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衝鋒鎗領域的起步本身就要晚一些:日本軍部在1935年的時候才要求南部槍械廠負責衝鋒鎗的研發工作;經過五年左右的試製,終於在1940年定型了一款衝鋒鎗並定名為「百式衝鋒鎗」,次年裝備部隊。而百式衝鋒鎗也是日本在二戰期間唯一量產的一款衝鋒鎗。
反觀德國,雖然義大利人在一戰的時候就通過改進為後來衝鋒鎗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德國人很快就設計出了適用於單兵的衝鋒鎗——伯格曼MP18式;所以毫無疑問德國是衝鋒鎗領域的先驅之一。進而二戰後,德國更是大量裝備了諸如MP-35、MP-36、MP-38、MP-40等經典衝鋒鎗。在許多人看來,衝鋒鎗全自動的擊發方式更加便捷,攜帶相對輕巧、火力輸出也更加密集,理論上在戰爭中也應該更具殺傷力。那麼野心勃勃的日本當年為何沒有大量研製和裝備衝鋒鎗呢?坦白講,原因是多方面的。
日俄戰爭期間,因為日軍裝備的30式步槍(俗稱金鉤步槍)無論是射程還是射擊精度都要優於俄軍當時裝備的滑膛槍,所以自此以後步槍基本上就在日軍陣中受到廣泛青睞且佔據了主力武器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日軍始終對步槍的認同感要高於衝鋒鎗。在他們看來,如果在保證訓練得當、提高步槍和彈藥質量的前提下,那麼就有可能在戰場上做到百發百中;反觀衝鋒鎗在需要大量的彈藥支持的情況下卻無法保證高效的射擊精度,這在日軍看來是極其不划算的。東鄉平八郎曾經在日俄戰爭後就說過:「一門百發百中的大炮遠勝過一百門百發一中的大炮」。而這句話也被引用到了日本選擇步槍和衝鋒鎗的態度上。
當年為了保證後續補充到前線的士兵能夠儘可能出色的使用步槍,日軍的新兵訓練時間都相對較長:一般為期三個月,第一個月練習拼刺刀,後兩個月則以射擊練習為主。而相比之下蘇聯因為前線人員缺失嚴重,所以新兵訓練周期短,這就使得沒有時間練習槍法的蘇軍不得不大量裝備衝鋒鎗。
另一方面,日本當時的資源確實有限,所以大本營認為好鋼就要用在刀刃上。日本本土的資源十分有限,佔領區的工業基礎又十分薄弱,因此掠奪的資源一般都需要運回國內進行再次加工。但是考慮到衝鋒鎗工藝複雜、製造成本高且需要消耗的彈藥多,所以就被排除了。
與此同時,日本的戰術思想也是影響其對待衝鋒鎗態度的主要原因之一。當時,日本仍舊沿襲著一戰時的戰術思想,即在保證步槍精準射擊的同時由機槍進行火力壓制。為了儘可能完美的實現步槍和機槍的組合、節省彈藥,日軍當年可謂是頗費心思。比如大正11式輕機槍,就專門設計成與步槍通用的彈藥,這樣做即減輕了生產負擔,而且兩種槍型在必要時可以使用對方的彈藥。
還有日軍受武士道精神始終堅持的白刃戰。與步槍相比,衝鋒鎗幾乎無法或者不利於安裝刺刀,而拼刺刀又是日軍戰術組成的重要部分,這種矛盾顯然降低了衝鋒鎗在日軍心目中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日軍當年非常喜歡給自己的槍械安裝刺刀,甚至連機槍也不放過。有趣的是日本自己當初試製百式衝鋒鎗時竟然也為其設計了刺刀座。
還有一點就是日本的工業水平。雖然日本當時在亞洲獨佔鰲頭,但其在全世界範圍內仍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比如同時期百式衝鋒鎗量產後才生產了一萬多支,而美軍的湯普森衝鋒鎗產量已經超過了一百五十萬支。
總而言之,日軍當初沒有像美、德、蘇等國那樣大量生產、裝備衝鋒鎗是多種因素綜合導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