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拾柒」-「萬般皆空,因果不空」與「四狂」

2020-12-22 王庶文講壇

在「佛學·拾陸」中,我們提到阿闍世王殺掉了自己的父親,篡奪了國王的位置,還打傷了佛陀,犯下了兩個無間罪業。因此他本人非常的害怕死後會墮入無間地獄,於是請教了佛陀是否有補救的辦法,佛陀於是循循善誘對其進行了開導,並且告訴阿闍世王你不一定有罪。

為什麼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解的主題,歡迎關注「王庶文講壇」的「佛學」內容。

01萬般皆空,因果不空

「因果」在佛學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我們暫時先不定論這世界是否有「因果」的存在,但是我們人類認知世界的思維確實是「因果」的,因為發生了什麼事,所以導致了什麼樣的結果,這一點毋庸置疑。

在上一講中佛陀告訴阿闍世王:你父親之所能夠成為國王,是因為他的前世非常信奉佛祖,大肆供奉諸佛所以得到了可以成為國王的果報。但是,反而言之,如果他不供奉佛祖,就無法成為國王,不成為國王你就沒有機會殺掉他,所以如果你有罪,那麼諸佛都有罪。

所以無論什麼事情,其實都可以從前世去找到根源,這就是「因」,而「果」就是「後報」了。有了這一段理論基礎,佛陀又繼續對阿闍世王說:你的父親在某一世的時候依舊是國王,一天他外出打獵,卻一無所獲,正在生悶氣的時候,忽然有一位仙人路過。你父親居然命令手下的人,將這位仙人給殘忍殺害了。

仙人死的時候動了真怒,賭咒發誓說:「你叫啥人殺死我,翻了意業和口業,來世我一定要用同樣的方法弄死你。」佛陀說到這裡,稍微頓了一下,留給阿闍世王思考的時間,然後接著又說:你父親前世殺掉仙人後,也如同你一般深感後悔,於是將仙人的屍體收拾起來,每日供奉,最終也沒有墮入地獄。

佛陀在開導阿闍世王的時候提到了意業和口業。心念動是意業,嘴巴動是口業,如果親自去行動那麼就是身業。佛陀還說:意業、口業的報應相對較輕一些,如果犯下身業那麼報應就很重了。你父親現在這一世得到了善果,卻也遭到了惡果,這一切都是因果的顯現而已。你殺死了你的父親,其實也離不開因果,為什麼你就一定認為自己會下地獄呢

02四狂

佛陀接著解釋說:眾生有四種癲狂,分別是貪狂、藥狂、咒狂和本業緣狂。一個人因為發狂而犯下的過錯,如果能夠虔心懺悔的話,那麼所受的報應是會被減輕的。就如同你的父親殺死仙人之後,深感懊悔,每日供奉仙人的屍骨,所以只是受到了這一世被親子殺害的報應,並沒有下地獄。

「四狂」也是一個基礎的佛教概念:「貪狂」指的是人在某一時刻貪慾萌發,自身不受控制而做出出格的事情;「藥狂」說的是一個人因為吃錯了藥,導致的精神錯亂:「咒狂」是一個人被人下了詛咒,發瘋了;「本業緣狂」指天生的瘋子。

佛陀講到這裡,是在告訴阿闍世王,他殺死了父親其實是受到了「貪狂」的控制,並不是本意,就如同一個精神病患者突然發病滿世界亂砍人是一樣的,在之前的內容中我們就知道佛學判定一個人殺生罪業成立不成立的核心觀點是「善惡動機」。

阿闍世王在殺死自己父親之後感到了惶恐和不安,就足以證明他並沒有真的想要謀奪家產的動機,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為此還專門請教了佛陀,弄清楚前因後果之後,發心懺悔,真誠的跟隨佛陀學習。

佛陀接下來運用比喻繼續寬慰阿闍世王說:世界上的俗人都會把幻術師變換出來的事物、山谷裡的回音、夢中的事情當做是真實發生了的,那是因為他們的智慧未能打開,看不到是「因果律」下「六大」聚合所導致的。「殺人」其實一樣,俗人都以為是真的,但是各位佛祖卻能夠知道前因後果,不過是因果循環的報應而已。

好了,關於「「佛學·拾柒」-因果不虛與四狂」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被害者被殺害,其實也是業報中的一環,是因果報應;第二、因為「四狂」而犯下的殺生罪業可以通過懺悔來減輕果報。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

#佛教#

相關焦點

  • 「佛學·拾陸」-「五逆十惡」,阿闍世王與佛陀的開導
    今天我們進入「王庶文講壇」「佛學·拾陸」的學習,我們將繼續圍繞「善不受報」的觀點展開討論。通過之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佛學中判定殺生罪業的一個核心指標是「動機」,也就是心存了什麼樣的念頭進行的殺生。顯然這個富二代不但動機是壞的,行為也是可恥的,毫無辯護的餘地。
  • 「佛學·貳拾」-謝靈運的佛性與轉輪聖王
    今天是我們每周一篇佛學內容的時間,之前我們重點講述了阿闍世王弒父奪權後找佛陀進行心理疏導,佛陀對業力和因果報應的闡述讓我們更進一步的了解佛學;當《大般涅槃經》完全流傳進中國以後,竺道生從其中發現了頓悟成佛的秘密。
  • 佛學三大基礎概念「因果」、「輪迴」、「時間」,應該如何理解?
    今天我們開始佛學第四講,之前的三講中,我們提到了「心無義」、「緣起性空」、「相」與「破相」等概念,因為內容較多,不能逐一複習,如果您有所疑惑,可以翻閱前面的文章。今天我們主要來談談,佛學的另外一個概念「業報」與「輪迴」。這幾期內容,基本都是在介紹一些簡單的佛學概念,我們學佛,只有把這些概念理清了,才能組建起一個完整的佛學系統。
  • 追求普度眾生、以佛法利益蒼生──「論龔自珍之佛學思想」
    詩曰:「洗盡狂名消盡想」、「我欲收狂漸向禪」在在證明他身體力行。此外,龔自珍認為修習佛法與創作詩歌互有矛盾,時常警惕自己勿作詩壞禪,唯屢不能戒,《又懺心》詩曰:佛言劫火遇皆銷,何物千年怒若潮。(四)反對神學龔自珍對於宣揚神秘主義的「天人感應」的人,深惡痛絕,他說:「自珍最惡京房之《易》,劉向之《洪範九酬》,以為班氏《五行志》不作可也。」
  • 「佛學·拾叄」-「信等五法」與「一闡提」、「善根」
    今天我們進入「王庶文講壇」佛學內容的第十三篇,也是佛學中對於殺生解釋的第三篇。我每周更新一篇「佛學內容」頻率似乎有一點低,不過如果您對佛學感興趣,還是請持續關注,畢竟「王庶文講壇」除了佛學之外,還有其他內容,也請諒解。
  • 「佛學·拾玖」-「頓悟佛性、定業與不定業」
    我們前幾期從殺生的報業一直講到了佛陀開導阿闍世王,最終引出:被害者與施害者其實都是業報中的一環,一個人犯下了罪業虔誠懺悔是可以減輕業報的;更甚至如果能夠達到「空見」的境界,那麼就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今天的內容是「王庶文講壇」「佛學·拾玖」。
  • 萬法皆空,為何因果不空?
    但是我們學佛的佛弟子都信因果,因果是真實不虛的,請師父開示:為什麼因果不空?達照法師答:為什麼因果不空啊?因果是緣起,所有因果的當下,它的本質依然還是空,因果的本質當下。比如說我講話:我想講是因,那大家在這裡需要講的這個緣具足了,我就講;我講出來的話就有結果了,大家感受到的就是果。
  • 肆拾柒生活美學館 | 「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路」
    任何女性都不該被家庭、外貌、身材、婚姻、孩子所定義,只要你真正願意去追求,就可以做成任何事。無論是20歲,還是80歲,肆拾柒生活美學館就是朱豬姐在47歲創建的。肆拾柒生活美學館,就是在館長對女性的理解之下建造。  對創始人進行提問
  • 佛學:緣起亦緣生、空亦十八空,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佛學中有非常多深奧的經文語句,初看時不覺什麼,可反覆閱讀後方知深奧。今天就為大家帶來佛教中比較經典的「緣起還有空」,佛學:緣起亦緣生、空亦十八空,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緣起亦名緣生,「因緣生起」的略稱。
  • 佛學:善惡終有報,背叛感情的人,會遭遇因果嗎?
    作者:心理盧先生文/原創抄襲必究上一篇,我們講了因果論,佛曰: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那麼,既然談到了因果,自然就會讓我們想到下一句話,那就是善惡終有報。雖然,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醜陋的一面,但是,不懂得克制肆意妄為的人,ta們並不是受人們歡迎的群體,從佛學角度來講,他們無法積累福德,從科學角度來講,他們很難擁有幸福的婚姻和人生。那麼,背叛感情的人是如何看待因果的?頻繁背叛感情的人,不懂善惡嗎?會遭遇因果嗎?
  • 《北鬥之拳傳承者再臨》新拳士UR「傑基極惡的狂炎」登場
    《北鬥之拳傳承者再臨》新拳士UR「傑基極惡的狂炎」登場 來源:www.18183.com作者:阿魚覺得海星時間:2020-09-22 分享到: 「傑基極惡的狂炎」會在9 月21 日(一)實施的「新UR 拳士登場活動轉蛋」 中登場。
  • 禪語:天空地空,因果不空
    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天下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遵循著其中的因果的,你遭遇了什麼報應,食到了什麼惡果,都是能夠追本溯源的。而這其中的定律,就是所謂的:天空地空,因果不空。然而,這人世間的許多人,似乎並不都能夠意識到這個問題。
  • 日語近義詞辨析(三)「空(あ)く」「空(す)く」
    比如「空く」,既可以讀成「あく」,也可以讀成「すく」。今天就來看看這兩個詞有什麼不同吧。空(あ)く空(あ)く是一個自動詞,它主要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出現空隙,空出,騰出」,強調原本在某處的人或事物消失,因此出現了空隙或空位。比如:地震で道に穴(あな)が空いた。 因為地震,路上破了一個洞。課長のポストがあいた。 課長的位置空出來了。
  • 為何佛教說萬法皆空,又說因果不空,是否矛盾?
    《漫談品禪第27回我們常常看到影視劇中修行者剃度遁入空門,佛教說萬法皆空,又說因果不空,那麼它們之間是否矛盾?萬法皆空,因果不空的空是一個意思嗎?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首先來看看「空」很多人對「空」,都是有誤解的,「空」不等於沒有。
  • 反事實推理、特徵分離,「因果表示學習」的最新研究都在講什麼?
    因此,如果單個 RIM 可以用類型化參數表示這些「函數」,那麼它們可以「綁定」到當前可用且最適合它的任何輸入(根據它的注意力得分):「輸入注意力」機制將查看候選輸入目標的鍵,並評估其「類型」是否與 RIM 期望的匹配(在查詢中指定)。
  • 「狂賭之淵雙」第3卷與「狂賭之淵」最新6卷一同發售!
    「狂賭之淵雙」第3卷與「狂賭之淵」最新6卷一同發售!」的插圖。 前幾天「狂賭之淵」宣布即將動畫化,而且今天齋木桂作畫的外傳「狂賭之淵雙」的第3卷和「狂賭之淵」最新的第6卷單行本一同發售。在GANGAN JOKER 3月刊中,還附有「計劃自己的365天」「「狂賭之淵」臺式人生計劃日曆」。 可以和「狂賭之淵」中有名的場景一起度過這一年。
  •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感情的背叛逃不開因果,也許這是宿命
    以上是我分析的宿命論,僅供參考,下面是佛界因果論!在佛界,有一句響噹噹的話,你肯定如雷貫耳,那就是。佛曰: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相信因果嗎?有些人會質疑發聲說,如果存在因果,為何好人沒好報,壞人囂張自在?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對於這一點,有很多證據證明,你會發現,作惡多端之人,現在沒有什麼事,但是未來必定會掉坑裡,或者因果會找到他們的子孫後代身上。
  •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4件事,不要再做了,因果不饒人!
    ◆卷首語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因為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產生的,並沒有單獨、固定、恆常的存在。其實緣起緣滅就是因果。因為因,所以果。  換句話來說,其實這兩句話就是一句話。萬法皆空就是萬法緣起緣滅。因果不空也是萬法緣起緣滅。  「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諺語,意思是人死後什麼也帶不去,只有業障隨著幽靈。  出處:元·佚名《來生債》一:「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便好道: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 略論《物不遷論》中僧肇所述「旋嵐偃嶽而常靜」等4句之意
    前者開創玄學清談先河,使成為魏晉思想的主流;後者《肇論》一出,震鑠古今,一掃般若玄學化之風,將正確般若中觀思想,發揚於中土,成為「中國佛學」的先行者。本文先略說魏晉時代般若與玄學的交涉,介紹僧肇生平及其思想背景,並談及《物不遷論》中「旋嵐偃嶽」等四句含意與片斷感想。
  • 詳述「佛家思想」的「積極性」與「消極性」(五)
    詳述「佛家思想」的「積極性」與「消極性」(五)我們於上文從不同立場、不同角度反覆論證「佛家思想的積極性與消極性」,其目的不在對其思想有預設的褒揚或貶抑,亦非在論斷其價值的高下,而在顯示其真相,辨析其真偽,(真理的探求與價值的評定究屬兩種不同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