鈴薯和番薯等高產量糧食作物的傳入,中國人口快速增長,與之相應的是瘟疫也頻繁爆發。據統計,有明一代276年間,共發生大規模傳染病64次,而清代國祚295年,瘟疫出現了74次。比如道光年間爆發的一場瘟疫,據汪期蓮《瘟疫彙編》記載,當時「有紅頭青蠅千百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而死亡者。」
  • 人類瘟疫歷史上,10大濟世神醫,最後一位不接受反駁
    一個小小的病毒,看不見、摸不著,可以傳染蔓延,奪去數以千萬計的人命。從最早《周禮》記載的癘疾,到我們正面臨的新冠病毒,在普通人恐慌奔逃時,無數醫者逆毒而行,用驚人的膽識、智慧和醫術,從病毒死神的鐮刀下,搶回一條條人命。醫者仁心。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瘟疫高峰期是什麼時候?
    而以發熱為主要症狀的疫病則稱為瘟疫。 中國自古是一個多疫災的國度。 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中,常是十年一大疫,三年一小疫。自公元前7世紀至公元20世紀,較大規模的瘟疫竟達數百次之多。
  • 古代用什麼方法來對抗瘟疫呢?古人面對瘟疫是怎麼做的呢?
    古代用什麼方法來對抗瘟疫呢?面對瘟疫,古人其實有很多防護方法的。 以身作則 瘟疫來了,百姓交不起稅,到處都是流離失所的災民,為了讓國家保持正常的運轉,古代最高統治者都會下令削減公務出行的費用、勒令官員減少吃喝玩樂的行為、使用專項資金購買防疫藥物,甚至有些皇帝還以身作則,為下屬做個榜樣。
  • 瘟疫的文學書寫:災難讓你審判你自己
    回顧瘟疫的文學書寫,讓我們面對災難和恐慌時,至少明白文學大師若澤·薩拉馬戈說的那句話:「如果我們不能完全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那麼至少應當盡一切努力不要像動物一樣生活。」  男人失明了,身為醫生的他是被傳染的。  繁忙的路口,綠燈亮了,中間車道的頭一輛汽車卻停止不前,司機在擋風玻璃後面揮舞著手臂,圍觀的人打開車門之後,才知道他在喊:我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