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虹攝庫爾斯克
以抗美援朝為題材的電影《金剛川》發布首支預告。 電影把視角放在抗美援朝歷史中一段不太為人知的戰場故事上,志願軍戰士要堅守金剛橋,在敵機炮火下向金城前線投放更多戰力。
電影由張譯、吳京、李九霄、魏晨領銜主演,鄧超特別出演,將於10月25日上映。
預告片中最扣人心弦的是張譯飾演的炮手操作一門高射炮與兩架美軍「海盜」戰鬥機周旋,並在最終夜間對決中將其消滅的片段。
圖片:張譯飾演的志願軍戰士操作高射炮與美軍戰鬥機周旋。
從並不長的電影預告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支志願軍工程兵部隊在湍流不息的金剛川上架設起了浮橋,而美軍自然要派戰機來襲擾。電影就是在架橋和炸橋中展開了。
美軍使用的是海軍艦載機中著名的F4U-5N「海盜」夜間戰鬥機。這種戰鬥機掛載有夜間雷達系統,遠比靠目視發現空中目標,手動操作火炮防空的我志願軍戰士要先進得多。
在預告片中我們可以發現,志願軍戰士採用了夜間誘敵的一些戰術,比如讓戰士點火引起美軍戰機注意,待進入火力範圍後再對其進行伏擊開火的戰術。
圖片:影片中出現的2架F4U-5N夜間戰鬥機,這些「海盜」戰機主要執行的是近距離支援和對地攻擊任務。
影片中出現了志願軍戰士使用步槍和衝鋒鎗對空射擊的畫面,有一些網友據此稱其為「神劇」。其實從抗日戰爭到抗美援朝戰爭中,我軍由於防空火力薄弱,都曾經出現過用步槍對空射擊的情況,而且來襲的是螺旋槳戰機,而非噴氣式戰鬥機,其速度還是人目視可以跟上的。
所以出現用槍對空射擊的場景並不為過。
圖片:志願軍戰士用手指比劃射擊的提前量。
而影片中,真正對美軍戰機造成威脅,也是預告片最高潮的是張譯和戰友們操作的一門高射炮。
這是一門蘇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又稱61K型高射炮,於1939年開始量產,是蘇聯二戰時期使用的著名的單管低空防禦半自動高射炮,主要用途是3500米之內的近程防空,能夠對付戰鬥機、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
這種高射炮採用5發彈夾供彈,單炮攜彈量200發,初速880米/秒,理論射速160~180發/分鐘,實際射速是60~80發/分鐘。
顯然,這種老式高射炮的射速相對目前我軍裝備的1130近防炮那恐怖的10000發/分鐘,是根本不夠看的,但是就是這種高射炮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擊落了軸心國14657架戰機,平均打下一架飛機僅消耗彈藥905發,可見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圖片:使用37高炮的我軍戰士。注意火炮後面的5發彈夾。
1951年~1953年,我國先後從蘇聯引進大量M1939型高射炮,裝備了多達101個獨立高射炮營。
我軍高射炮兵在韓戰中明確了「三不打」作戰準則——即「對高空過航敵機不打,瞄不準不打,敵機不在火力範圍內不打」,目標是「集中火力打一架」。
在影片中也是這樣,志願軍通過點火的形式,將一架「海盜」戰機引入設伏的高射炮火力範圍內,最終使敵機處於俯衝狀態,與高射炮形成對衝,張譯則操作高射炮與敵機對決,最終擊落美國「海盜」機!
圖片:張譯操作高射炮與美軍「海盜」機進行對決!
抗美援朝戰爭後,看到了這種高射炮的作戰有效性,於1954年開始按照蘇聯圖紙仿製該炮,命名為55式37毫米高射炮,是我軍第一批仿製的18種兵器之一,大量裝備我步兵師、炮兵高炮團。
現在,55式高射炮已經退出了戰鬥序列,但卻在氣象部門過起了愉快的退休生活,主要用於防雹減災工作,僅雲南氣象部門就擁有55式37毫米高射炮445門,堪比過去一個師的高射炮數量。
圖片:我志願軍高射炮兵擊落10架美軍戰機的蘇制M1939型37毫米高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