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 謝蓮)1950年9月,瑞士和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成為最早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之一。
此後的70年間,瑞士和中國在多個領域深化合作,瑞士成為第一個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歐洲國家、第一個同中國籤署自由貿易協定的歐洲大陸國家、第一批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域外國家之一。此外,中國和瑞士還籤署了「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著眼在第三方市場開展合作,瑞士成為繼義大利、盧森堡後第三個宣布加入「一帶一路」的歐洲重要國家。
在中瑞建交70周年之際,瑞士駐華大使館和中國瑞士商會於11月20日舉辦了第六屆中瑞經濟論壇。瑞士駐華大使羅志誼(Bernardino Regazzoni)當天在論壇上表示,2020年瑞中經濟論壇的舉辦正是兩國蓬勃發展的經濟關係的完美體現,期待藉助兩國之間建立的創新戰略夥伴關係進一步加強瑞中雙邊關係。
在當天的論壇期間,羅志誼大使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專訪,就中瑞建交70周年、中瑞疫情期間的合作以及中瑞經濟合作前景等問題談了他的看法。羅志誼2019年來華擔任瑞士駐華大使一職,此前曾長期在歐洲、非洲和亞洲國家工作。
11月20日晚,瑞士駐華大使羅志誼在第六屆中瑞經濟論壇上發言。瑞士駐華大使館供圖
中瑞70年外交關係的「先鋒精神」
新京報:今年是中瑞建交70周年。能請您簡單描述下您眼中的中瑞外交關係嗎?
羅志誼:70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要用一兩句話描述中瑞兩國70年的外交關係不是那麼簡單。不過,我可以用一個詞、三個關鍵時間點來描述下中瑞關係的發展。
我選擇的詞是「先鋒精神」(pioneering spirit),也就是中瑞兩國過去70年的交往中表現出一種先鋒精神。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和我要提到的三個關鍵時間點有關。
1950年代,那是一個和現在完全不一樣的時代,沒有網際網路、通訊也不發達。但是,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僅僅3個月之後,也就是1950年1月,瑞士就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非常重要的。同年9月14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因此這算是第一個關鍵的時間點。
第二個關鍵的時間點是1980年代,也就是中國開始對外開放的時期。當時,在全球範圍內第一家和中國國有企業組建中外合資工業企業的公司,就是一家瑞士公司——電梯製造商迅達集團(Schindler)。今年9月,我們剛在上海舉行了迅達集團入駐中國40周年慶祝活動。在1980年以前,瑞士和中國更多是政治上的合作,但先鋒精神讓雙方自此開展了經濟上的合作,瑞士企業開始進入中國。
第三個關鍵時間點是2013年,中瑞籤署了自由貿易協定,瑞士成為首個和中國達成自貿協定的歐洲國家。協定於2014年7月1日起生效,此後中瑞雙邊貿易額每年超過400億美元。
新京報:過去70年間,您對於中國哪方面的變化印象最深刻?
羅志誼:毫無疑問,過去70年間,整個世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對於中國的發展,讓我印象最深刻、最震撼的還是中國在消除貧困上的成就。
我認為,在70年的時間內,或者說基本上是在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至今的40年間,中國改變了8億人的狀況,讓他們實現脫貧,可以說是個獨一無二、令人矚目的歷史成就。
中瑞參與的COVAX計劃確保發展中國家獲得疫苗
新京報:新冠疫情仍然是個全球性危機。瑞士目前疫情如何了?
羅志誼:我們國家目前還處在第二波疫情之中,但是高峰已過,可以看到新增確診數等數據都呈下行趨勢。
應對疫情可能有不同的方式,第一波疫情時有的地方採取了典型的封鎖措施。但我們也必須考慮到疫情對於經濟的影響。因此,瑞士政府在第一波疫情時採取了很多措施,包括直接發放現金補助等。現在第二波疫情情況不一樣了,政府在尋找防控疫情和弱化經濟影響的平衡點。
新京報:中國和瑞士在抗擊疫情上有哪些合作?
羅志誼:我將此次新冠疫情看作一個全球共同的挑戰。目前,製藥公司都在研製疫苗等,我有信心我們很快能有疫苗問世。但我們面臨的一個全球挑戰是,如何讓那些經濟上難以獲得疫苗的人也能夠平等獲得疫苗,譬如一些發展中國家,或者是一些國家中的貧困人口等。
因此,COVAX(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是由世衛組織和全球疫苗免疫聯盟、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共同牽頭成立的計劃,目的是在2021年底前向全球提供20億劑新冠疫苗,供應給自費經濟體和受資助經濟體)非常重要,瑞士和中國也都在這個計劃中。
除此之外,後疫情時代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我們將要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新冠疫情讓我們意識到,全球性的危機是有可能出現的。這種全球危機不是僅存在於電影中,現實中也會發生,譬如環境危機就很可能產生比新冠更加災難性的後果,還有各種不穩定問題、移民問題等。我不是說這些一定會發生,但我們都越來越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目前最重要的是,創新、智慧和可持續發展——這也是今晚(11月20日晚)中瑞經濟論壇的主題,探討創新如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的解決方案,從而面對這些挑戰。
新京報:除了新冠疫情的挑戰,氣候變化也是全球面臨的挑戰之一。在這方面,中瑞可以如何合作?
羅志誼:目前已經有了好多應對氣候變化的法律框架,譬如巴黎氣候協定、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等。氣候變化是個全球性的挑戰,因此不僅僅是瑞士和中國,這需要全球合作、全球應對。我們需要真正地去行動、去落實這些重要的目標。
事實上,我希望今年的疫情能夠強化全球在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上的合作,強化所有人對這些目標的承諾,最終加速實現這些目標。
後疫情時代中瑞關係將進一步強化深化
新京報:疫情期間、疫情之後,中瑞兩國將如何深化經濟合作?
羅志誼:2016年中瑞就建立了創新戰略夥伴關係,這是中國首次同外國建立以創新為標誌的戰略夥伴關係。此外兩國建立了自由貿易協定、瑞士加入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這些都是兩國經濟合作的基石。
目前瑞士企業在中國的投資項目超過1000個,投資總額超過80億美元,他們對於持續的合作都很有信心。中國市場向瑞士企業提供了非常大的發展機會,這也是瑞士企業選擇落戶中國的原因。而瑞士在當前充滿不確定的環境中仍將繼續保持穩定和經濟的可預測性,我們也將繼續堅持一直秉持的價值觀,促進合作和協作。
新京報:您對於後疫情時代的中瑞關係有怎樣的期待?
羅志誼:我們現在仍處在疫情中,雖然有各種挑戰、各種不確定,但我們仍然順利慶祝中瑞建交70周年。希望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前提下,有序地恢復人員往來,從而推動經貿投資和商業活動正常化。
在雙邊關係上,兩國將根據2016年建立的中瑞創新戰略夥伴關係框架持續推進。在這些協議框架下,中瑞兩國將繼續進行全方位的對話和合作。我相信,兩國有堅實的基礎繼續強化、深化後疫情時代兩國的合作關係。
新京報記者 謝蓮
編輯 白爽 校對 吳興發
來閱讀我的更多文章吧
謝蓮
新京報記者
記者主頁
(責任編輯:張洋 HN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