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會陷入這樣的一個瓶頸期:當父母決定放手孩子的學習後,失去父母催促提醒的孩子開始整天在家念叨著要努力學習,要寫作業,但是,手卻一直拿著手機玩遊戲,有時候一玩就是一整天,自己作業沒完成之後心情又十分煩躁,氣急敗壞,父母管教反而導致問題更加嚴重,但如果不管的話孩子自己又沒有能力管理好自己,這種情況該如何做?
一、關於「孩子念叨學習之矛盾心理」
孩子實際上沒有去寫作業,但是嘴裡卻經常念叨「我要寫作業啦,但是我又不想寫,我明天一定寫。」這說明孩子是有理性思維的,孩子是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事情的,因此孩子一直念叨要寫作業,這個是理性思維在起作用。
這一點足以證明我們父母不需要去跟他講道理,不需要去提醒他你應該做什麼,你不應該做什麼;因為我們一旦提醒,就是在替代孩子的理性思維,這無疑是吃力不討好、徒勞無功的。
同時,通過孩子的話語我們也能看得出孩子的理性思維在逐漸恢復,他知道自己該幹什麼,所以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保留態度;保留態度實際上就是把學習還給孩子,而把學習還給孩子的一個最主要的特徵就是讓他自己定奪,讓他自己管理自己,他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為什麼孩子明明知道自己想要幹啥,但是卻什麼都不做呢?為什麼心煩意亂呢?實際上是因為孩子有情緒問題,孩子他因為什麼而生氣不重要,因為我們的情緒是無時無刻不在自我醞釀的。
我們的大腦它會自動地處理各種信息,喜、怒、哀、樂——因某一個朋友不開心,因看到了某個電視劇不開心,因發生了某件事而不開心等。隨著大腦裡的各種信息的進入,孩子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所以我們不需要去管孩子的情緒是哪裡來的,我們只要管孩子的不良情緒能不能有效地、良性地、快速地疏通。
換句話說,孩子的這種矛盾心理是時時刻刻存在的,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這種矛盾心理會更為明顯。我們父母沒辦法,也沒必要去幫他想辦法解決這種矛盾心理。
人生就是場抗爭,理性和感性永遠是敵對的。只有他自己去面對、只有他自己實在受不了了「我真的再也受不了,我必須得寫作業啦」只有等到這一刻他的改變才得以啟動,所以我們父母要做的實際上就是如何幫助孩子過渡到「我實在受不了」的這個程度。
二、父母應該怎麼做?
我們如何才能夠讓孩子過渡到自己看不慣現狀的狀態,讓孩子意識到「我就是要改變,我再也不能再等了」,這取決於自我認同,取決於他自己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父母應該把98%以上的時間都花在去幫助孩子提升自我認同感這件事上。