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和諸葛亮,去世前各留一計相鬥,1700多年後結果如何?

2020-12-15 看三國

三國時期名將如雲,他們以各自的能力配合集團的發展,左右著那個時代的走勢,也創造了很多經典戰爭。其中最搶眼的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他們一個是蜀漢的統帥,負責攻勢;另一個是曹魏的統帥,負責守勢;雙方交戰十幾年時間不分勝負,直到最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才宣告了曹魏獲得了鬥爭的勝利,後來蜀漢也被曹魏殲滅。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諸葛亮創業未半中道崩殂,但他和司馬懿的鬥爭卻從未停止。他們兩人臨終前留下一條策略誓要分出高下,兩人死後千年時間都沒出結果,直到近代終於宣告諸葛亮完勝!

兩人的爭鬥

早在諸葛亮和司馬懿第一次交手的時候就明白了對方是自己的天敵,也是霸業的最大阻力。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曾經收穫了曹魏隴西三個郡城和幾十萬人口,但司馬懿攻破街亭要塞挽回頹勢,不僅重新收復失地,而且還把諸葛亮趕回益州,雙方算是平手。

後來兩人又在渭水邊上對峙,諸葛亮想吃下曹魏的西涼和長安,而司馬懿認為蜀軍戰線過長補給肯定不力,於是權力騷擾蜀軍糧道,押注諸葛亮會缺糧退兵。後續證明司馬懿眼光毒辣,蜀軍因為道路崎嶇導致補給不力,再加上內奸的作祟以至於將要突破曹魏防線的時候後繼無力,諸葛亮無奈退兵。

第六次北伐時諸葛亮以司馬師兩兄弟作為突破口,散布假情報騙兩人到上方谷,司馬懿得知消息後大呼中計,帶著精銳兵馬支援司馬師兩兄弟。不巧在上方谷遭遇諸葛亮伏擊,諸葛亮堵住谷口並放火,當司馬懿三父子即將被大火吞噬的時候突然天降大雨澆滅了火焰,司馬懿三父子得以逃離險境。後來司馬懿推算出諸葛亮已經時日無多於是採取龜縮策略,諸葛亮同年病逝五丈原。

那個時代盜墓盛行,曹魏軍隊裡面就有一支官盜,專門發掘歷代王侯將相的陵墓,將裡面的財寶變現支援軍費,當時神州大地上能夠發現的陵墓都已經被發掘殆盡,很多王侯將相都擔心死後被發掘,為此都做了很多部署。諸葛亮臨終前就和司馬懿比試,看看誰的墓室先被人發現,司馬懿答應這場比試,兩人最後一場比試就此開始。

司馬懿墓被發現

司馬懿的策略是,我死後不用大張旗鼓操辦葬禮,也不用修建豪華陵墓,更不用穿金縷玉衣、攜帶大量陪葬品。只需要把我埋在首陽山,也不用找人祭拜,更不用讓別人知道我埋在哪裡。當時司馬懿三父子已經奪取了曹魏的實際控制權,他的交代自然沒人敢抗命。

當司馬懿離世之後,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秘不發喪,而是讓幾個僕人將司馬懿的遺體放進一輛馬車裡面,以運輸東西為理由奔赴首陽山草草安葬。當幾個僕人回來復命之後,司馬昭又將他們處死,至此天下間再也沒人知道司馬懿埋在哪裡。

西晉剛成立的的時候,因為司馬氏是皇族,再加上沒人敢提司馬懿,天下間儘管有很多猜測和流言蜚語,但實際上沒什麼人敢找這個墓葬。後來隨著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後司馬睿南下建立東晉,此時的北方大地徹底失控。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流傳著司馬懿的墓葬裡面有大量的金銀財寶,這是司馬氏復興的重要依據,於是天下間很多盜墓賊像發了瘋一樣到處尋找司馬懿的墓葬,包括後續很多朝代的人,因為好奇心也尋找這個墓葬,但實際上一無所獲。

1700年後的一天,我國一個農民在首陽山上鋤地的時候意外挖到了一些瓶瓶罐罐,憑感覺得知底下一定有個古墓,於是上報機關單位。儘管派遣考古學家挖掘後得到一些"司馬"、"宣王"的碑文和一些魏晉時期的物品,證實這個墓就是司馬懿的墳墓,上千年的謎團終於被解開。

諸葛亮終成贏家

司馬懿墓被找到了,那諸葛亮墓又在哪裡呢?四川境內有一個武侯祠,也是諸葛亮名義上的墓,但所有人都知道這個武侯祠是一個衣冠冢,那是蜀漢後主劉禪為了紀念諸葛亮的功績,特意發動人修建的。上千年經過歷朝歷代的修建,變成了現在這個規模。

這不得不提及諸葛亮超乎尋常的智商和謀略了,他臨終前交代弟子姜維,等他死後挑選四個非常精明的士兵,抬著裝有他屍體的棺材朝南邊走,抬棺的繩子在哪裡斷就在埋在那裡,事成之後回來領三分賞錢。姜維謹照諸葛亮遺囑行事。

而抬棺的繩子怎麼可能容易斷呢?四個人的體力又能撐多久呢?那四個士兵抬著諸葛亮的棺材向南邊走了兩天之後開始煩躁,反正也四下無人,四人商量後決定就埋在這裡,已好快點回去領賞錢。但四個人怎麼領三份賞錢呢?意味著有一個人會拿不到這份錢,誰都不想成為這個人,突然有個士兵抽刀將旁邊的人砍了,正當他準備回去邀功的時候又有另一個士兵拔刀砍死其他兩人後歡天喜地回營。本以為可以拿到3份賞錢,沒想到姜維淡淡地說了聲"辛苦你了",於是將他處死。時至今日也沒人知道諸葛亮埋在哪裡,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比試最後還是諸葛亮贏了。

小結

諸葛亮和司馬懿不愧是人中之龍,在世的時候可以把天下當作棋盤,左右天下大勢,死後上千年時間還可以讓無數人念念不忘,歷史上名人那麼多,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種地步呢?

但從他們那個時代來看,他們這麼做也是不得已為之,畢竟"死者為大"的理念,誰死後都不想被人打擾,甚至被鞭屍,所以才會絞盡腦汁掩藏自己的墓室。終其原因還是亂世裡人性的卑劣被放大,為了自己的利益什麼事都幹得出來。假如那個時代的風氣稍微好一些,或許他們兩人的比試又是另一種模式了。

相關焦點

  • 「空城計」存在質疑,為何還後人還用故事對比司馬懿與諸葛亮?
    諸葛亮的「空城計」是杜撰的故事?為何後人認為司馬懿是贏家?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與司馬懿最精彩有對決,莫過於「空城計」。此計歷史上有名,而且把諸葛亮的機智勇敢描寫得淋漓盡致,對司馬懿的小心謹慎而錯過機會而嘲笑,後人認為司馬懿不如諸葛亮。但現在網上還有文章認為,「空城計」最大贏家是司馬懿。
  • 司馬懿死前留一計,千年後被農民破解,為何有人說他不如諸葛亮?
    三國末期,主要由諸葛亮從成都率大軍北伐魏國為亮點,然而魏軍由司馬懿帶兵與之對抗。後來諸葛亮途中病死,司馬懿不戰而勝,贏得更高威望。後來司馬懿逐漸奪走魏朝大權,還在臨終時留下一條妙計,此計歷經千年卻被一個老農民破解,故此就有人說司馬懿不如諸葛亮,這是為何呢?
  • 諸葛亮和司馬懿博弈,張郃成了犧牲品,是司馬懿的失策還是陰謀?
    郃識變量,善處營陳,料戰勢地形,無不如計,自諸葛亮皆憚之。曹操知道了這樣的人存在後,動用了很多力量來抓他。而反觀劉備,知道了這位高人的事情後,決定去請他出山,幫助自己完成大業。後來諸葛亮被劉備感動,幫助他成為了一霸。提到諸葛亮這個人,他的身上有太多太多的優點了,除了善於用計外,他還會洞察人。縱觀他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利用他人,只有一次是被人利用了,也可以說是中計了。
  • 張郃被亂箭射殺,真的是司馬懿「借刀殺人」?諸葛亮中計了?
    張郃 在三國的前中期,張郃還並不是非常的出名,但是到了後期,張郃的地位和名氣不斷的抬高,已經是逐漸的成長為天下名將了我們大家之所以認為司馬懿的軍事能力超強,那是因為之前的那批名將都已經逐漸的凋零了,沒人去和司馬懿競爭了。而且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羅貫中先生給了司馬懿很多的篇幅,重點寫了他和諸葛亮的對抗。不過即便如此,司馬懿在和諸葛亮的對抗之中,也是常常處於下風,被諸葛亮以劣勢兵力壓著打。要知道,在曹真時期,人家可是敢於直接和諸葛亮硬剛的,而且諸葛亮還佔不了絲毫便宜。
  • 諸葛亮的空城計漏洞百出,為何司馬懿還是退軍了?司馬懿:怕死唄
    諸葛亮一生中與司馬懿多次交手,而空城計的那一次,可謂是諸葛亮距離失敗和死亡最接近的一次。在《三國演義》當中,諸葛亮向來足智多謀,謀定而後動,往往是事情還沒有發生,諸葛亮的錦囊就已經提前準備好了。當劉備死後,諸葛亮與司馬懿交鋒,所率軍隊也動輒是數十萬。
  •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空城計」真的沒有被司馬懿識破嗎?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是羅貫中老師基於《三國志》的基礎之上創作的一個故事。雖然這段故事並不全是真實的,但是《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老師也比較尊重歷史,並沒有改變歷史上真正的三國時期戰役的勝敗結果。 那麼與諸葛亮同樣智慧超群的司馬懿沒有看出來這是「空城計」嗎?
  • 司馬懿早已看懂空城計,臨終前才對司馬昭說出真相
    司馬懿早已看懂空城計,臨終前才對司馬昭說出真相。大家都應該很熟悉他,司馬懿,是一個很有耐心的人,他經歷了曹家三代人曹操,曹丕,曹睿,終於掌握了曹魏的軍事和政治權力,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物。然而,每當一提到司馬懿,我們都會想到諸葛亮,司馬懿怕諸葛亮嗎?
  • 張郃奉司馬懿之命追諸葛亮被殺,是司馬懿的陰謀嗎,諸葛亮如何想
    這一戰是諸葛亮第一次與司馬懿對戰,諸葛亮前三次北伐,曹魏方面都是曹真負責,司馬懿原本是都督荊州諸軍事,這一次算是空降關中對陣諸葛亮,而張郃、郭淮等人則一直在關中及隴右與諸葛亮打交道,比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張郃在街亭打敗了馬謖,張郃對諸葛亮的用兵多少是熟悉的。
  • 空城計中司馬懿不殺諸葛亮,看似丟了英名,實則賺了江山
    空城計中司馬懿不殺諸葛亮,看似丟了英名,實則賺了江山空城計是《三國演義》中極其精彩的篇章,蜀國在經歷了馬謖之敗後,已經如驚弓之鳥,因此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巧妙設計「空城計」,嚇退了老謀深算、智勇雙全的司馬懿。
  • 諸葛亮殺張郃,為何說是中了司馬懿的計?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最大成就是亂箭射殺了宿敵張郃,解決了蜀國的一個強勁對手。但是,在諸葛亮殺張郃那一刻,自己也明白中了司馬懿的借刀殺人之計,成了司馬懿幫兇。據《三國志·魏書·張郃傳》記載,曹魏五子良將之一張郃是追擊諸葛亮射殺。「諸葛亮復出祁山,詔郃督諸將西至略陽,亮還保祁山,郃追至木門,與亮軍交戰,飛矢中郃右膝,薨。」眾所周知諸葛亮多智謀,常年與諸葛亮對峙的張郃不可能不知道。張郃知道諸葛亮退兵過程必有伏兵,不能追擊,如果追擊可能會中計。
  • 司馬懿臨終前,留下17字遺言,道出空城計的真相!
    司馬懿臨終前,留下17字遺言,道出空城計的真相! 導語: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確實被演義吹噓過頭了,他治理內政和軍隊的能力的確讓人佩服,這一點可對標漢初的蕭何,但他和蕭何一樣,軍事水平就不如自己治理內政的水平了,此外他在戰場上還碰到了一個難纏的對手司馬懿,此人城府至深,隱於曹魏朝中數十年,一朝爆發,便奪取了曹魏江山,論陰謀,孔明不是他的對手。
  • 司馬懿的評價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
    自劉備三顧茅廬後,諸葛亮感動而出山,到北伐途中病死於五丈原,諸葛亮的一生既傳奇卻又無奈。正如司馬懿的評價「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這句話很好概括了諸葛亮的一生。諸葛亮剛出山,劉備釆用諸葛亮的計謀後如虎添翼,一改在北方常敗的禿勢,憑計制勝屢破曹操,取得了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等一系列戰役勝利。主要原因正是諸葛亮定位準確,做了擅長的軍師業務,諸葛亮提供了許多不錯的謀略,而決策是由主將劉備拍板。
  • 司馬懿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撤軍?因為他看懂了諸葛亮給的暗示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他讓諸葛亮輔佐劉禪,蜀漢國力漸漸恢復,在諸葛亮上書《出師表》之前,他就在為北伐曹魏做準備,公元228年春天,諸葛亮第一次討伐曹魏。在這次徵戰中,涼州刺史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也就是魏延帶五千精兵,度過子午谷,直取長安,諸葛亮後率大軍跟他匯合,若是成功,蜀漢將能一舉平定長安以西。
  • 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為何不再伐蜀!司馬昭很清楚其中原因
    魏蜀吳三國鼎立的東漢中後期演變成了魏國和蜀國的兩國鼎立,吳國漸漸沒落了。以劉備為首的蜀國的謀士是諸葛亮,以曹丕為首的魏國的謀士是司馬懿。著名的故事——空城計就發生魏國和蜀國之間,確切的說是司馬懿和諸葛亮的博弈。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卻停止了伐蜀,這是為什麼呢?
  • 諸葛亮死前點亮49盞燈,表面上是在續命,其實他心生兩大毒計!
    他為什麼把司馬懿搞糊塗了?司馬懿雖然不久前差點被燒死,但他在恢復生命後變得更加謹慎,無論蜀軍怎樣邀請他,他都堅持不出,諸葛亮明白司馬懿不是害怕,而是在等待機會,如果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已經死了,他一定會立刻發動進攻,當時,蜀國的餘軍沒有一個是他的對手,在嚴重的情況下,他甚至會被消滅,繼續活下去就是讓司馬懿知道自己還活著,他自然不敢輕舉妄動。
  • 他一生只獻了1計,打了1次大敗仗,卻影響了諸葛亮和司馬懿的一生
    《三國演義》是大家都喜歡的一部小說,裡面刻畫出來的諸葛亮之智,劉備之仁,曹操之奸,張飛之猛,司馬懿之陰,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按照一般的情況而言,這些個性鮮明的英雄一般主導了歷史的發展,其他人都是被他們支配而存在的。然而不為人知的是,書中一個小人物,獻了一次計,打了一次敗仗,卻將兩位主角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命運都改變了!
  • 為什麼張郃被亂箭射殺的那一刻,諸葛亮明白自己中計了?
    從地位上而言,司馬懿此時在軍界的地位不是張郃可以動搖的,但張郃對曹魏之忠貞,以及張郃本人的領兵能力,和他在曹魏軍隊中的威望,這些都會對司馬懿未來的「謀權」產生威脅。不管這個威脅是大,還是小,按照司馬懿的性格都要提前把他化解掉。可是張郃手握重兵,不是輕易可殺之人。所以,司馬懿就要借蜀漢這把刀。
  • 武功水之戰:諸葛亮司馬懿鮮為人知的最後一戰,讓司馬懿徹底絕望
    他曾經對三國梟雄司馬懿發表過一段精闢點評。李世民先對司馬懿的軍事才能進行了充分肯定,他稱讚司馬懿:「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認為司馬懿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擊滅遼東軍閥公孫淵,平定孟達叛亂,都能做到料敵如神,算無遺策。然後,李世民話鋒一轉,拿司馬懿和諸葛亮進行比較。
  • 諸葛亮空城計中為何會安排4個人掃地?司馬懿看懂了,因此留住自己的...
    自從諸葛亮出山輔助劉備之後,蜀國實力可以說是大大增加,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等等大戰,都是奠定霸業基礎的戰役。 至於空城計呢?實際上這個時候蜀國已經危機四伏,諸葛亮當時因為錯信一人,導致兵敗,諸葛亮十分著急之時,司馬懿卻帶領大軍來襲,這個時候諸葛亮沒有任何辦法,要是以自己僅存的那些士兵去與司馬懿決一死戰,毫無疑問自己會失敗很慘。
  • 司馬懿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佩服還是輕視?
    三國時期,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非常出名的人物,作戰曹魏和蜀漢的頂尖人物,他們針鋒相對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大家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基本是忠義無雙,多智近妖,那麼作為對手的司馬懿,他是如何評價諸葛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