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提出華佗是印度人,給出三大鐵證,分析的頭頭是道

2020-12-22 向東向南看

前言

真理總是在不斷質疑與被質疑的路上逐漸被驗證,歷史也同樣如此。雖然史官在記載歷史之時總是秉持著公正客觀的態度,但難免會避諱一些皇家隱私,從而更改歷史本來的原貌。因此後人想要認驗證歷史的真實性,一方面是從文化典籍之中查詢,而另外一方面便是文物古蹟。在這種情況之下,自然有許多人對現已存在的大眾中所認知的歷史提出質疑。

例如在歷史文獻之中,記載文字頗少同時鮮有文物古蹟身影的夏朝;楊貴妃在馬嵬坡當晚,是否命喪?更或者顛倒世人認知的,華佗是否為中國人?

大眾所熟知的華佗作為醫學界的鼻祖,華佗顯然是當之無愧,從歷朝歷代的史書之中可以了解到華佗在醫學界受到了崇高的敬仰。華佗的醫術不僅僅是在治療,而且還以預防為輔,與政治之上的居安思危相似。

華佗在外科手術方面最為傑出的貢獻便是麻沸散,也就是中國早期的麻藥。同時為了加強世人的體魄,華佗以五禽戲作為健身操,以模仿五種禽獸的姿態,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在《三國志》之中對華佗的醫術有此評價,認為「華佗之醫珍,非常之絕技矣」,可謂是將華佗捧上了聖壇之上。

千百年來眾多醫學學者以華佗為祖師爺,更為求得醫術。只身前往沛國,也就是如今安徽亳州華佗的出生地沾染仙氣。華佗乃是鐵打的中國人,但是就在眾人以華佗為榮之時,清華教授陳演恪卻提出這樣一個觀點,華佗並非中國人,而是印度人。陳演恪以三個觀點,來證明華佗所屬的國家,以此來表明並非是一家之言。

三大證據歷史文獻之中所記載,麻藥的雛形便是華佗的麻沸散,後期經過不斷的改善提高了它的效能。但在陳演恪認為,華佗的麻沸散其實是從天竺也就是古代的印度所繼承,並通過自己的才智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而且華佗在中國的歷史之上,並不存在,其原型是天竺的藥神。對於一知半解之物,中國人熱衷於編寫故事,以此來為世人解惑,女媧造人便是如此。而在當時醫療條件低下的情況下,藥神的出現自然是滿足了人們對於治療疾病的欲望。而且在天竺語言之中,所謂藥神其實就是羅漢的意思,而華佗的諧音幾乎與藥羅漢相似。

再者在《三國志》記載之中,華佗救治廣陵太守陳登之時,所使用的方法與印度神醫助人的方法一樣,而且從陳演恪的考究來看,當時兩人所處年代相近,因此華佗乃是印度人鐵證如山。

一家之言,貽笑大方司馬遷在編寫《史記》之時,歷盡千山萬水、聽聞萬千故事,方可集一家之言成著《史記》。而如今的不少學者卻以一些虛無縹緲的證據來否定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以及世人的認知,以此來博得世人的眼球,損害我國的文化地位。

首先關於麻沸散的傳播,中國最早去的印度之人乃是玄奘,時間為公元600多年,三國距唐朝四百年,以當時唐朝萬邦來朝的情況之下,玄奘前去印度尚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何況漢末交通不便。而且唐朝控制中亞,天竺在南亞,拋開漢末並未佔據中亞一說,就算是華佗平安走出中亞,如何抵達南亞?

再說麻醉,其實歸根結底乃是酒的歷史。中國的酒可是歷史悠久,不光是文物古蹟的挖掘,詩詞歌賦幾乎片片與酒有關。酒文化貫穿歷史五千年,這就是麻沸散出現的源頭。而且華佗以五禽戲強身健體,可五禽戲乃是虎鹿熊猿鳥,卻偏偏沒有印度最為信仰的牛,這不是違背了印度的信仰?

最後中國的醫學起源乃是草藥,關於草藥的文獻也是比比皆是。但是反觀印度,絲毫沒有文獻流傳。若華佗真是印度人,憑藉其醫治天下人的心思,必然想將醫術傳承,但是印度的醫書使空空如也!

結論

無論是文化典籍還是相關出土的文物,都讓人無比認定華佗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但是陳演恪卻僅僅憑藉著印度一些虛無縹緲的神話故事,以及貌似和華佗相關聯的證據,將華佗歸為印度人種。中國的歷史人物以及文化典籍被保護都來不及,不料卻有人拼了命往外推,這是何居心!

相關焦點

  • 華佗可能不是中國人?此清華教授:據我推論,華佗可能是印度人
    然而,有人意外的在廣州找到了一份陳寅恪先生的手稿,國學大師陳寅恪宣稱:「華佗並不是中國人,而是印度人。」 陳寅恪先生的這份手稿,無疑是顛覆了中國歷史,更是顛覆了中國人的認知,而且他還列出了三大依據。
  •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一半學生交白卷,僅有此人得滿分!
    清華學子和外校學子的角逐,他用三個字令清華學子啞口無言民國時期出現過很多新鮮事物,大多是在歌頌西方的一些文化,但這期間其實也發生了很多令人捧腹大笑、發人深省的對聯事件。清華大學作為莘莘學子的聚集地,才子云集、人才輩出,一個清華的教授在演講時提出了一個「孫行者」的上聯,但是課堂上有一半的學生交了白卷、另一半的學生答非所問,只有一個學生令這位教授刮目相看、眾人為他的答案拍手叫好。他所對的下聯是什麼?又有著怎樣的寓意?這位學生後來如何了?提出「孫行者」上聯的名叫陳寅恪,陳教授是著名的文學大師,在文學界的地位有目共睹。
  • 曹操該不該殺華佗?給關羽刮骨療毒的是誰?麻沸散為何失傳?
    陳寅恪認為,三國時不具備開腹手術的條件,可在佛經中,有與「華佗破腹」和「曹衝稱象」高度近似的記載,這些佛經的寫作時間早於《三國志》,是不是有點太「湊巧」?陳寅恪未否定華佗的存在,但認為「華佗破腹」是外來神話附會本國史實,啟發了「華佗是印度人」「華佗醫學來自印度醫學」等假說。
  • Light人物:專訪清華大學龍桂魯教授
    現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本期,很榮幸邀請到龍桂魯教授接受Light人物採訪。在這次採訪中,龍教授將分享自己在量子信息科研與教書育人的經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龍教授,了解他和Light背後的故事。
  • 浙大講座教授:清華北大有點二流的味道,浙大是扎紮實實的三流
    由於擁有大海龜與牛外教,在會計與金融領域,香港的三大(港大、中大、科大)基本上比歐洲大學好,而且獨步亞洲。 什麼是二流大學?但是浙大、清華的許多教授的天生素質可一點也不比什麼普林斯頓的那些書呆子差。憑什麼人家可以教授治校,被校長哄著,伺候著,而我們清華、北大的念書人就得拍校長馬屁,看書記臉色?我們也要教授治校,我們也要大師如雲。好!有志氣!那麼,我們得先從三流大學轉變成二流大學。下面我就分析如何把北大、浙大、清華轉化成二流大學。
  • 清華大學徐弢教授團隊《Chem. Rev.》綜述:首次提出活體噴墨生物3D...
    噴墨列印技術首先在細胞3D列印中應用並逐步發展,湧現出大量革新性成果,對基礎研究、產業轉化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現已成為生物3D列印的三大代表性技術之一。日前,清華大學機械系生物製造中心教授徐弢首次提出活體噴墨列印中「生物像素」的概念。
  •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下聯你會對什麼?只有有一人得了滿分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下聯你會對什麼?只有有一人得了滿分老師出上聯「孫行者」,下聯學生對「胡適之」,清華教授:滿分對聯,算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古代的文人雅士們彼此之間很喜歡互相出對聯。其實,上世紀的時候,學堂裡還都是會教授對對聯的,現在很多老先生都會對對聯。
  • 清華同方陸致成:創業教授寶刀不老
    「也許是因為那段日子培養出了我的一種生存能力。我是上海人,知識分子家庭出身。那時候知道,夾著尾巴做人才能生存下去。你既不能跟農民一樣,又不能不一樣。當時我是站在社會最底層來看這個社會的。」陸致成很平靜地說,「而且,有了這樣一段經歷,也去掉了我的不少幼稚病。」  「其實我的這六十年正好代表新中國六十年非常典型的時代特徵。」
  • 清華教授出上聯:「孫行者」,唯有一位學生答對,下聯是什麼?
    但對聯卻從不是自多而難的,在清華大學曾經有有個教授,出了一個三字上聯,讓學生們對出下聯,結果卻難倒了一眾優秀的清華學子。這個教授的名字叫做陳寅恪。陳寅恪號稱「清末四公子」之一,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等等。1890年,陳寅恪出生於湖南長沙城內一個富裕的家庭,從記事開始就學習四書五經和世界地理等等。
  • 淺談印度教育的人才流失:印度留學生在美國矽谷,比清華畢業生多
    和中國的清華北大一樣,印度教育也面臨人才流失的問題。 我國著名教授金燦榮曾在一次訪談節目中提到,美國一直在全球將近76億人中大量收割人才,根據加州教育部門統計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15年,光加州矽谷就收割了將近2萬名清華大學畢業生,小小一個矽谷就吸引這麼多精英,整個美國豈不是更多,真的是令人無法想像。
  • 清華教授支持女兒成為一個普通人?知識分子熬的雞湯,少喝
    文|秘籍君最近,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瑜的一篇有關教育的演講,在網上引起不小的討論。她的原話「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更是得到廣泛轉發。演講中,她提出很多值得思考的內容,說現在無止境的教育軍備賽,是對家庭的傷害,對孩子的傷害;內卷教育,沒完沒了的補習班,令家長和孩子身心俱疲;自己是個不戰而降的媽媽,認定女兒是普通人,將來開個奶茶店,煎餅店就好了......
  • 為什麼印度人的英語比我們好?我們的英語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一、為什麼印度人的英語比我們好?公平起見, 就只比較接受過大學教育的這一群體。口音不談,畢竟中國人也有中國口音。從書寫上來看,無論是文法,流利度,詞彙量,印度人都強過大多數中國人,許多印度人的書寫已經與native無異。會話交流也是一樣,印度人的用詞,語句結構無限向native靠近,顯示出足夠的會話經驗。無論是看印度電影,或是一些短視頻,我們會發現,許多印度人的英語口語非常流利,這與全民苦讀英語的中國人形成強烈的反差。
  • 三國志戰略版蔡文姬和華佗哪個好 蔡文姬好還是華佗好
    三國志戰略版蔡文姬和華佗哪個好?三國志戰略版蔡文姬好還是華佗好?我們都知道這兩個都是遊戲中比較常見的輔助型武將,很多玩家都想知道他倆到底誰更好用!話不多說,下面,就隨琵琶網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三國志戰略版蔡文姬和華佗哪個好?
  • 清華教授不會孫子的數學作業?要想學好數學,要從這些方面入手
    前段時間有一個帖子非常火:清華教授做不出孫子的數學作業。這話乍一看仿佛是「標題黨」,畢竟那可是清華教授,不是本科學生這種爛大街的學歷,學術上沒點天賦還真讀不到那個位置,幾乎不存在渾水摸魚之徒。別說是小學的數學題目,哪怕是大學的高等數學,他們也能略知一二。
  • 機械系徐弢教授團隊首次提出活體噴墨生物3D列印中「生物像素」的...
    噴墨列印技術首先在細胞3D列印中應用並逐步發展,湧現出大量革新性成果,對基礎研究、產業轉化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現已成為生物3D列印的三大代表性技術之一。日前,清華大學機械系生物製造中心教授徐弢首次提出活體噴墨列印中「生物像素」的概念。
  • 他辭去普林斯頓終身教授放棄美國國籍,將清華計算機帶至世界之巔
    1986年普林斯頓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 ,教授。他還在三大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  1.創建理論計算機科學的重要次領域  在讀博士時,他就提出隨機化算法複雜度的論證,1977年,他在論文中提出的原理,又成為了推理隨機算法,與複雜度的基本技術,如今更是研究者無人不知的重要工具。
  •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約阿希姆·弗蘭克線上做客清華「巔峰對話」
    活動邀請了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約阿希姆·弗蘭克(Joachim Frank)教授作為特別嘉賓,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院長、化學-生物大類首席教授王宏偉作為對話嘉賓,與清華學子開展了題為「冷凍電鏡的前世今生,領略原子維度的重構藝術」的對話交流。130餘名清華師生在現場參與了本次活動。
  • 李克強考察清華北大 與老教授談「簡」(圖)
    綜合新華社等媒體報導  ■ 特寫  穿越回戰國:總理與教授對談「清華簡」  「甲骨文沒識別的大約還有1000多字吧?」  「經過碳14測定,這批竹簡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305年±30年,屬於戰國中期偏晚。
  • 95歲清華老教授首次網絡直播,學生說:這「很清華」!
    2月20號,清華大學張禮教授的一堂《量子力學前沿選題》直播課,給我們展示了一個95歲老人的力量。清瘦的身形、滿頭的銀髮、慈祥的笑容、矍鑠的目光、敏捷的思維、洪亮的聲音,讓人很難相信,屏幕那頭的老人已年逾九旬。張老先生說「這種上課方式簡直太好了,對學生尤其有好處!」
  • 神醫華佗不是中國人,我們引以為傲的華佗,身世出現了可疑之處
    中醫文化在我國中醫發展史上,出現了很多位能夠對中醫發展起到重大影響的人物,如扁鵲、華佗、張仲景、葉桂、宋慈、李時珍等等,而我們今天重點講述的是華佗。華佗成就上存在的「可疑之處」華佗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 、「外科鼻祖」,他精通內、外、婦、兒、針灸各科,對外科尤為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