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位開國上將中,有4位少數民族將領,他們都是誰,屬於哪族

2020-12-17 小春說歷史

57位開國上將中,有4位少數民族將領,他們都是誰,屬於哪族

紅軍長徵,歷時二年,其中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都經過了西南、西北少數民族聚居區,與苗、瑤、壯、侗、水、布依、土家、白、仡佬、納西、彝、藏、羌、回、裕固、東鄉、蒙古等十多個少數民族頻繁接觸。

據統計:紅一方面軍長徵走了371天,其中經過少數民族地區132天,約佔三分之一;紅二方面軍長徵走了18640裡,其中在少數民族地區就走了5660裡,約佔三分之一;紅四方面軍長徵經歷了19個月,其中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時間竟達15個月之久,約佔四分之三。

我黨和紅軍在這樣複雜的西南、西北大量接觸了少數民族,也遇到了很多民族關係和其他的民族問題,做了大量的民族工作,並提出了許多處理民族問題的綱領政策。

當時,紅軍戰士必須學習尊重少數民族、平等對待少數民族、做好爭取少數民族的工作,並將其作為配不配當一個合格的紅軍戰士的硬性標準,期間也產生了不少的佳話:

紅軍西徵時,彭老總在同心縣羊路鄉吊堡子(回族區)呆過一段時間,為了做好民族工作,他曾發布了三大禁令:嚴禁駐清真寺;在回民地區不吃豬肉,不提豬字;不在回民地區籌款,不打回民土豪。那裡至今還流傳著他連夜幫助農民馬佔才找丟失的馬匹的故事,以及李姓木匠為彭老總做木床的故事。

劉伯承和小葉丹歃血結盟的故事傳得更廣:

1935年5月,紅軍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涼山彝族地區,受到不明真相的彝族群眾和彝族部族武裝的阻擋,由於紅軍嚴格執行黨的民族紀律,絕不向受苦受難的彝族同胞開槍,彝族首領小葉丹深受感動。

他在親自見到紅軍北上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後,對紅軍更是深懷敬意,提出要與司令員按照彝族習俗歃血為盟,劉伯承欣然應允。

5月22日,在山清水秀的彝海邊,兩人舉行了著名的彝海結盟儀式。之後紅軍在小葉丹派出的嚮導帶領下,順利走出涼山彝族地區,直達安順場,為紅軍大部隊順利過境創造了條件。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可以說,正是因為對少數民族政策的貫徹,紅軍才贏得了各民族人民的愛戴和支持,他們把紅軍視為自己的子弟兵,幫助紅軍就如同幫助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在55年授予的57位開國上將中就有4位少數民族出身的將領,第一位是侗族出身的楊至成上將。

楊至成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工作者和重要領導人,戎馬一生,有13個任職和後勤工作有關:在中央蘇區時曾擔任紅四軍副官長,軍委總供給部部長兼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後勤部長、軍委後勤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總供給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曾擔任東北民主建軍後勤部政委、東北野戰軍需部部長、華中軍區和華南軍區軍需部部長、後勤部部長等職。

蒙古族烏蘭夫將軍

出身於蒙古族的烏蘭夫,是我黨早期黨員,曾到蘇聯學習和工作,後長期在蒙古族地區從事革命活動,建國後長期擔任內蒙古自治區領導職務,後到中央領導民族統戰工作,曾任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統戰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

瑤族李濤將軍

瑤族,是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之一,有本民族的語言,但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由於地方差異,方言區別明顯,各地瑤族一般以自己的語言作為交際工具,但都會說漢語,有的還會講壯語和傣語。

開國上將李濤是湖南省汝城縣延壽瑤族鄉人,後來成長為傑出的人民解放軍將領,是主席的重要軍事助手和軍事高參,葉帥曾讚譽他「水平很高、很有經驗,既是一位好領導,又是一位好教師」。

壯族韋國清將軍

韋國清,廣西東蘭縣人,壯族。14歲時他以農民自衛軍戰士的身份投身革命,1929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宣傳員、排長、連長,幹部團特科營長、代理團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韋國清任八路軍隨營學校校長,抗大一分校校長兼教育長。1939年冬奉命調往華東前線,歷任隴海南進支隊政委、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三支隊政委、新四軍第三師第九旅政委、淮北軍區參謀長,率部馳騁於兩河(黃河、淮河)四省(魯豫、蘇、皖)的廣闊地區,與日、偽、頑軍角逐。抗戰勝利後,歷任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兵團司令員,直至成為了享譽中外的"開國上將"。

建國後曾任廣西省省長、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等職務,為廣西的建設和發展嘔心瀝血,奔波忙碌,作出了重要貢獻。1989年6月,這顆耀眼的壯族將星溘然隕落。

相關焦點

  • 57位開國上將中,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的有3人,他們都是誰?
    開國大授銜這57位開國上將,都是解放軍中的瑰寶,是軍隊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其中54位是我軍培養出的優秀分子,在各個戰爭時期都有非凡的表現。董其武、陳明仁、陶峙嶽3位是國民黨起義將領,他們思想轉變之後,積極投身於祖國現代化建設,功勞頗豐。那麼57位開國上將的軍事學歷如何?其中9人黃埔軍校畢業,3人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
  • 57位開國上將中,當過副總理的有幾位,他們出自於哪個野戰軍
    我們都知道在1955年,解放軍實行軍銜制,其中授予上將軍銜的將軍有55人,後來又在1956年和1958年分別補授王建安和李聚奎兩位將軍上將就那些,這57人被稱為開國上將。他們都是對國家和民族有大功勞的人,授予他們上將軍銜十分合適,這是對他們貢獻的肯定。
  • 57位開國上將中,哪幾位沒有參加過長徵?他們當時都在幹什麼?
    1955年大授銜,有55位開國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加上1956年補授上將的王建安和1958年補授上將的李聚奎,共和國共誕生了57位開國上將。這57位開國上將中,除過3位起義將領外,其餘54位在授銜時都是共產黨員。紅軍時期,參加過長徵的開國上將有48位,有9位因為其他原因沒有經歷過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
  • 五十七位開國上將,你知道,排名前十位的開國上將分別都是誰嗎?
    ——雨果 1955年,共有57位戰將被授予了開國上將軍銜,可能熟知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1955年,元帥共有十位,大將也是十位,而上將,中將,少將,大校,上校,中校,少校等級別的將領就比較多了。那麼,作為軍銜等級排名第三的上將級別,是有57位戰將授予了此軍銜。然而,在這57位上將中,也是有排名的,那麼你知道?排名前十位的開國上將都有誰嗎?
  • 我國57位開國上將中,哪個姓氏的人數最多?王姓有5位,李姓有6位
    1955年,國家舉行了一次非常盛大的授銜儀式,在這場授銜中,國家一共評選出了57位開國上將,在這些人中,哪個姓氏最多呢?王姓5位,李姓6位。你知道這些將軍都有誰嗎?比如有名的政工型開國上將王平,他是湖北省陽新人,一開始的時候他叫王明,因為覺得自己跟一個臭名昭著的傢伙重名不太好,所以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王平。還有一個開國將領名叫王震,他是湖南省瀏陽人,經常被人稱為王鬍子,是一個不太注重形象,但是能打仗,而且愛兵如此的好將領,國家每次給他安排任務,他都能迅速採取行動,為國家做出了很多歷史貢獻。
  • 開國授銜的57位上將中,都有哪些人授銜過高了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共有55位開國將軍被授予了上將軍銜。1956年1月,王建安被補授上將軍銜,1958年2月,李聚奎被補授上將軍銜,這樣,開國上將的名單增加到57人。開國的這57位上將都是功勳卓著的開國名將,他們為新中國的建立所作出的貢獻,足以彪炳史冊。那麼,在這57位傑出的開國將領中,有哪些人的授銜過高了呢?
  • 五十七位開國上將中,有四位來自少數民族,分別是哪四位?
    同樣,五十七位開國上將中(含後續補授),也有多位少數民族將領,分別是李濤、韋國清、烏蘭夫、楊至成四位上將,這四位少數民族將領為革命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貢獻,是少數民族軍人的優秀代表。軍委最可靠的參謀——李濤上將李濤上將是湖南人,出身於中國最古老、最長壽的民族瑤族。
  • 57位開國上將,為何有兩位是後來單獨授予的?他們分別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我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共有57人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這些開國上將,大部分都是正兵團級將領,資歷和戰功極高。但很少有人知道,1955年授銜時,只有55人被授予開國上將,還有兩位是在1956年、1958年單獨授予的,這是為何呢?這兩人又是誰?我們接著往下看。
  • 開國57位上將,其中有三位是國軍將領,他們分別是誰
    但是,有一點容易被忽略。那就是國軍起義和投誠的將士,正是由於他們迷途自焚、早日幡然悔悟,站到了人民這一邊,才使得我軍的人民解放事業進行得很順利。他們的正義之舉,無疑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在起義或者投誠的著名國軍將領有華北"剿總"司令傅作義、程潛、盧漢、龍雲、陳明仁、董其武、陶峙嶽、高樹勳等等。其中有三位國軍將領取得了我軍的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陳明仁、董其武和陶峙嶽。
  • 57位開國上將中,黃埔軍校畢業的都有誰?一人是唐朝大將郭子儀的後裔
    黃埔軍校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國民黨將領,並且57位開國上將中,有9位開國上將畢業於黃埔軍校,那麼這9位畢業於黃埔軍校的開國都是誰?後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成長為解放軍開國上將。他率領的部隊紀律嚴明,在陣地防守戰中獨樹一格,有「排炮不動,必是十縱」的美譽。他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抗美援朝戰爭,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 57位開國上將,兩人活過100歲!他們都是誰?
    解放軍總計有57位開國上將,有兩人活過100歲,一個來自遼寧,一個來自湖南。他們不僅是革命軍人中的先鋒模範代表,在生活中也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在長壽方面,筆者注意到,這兩位上將德高望重,淡泊名利,胸襟開闊。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喜歡繪畫,寫字。 第一個就是遼寧人呂正操,他1904年1月出生於遼寧省海城市,1923年入東北講武堂學習,先後任東北軍第五十三軍連長、營長、少校副官隊長,第一一六師參謀處長,六四七團、六九一團團長等職務。
  • 57位開國上將,他們活了100餘歲,其中一個是最後入黨的
    ——趙鑫珊 眾所周知,新中國一共授予了57名上將軍銜,那麼讀者們可否知道在眾多上將中,哪兩位將軍壽命最長且是百歲壽星,下面跟隨筆者來認識一下他們。 他們就是蕭克將軍和呂正操將軍,兩位分別隕落於2008年和2009年。
  • 長徵初期,紅三軍團師團級將領都是誰,有六位後來成開國上將
    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踏上長徵之路,作為中央紅軍的主力,當時的紅三軍團一共有17000多人,軍團長當然是彭老總了,下轄有三個師,共計九個團。不得不說,紅三軍團真是將星如雲,師團級將領中有好幾位後來都成為開國將軍,其中有六位成開國上將。
  • 開國上將中,這四位將軍同一年被調到紅四方面軍工作,他們都是誰
    紅四方面軍作為紅軍的三大主力軍之一,曾誕生了700多名開國將帥,而在57名開國上將中,紅四方面軍只佔據了10位,紅一方面軍則佔據了31位,在1935年6月18日,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後,紅一方面軍有四位將軍被調往紅四方面軍工作,後來這四位將軍都成了開國上將,那麼這四位將軍都是誰呢
  • 紅軍時期,57位開國上將分別來自哪個「山頭」?5人沒有參加紅軍
    紅軍時期,主要的「山頭」有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25軍、湘鄂贛紅軍、閩浙贛紅軍、西北紅軍等。那麼57位開國上將,分別來自哪個「山頭」?我們接著往下看。蕭克將軍紅四方面軍走出10位開國上將:他們分別是紅4軍第10師第28團一營副營長王宏坤王
  • 授銜時,這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五五授銜時,主要參考標準是1952年的全軍將領的級別劃分。根據這次級別劃分,開國上將對應的級別應該是正兵團級。
  • 2020年,首批開國將領還有4位健在,見證祖國崛起,他們都是誰?
    我們外貿世界第一,鋼鐵生產量世界第一,專利申請量世界第一,鐵路、高速公路、高鐵等世界第一……我們繁榮昌盛的今天,是老一輩革命家們流血犧牲換來的,今天的中國不負那些逝去的先輩們,這盛世正如他們所願。而如今還有四位首批的開國將領仍然健在,親眼目睹和見證了祖國的偉大崛起。
  • 授銜時,有22位將領都不是正兵團級,為何還能被授予上將軍銜?
    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決定:按照這一級別劃分,開國將軍的相應級別應為正軍級。正兵團一級的38名將領中,35名為上將,其餘三名中將,徐立清中將主動要求降銜,否則就是上將,而許光達和王樹聲甚至連大將軍銜都沒有。因此,兵團的級別,是衡量陸軍將軍的重要標準。
  • 紅六軍團四巨頭,三位都是開國上將,另一位為何沒有軍銜
    對於一個軍團,一般來說,有四位首長,軍團長、軍團政委、軍團參謀長以及軍團政治部主任。他們可以稱得上是軍團的「四巨頭」。有一個軍團的四巨頭,其中三位都是開國上將。這就是發源於湘贛蘇區的紅六軍團。紅六軍團出上將。軍團長蕭克,是開國第一上將。
  • 江西老紅軍中有四位上將,除了陳奇涵、肖華、賴傳珠,還有誰?
    江西,在古代是非常富庶的省份,而且有才子之鄉的美譽。古代進士,江西人是最多的。在近代,江西一改文風,愛上了武裝,是第一大將軍省。江西老紅軍中有四位上將,除了陳奇涵、肖華、賴傳珠,還有誰?其實,江西的老紅軍中,可不止是陳奇涵、肖華、賴傳珠三位上將,還有一位來自吉安,他便是永豐縣的開國將軍郭林祥上將。郭林祥上將是郭姓十位開國將軍之一,也是郭姓最後去世的開國將軍。1955年,郭姓有8位少將,分別是:郭金林、郭寶珊、郭炳坤、郭維城、郭奇、郭成柱、郭林祥、郭卓辛。此後又有郭延林、郭廷萬;郭強、郭玉峰等四人被授予少將軍銜。加上郭化若和郭天民,郭姓開國將軍有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