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說:明星愛立人設,「人設」就像是明星的個人品牌。但其實,個人品牌不僅是明星或者大神的事,普通人也應該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
美國學者彼得斯說過一句很著名的話:「21世紀的工作生存法則就是建立個人品牌。」
一個人就是一家公司。如果說你的知識、技能,是你的「產品」,那麼個人品牌就是你這家企業的品牌價值。
一個只有技能沒有品牌的人,只會陷入生產的低水平勞動陷阱。
個人品牌有什麼好處?
1、品牌能提高溢價
褚橙的故事我們都知道,為什麼褚橙能比一般的橙子賣得貴?
除了產品確實不錯之外,背後靠的是褚時健先生的人品和故事做擔保。一個故事讓橙子的品牌快速傳播出去,節省了許多廣告費。
2、品牌降低交易成本
舉個例子:
我朋友家的月嫂,兩個寶寶出生都是她陪護。她非常專業、負責,已經被我朋友介紹了近10次,給她的同事、朋友。這位月嫂,成功地通過我朋友,建立起了自己的個人品牌。其他人相信我朋友的眼光,讓她的交易成本相當低,交易頻次很高。
3、品牌讓你自由
自由有三種:不用非得和特定的人合作的自由,不用為錢而做的自由,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事的自由。這三種自由,都需要個人品牌。
什麼是個人品牌?
個人品牌其實就是「品質+名牌」。
1、品質又分為品和質
品回答的是你生產什麼?滿足了什麼需求?在哪條賽道?質說的是你在這條賽道的排序如何?質量排第幾?
很多人選品是有問題的。
比如說有人宣稱自己是「網際網路裡最懂攝影,攝影圈裡最懂網際網路」的人。貌似很厲害,其實並沒有這條賽道。誰會去網際網路選擇攝影師呢?而攝影師要開網站,會去找到「網際網路人」這種寬泛的定位嗎?
這種差異化競爭,只有差異,沒有競爭。
有了品,更重要的是質。你是不是能持續輸出高質量的內容?
像許多牛人,不僅能有高質量的輸出,而且還是持續高質量的輸出。
比如郭德綱。我有一位朋友是鋼絲,曾經追他三個月,全國到處聽,發現他的相聲是兩周一迭代,基本不會重樣。這很讓人佩服。
不是有過高品質,而是一直保持高品質。這種高品質背後是專業的能力和工匠精神。
2、名牌
所謂「名」,指的是品質在時間積累下會形成口碑。知道的人越多、出現的次數越多,你的名聲越大。
在你的名聲中間,有些簡單清晰不斷傳播的名聲,濃縮成了一個符號——這就是」牌「的出現。
成龍剛去好萊塢拍電影的幾場戲是哭著回來的。因為好萊塢認為這不叫功夫。他們對於李小龍的功夫印象太過深刻,覺得應該一下打死對方。這就是因為成龍雖然有「名」但是沒有「牌」。一直到成龍發明了自己的獨特的標籤:「好玩的打」,他用大量的好玩的、雜耍式的動作,完全區分開了李小龍的簡單利落的打擊,成就了自己的名牌。
綜合上面的內容,品質名牌可以簡化成下面的公式:品牌=價值×人數×頻次。
把個人品牌濃縮成個人標籤
既然個人品牌有這麼多好處,那麼該如何建立自己的個人品牌呢?
麥肯錫有一個著名的電梯法則:
假如在電梯裡遇到老闆,你能在30秒,也就是電梯上升的過程中說明白你在做什麼嗎?如果給你10秒的時間,你能說清楚自己是做什麼的嗎?
這個法則,其實說明了:
在這個注意力稀缺的時代,個人品牌實在太大,最好的切入點是傳遞極其簡單有效的信息,也就是把個人品牌濃縮成個人標籤。
而個人標籤,需要具備讓人過目不忘的,甚至很遠就能看到的識別力。
怎樣打造這樣的個人標籤呢?有三個原則:
1、從滿足需求開始
許多人可能會認為:個人品牌第一步應該思考自己是誰?有什麼優勢?
其實這個思路是錯的。今天的競爭圍繞需求展開。
沒有放到用戶坐標,你不知道自己是誰,也不知道自己的競爭對手是誰,所以優勢也無從談起。
標籤要從「我能多好地滿足誰的哪些需求」開始。如果你的品牌裡面,沒有對象,沒有需求,那它就是個偽品牌。
除了滿足對方需求,更重要的也是滿足自身需求。
2、簡潔再簡潔
少就是多,只保留最重要的差異點,其他都刪除。
歐巴馬的兩次總統競選的口號都只有一個單詞:2008年競選總統時用的就是change——人民需要改變。2012年在連任競選時,他又用了一個乾淨利落的詞語forward——選民們,咱們繼續前進吧。
3、找到宣傳夥伴
個體影響的人還是有限,關鍵是如何發動更多人幫你推動。
人與人之間口口相傳的安利,比得過很多硬廣。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那位月嫂。
明白了個人標籤需要「滿足需求、簡單、好傳播」三個原則之後,
如何設計這樣一個標籤呢?
有三步:
①企業標籤:
如果你公司特別有名,你就使用:「企業+職位」的標籤。
比如:阿里巴巴運營總監,騰訊產品經理等等。
②業務標籤:
如果公司不知名,則可以使用業務標籤。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業務是最容易與他人產生連結的,突出業務是最好的標籤設計。
「你是做什麼的」,「你能為別人提供什麼樣的服務」,「你服務的特點是什麼」都可以在標籤中體現出來。
③能力標籤:
如果你從事的是一個容易對別人產生幫助的職業,如律師、醫生、媒體;
或者很受關注的職業,如投資人,你可以凸顯你的讓人希望連結的服務能力。
一個人可以有很多標籤,在不同場合使用。
今天這個信息爆炸時代,打造一個自己的個人品牌,就是要創造一個有遠景識別力的個人標籤,然後用自己的能力為其背書,讓標籤差異巨大,印象深刻。
如何營銷個人品牌
很多人會說:
「我也知道個人品牌很重要,可還是覺得離我很遠。平時工作也很忙,業餘有時間想拿來學習,總覺得沒精力做自我營銷。我希望等積累的存量到達一定程度後,再系統地輸出,不然總是半瓶水晃蕩。」
其實很多人把個人品牌這件事想得太「重」了。恰恰相反,第一步一定要輕。
利用好你本來就在做的工作、學習和交流機會,順便搞定品牌的原始積累。不要單獨抽取大塊時間去打造你的品牌。
上面說到過品牌的公式是品牌=價值×人數×頻次。其實,自我營銷就與這其中的「頻次」有關:
如果你的每一次自我營銷,都能帶來哪怕5%的轉介率,很快你也會擁有巨大的品牌。
所以,對於沒有太多時間的普通人,千萬不要憋大招,要學會高頻次+提供產品體驗的方法,是低成本品牌推廣的最重要方式。
如何做呢?
下面介紹三種每個人都能使用的品牌推廣渠道:
1、每一次自我介紹
現在許多人都有各種微信群,或圈子。在自我介紹的時候,就可以利用這個窗口,順利地推廣自己的個人品牌。
比如:
你好,我是XX,是XX平臺公眾號的主編,目前服務於5萬名關注成長的優質用戶。我比較擅長知識類產品的運營及推廣,尤其關注職業發展和個人成長這個領域;另外,我最近也在集中練習文案寫作。如果你對這些領域有所了解,或者有相關的書籍、課程、產品、導師等推薦,很希望和你多交流。我會把自己的思考定期整理輸出,通過我的朋友圈你就可以看到,未來多多指教啦。
總結一下這個案例,這個自我介紹的結構即——
個人標籤;擅長什麼,關注什麼,能幫到你什麼;希望得到什麼資源和支持;有什麼產品、渠道可以進一步了解我(強化品牌)。是不是很清晰,讓人一下就能記住你的個人品牌重點?
所以,利用好每一次自我介紹的機會,推廣自己的個人品牌,激活各種連結關係,是很多聰明人的做法。
2、每一次職場總結髮言
同理,在職場每次有機會進行總結髮言時,不要放過推廣自己個人品牌的機會。
比如:
「今天很有收穫,在策劃方面和大家學到很多。我自己的強項更多在項目管理方面,如果未來在推動進度和流程梳理方面需要我的參與,我非常願意支持大家。」
3、更高價值、更高頻次的方式,是持續提供一個可供外界體驗的產品。
寫文章、出書自然是高手的方式,但其實還有很多成本更低的方式:
①放大碎片化價值
比如:你是一個學習成長者,如果能在朋友圈,將你每天的學習內容碎片化更新。
用一個#今天學到了什麼# 的話題標籤,三言兩句總結你的新收穫並分享出來,慢慢你就會成為這個領域的「知識代理人」。
如果你是運營人,是否可以學習李翔老師的做法,每周整理一份#某某某運營內參#,把你一周習得的新知以清單的形式沉澱,為更多人所用。
②提供優惠的知識服務
如果你是個產品經理,前期可以以很低的價格,比如99元,甚至破冰價只要1元的價格,為外界提供產品優化方案。
你能通過這樣的途徑連結到更多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將來都可能成為你履歷的一部分,為你的品牌背書。
總之,普通人自我營銷,要學會「高頻次+提供產品體驗」的方法,把能力封裝成輕產品,高頻次地刷出去。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人品牌。
不只是明星,只要別人對你有認知,你就有個人品牌,只是大小、好壞的區別而已。
作為21世紀的新職場人,把自己的個人品牌濃縮成個人標籤,用自己的能力為其背書,是吸引人們稀缺注意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