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位開國上將中,有4位少數民族將領,他們都是誰,屬於哪族
紅軍長徵,歷時二年,其中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都經過了西南、西北少數民族聚居區,與苗、瑤、壯、侗、水、布依、土家、白、仡佬、納西、彝、藏、羌、回、裕固、東鄉、蒙古等十多個少數民族頻繁接觸。
據統計:紅一方面軍長徵走了371天,其中經過少數民族地區132天,約佔三分之一;紅二方面軍長徵走了18640裡,其中在少數民族地區就走了5660裡,約佔三分之一;紅四方面軍長徵經歷了19個月,其中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時間竟達15個月之久,約佔四分之三。
我黨和紅軍在這樣複雜的西南、西北大量接觸了少數民族,也遇到了很多民族關係和其他的民族問題,做了大量的民族工作,並提出了許多處理民族問題的綱領政策。
當時,紅軍戰士必須學習尊重少數民族、平等對待少數民族、做好爭取少數民族的工作,並將其作為配不配當一個合格的紅軍戰士的硬性標準,期間也產生了不少的佳話:
紅軍西徵時,彭老總在同心縣羊路鄉吊堡子(回族區)呆過一段時間,為了做好民族工作,他曾發布了三大禁令:嚴禁駐清真寺;在回民地區不吃豬肉,不提豬字;不在回民地區籌款,不打回民土豪。那裡至今還流傳著他連夜幫助農民馬佔才找丟失的馬匹的故事,以及李姓木匠為彭老總做木床的故事。
劉伯承和小葉丹歃血結盟的故事傳得更廣:
1935年5月,紅軍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涼山彝族地區,受到不明真相的彝族群眾和彝族部族武裝的阻擋,由於紅軍嚴格執行黨的民族紀律,絕不向受苦受難的彝族同胞開槍,彝族首領小葉丹深受感動。
他在親自見到紅軍北上先遣隊司令員劉伯承後,對紅軍更是深懷敬意,提出要與司令員按照彝族習俗歃血為盟,劉伯承欣然應允。
5月22日,在山清水秀的彝海邊,兩人舉行了著名的彝海結盟儀式。之後紅軍在小葉丹派出的嚮導帶領下,順利走出涼山彝族地區,直達安順場,為紅軍大部隊順利過境創造了條件。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可以說,正是因為對少數民族政策的貫徹,紅軍才贏得了各民族人民的愛戴和支持,他們把紅軍視為自己的子弟兵,幫助紅軍就如同幫助自己。值得一提的是,在55年授予的57位開國上將中就有4位少數民族出身的將領,第一位是侗族出身的楊至成上將。
楊至成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後勤工作者和重要領導人,戎馬一生,有13個任職和後勤工作有關:在中央蘇區時曾擔任紅四軍副官長,軍委總供給部部長兼政治委員、紅一方面軍後勤部長、軍委後勤部部長;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總供給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曾擔任東北民主建軍後勤部政委、東北野戰軍需部部長、華中軍區和華南軍區軍需部部長、後勤部部長等職。
蒙古族烏蘭夫將軍
出身於蒙古族的烏蘭夫,是我黨早期黨員,曾到蘇聯學習和工作,後長期在蒙古族地區從事革命活動,建國後長期擔任內蒙古自治區領導職務,後到中央領導民族統戰工作,曾任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統戰部長、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
瑤族李濤將軍
瑤族,是中國南方的少數民族之一,有本民族的語言,但是沒有本民族的文字,由於地方差異,方言區別明顯,各地瑤族一般以自己的語言作為交際工具,但都會說漢語,有的還會講壯語和傣語。
開國上將李濤是湖南省汝城縣延壽瑤族鄉人,後來成長為傑出的人民解放軍將領,是主席的重要軍事助手和軍事高參,葉帥曾讚譽他「水平很高、很有經驗,既是一位好領導,又是一位好教師」。
壯族韋國清將軍
韋國清,廣西東蘭縣人,壯族。14歲時他以農民自衛軍戰士的身份投身革命,1929年12月參加百色起義。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宣傳員、排長、連長,幹部團特科營長、代理團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韋國清任八路軍隨營學校校長,抗大一分校校長兼教育長。1939年冬奉命調往華東前線,歷任隴海南進支隊政委、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三支隊政委、新四軍第三師第九旅政委、淮北軍區參謀長,率部馳騁於兩河(黃河、淮河)四省(魯豫、蘇、皖)的廣闊地區,與日、偽、頑軍角逐。抗戰勝利後,歷任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兵團司令員,直至成為了享譽中外的"開國上將"。
建國後曾任廣西省省長、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等職務,為廣西的建設和發展嘔心瀝血,奔波忙碌,作出了重要貢獻。1989年6月,這顆耀眼的壯族將星溘然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