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銜,有55位開國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加上1956年補授上將的王建安和1958年補授上將的李聚奎,共和國共誕生了57位開國上將。這57位開國上將中,除過3位起義將領外,其餘54位在授銜時都是共產黨員。紅軍時期,參加過長徵的開國上將有48位,有9位因為其他原因沒有經歷過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那麼這9位沒有參加過長徵的開國上將都是誰?當時都在幹什麼?我們接著往下看。
開國授銜
堅持南方三年遊擊戰爭的有3位
紅軍長徵時期,葉飛、鍾期光和傅秋濤3人堅持了南方三年遊擊戰爭,沒有參加過長徵。葉飛,祖籍福建省南安市金淘鎮,出生於菲律賓,是中國唯一具有雙重國籍的開國上將。紅軍長徵期間,葉飛擔任中共閩東特委書記、閩東軍政委員會主席兼紅軍閩東獨立師政治委員,在南方領導遊擊戰爭。
鍾期光
鍾期光,湖南省平江縣人。紅軍長徵後,他擔任紅16師政治部主任、湘鄂贛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兼省蘇維埃政府教育部部長,參加了極其艱苦的三年遊擊戰爭。傅秋濤,湖南省平江縣人。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徵,傅秋濤留在湘鄂贛地區,領導湘鄂贛邊區軍民堅持鬥爭,重建紅16師。
閻紅彥
堅持西北遊擊戰爭的有1位
1934年紅軍長徵時期,閻紅彥被派到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七大,隨後進入國際列寧學院和紅軍陸大附設的共產國際研究班學習軍事。1935年4月閻紅彥回國後,得知中央紅軍主力已經到達了陝北,所以他趕赴瓦窯堡會見中央領導。1936年2月,閻紅彥組建黃河遊擊師並任司令,發動群眾,堅持西北遊擊戰爭。
烏蘭夫上將
在內蒙古進行地方工作的有1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紅軍被迫長徵。此時烏蘭夫在中共西北特委書記王若飛的領導下,在內蒙古西部地區從事黨務、軍運、情報和民族工作。1936年2月21日,烏蘭夫秘密策動蒙古地方自治政務委員會保安隊舉行「百靈廟暴動」,打響了蒙古民族武裝抗日的第一槍。從土地革命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新中國成立,烏蘭夫一直從事內蒙古地區的革命建設,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呂正操
在東北軍任職的有1位
紅軍長徵時期,呂正操在張學良的東北軍中,擔任第116師647團團長。他作戰勇敢,是當時東北軍中的一員虎將,曾在抗擊叛軍攻佔北平城的戰鬥中,他指揮部隊前後夾攻、堵截圍殲,將叛軍全部消滅,城防部隊無一人傷亡。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後,呂正操堅定了共產主義信念,隨後加入中國共產黨。
陳明仁上將
在國民黨軍中任職的有3位
57位開國上將中,解放戰爭中從國民黨軍隊中起義的有3位,他們分別是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所以紅軍長徵時期,他們3人在國民黨軍中任職,沒有參加過長徵。陳明仁,湖南省醴陵市洪源鄉人。長徵時期,他擔任國民黨第2師參謀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議,後進入陸軍大學第13期學習。
董其武上將
董其武,山西河津人。紅軍長徵時期,他擔任國民黨軍第35軍218旅旅長,參加綏遠抗戰,率部出其不意,殲滅紅格爾圖的日偽軍,為百靈廟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陶峙嶽,湖南省寧鄉市仙鳳鄉人。長徵時期,陶峙嶽擔任國民黨第8師師長,積極整軍備戰,防禦日寇侵略。以上是沒有參加過長徵的9位開國上將,他們處於不同的陣營,都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