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決戰「兩江」,考驗著整支幹部隊伍。
在決戰中成長
第一書記劉偉男與高武的緣分源於2017年夏天。
在中國貿促會工作的他,來到從江縣加榜鄉支教。這個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小夥,第一次到貴州,第一張照片是站在牛糞上拍的。
高武村村容村貌換新顏
2018年4月,劉偉男主動請纓,到從江縣谷坪鄉高武村做第一書記。
「書記來這一年多的時間,村子大變樣。」村民石略相說到。一年前,村裡還是泥濘難行的泥巴路,垃圾亂堆汙水橫流,還有人與豬牛生活在一棟屋子的貧困窘境。
現在,村裡路修好了,路燈裝上了,人與豬牛「分居」了,產業發展起來了,美麗鄉村撲面而來。
2020年,高武村脫貧出列。
不到兩年,一個30歲的年輕小夥,讓一個月亮山區深處的苗族深度貧困村,從外到裡變了模樣。
變了的不止高武,還有劉偉男自己。
第一書記劉偉男走村入戶(右一)
「真正到了一線,才知脫貧攻堅不僅是硬任務,也是技術活。」年輕幹部劉偉男學會的是,下足繡花功夫,在實際工作中一件一件解老百姓的難題。
為確保「兩江」出列,除中國貿促會、省直部門對口幫扶外,黔東南盡銳出戰,「舉全州之力、全州之智、全州之才」,把「最硬」的幹部放在「最難」的地方
——從脫貧出列的6個縣中選派19名有實戰經驗的鄉鎮黨委書記,提拔到州直單位任職後,再派到從江縣19個鄉鎮擔任「鄉鎮黨委第一書記」。
——在榕江,黔東南從2019年脫貧出列或「雙清零」任務的凱裡、黃平、岑鞏等縣(市),選拔在脫貧攻堅中表現突出的19名鄉鎮黨委書記,提拔為副縣長級領導幹部後,選派到榕江縣擔任19個鄉鎮黨委第一書記。
臺江縣老屯鄉幹部李小鋒便是其中一個。
1986年出生的他,是派駐榕江縣定點幫扶幹部中最年輕的。
3月6日,李小鋒奔赴榕江縣寨蒿鎮,任黨委第一書記。
到任第二天,李小鋒立即下村入戶走訪群眾,找問題、補短板。
17天,深入全鎮21個村,李小鋒摸清了寨蒿鎮的底。
兩不愁、三保障基本完善,最急迫的是補齊短板。
寨蒿鎮南部片區是深度貧困村的聚集地。交通閉塞、土地破碎,是南部幾個深度貧困村共同面對的難題。
針對此類村寨如何解決產業發展難題?
「抓住機遇!」李小鋒說,按照縣委、縣政府規劃的六大產業,安排部署好深度貧困村產業基地的建設與管理,確保產業出成效。
系列措施隨之跟進。行之有效的舉措,得到寨蒿鎮幹群的認可與支持。
李小鋒表示,按照縣委、縣政府規劃的六大產業,安排部署好深度貧困村產業基地的建設與管理,確保產業出成效
寨蒿鎮黨委書記田耕說:「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李小鋒的精氣神,村裡幹部情緒都被帶動起來。」
年輕幹部投身「兩江」戰場,在脫貧攻堅實踐中接受鍛鍊、砥礪品質、增長才幹、錘鍊作風,不斷提升自己。
黔東南州委組織部表示,注重在脫貧攻堅一線考察識別幹部,對履職盡責、表現優秀的單位或個人進行表彰,對符合提拔條件的幹部優先提拔使用。
目前,從江縣在脫貧攻堅一線,已發現儲備471名優秀年輕幹部。榕江縣自2020年以來,從脫貧攻堅一線提拔25人。
在決戰中磨礪
脫貧攻堅,敢戰還要能勝戰。
從江縣卡翁村黨支部書記謝國光,是個近乎木訥的老實人。這個老實人卻主動申請,當上了「包工頭」。
在謝國光的帶領下,通過合作社以及產業發展、政策支持,卡翁村村基本實現人人有工作,戶戶有增收
2019年6月,從江縣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四大扶貧產業」的兜底和補充,鼓勵縣、鄉、村成立勞務合作社壯大勞務經濟,拓寬增收渠道。
同年7月,謝國光帶頭成立從江縣卡翁村勞動服務專業合作社。
該村共有勞動力796人,600餘人在從江縣統一組織下到外省或縣裡務工。其他因照顧家人小孩等原因,難以出門務工的剩餘勞動力,由村合作社組織就近就業。
「以前在周邊打臨工,不穩定,現在好多了,收入也增加了。」在合作社的組織下,村民謝培英在村裡的林下黑木耳基地務工,日收入130元以上。
林下木耳基地已帶動卡翁村村民「在家」就業
目前,合作社已帶動村民就近就業189人。
在「老實人」謝國光的帶領下,通過合作社以及產業發展、政策支持,卡翁村村基本實現人人有工作,戶戶有增收。
蔡子明,曾任麻江縣龍山鎮黨委書記。
2019年7月14日,被提拔為副縣級幹部後,被組織派往從江縣東郎鎮擔任黨委第一書記,至今已有9個多月。
初到東郎,蔡子明看到了當地與麻江的區別。
他給記者簡單比較了一下:東郎鎮距離從江縣城約1小時40分鐘車程,而龍山鎮,距離麻江縣城只需25分鐘;東郎鎮有21個村,耕地面積只有12000多畝,且土地貧瘠,而龍山鎮有7個村,可耕地面積15000多畝,地勢平坦。
摸清情況,蔡子明立即進入「戰鬥」狀態。及時成立了東郎鎮脫貧攻堅指揮部,實行脫貧任務清單化,壓緊壓實脫貧攻堅責任,實行限時辦結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考慮到東郎鎮山多地少,就通過勞務就業促進百姓增收脫貧。目前,完成勞務就業7668人,其中貧困勞動力4613人。辣椒、藍靛、香菇油茶等種養殖業也在進行中。
通過勞務就業促進百姓增收脫貧
9個月前,東郎鎮貧困戶還有373戶,截止2020年4月30日,東郎鎮貧困人口已經全部清零。
「下一步,我們的中心工作將圍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上來,確保脫貧攻堅成果經得起人民的檢驗、歷史的檢驗。」面對未來,蔡子明信心滿滿。
脫貧攻堅如滾石上山,越往後越是艱巨的困難挑戰。
黨員幹部知難而進、迎難而上,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不亂陣腳、不當逃兵,才能在關鍵時刻扛得住、頂得上、打得贏。
在決戰中鍛造
如今,「兩江」村村寨寨都有黨員幹部帶頭脫貧攻堅的身影。
人居改造,各村指揮所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扛起鏟子,拿起掃帚,清理垃圾,掃除道路,幹群同心協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衛生。
摸清貧困情況,分布各地的網格員每天走訪農戶,主動與群眾溝通,對每家每戶情況作詳細記錄,做到底數清情況明。
社區網格員入戶走訪
疫情期間,脫貧攻堅隊又是防控排查隊,主動上門開展服務,為群眾進行體溫檢測,通過「小喇叭」開展疫情防控知識宣傳,全面掃除村組死角盲點。
在榕江車江壩區,幾十天之前,唱主調的是小、散、亂。如今在黨員幹部的帶領下,一個現代產業基地初成規模。
1月18日,榕江縣成立車江壩區產業發展工作指揮部,調集十八名精兵強將,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破題壩區經濟。
車江壩區產業發展工作指揮部裡,有剛參加工作的年輕幹部,也有經驗豐富,但曾經在某些崗位遭受挫折的老同志。
潘建波是一名經驗豐富的基層幹部,如今負責車江壩區土地流轉與整治。主要工作是拆除「兩違」,恢復耕地。
變革中的壩區面貌
2月28日以來,潘建波和土地整治與流轉組幹部白天走村入戶調查民意,深入田間地頭摸排土地情況,晚上回指揮部開會討論,部署實施方案。
「一天都沒敢休息!第一仗必須打贏!」潘建波說,幹部把田間地頭當做工作場,午餐就在田裡拉塊石頭坐著,一起吃盒飯,大家每天徒步十餘公裡是常態。
截至4月10日,42天時間,車江壩區完成土地流轉9470畝,完成「兩違」整治1368畝。
可耕作面積擴大1368畝,按照車江壩區露天區域年畝產值1.5萬元的標準,將增加2052萬元效益。
工人搶抓大棚建設
為確保「兩江」出列,黔東南壓實責任,以縣、鄉(鎮)、村「三級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將幫扶、包保對象脫貧攻堅情況作為幫扶、包保單位目標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工作任務影響脫貧攻堅大局的,個人不能評先選優、兩年內不提拔使用,選派班子成員年度考核定為不稱職並取消年終目標獎,並全州通報批評。
榕江縣不斷完善脫貧攻堅問責暫行辦法,取消了2019年3個脫貧考核排名靠後的鄉(鎮)年終評優資格。
從江縣已對履職不力人員,以及作風不實、幫扶不力的駐村幹部進行了及時調整。
貧有千種,困有百樣。
當前,決勝脫貧攻堅面臨的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最難涉的「險灘」。
月亮山,是幹部成長與歷練的戰場,也是幹部突破與再造的熔爐。
記者:陳李育 姚輝 陳鵬 李浩 王曉江
編輯:季寅妮
編審:胡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