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一線科普
拖延症是指不斷推遲計劃的一種行為,這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調查結果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拖延症。
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例如自責情緒、負罪感,自我否定、貶低,嚴重時會出現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2020年6月2日,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在線發表了一篇名為《Impatience and Savoring vs. Dread: Asymmetries in Anticipation Explain Consumer Time Preferences for Positive vs. Negative Events》的研究論文。
研究發現,人們總是想拖延消極的事物,而去拼命追求積極的事物,這種現象被稱為「符號效應「。
什麼是符號效應?
每個人的一生都在做出各種選擇,例如,什麼時候可以吃一頓美餐?什麼時候預約牙醫?通常來說,人們會優先考慮眼前的需求,而不會去關注未來效益。
換句話說,人們希望立即擁有美好的事物,並儘量拖延不開心的事物,甚至以犧牲長期幸福感為代價。
研究的主要作者、助理教授David Hardisty說道:「這種現象被稱為'符號效應',簡而言之,人們總是想拖延消極事物,而去拼命追求積極事物。」
研究團隊發現,當人們展望未來的積極事件時,他們會感到身心愉悅。
例如,當假期即將來臨時,人們會感到十分愉悅,同時也會將其與當前的狀況進行對比。
但是,當獲悉即將來臨的消極事件時,人們的情緒往往會很糟糕,例如去看牙醫。(ps:牙疼這個事情根本拖不了......)
兩個經典實驗
在第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在國外社交媒體Facebook上發布了兩則退休廣告,第一則廣告為:「期待退休後的福利嗎?」,另一則是「擔心退休後的費用嗎?」
如下圖所示,人們更偏向於點擊第二則廣告,也就是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大多數人總是想著如何解決當前或未來的憂慮。
在第二項實驗中,為了創造積極和消極的情緒體驗,研究人員為參與者們提供了各種口味的軟糖,包括香橙味、西瓜味以及臭雞蛋味。
其中,前兩種味道的軟糖代表即將到來的積極事件,臭雞蛋味軟糖則代表未來的消極事件,參與者們需要隨機吃下這些軟糖。
研究發現,因為臭雞蛋味十分令人不快,有些人會拖延並推遲吃下軟糖。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早期的相關研究認為,人們會選擇推遲積極事件,為的是能夠體會到更長久的幸福感。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想像一下,你一直憧憬著得到一個玩具,時間越久,你的心情就越激動,但最後拿到手之後,你反而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所以許多人會說: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此外,過去發生的事情會給人們帶來正面和負面感受,而人們通常會依據這些感受來做出是否拖延的決定。
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以前有過消極感受,人們會推遲類似的事件,但是如果之前的經歷讓你感覺良好,你就會拒絕拖延。
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拖延症,症狀嚴重時,不到deadline,絕不行動,但是我們不能總是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參考文獻
https://doi.org/10.1002/jcpy.1169
END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