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6日,「皖南事變」爆發,期間新四軍軍部、教導團和三支隊共9000多人,遭到國民黨8萬多人包圍襲擊,幾乎全軍覆沒,震驚中外。事變發生後,周恩來等人向國民黨當局提出嚴正抗議,《新華日報》更是刊登了周恩來的親筆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資料顯示,9000多浴血奮戰七晝夜,結果大約僅2000人在激烈的戰鬥中得以突圍,其餘大部犧牲和被俘。在倖存者中,有一人最終成為了開國上將,他就是傅秋濤。傅秋濤是「皖南事變」中突圍出來為數不多的新四軍高級將領,他為何能突圍,這裡面又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傅秋濤參加革命很早,早年投身湖南農民運動,1933年參加紅軍。中央紅軍開始長徵後,傅秋濤在湘鄂贛邊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遊擊戰爭。當湘鄂贛邊區紅軍遊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一團後,傅秋濤任支隊副司令員兼第一團團長。
1938年10月,傅秋濤率團奉命去皖南,受新四軍軍部直接指揮。1941年1月4日,新四軍奉命渡江北上。當時部署是這樣的,除軍直屬隊及教導總隊1000多人外,共編成3路縱隊。第一縱隊為左路,傅秋濤則擔任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關於傅秋濤在「皖南事變」中突圍人數,有1000人和2000人之說。不過,傅秋濤確實是「皖南事變」中國成為突圍的新四軍最高將領。那麼,傅秋濤是怎麼突圍的呢?「皖南事變」爆發第三天,傅秋濤所部的電臺損毀,失去了與軍部的聯繫。
危急時刻,傅秋濤在梓坑召集縱隊營以上幹部會議,集中討論突圍路線。經過激烈的討論,大家決定向蘇南突圍,最大的原因這裡群眾基礎較好,傅秋濤當年更是在這裡戰鬥了半年,對這裡也很熟悉。
傅秋濤所部的突圍路線主要是這樣的,從皖南向蘇南方向,途徑宣城、當塗、溧水、溧陽,最後抵達太湖。在突圍的過程中,傅秋濤還得到了青幫的幫助。為了順利突圍,傅秋濤等喬裝打扮,偽裝成為敵人的便衣隊,當敵人在盤查他時,青幫頭目陳玉庚的手下出手了,傅秋濤得以化險為夷。
傅秋濤在「皖南事變」冷靜處理、浴血奮戰,最終率部突圍,盡最大努力保存了新四軍的骨幹力量。在解放戰爭時期,傅秋濤歷任魯中南軍區司令員、華東支前司令部司令員、山東軍區副政委等,他為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後勤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955年新中國首次授銜中,傅秋濤授銜上將軍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