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收藏嘉慶皇帝的龍袍前,是全民公認的「情歌王子」

2020-12-12 淘漉音樂

2016年,有人說張信哲過氣了。

他在「歌手」節目上唱《信仰》狀態不佳,瞬間就被貼上了「過氣歌手」的標籤。

張信哲坦然地說:「我是可以接受『過氣』這個狀態的。」

想想也是,他發第一張專輯的時候,隔絕東西柏林的柏林圍牆才被迫開放,人類剛學會了肝、心、腎器官的移植手術。

那年,當下最火的明星Angelababy、魏大勳、張碧晨、宋軼、唐藝昕等人都還是新生兒。

轉眼31年過去了,誰不會過氣?誰又不會老呢?

讓李宗盛看走眼的人不多,張信哲算一個

1967年,張信哲出生於臺灣雲林縣西螺鎮的一個普通宗教家庭。

父親是鎮裡的牧師,小張信哲幾乎每天都會跟著父親到教會的唱詩班練習。

這樣的環境造就了他非凡的音樂天賦,三四歲的時候,唱詩班裡的歌就已經難不倒他了。

初中的時候張信哲又有了第二個愛好:收藏。

他從小就受家庭影響,對「舊物」很感興趣,總喜歡把老東西像寶貝一樣收藏。

那時候他跟小夥伴組成了「天不怕地不怕探險隊」,每天就計劃著到老宅廢屋裡「淘寶」,帶回來不少殘破的碗盤桌椅。

不僅如此,他還經常跑到鄉下給老房子繪製建築立面圖,後來甚至成了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

19歲那年張信哲考上了臺北基督書院英文系。

在大學裡他暫時放下繪畫,組了個小合唱團玩兒起了音樂。

那會兒,張信哲憑藉一副好嗓子成了學校的風雲人物,只要他在臺上演唱,臺下準坐著一群尖叫的迷妹。

1987年,學校組織了每年一次的校園歌手比賽,請來著名詞曲創作者丁曉雯和鄭華娟做評委。

當張信哲唱著《Understanding Heart》出場時,註定了那將是個不平凡的午後。

兩位評委用驚喜的眼光打量著臺上的大二在讀生,似乎不肯相信那極具穿透力和辨識度的聲音,來自這樣一個未經專業訓練的20歲男孩。

比賽一結束,丁曉雯就迫不及待地把這個學生推薦給了彼時如日中天的滾石音樂。

「剛接到滾石的電話,我以為對方是騙子。」張信哲回憶說。

直到他在滾石辦公樓的入口處,跟唱《滾滾紅塵》的歌手陳淑樺擦肩而過的時候,他才知道一切都不是夢。

陳淑樺可是他的女神啊!一想到可能有機會跟自己的女神一起工作,他就莫名緊張起來。

至於那場面試,張信哲幾乎是亂說一通。

像他這樣,空有一腔熱血,卻對成為歌手之後的路一竅不通的年輕人,面試官李宗盛見多了,所以李宗盛最開始並沒看上他,但又隱隱覺得這個男孩性格不錯,便留他在公司做幕後製作助理。

彼時,這位華語樂壇的教父還沒意識到自己看走了眼。

幕後製作助理幹的都是些端茶倒水、叫外賣跑腿之類的雜活兒,可跟很多年輕氣盛、野心勃勃的年輕人不同,張信哲對自己的工作很是滿意。

能在業餘時間打工多賺一份錢,還能跟音樂朝夕相處,沒有比這更讓他開心的了。

彼時張信哲還是大學二年級的在讀生,前路還長著呢,更何況,他從沒想過自己能成為什麼大明星。

但轉機似乎總是在不經意時出現。

第二年春天悄悄降臨的時候,一切在冥冥之中早已有了安排。

有些人就是當歌手的命

1988年,著名歌手潘越雲正在籌備一張名為《男歡女愛》的專輯,計劃邀請9位風格不同的男星合作演唱。

這是滾石蓄勢待發的大作,公司上下都十分重視。

然而能找的男星都找了,李宗盛自己也獻聲了,偏偏還是差了一位。

這時潘越雲提議,找張信哲。

其實雖然當時李宗盛沒看上張信哲,公司裡卻有不少人很看好他的。

張韶涵的老師、著名音樂人林隆璇開始就不太理解滾石為什麼要籤以為平平無奇的年輕人,可等張信哲一開口,林老師便成了他的「迷弟」,還放話說一定要為他寫首歌。

潘越雲也是其中一個。

她一直很欣賞張信哲青澀有感染力的聲音,力薦張信哲合唱最後這首《你是唯一》。

小小的助理就這樣等來了翻身的機會,一切看起來好像毫不費力。

專輯一經發布,《你是唯一》這首歌獲得了極好的市場反饋,讓張信哲幾乎一夜成名。

按照當時的流行趨勢來看,單純青澀的嗓音並不是主流,可偏偏卻火了個張信哲,公司一時也摸不出頭緒。

但誰也不想放過這個熱度,於是便為他籌備了第一張專輯《說謊》。

那是張信哲第一次拍專輯封面照,他木訥得很,根本不懂得表現自己,沒少被攝影師嫌棄。

「就連那件黃色的襯衫,都是工作人員隨手在樓下的攝影棚買的。」

張信哲每每想起那段故事都覺得有趣。

最後好不容易選出來的專輯首圖,還是攝影師趁著張信哲發呆時偷拍的,至於尾圖乾脆就用了張不露臉的照片,這才終於完成了整張專輯的製作。

然後《說謊》又大賣了。

大街小巷都唱起了「張信哲」,他也開始有了第一批擁護自己的粉絲。

張信哲似乎就是逃離「市場規律」之外的存在,總能給人帶來驚喜。

之後他幾乎沒有休息,繼續參與錄製專輯《知道》,為退伍後的回歸做準備。

在娛樂圈這樣一天一個樣的地方,突然服兵役沉寂個兩年多,再有實力的歌手也會被遺忘,更何況是一個初出茅廬的新人呢?

其實張信哲和公司心裡都在不安地打鼓,誰也不能保證張信哲回歸後還能保住現有的位置。

然而這時候,幸運女神又來敲門了。

在機會面前,他賭贏了

1993年,李宗盛寫了一首歌,滿滿都是他一貫的「滄桑老男人」風格,最初他也覺得找個有歲月感的男聲來唱更配。

可思來想去也沒有太合適的人選。

剛好這時張信哲退伍回來有一段時間了,《知道》並沒能引起太大的水花,他拒絕了各種商演,正全力打造第三張專輯《心事》,尋求轉型與突破。

李宗盛就想著索性再賭一把,讓涉世未深的張信哲來演繹老男人的內心。

要知道張信哲暫別樂壇的那幾年,四大天王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橫掃亞洲,羅大佑唱《戀曲1990》連街邊的大爺大媽都會跟著哼,周華健王傑也越來越火......幾乎很少有人還記得他了。

他非常需要這個機會。

幸運的是,這個機會正是《愛如潮水》。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這首歌一發出來就火得一塌糊塗,在當年的金曲龍虎榜中,甚至戰勝了張學友的《吻別》一舉摘得冠軍。

年僅26歲的張信哲用歌聲中自帶的純粹與穿透力,跟《愛如潮水》歌詞中老男人的隱忍與脆弱,形成了一種天然的衝突感,打動了無數紅塵夢中人。

這場賭注,李宗盛贏了。

而張信哲也徹底紅了,成為滾石的絕對王牌。

據說當時劉嘉玲拍完《阿飛正傳》名氣很大,打算趁機進軍歌手界,而她選擇加入滾石,就是因為傾慕張信哲的聲音。

從那時起,公司終於找到了張信哲的定位:情歌王子。

這個稱號與他相伴至今。

在接下來幾年的專輯製作中,李宗盛、小蟲、馬兆駿、林隆璇、齊秦等這些當時最厲害的音樂人都來給他做音樂上的指導,那是他成長最快的一段日子。

張信哲說:「滾石的每一個人都有清晰的風格定位,最難得的是,他們都能夠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

他真的很感恩這些幫助過他的人,也打心眼裡珍視在滾石的那段歲月。

別看他溫柔,在音樂上倔強得很

很多年之後,張信哲回憶自己闖蕩歌壇的三十幾年總結道:外表和形象只是個敲門磚,作為歌手一定要在唱歌這件事上做到心裡有底。

這是他給自己定下的「自我修養」。

1995年,由於滾石內部高層重組,張信哲發覺自己在音樂上的限制越來越多,決定在合約到期之後離開滾石,成立了自己的音樂工作室「潮水音樂」。

頭一年,他把絕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打造專輯《寬容》上了。

這張唱片也很爭氣,不僅銷量高達七白金,還幫張信哲捧回了一座「最佳男歌手」的獎盃,其中的《過火》《不要對他說》《寬容》等歌曲都成了他的代表作。

有了這次的成功,張信哲更是放開了手腳,緊接著推出了一張國語唱片《夢想》、一張英文唱片《夜色》,以及兩張廣東話大碟《深情》和《思念》。

他算是最早一批往內地、香港和東南亞進軍的臺灣歌手,那時候就算是跑到馬來西亞的叢林裡做宣傳,他也都照單全收。

他不怕辛苦也不怕累。

他身上就是有一股對音樂的執著和闖勁兒。

這樣過了三年,在著名詞人姚謙的推薦下,張信哲加盟新力唱片。

製作人陳耀川回憶,在「新力」的那段時間,張信哲對音樂的態度幾近「偏執」。

做《信仰》這張專輯的時候,張信哲非要去洛杉磯錄音,害得陳耀川不得不把度蜜月的地方也改在洛杉磯。

不過幸好這張專輯的成績相當不錯,同名主打歌《信仰》成了至今為止張信哲收聽量第一的金曲,他們也算是沒白忙活一場。

1998年,張信哲和毛寧、劉德華一起登上春晚演唱《大中國》,在那一晚,他的受歡迎程度不亞於王菲。

後來,內地觀眾十分熟悉的《寶蓮燈》開播,張信哲的片尾曲《愛就一個字》廣為傳唱,成為他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

憑藉這首歌,張信哲算是站穩了「情歌王子」的「人設」,事業發展越來越紅火。

那些日子他總是忙忙碌碌的,等偶爾閒下來一看,竟然已經到了千禧年。

時代或疾病,都不是放棄音樂的理由

在那樣一個嶄新的時代裡,一切都悄然變化著,華語樂壇也是,很多八九十年代叱吒風雲的歌手都很迷茫。

沒有誰能逃過時代的洗禮。

張信哲也一樣陷入了瓶頸。

那陣子他身體不適有一段時間了,拖了好幾天才到醫院檢查,結果是因胃食道逆流灼傷了聲帶,長了息肉。

醫生小心翼翼地提醒他:要接受最壞的可能,就是術後聲音狀況可能無法恢復到跟從前一樣。

對一個歌手來說這樣的打擊是致命的,張信哲一下傻了,鬱悶了許久。

不過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一直這麼唉聲嘆氣也不是辦法。

張信哲跟自己說,聲音不一樣並不影響唱歌啊,就算手術後完全發不出聲音,他還可以繼續做幕後的工作。

反正,他已經想好了,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音樂的。

2000年,周杰倫橫空出世,發行首張專輯《JAY》,主打歌《星晴》獲得當年的十大金曲。

這時候張信哲嘗試跟周迅拍了電影《煙雨紅顏》,雖然他花了三個月參加了演員集訓班,還寫了厚厚的人物小傳,但電影上映後仍舊反響平平。

2004年,網絡和MP3等電子產品興起,各種風格的音樂作品百花齊放。

《七裡香》《倒帶》《江南》《波斯貓》《燕尾蝶》《快樂崇拜》......都是這一年湧現出來的優秀作品。

然而在行業發展層面上,網絡的興起雖然帶動了一波音樂創作的熱潮,但當時混亂的音樂下載模式讓消費沒了流量參考,歌曲版稅收入大跌,一度將實體唱片業逼入絕境。

同年,廣東還破獲了一起典型的盜版光碟案件,查獲130萬張盜版光碟,估值約400多萬人民幣。

這次新舊時代的更迭,讓做音樂的人都賺不到什麼錢了。

張信哲也是對傳統的唱片公司感到心灰意冷,因為那段時間幾乎一首歌都沒錄。

儘管如此,在離開新力之前,他還是留下了一首風靡整個華語樂壇的《白月光》。

然後,張信哲就率先開始了自己的獨立製片時代。

他打算徹底擺脫公司的限制,只管對自己的內心和歌迷負責。

隨時都要有做新人的勇氣

其實張信哲在音樂上一直很有「遠見」,很善於發覺新銳的創作人。

他很喜歡給他們機會,而且眼光也都非常好。

早在1992年,臺灣唱作人陳珊妮人生中的第一首歌就是張信哲買下的,收錄在他的第二張專輯《知道》中。

音樂製作人黃國倫剛剛起步的時候,也是從跟張信哲合作開始的。

黃國倫的老婆寇乃馨老早就是張信哲的迷妹,她正是因為被黃國倫寫給張信哲的《真愛一生》所打動,才嫁給了黃國倫。

還有如今已經爆火的李榮浩,張信哲八年前就看中了他的才華,收過他的歌。

在經營自己的音樂工作室時,張信哲也是把「新」放在了第一位。

他丟掉了潮流和銷量的束縛,大膽嘗試R&B、東歐宮廷風、復古ROCK、嘻哈、K-pop等多種曲風。

歌曲題材上也打破了愛情的桎梏,更多地探討人生、都市、宗教、時代、哲學等各類問題。

《做你的男人》《逃生》《歌時代》都是他不斷嘗試的代表作,為韓劇《來自星星的你》獻唱的中文主題曲《愛你的宿命》也相當好聽。

後來的一段時間,張信哲將更多的精力放到他兒時的「第二興趣」收藏上了。

他的藏品包括但不限於各種織繡品、明清家具、瓷器、菸袋、錢袋、香囊等等。

2015年,張信哲策劃了震動寶島臺灣的「潮代——清繡的天衣無縫」展覽,先後展出70件清代女性宮廷服飾,還包括嘉慶皇帝曾穿過的龍袍,總估價超過6000萬人民幣。

這次展覽從最初策劃到最終展出歷經三年的時間,習慣了凡事追求完美的張信哲簡直是操碎了心。

「好像比演唱會還緊張,」臨開館前一天張信哲自嘲道,「我幾乎緊張到失眠。」

最終的展覽非常成功。

通過一片片拼湊起來的舊時光,似乎總能讓人貪婪地對千百年前的世界一探究竟,窺視其中的美麗與哀愁。

這正是張信哲從小便如此迷戀「舊物」的緣由。

而在「收藏」這條路上吃得大大小小的虧,被張信哲寫成了書,名叫《玩物哲學》,在書中他分享了自己作為收藏家二十幾年的心得。

除了專注於自己的興趣,張信哲還一直是個低調的慈善家。

據說當年潘越雲撿到流浪貓只肯交到張信哲手裡,因為她知道他心善,一定能給它們找到好的歸宿。

這麼多年,張信哲只要在路上看到受傷的貓狗,就會去帶他們看醫生治病,然後尋找領養家庭,前前後後得花了一百萬有餘。

2016年,鮮少在綜藝露面的他錄製《我是歌手》,也是為了幫助偏遠地區有音樂天賦卻因資源匱乏無法實現夢想的孩子們。

張信哲老早就跟節目組定了「交易條件」,就是他一定要在節目中唱《親愛的小孩》,以推廣原住民音樂公益教育。

他還捐出了自己參加節目的全部酬勞,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們建設音樂教室。

如今的娛樂圈最不缺的就是「年輕的肉體」,跟帥哥美女們拼流量、搶熱度真的不容易。

其實,如果你是個出道31年,有無數金曲的前輩,完全可以靠著「吃老本」享受悠哉的退休生活。

可張信哲偏偏不願這樣。

2015年,他發表了專輯《歌時代》,是在洛杉磯的傳奇錄音棚Eastwest Studio錄音後拿去倫敦Beatles的錄音室Abbey Road製作的,絕對是大手筆的真金白銀在燃燒。

三年後的《歌時代II》更厲害了。

他請來了莫斯科交響樂團的70多名樂手,以及美國Shakira的鼓手,AC/DC、Linkin Park御用的吉他手,與David Foster、Josh Groban演出的貝斯手共同助陣,在北京音樂廳做了一場one take的live演唱,現場錄音並燒成黑膠唱片,當天的門票一度炒到翻了四倍。

這絕對是一張十分值得珍藏的唱片,但這麼折騰下來,其實張信哲幾乎沒什麼盈利。

不少人說「唱片已死」,實體專輯都不好賣,黑膠唱片更是無人問津。

他們笑張信哲是在「自嗨」,對此他不氣不惱,認真地解釋道:

「我現在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積累與歷練,已經有能力做這個事情了。我希望我能夠真正去做一些我年輕時候夢想過的事情,一些我想在音樂上面做的事情。」

他要完成自己最初的夢想。

去年,張信哲又斥巨資打造了非常現代化的「未來式」舞臺,巡演大獲成功,年過半百的他仍能靠實力hold住全場。

當晚「張信哲忘詞」就上了熱搜,對於事事要求完美的張信哲來說,犯一次錯反而讓歌迷們「如獲至寶」。

早前,在張信哲發表的新歌《慢慢走》中他唱道:

這個世界從不輕易給你期許,總會有一個人和我相同默契。

這禮物是送給他自己出道三十周年的,也是送給陪伴他這麼多年的歌迷的。

歲月改變的似乎只有他對音樂的理解,而非他對音樂的態度與初心。

那些曾經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張信哲發表的幾百首音樂作品的陪伴下,漸漸從為愛奮不顧身的少年,長成了笑起來眼角有皺紋的大人。

他們不再迷茫憂傷,也不再為情所困了。

但他們還在聽著張信哲。

對他們來說,王子也許會老,情歌也許早已過時,但他們知道張信哲從沒停下來。

他在他們心中,早就不是草草幾個標籤就能概括的存在了。

也許還有人記得,1997年張信哲說:我期待,隨時都有做個新人的勇氣。

原來53歲的他從未食言。

相關焦點

  • 古代皇帝都穿龍袍,為何宋朝皇帝卻不穿龍袍了呢
    我們都知道龍袍幾乎成為了帝王的象徵,通過看電視劇的時候,也能發現幾乎每個古代帝王都會身著龍袍,而且龍袍只有皇帝才能穿,龍袍的顏色也是只有皇帝能使用的顏色,如果在民間發現有人使用了龍袍的顏色,都會被降罪。
  • 皇帝的龍袍髒了怎麼辦?穿髒了的話備用的龍袍有多少?
    「孤家寡人」的寂寞不是任何人都能夠品嘗的了的,而除了這些之外他們還要對天下負責,為他的百姓負責,所以歷史上過勞死的皇帝也有不少,比如明孝宗朱佑樘。別急,龍袍的確不能用水洗,但是不代表龍袍不能用其他方式來清洗。首先,「龍袍」並不是皇帝經常穿的,在平時皇帝的衣服也分為兩種,一種是「禮服」,一種是「便服」,龍袍只是其中的一種。
  • 揭秘,龍袍象徵皇帝,為何宋朝皇帝卻不穿龍袍而穿官服?
    思想封建的古代,皇帝為了鞏固皇權,彰顯皇權的獨一無二,經常會將某些東西,當時只有皇帝才能擁有和使用的,比如「朕」這個稱謂,比如龍椅,又比如龍袍,只有皇帝可以使用,否則就會被視為大逆不道。輕則問罪,重則株連九族。
  • 古代皇帝的龍袍不能用水洗,那臭了又該怎麼處理?
    秦始皇於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度的國家,他規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稱為朕,皇帝的印章稱為玉璽,皇帝步行專用道路稱為御道,皇帝的車馬奔馳的道路稱為馳道等。這些政策被其後的帝王不斷的沿用和創新,並在隋唐時期出現了皇帝專用的服飾---龍袍。古時候人們認為皇帝為真龍天子,因此皇帝的服裝上面都繡有龍紋圖案,故稱為龍袍。
  • 他是嘉慶的兒子,因為父皇的疏忽,差點當不上皇帝
    就在嘉慶皇帝突發疾病臥在床上,還沒有一天的時間就要離開人世的時候,還沒有來得及告訴自己身邊的親信和大臣,那份密詔到底藏在哪裡的時候,自己便一命嗚呼了。這件事情可非同尋常,如果群龍無首,在沒有皇上的時候,屬下為了這個皇帝之位,必定會攪得大清王朝腥風血雨,沒有一塊好地方。其實這個密詔中的皇上就是道光皇帝,只是由於出了一些差錯,嘉慶皇帝還沒有來得及說出密詔的位置,自己咽下了氣。
  • 為什麼有人說嘉慶皇帝是清朝最悲劇的皇帝?
    嘉慶皇帝的悲劇程度要看怎麼說了,要是比起他前面的那幾位皇帝,嘉慶皇帝的處境肯定是最悲劇的皇帝,可要是比起他之後的幾位皇帝,嘉慶皇帝處境是最不錯的,那為什麼還會有人說嘉慶皇帝是清朝最悲劇的皇帝呢?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嘉慶皇帝當時的處境,嘉慶皇帝是在父親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之時,通過父親乾隆皇帝的禪讓登上皇位的,乾隆皇帝之所以要禪讓皇位,只要是為了踐行他當初的諾言,乾隆皇帝在早年間說過,他不會超過祖父康熙皇帝的在位時間,如果在位到了六十年時,身體依然健康的話,就禪位給當時的太子,因此才有之後將皇位禪讓給當時的太子顒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統治長達六十年的乾隆皇帝
  • 怎樣辨別真假龍袍?應該怎樣保存龍袍?
    身穿龍袍的光緒皇帝市場上現存的四種龍袍中哪個價格較貴?最常見的是織錦龍袍。織錦龍袍因為在清朝相對來講屬於不那麼費時、費工的一種製作工藝,所以它的佔有量比較大,流傳下來的也比較多。除了製作的龍袍以外,也有很多比如王爺、大臣或者是太監的衣服面料,因此量比較大,流傳下來的比較多。流傳下來比較少的是緙絲,還有拉紗龍袍,這兩樣比較少。它們是最費工、最費事的。
  • 龍袍,皇帝的正裝,一般上面多少條龍
    皇帝 龍袍 龍袍,皇帝的正裝,穿上就自帶權威和BGM。 之所以叫龍袍,最講究的自然是上面的龍,那麼,龍袍上面有多少條龍呢?
  • 龍袍象徵絕對的統治,可為何到了宋朝,皇帝的龍袍上卻沒龍紋?
    引言:在我國古代,皇帝一般都會被譽為「真龍天子」,古代人相信皇帝就是神仙在凡間的化身。通過古裝影視劇我們會發現,皇帝大都身披金色龍紋大袍,這種龍紋就是用來彰顯皇帝的威嚴。所以李世民的畫像很有可能是當時明代畫師根據當時的龍袍樣子所作的。
  • 和珅死前留下一首預言詩,嘉慶皇帝不以為然,三十三年後全部兌現
    我想很多人會說是和珅,他的家財富可敵國,但是自打嘉慶皇帝繼位,和珅的好日子也就到了盡頭,我們經常說,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不得不承認的是,和珅的溜須拍馬功夫甚是了得,正是憑藉著自己的才能和這種拍馬屁的功夫,和珅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歡,不過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嘉慶繼位後,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換人,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和珅了,先是將其軟禁了起來,然後對其心腹開始清除,等到他的勢力被清除得差不多了,才將其放回府中。
  • 古代皇帝的龍袍為什麼從來不洗?
    這麼好的東西,他就不能洗,過個水啥的那就糟蹋了。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問了:「為嘛呀?」咋說呢?這龍袍的面料是能水洗的,這沒問題,可問題出在這上邊的圖案。上邊那龍咱不用問,都是金燦燦的,皇家嗎?就愛這色,所以那都是一根根金線鏽出來的,就這金線那可真是金子做的,可不是咱現在說的金線也就是個色而已,當不得真。
  • 古代皇帝穿的龍袍,全身到底繡著幾條龍,答案藏在《周易》中
    導言龍袍,和印璽一樣,都是古時候皇帝皇權的象徵,想必大家看電視劇的過程中,也會看到,無論是哪個朝代的皇帝,這些人的龍袍全身必不可少的是龍。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皇帝的龍袍上邊七拐八拐的,究竟繡著有幾條龍?
  • 皇帝龍袍十幾年不清洗,他是如何忍受那個味道的?妃嬪也不嫌棄?
    龍袍,顧名思義,繡著龍的袍子,乃是指皇帝專屬衣物,代表著皇帝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很多人估計不知道,龍袍是從來不洗的,一件龍袍穿十幾年都是小事,甚至還會傳給下一代皇帝繼續穿。比如,溥儀在偽滿洲國登基那天想穿的龍袍,就是光緒皇帝留下的。
  • 皇帝的龍袍到底是怎麼做的 一件龍袍17條龍均為黃金織造而成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很華貴的龍袍,那麼真實歷史上的龍袍到底長什麼樣,真的有史書上記載的那樣華貴嗎?答案是真的,我國曾出土過明朝的一些龍袍,從這些龍袍上我們可看出當時的皇帝穿著是多麼的奢華。皇帝龍袍是專人專供製作明朝皇帝的龍袍一般都是量體裁衣而成,是要根據皇帝的身高體重等數據來制定龍袍的。這些尺寸定好之後,就會有專門的人員來挑選面料。用織造機直接將袍子的面料織好,再根據原來就設定要的面料尺寸直接裁剪而成,最後將這些裁剪好的部分拼接起來,這樣一件嶄新的龍袍就這樣製作完成了。
  • 大臣撕毀皇帝龍袍,皇帝大怒,大臣用一句話保命
    宋徽宗在文學藝術上的造詣頗深,但唯獨做不了一個好皇帝。就連《宋史》也是這樣評價他的:「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不過宋徽宗剛剛即位的時候,還不是這樣子,那時候的他壯志滿懷,一心想將宋朝繁榮延續下去。所以剛開始他很勤奮,不僅下詔求賢,還虛心納諫,把國事治理得井井有條。
  • 哪個皇帝穿黑色龍袍,歷史上各朝黃袍的顏色
    自秦始皇統一華夏,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史以來,各朝各代一國之君都稱作皇帝,貴為九五至尊,皇帝上朝都要穿正裝,皇帝的正裝叫龍袍,後來也叫黃袍。留意歷史的話,尤其從古裝影視劇中我們會發現個朝代的黃袍顏色其實並不都是黃色,不同朝代甚至有黑色紅色等顏色龍袍,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歷史上各朝代龍袍的顏色。看秦朝影視劇會發現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穿的龍袍顏色很特別是黑色,也是歷史上唯一用黑色做龍炮的皇帝。古代以為秦朝是水德,古言中水為坎,坎的主色為黑色,這就是秦始皇用黑色龍袍的原因。
  • 嘉慶皇帝連繼承人的事都沒有交代,就突然去世,到底是什麼原因?
    所以說,對於清朝皇帝的死因,無論是野史還是民間一直是一個經久不息的話題。關於嘉慶皇帝的死因傳言主要是由於他去世的非常突然,而且不是死在宮內,而是死於承德避暑山莊。再一個,由於嘉慶的突然去世,他甚至沒有對後事進行安排交代,以致人們對道光皇帝繼位的合法性也提出過質疑。
  • 理財-嘉慶通寶收藏價值如何嘉慶通寶價格是多少?
    嘉慶通寶是古代錢幣之一,鑄於清仁宗嘉慶年間。那麼,嘉慶通寶價格是多少?嘉慶通寶雕母及某些地方局的母錢均十分稀貴,製作工藝相當精緻,不亞於乾隆時代;嘉慶通寶背天下太平宮錢有大小几式,特大型厚肉版的較稀罕。在詳細介紹嘉慶通寶價格是多少之前,先簡單分析下嘉慶通寶的收藏價值。
  • 清代嘉慶皇帝登基後為什麼會棄用傳統吉祥物如意?與和珅有關?
    (二)除掉和珅的原因大清王朝有一傳統,每次易帝,新主都會發動一場對前朝重臣的殘酷清洗運動,例如順治皇帝對付多爾袞,康熙皇帝殺掉鰲拜,雍正皇帝賜死年羹堯,乾隆皇帝密除訥親。人怕出名豬怕壯哦,嘉慶皇帝上位,他不遭殃誰遭殃?傳統歸傳統,嘉慶皇帝除掉和珅的直接原因估摸有兩個方面。
  • 嘉慶皇帝處理和珅之前,為何讓其穿「箭衣」,寓意一般人不明白
    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799年2月7日,躺在病榻上的乾隆皇帝燈枯油盡、溘然長逝。乾隆皇帝去世時,已經89歲高齡了,雖然在幾年前已經退位當上了太上皇,可嘉慶皇帝依然要聽從太上皇的訓示,這讓身為皇帝的嘉慶深感「彆扭」。乾隆皇帝生前最寵和珅,正是靠著這層關係,和珅也在官場平步青雲,並權傾朝野。嘉慶皇帝看不慣和珅的囂張氣焰,隨著乾隆皇帝的駕崩,嘉慶皇帝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